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竹沟山谷,又称黑竹沟,是位于四川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
黑竹沟镇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838平方公里。
20世纪80年代始,黑竹沟山谷被称为“中国百慕大”。2007年,黑竹沟山谷景区正式对外开放。2011年,黑竹沟围绕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开发一批旅游景点,主要包括:沟口景区,理想度假区等。2018年12月,
四川省人民政府原则同意《黑竹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2023年3月,黑竹沟山谷景区于29日至4月9日开展
道路施工,施工时长12天。黑竹沟山谷生态多样,原始珍稀。景区内有陆生脊椎动物350种以上。鸟类300种以上,
种子植物3000余种。黑竹沟山谷的主要景点有马里冷旧、蜂巢岩等。
黑竹沟山谷先后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自然遗产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黑竹沟山谷位于
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镇。距
成都市246公里,距
乐山大佛144公里,距
峨眉山114公里。
地形地貌
黑竹沟山谷地处北纬30°。黑竹沟山谷高山众多,且这些高山的高度均在峨眉山之上。
水文
在黑竹沟内海拔2400米以上的山坡上部地带,分布有以“天眼”“船湖”“杜鹃池”为代表的10余处高山湖泊,水面面积最大的约200亩。
气候
黑竹沟属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内空气湿润,年均相对湿度在85%以上,再加上丰茂的植被覆盖使得这里冬暖夏凉。
生物多样性
黑竹沟山谷生态多样,原始珍稀。景区内有陆生脊椎动物350种以上。鸟类300种以上,
种子植物3000余种,药用植物1500余种,多类花卉200余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物种30余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羚牛、四川山鷓鸪等6种,二级保护动物有
小熊猫属、
短尾猴 、
猕猴等22种。据考证,黑竹沟景区内不仅有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50多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珙桐分布广阔,还有万亩杜鹃花海,杜鹃花种类达40余种。
历史沿革
2007年,黑竹沟山谷景区正式对外开放。2011年,黑竹沟围绕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开发一批旅游景点,主要包括:沟口景区,理想度假区,有会议厅、演艺厅、游人接待中心、停车场、
彝族风情木屋别墅、迷都大酒店;马里冷旧景点,群山环抱、地势辽阔,“沁心泉” “冷香泉”等;蜂巢岩景区,以
森林资源和水系景观为主,其间古树、生物繁多,同时加强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初步形成相对完善的生态旅游景区。2018年12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黑竹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黑竹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2023年3月,黑竹沟山谷景区于29日至4月9日开展道路施工,施工时长12天。
景区布局
黑竹沟山谷景区总面积575平方公里,海拔在1580—4288米之间,由
彝族人家、荣宏得、神秘谷、特克马鞍山、涡罗挖曲、罗索依达和杜鹃池、挖黑罗豁八大景区组成。对游客开放可供游览的有马里冷旧和蜂巢岩两个景点。
重要景点
马里冷旧
马里冷旧
彝语“铺满鲜花的草地”,是一块天然湿地,海拔在1900-2000米之间,环线一周约3公里,步行游览全程大约需2个小时。马里冷旧由静水湖、牵手桥、冷香泉、思诊亭等多个景点构成。
蜂巢岩
蜂巢岩景区因岩壁上有无数圆洞,色呈褐黄宛若蜂巢而得名。蜂巢岩由石门关、牵手洞、川心亭等景区组成。
沟口
沟口是一片面积20平方公里的原始峡谷林带,峡谷,奇雾和石门关三大险景。在沟口附近,有三箭泉,清秀的川字瀑,主沟三岔河,河水清冽,被人们称做
神水。
容宏德
容宏德草甸海拔3150米,位于
山脊中间,呈圆形,面积约500余亩,中间是由两个大漏斗和十多个小漏斗组成的复合型漏斗,属典型的
喀斯特漏斗地貌。踏上古
冰川,踩着地苔,穿行于古苔林中,穿过野猪坪,海拔4288米的马鞍山就在眼前了。
狐狸坪
在海拔4228米的
