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溪是河流名,一处是台湾省中部河流,另一处是台湾省北部河流。发源于
阿里山西麓丘陵地带的
林内乡七星岭,流经
云林县和嘉义县多个乡镇,最终在云林县口湖乡出海。北港溪不仅是云嘉平原的主要灌溉河川,也因上游水土流失和下游污染严重而备受关注。
在完稿于1699-1704年的《
康熙台湾舆图》上,今北港溪并未标出名称,其上游仅绘出石龟溪、
三叠溪两条主要支流,但其方位与今相较南北倒置;今虎尾溪则尚未出现。舆图中北侧另一独立水系浊水溪的下游绘出西螺溪、虎尾溪两条分流,但当时的虎尾溪系指今旧虎尾溪。
在完稿于1757-1761年的《乾隆台湾舆图》上,石龟溪、三叠溪方位已改为与今相同。舆图中浊水溪分流虎尾溪的下游已再形成虎尾新溪(今
新虎尾溪)、虎尾旧溪(今旧虎尾溪)两条分流,而且虎尾旧溪明显为主流。
1802年7月,大雨数日,浊水溪洪水向南在他里雾地区冲出一条新的溪流,经由鹿通往
笨港(今北港),再以“新虎尾”称之,即今北港溪上游的虎尾溪。不过该河道在
爱新觉罗·旻宁、
同治年间的舆图仍未出现,直到光绪年间的舆图才绘出。
该次改道使得北港溪成为
浊水溪的下游分流之一,而且水患破坏了北港溪畔的笨港聚落。
三叠溪北侧的几条溪流包括大湖口溪、石牛溪、石榴班溪等,原本都是独流入海。在
乾隆、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的几次水患里,被并入而成为虎尾溪的支流。1911年兴建堤防切断浊水溪分流至北港溪的水道,北港溪始回复为独立的水系。
1959年在台湾发生的严重灾难——
八七水灾,北港溪上游地区降水量最多,洪水淹过堤防,冲向虎尾、斗南、
斗六市、土库、北港等地,造成严重灾害。隔年受到雪莉台风影响,也发生了严重的水患。
北港溪在
阿里山西麓丘陵地带林内乡七星岭发源,上游是虎尾溪,从虎尾平和以下称为北港溪。其他支流甚多,分别有三叠溪、石龟溪、大湖口溪、石牛溪。是云嘉平原的主要灌溉河川,孕育作物有
喜米、花生、糖和
浙江络麻。最后在
云林县口湖乡出海。由于北港溪上游,阿里山一带的水土皆因观光、农业大量开发,使得北港溪的土壤沉积相当严重,加以下游流域废水污染也相当严重,其中养猪废水占了45%、生活污水有35%、工业废水则占15%,在2006年环保薯发表水质检测调查报告时,北港溪有47.2的河段为严重污染(在石榴班桥以下之河段,水质皆遭到严重污染,此段污染程度高达83%),比2004年的43%,增加4.2%。,列为台湾污染最严重的河川第一名。
北港溪,是主流域位在台湾中西部
云林县、嘉义县的河流。长度约有82公里,流域面积则有645.21平方公里,遍及云林县九个乡镇,分别为
斗六市、
斗南镇、
虎尾镇、
土库镇、
大埤乡、
北港镇、口湖乡、水林乡、
古坑乡;还有嘉义县六个乡镇:
溪口乡、新港乡、
六脚乡、
东石乡、
大林镇、
梅山乡。
北港溪由北港这个地名而来,在北港镇通往眉原与惠林场的大道上,建有台湾知名的
古桥,糯米桥,此桥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以红糖、糯米、
蓖麻,溪石为材料,用古法建成。先民利用糯米、
黑糖、
生石灰,代替水泥作为固定石块的材料,因而得名。
由于北港溪上游,
阿里山一带的水土皆因观光、农业大量开发,使得北港溪的土壤沉积相当严重,加以下游流域废水污染也相当严重,其中养猪废水占了45%、生活污水有35%、工业废水则占15%,在2006年环保署发表水质检测调查报告时,北港溪有47.2的河段为严重污染(在石榴班桥以下之河段,水质皆遭到严重污染,此段污染程度高达83%),比2004年的43%,增加4.2%。
1959年在台湾发生的严重灾难─
八七水灾,就是暴涨洪水冲垮北港溪防洪工程沟堤后,浸淹北港市区所造成的,隔年受到雪莉台风影响,也发生了严重的水患。在清朝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浊水溪泛滥且发生改道的现象,南向注入北港溪,水港溪成为浊水溪的下游支流之一,而水患破坏了北港溪畔的
笨港聚落。1911年兴建堤防切断
浊水溪和北港溪的水道,北港溪回复到自身的河系。
北港溪和
朴子溪的出海口间所形成的区域为鼓湿地,属于
台糖所有,湿地上有水田、旱田、防风林、草泽、深水沼泽、泥质滩地等栖地类型。每年9月到次年5月是赏鸟期,观察记录指出水鸟约有70种,
鹬科有23种,加上其他鸟类约可观察到154种以上的鸟类。由于湿地曾计划设立工业区,而引发当地居民与环保人士的对立,当地居民组织“赶鸟队”,影响赏鸟活动,后因嘉义县政府的环境评估报告无法通过,开发案暂时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