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巨川
王巨川
王巨川,1973年12月24日出生,祖籍山东黄县,哈尔滨市人,文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2005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获中国现代文学博士学位,师从杨义赵稀方研究员。
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传记文学》副社长。
现任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主要成就
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著有《现代时期新旧诗学互训》《远方的缪斯与诗感空间》,在《文学评论》《文艺争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科研项目。
[1]王巨川,《老舍赶集》:跨文体艺术创作典范,艺术评论,2018。
[2]王巨川,秋与水乡——简论林莽诗歌中的“风景”,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王巨川,“泥土”中生长的现代诗意——张中海诗歌作品综论,诗探索,2018。
[4]王巨川,自然书写与东北抗战中的反侵略精神——以金剑啸叙事长诗《兴安岭的风雪》为中心,北方论丛,2018。
[5]王巨川,诗体·语言与当代诗词史写作,湖南省社会科学,2018。
[6]王巨川,“城市书房”发展现状与运营模式分析,新阅读,2018。
[7]王巨川, “主导”与“协商”: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检视[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1-26。
[8]王巨川,以理性探寻纯净的诗意——罗振亚诗歌批评与创作探微,社会科学动态,2018。
[9]王巨川,妈祖文化的形塑及其当代性意识,妈祖文化研究,2017。
[10]王巨川,构建当代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健康空间,贵州社会科学,2017。
[11]高云球,王巨川,文化北京市:民初北京旗人作家群文化身份考述,满语研究,2016。
[12]王巨川, 朱熹诗文观与当代诗词创作管窥, 中国艺术研究院武夷学院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福建师范大学,推进朱子学与闽学的深入研究——朱子闽学与亚洲文化论坛文集,中国艺术研究院、武夷学院、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福建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13]王巨川,清澄世界的独舞者——沈泽宜的诗与诗论,诗探索,2016。
[14]王巨川, 历史记忆与水性的“包山底”[N], 中国艺术报,2016-01-13。
[15]王巨川,魔幻的灵动:关于杨方诗歌的阅读随笔,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5。
[16]王巨川,魔幻的灵动:关于杨方诗歌的阅读随笔,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5。
[17]高云球,王巨川,论旗人作家穆儒丐在东北的翻译文学实践,民族文学研究,2015。
[18]王巨川,两岸交流需要共有文化认同,台声,2015。
[19]高云球,王巨川,“文化北京市”与旗人身份——以民初时期京旗人作家为中心,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20]王巨川,再疆域时空的文化形态与旧体诗创作特征——以东北沦陷时期《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中心,北方论丛,2015。
[21]王巨川,高云球,文化语境与诗人思维——兼谈物象的踪迹与当代历史物象诗创作,文艺评论,2015。
[22]王巨川,鲁迅旧体诗与东北沦陷区抗日精神的符号化建构——以《大同报》刊登鲁迅旧体诗的编辑活动为中心,现代中文学刊,2015。
[23]张盛男,王巨川,论孙春平小说创作的都市经验与传奇叙事,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4]王巨川,象牙塔中的“光”——中国“驻校诗人”机制建设漫谈,诗探索,2015。
[25]高云球,王巨川,东北沦陷区殖民统治下的强权文化机制论说,北方论丛,2014。
[26]王巨川,当代历史物象诗的美学原则——以“大慈恩寺塔”、“烽火台”、“圣·索菲亚教堂”为中心,文学与文化,2014。
[27]王巨川, 魔幻的灵动:关于杨方诗歌的阅读随笔,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杨方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014:3。
[28]王巨川,李扬,有容乃大 唯创始新——论学者杨义的三十年治学之路,燕赵学术,2014。
[29]王巨川,张盛男,色彩·形态·生命——简论“历史物象诗”文本的语言特征,诗探索,2014。
[30]王巨川,黄伶,非诗时代的诗歌困境与生长空间——兼论中生代诗人的命名现象及创作特征,诗探索,2013。
[31]王巨川, 还原·感悟·会通[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1-27。
[32]王巨川,宋晓杰诗歌印象,诗探索,2013。
[33]王巨川,黄伶,抗战时期的军歌及其文化价值,抗战文化研究,2013。
[34]赵井春,王巨川,穿越日常与崇高的性灵之音——论徐俊国的诗集《燕子歇脚的地方》,语言与文化研究,2013。
[35]高云球,王巨川,论文化产业的理论基础与社会动力机制,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6]王巨川,1937-1945: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与上海市抗战文学,抗战文化研究,2012。
[37]王巨川,断裂与承续: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转型——兼论清末民初新旧诗人的心理状态及创作特征,燕赵学术,2012。
[38]王巨川, 诗人与诗评家:沈泽宜的诗与诗论, 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诗歌批评与细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012。
[39]王巨川,穿越日常与崇高的性灵之音,诗探索,2012。
[40]高云球,王巨川,试论生命诗学的文化内涵,北方论丛,2012。
[41]王巨川,1937—1945: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与上海市抗战文学,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2012。
[42]王巨川,论新世纪诗歌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艺术评论,2012。
[43]赵井春,王巨川,过渡时期的缪斯空间——析转型时期《小说月报》上所刊登的诗歌,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
[44]王巨川,诗歌:在日常生活中探寻审美向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
[45]王巨川,新旧之间:北大“三刊”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求是学刊,2012。
[46]王巨川,告别战争:“身体写作”的理性回归,名作欣赏,2011。
[47]王巨川,高云球,试论戏曲影视产业化转型与文化软实力,艺术评论,2011。
[48]王巨川,试论余光中与郑芝溶的现代乡愁诗之异同,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49]高云球,王巨川,时间文化学的朦胧起点,北方论丛,2010。
[50]王巨川,多元文化视野中现代汉诗的历史反思,中国韵文学刊,2010。
[51]王巨川,地理空间与诗歌体验——兼谈冯至《北游》的现实主义批评倾向,名作欣赏,2010。
[52]王巨川,“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与反殖民意识,文学评论,2010。
[53]王巨川,胡适诗学论:双重人格与二元诗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
[54]王巨川,“意象”的象征性与时代性——谈杨义中国叙事学》中“意象”研究的历史突破,名作欣赏,2009。
[55]王巨川,后现代场域下的诗歌之反思,文学自由谈,2009。
[56]王巨川,新时期以来的现代旧体诗研究述要,贵州社会科学,2009。
[57]王巨川,体验的诗歌艺术——冯至的《十四行集》论,北方论丛,2009。
[58]王巨川,论文学图志的图像意识,北方论丛,2008。
[59]高云球,王巨川,中国诗体流变的后现代视野,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8。
[60]王巨川,相期浴火凤凰生——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因果母题,华文文学,2008。
[61]王巨川,新诗发展路径的后现代诠释,诗探索,2008。
[62]王巨川,寻找中国文学之“魂”,文艺争鸣,2008。
[63]王巨川, 中韩乡愁诗美学比较——以现代诗人余光中、郑芝溶为个案,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现当代诗歌:中韩学者对话会论文集,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007。
[64]王巨川, 中国新诗的后现代视野,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现当代诗歌:中韩学者对话会论文集,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007。
[65]王巨川,在历史遗迹中挖掘文化意蕴——评孙凯的《纵观日本文化》,北方论丛,2003。,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