马鞍山市主峰和3000多米的狐狸坪,呈现出古冰川地貌特征,有大量的
冰斗、角峰、刃脊和U型谷。古冰川退蚀之后,遗留下许多滚石和石海,经过千万年的演化,
青苔地质向上侵蚀,植被从沟谷向上发育生长,形成了3800多米的高海拔原始森林。
涡罗挖曲
涡罗挖曲,
彝语的意思是“白色的岩石”,巨大的岩壁长期受到水流和风的侵蚀,沟内怪石嶙峋,流水潺潺。沟内挺立着高约40米的两块石壁,相距约10米,酷似石门。
开发与保护
2013年3月6日,“黑竹沟地磁科研立项专家咨询会”在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召开,确定对黑竹沟内地磁异常进行调查。12月20日,《黑竹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13—2025年)》获
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黑竹沟着手开发地磁旅游。
价值特色
2016年4月,“黑竹沟
地磁场调查课题研究组”历时2年多调查研究的成果正式发布。
研究表明,黑竹沟景区存在两条明显的地磁异常条带,一条为保护区北部沿
马鞍山市—石门关—荣宏得一线近东西走向,另一条为景区西部马鞍山正南北方向走向
航磁异常。地磁带所涉地磁强度、偏角和频率范围对肿瘤、心绞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关节炎、
椎间盘脱出症、
高血压等有保健功效,有
抗氧化、抗衰老和防辐射的养生作用。
通过与巴马长寿带、中国长寿村等其它长寿区域环境的对比分析,专家组认为黑竹沟地质地貌、水质、气候植被等与长寿区域极为相近,甚至优于部分地区。
相关文化
文化活动
2018年,
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面向全国社会各界公开征集黑竹沟景区旅游形象宣传口号,截止2018年1月10日下午5: 00,共计收到投稿3102条。
2022年1月,在四川黑竹沟古井婚俗产业园举行中国睡谷开谷仪式,中国地磁专家、温泉医疗养生专家、气象专家等众专家学者现场共同见证“中国睡谷”开谷仪式。
2023年8月2日至4日,峨边“非遗·生态”研学独立营在黑竹沟开营,一群7-12岁孩子们入住彝家村寨、品尝彝家美食、学习彝族技艺、了解彝族文化,开启了一段“传统非遗+自然生态”的研学之旅。11月18日晚,2023年彝历新年来临之际,甘阿妞艺术季——“遇见黑竹沟 爱上小凉山”黑竹沟全球文旅形象大使选拔赛决赛,在四川
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举行。
民族文化
黑竹沟地区的主要民族为
彝族,彝族服饰还保留着汉晋时期锥髻、披毡、足的传统风格。彝族男女都穿右窄袖贴身上衣,袖口、领口、襟边都镶有花边。男女均戴耳环、戒指、
手镯。男子喜欢在左耳佩戴缀有丝穗的红黄色大耳珠;妇女则穿双耳,并在领口上戴镂花银牌。
彝族以
玉蜀黍属、养子、
阳芋为主食,肉类喜吃大块肉。"
坨坨肉"和 "
酸菜汤"是其传统佳肴。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
膳食面、米为主食。手沙江、
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
荞疙瘩。午餐以
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
烤羊、
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
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
彝族有丰富的文学艺术。彝族文学不仅数量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如诗歌、故事、神话、谜语等。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彝族住房多为土木结构,顶部为双斜面,覆以小块木板,用石块压住,俗称"瓦板房"。室内一般隔为三间,并于中屋挖一火塘。火塘周围栽三石成鼎角,其上置锅,汉语称 "锅庄"。塘内燃火,既是灶,又是冷天取暖的地方。锅庄旁边铺有蔑席,是家庭活动的中心,许多彝族还在住房的一端修筑高高耸立的楼,适用美观,坚固耐用,是彝族人民的一种传统建筑艺术。
彝族音乐舞蹈艺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烟盒舞”“罗作舞”“彝族打歌”“阿细跳月”以及“铜鼓舞”“
孟宗竹舞”“仪式舞”“冬格夺洛荷舞”等民间歌舞、乐舞独具特色。
旅游形象口号
中国百慕大• 纯情黑竹沟
云雾仙境处女地,原始神秘黑竹沟
天地有秘境,淳美黑竹沟
峨岭云边山水秀,魅力无限黑竹沟
中国百慕大,风情黑竹沟
彝家养生谷,神奇黑竹沟
世界迷都,氧心天堂—黑竹沟
地磁温泉养生地,迷都彝寨醉天堂
让世界着迷,让心灵栖息----中国黑竹沟
中国百慕大• 云过黑竹沟
以上信息来源参考
所获荣誉
以上信息来源参考
重要事件
神秘失踪
在网络上,“人畜进入黑竹沟屡屡出现失踪和死亡”,被列为黑竹沟六大未解之谜之首。1950年年初,国民党
