城子崖遗址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的遗址
城子崖遗址,属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100年)城址,位于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巨野河(武原河)东岸被称为“城子崖”的台地上,是一处龙山文化为主,兼有岳石文化和东周遗存的城址,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1928年,时任教于齐鲁大学吴金鼎调查了城子崖遗址。该遗址可分为周代城址、岳石文化古城、龙山文化古城上中下3层,出土有陶器、石器、蚌器和少量铜器,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提供实证。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是中原地区第一代考古学家有目的地独立自主发现并发掘的第一个史前遗址。
城子崖遗址,1930年和1931年曾先后两次发掘,发掘者将文化层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周至县汉代几个不同时期的遗存,下层是首次发现的一种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被称为“黑陶文化”,又因遗址与龙山镇毗邻,遂正式以“龙山文化”命名。其在发掘中还发现了城墙遗址。1989年和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发现城子崖遗址是由龙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址和周代城址重叠而成。澄清了60年来有关城子崖遗址时代的争论。
1961年,城子崖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18日,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历史沿革
城子崖遗址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100年。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4日,吴金鼎在平陵城一带进行古迹调查时,发现了城子崖遗址;同年7月31日,吴金鼎再次到城子崖遗址发掘发现1个完整的石斧。
民国十九年(1930年)11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对城子崖遗址首次进行第1次考古发掘,采取挖深沟的方法,挖10米长、1米宽的探沟,有的探沟较长,但都以10米为1个单位,共发掘深沟44个。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对城子崖遗址首次进行第2次考古发掘,发现岳石文化古城。
1989年冬~1990年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点勘探了城子崖遗址的西部,在岳石文化古城之下,发现龙山文化古城。
2017年,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发掘和大面积揭露。
遗址特点
规模分布
城子崖遗址范围南北长500余米,东西宽400余米,面积约22万平方米,可分为周代城址、岳石文化古城、龙山文化古城上中下3层。其中,上层为周代城址,即灰陶文化期城,基本上是一座春秋城,上限可能到西周晚期,下限约在春秋末年,战国时已经废弃;中层为岳石文化古城,即黑陶文化期城,其形制与下层龙山文化城一致,在层位上相互衔接,不存在间歇层,是一座时跨龙山、夏朝两阶段的早期城址,早期城墙基槽借用龙山壕沟修整而成,城墙的结构特征为其“筑而不起”(有基槽,墙体却不高出地面),城墙外每期护坡与壕沟的清淤存在紧密联系,在岳石期城墙主体外侧为保护墙体的“包夯”结构;下层为龙山文化城址,平面近方形,东、南、西三面的城垣比较规整,北面城垣弯曲并向北外凸,城垣拐角呈弧形,城内东西宽约430米,南北最长处530米,面积约22万平方米,城墙大部分挖有基槽,有的部位在沟壕淤土夯筑起墙。城墙夯土结构有2种,一种用石块夯筑,一种用单棍夯筑。
地层堆积
城子崖遗址文化层堆积很厚,一般为4米左右,最厚可达6米以上。文化层可分3层:上文化层出土陶器多为灰陶,所以上文化层被称为“灰陶文化期”;中文化层是早期居民的遗存,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也称黑陶文化层,下文化层为龙山文化堆积。
文物遗存
城子崖遗址出土有陶器、石器、蚌器和少量铜器,并采集了一些人骨和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其中陶器有大批黑陶器皿,器形有鼎、罐、鬹、盆、瓮、杯等,其中有蛋壳黑陶,并发现灰陶时期刻文字的陶器。
研究价值
城子崖遗址为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提供实证。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在中原地区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发现的龙山文化,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保护措施
1961年3月4日,城子崖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由山东省人民政府设立了1块城子崖遗址保护碑刻。
1963年~1964年,山东省文化主管部门划定城子崖遗址的二级台地东西200米,南北350米为重点保护区,树立了标志,建立了保护组织。
1982年,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增设了4块城子崖遗址保护碑刻。
2011年3月,章丘区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城子崖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评审工作,并强调加强与上级部门的信息沟通和业务衔接,修改完善《城子崖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出台实施细则,上报有关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并在经费投入、规划立项、人员编制设置等方面突破,加快城子崖遗址保护工程。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城子崖遗址是一处高出平地3米~5米的长方形台地,因其外形像城垣,称之为“城子崖”。
龙山文化
1930年,在城子崖遗址在遗址内首次发现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
活动建设
1991年,城子崖遗址考古新成果荣获1990年度和“七五”双十大考古发现;同年10月,在济南市召开了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六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回顾和总结了龙山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1994年,济南人民政府、章丘区人民政府共投资600多万元兴建龙山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同年,城子崖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
2008年,城子崖遗址被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列为“十一五”期间全国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
2013年9月,济南人民政府投资1800万元改造提升后的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更名为龙山文化博物馆,并免费向社会开放;同年,城子崖遗址获得国家遗址公园立项。
2017年12月2日,城子崖遗址被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城子崖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龙山村东北一隆起的河畔台地上,巨野河东岸、胶济铁路的北侧,西距济南市35千米,隔武原河与龙山镇相对。
开放时间
城子崖遗址开放时间:08:00~17:30。
门票
城子崖遗址门票:10元/人。
获得荣誉
2021年10月,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规模分布
地层堆积
文物遗存
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龙山文化
活动建设
旅游信息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