胡宗南残部30余人不信黑竹沟“吞人”这个邪,仗着武器精良,准备穿越黑竹沟逃窜,最终无一生还。1977年,四川森勘一大队到黑竹沟勘测。两位技术员带着馒头前往山头,之后再也没有回来。搜救了一个多月,只找到他们包裹馒头用的纸。1995年,解放军测绘兵某部的三名战士,取道黑竹沟运粮,同样神秘失踪。部队出动两个排寻找,只在溪水边,发现了他们携带的两支步枪。
几十年后,这样的事情仍在发生。2014年8月16日,5名驴友进入黑竹沟探险。4天后,3人神秘失联。搜救人员只找到其中两人的遗体,均位于黑竹沟内最神秘的罗索依达区域。2015年8月,重庆小伙李明山也在黑竹沟景区内失联,至今仍无音讯。2007年,
中国中央电视台10套《走进科学》栏目到黑竹沟拍摄《北纬30°》系列节目。拍摄组精心挑选了4只品种优良的信鸽到沟口景区放飞,这4只从未迷路的信鸽,却再也没有飞回来。
动植物之谜
这块土地上有很多野生动物和物。很多为世界稀有。有一种黑白相间,花纹成条状的大熊描和另一种黑白相间呈圆状花纹的“花熊描”更是稀有中之稀有。在考察路上,队员们经常见到各种野生动物奔跑,晚上露宿时,都得做好严密的防范措施,以免被野生动物伤害,人们都知道大熊猫食竹子,但这里的大熊描食性不一样,经常跑到彝家山寨吃牛、羊和猪,吃完后还敢在寨子里呼呼大睡,大熊猫的食性变异有待专家去研究,这里曾有
黑豹被
彝族猎手捕捉过,据说这是在
亚洲第一次发现黑豹,沟内还有许多活动和未被人们发现的稀有野生动物,都有侍动物专家去揭示,这里的植物也十分丰富,百年古杉上
寄生着野藤,有的直径可达3米,高达80多米,如同擎天巨扇,甚是壮观,花季来临,这里成了花的海洋,完全没有人为修饰的触痕,大自然赐给这里的是原始,古朴和宁静,众多的稀有植物,如烘桐、
水青树,青檀,自辛树,银叶挂,峨眉黄莲等都属回家高等级保护种类,很有科学研究价值,有侍植物专家去研究,大面积的高山草甸是人们很难看得到的,黑竹沟的植物起源古老,由于这里地形独特,受人类干扰极少,没有遭受第四纪冰川的袭击,故使许多古老植物得以保存下来,也给这里的植物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彝族祖籍之谜
彝族祖籍之谜是一个值得考证的谜。斯和镇原名叫斯豁,
彝语为"打摆子而死"之意。当地彝族同胞广为流传:在死亡谷最险地段石门关其上部开阔的。
谷地便是他们祖先住过的地方,"祖训"不能入内,否则会遭灾。石门关是黑竹沟的腹地,曾有不少探险队历尽艰辛,最终也未能深入石门关这块险恶地带。当地有"猎户入内无踪影,壮士一去不回头"的传说。
野人之谜
野人之谜黑竹沟有野人之说,也是个谜。据说1974年10月勒乌乡村民冉千布干曾亲眼见到高约2米,脸部与人无二,浑身长满黄褐色绒毛的
雄性巨物野人,后来,当地群众曾发现野人的踪迹,当地人对“野人”的敬畏超过对山神的敬畏,称之为“诺神罗阿普”,意为“山神的爷爷”,许多人至今说到野人,仍然心怀余悸,黑竹沟有一个地名就叫“野人谷”。
幽谷奇雾之谜
幽谷奇雾之谜黑竹沟由于山谷地形独特,植被茂盛,再加之雨量充沛,湿度大,山雾是这里的特色,据当地彝胞讲,进沟不得高声喧哗,否则将惊动山神,山神发怒会吐出青雾,将人畜卷走,考察者分析,人畜入沟死亡失踪原因,迷雾造成的可能性很大,人问进入这深山野谷的奇雾之中,地形又不熟,很难逃脱这死亡谷的陷井。当地人和考察者总结出这样一个顺口溜“石门关,石门关,迷雾暗沟伴保潭;猿猴至此愁攀援,英雄难过这一关。”
彝族同胞自豪地告诉我们:黑竹沟是一个金山银地,连雾也舍不得离,这里“盛产”的雾,扑朔离奇得象软绵绵的飘布,一旦深入其中,会把你包围,把你吞没,这里的雾为什么这样变幻莫测?为什么会导致伤亡?雾气会不会含有其它成分、这有待人们去研究。
地磁异常带
从2014年开始,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就组织
成都理工大学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专家学者,对黑竹沟地磁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行探索,2016年,专家们终于摸清了地磁异常点的分布,并从上万平方公里的航磁资料中,整理勾勒出了存在于景区的地磁异常带。黑竹沟地磁课题研究成果发布会上,这条地磁异常带,终于露出来。经探测发现,这条异常带为东西走向,长达60公里,覆盖石门关-荣宏得-罗索伊达一线。从地表调查来看,该异常带几乎与浅表出露的玄武岩体或岩脉重合。这也印证了此前的猜想:带有磁性的玄武岩导致黑竹沟存在异常
磁场。在这条异常带上,各个点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专家发现,在景区核心区域,
马鞍山市草甸一线,地磁异常点分布更加密集,异常幅度大多集中在500纳特左右,局部可达数千纳特,尤其在石门关玄武岩区,地表测量的差异值甚至达到4000纳特。2016年4月21日,黑竹沟地磁研究成果报告会举行。
其他事件
2021年7月31日,“穿越黑竹沟”探秘探险成果发布暨“中国百慕大·世界黑竹沟”探险旅游论坛在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