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宾孙·克鲁索(英文名:Robinson Crusoe,又译为鲁滨逊·克鲁索,简称为鲁宾孙或鲁滨逊)是
丹尼尔·笛福创作的长篇小说《
鲁滨逊漂流记》《鲁滨孙·克鲁索的更远历险》的主角。
鲁宾孙·克鲁索出生在英国
约克市,曾多次出海冒险。第一次航行时,鲁宾孙乘坐的船只因风暴沉没,获救后鲁宾孙很快又进行了第二次出海,但此次出海被海盗俘虏了两年时间,之后被
葡萄牙船长搭救,并前往巴西经营种植园。再次获救的鲁宾孙依然渴望航海,在第三次出海时,船只因风暴沉没,他孤身漂流到一座荒岛,面对极少的物资和恶劣的环境鲁宾孙努力求生,在有限的条件下他开始学习狩猎、驯养山羊、练习编筐、制作面包和陶器,在岛上的第四年,他已经实现了自给自足,之后鲁宾孙在岛上发现了有食人习俗的原住民,并解救了其中的一个俘虏,将其命名为“星期五",把他当做自己的贴身仆人。之后鲁宾孙又解救了因船员叛变而被流放孤岛的
英国船长,并协助其夺回了船只,在英国船长的帮助下鲁宾孙结束了28年的孤岛生活回到了英国。晚年的鲁宾孙和侄子又开展了一次新的航行冒险,再次造访了荒岛,之后又游历非洲、
印度、中国、
西伯利亚地区和沙俄后,最后返回了伦敦。
鲁宾孙·克鲁索是一个勤勉的劳动者,同时又是一个
资产阶级分子和
殖民主义者,多次冒险远航到海外经商或贩卖奴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积累财富,鲁宾孙流落荒岛后在困难的环境下直面现实,努力改善生存环境,并营救了一个原住民作为自己的仆人,展现出一个人的坚毅和不屈,更体现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开拓创新精神。鲁宾孙·克鲁索的原型人物为
苏格兰水手
亚历山大·塞尔柯克,其在荒岛上独自生活了近5年。
鲁宾孙·克鲁索表现出来的
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自力更生等价值观,与当时
英国的商业文化和民族性格紧密相连,对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人物形象对19世纪和之后的
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影响了很多作家的创作,如
詹姆斯·乔伊斯、
弗兰兹·卡夫卡、
马克·吐温、
夏目漱石、
川端康成等。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在《鲁宾孙漂流记中》,鲁宾孙·克鲁索1632年出生在英国
约克市的一个
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英国人,姓鲁宾孙。鲁宾孙·克鲁索在家里和乡间接受了基本的教育,自小渴望航海与冒险。
首次航行
1651年9月1日,鲁宾孙·克鲁索不顾父母要求他从事法律行业的期望,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航海之旅,但在第一次航行时,鲁宾孙·克鲁索乘坐的帆船在雅茅斯附近遭遇了风暴,最终船只在风暴中沉没,鲁宾孙·克鲁索被一只小艇营救,他获救后对航海和冒险的渴望依然强烈。
第二次航行
但出于对航海的热爱,鲁宾孙·克鲁索又一次踏上了第二次航海之路,在前往非洲的途中,他乘坐的船只遭到了塞拉海盗(Sallee Rovers)的袭击,鲁宾孙·克鲁索被俘,成为塞拉海盗的奴隶,被迫从事繁重的劳动,还经常遭受鞭打和虐待。奴隶生涯让鲁宾孙·克鲁索历经了无数的磨难和屈辱,但他从未放弃过逃生的希望。两年后他遇到了一名名为佐立(Xury)的小男孩,他也是摩尔人的奴隶,两人利用一次摩尔人疏忽的时机,成功窃取了一艘小船,并趁着夜色逃离了摩尔人的控制。逃跑途中他们在海上遭遇了风浪,小船几度摇摇欲坠。但鲁宾孙·克鲁索和佐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他们幸运地遇到了一艘葡萄牙贩奴船。船长见状立即伸出援手,将他们从西非沿海解救了出来。,这艘船驶往巴西,在到达巴西后,鲁宾孙·克鲁索把佐立卖给了船长。
第三次航行
抵达巴西之后,鲁宾孙·克鲁索在葡萄牙船长的帮助下经营了一座种植园,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但他内心依然渴望航海,几年后,他将种植园交由葡萄牙船长的妻子运营,自己则再次踏上航海的征程,加入了一支前往非洲购买奴隶的探险队,出发去非洲购买奴隶。
荒岛求生
1659年9月30日,鲁宾孙·克鲁索从巴西出发,但是乘坐的船遭遇风暴、偏离了航线,在
奥里诺科河的入口的沙洲上搁浅,船员们放下小艇逃生,但小艇被一股潮水淹没,船员们都溺水身亡,除了鲁宾孙·克鲁索,仅剩下船长的狗和两只猫幸存了下来。鲁宾孙·克鲁索很快克服了绝望的情绪,在孤岛上跑了一整天,最终选择了一个山岩下作为栖身之所。他利用木头和帆布,搭建了一个简陋的帐篷,并在里面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增加了居住的舒适度,并在下一场风暴将船摧毁之前,从船上取来了武器、工具和其他补给品,为了防止野兽的侵扰,鲁宾孙·克鲁索把所有的箱子、
实木板以及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的围墙。然而,这个围墙在十几天后就发生了塌方。塌方后,鲁滨逊不仅清理了落下来的松土,还进一步加固了住所,安装了天花板,并用柱子支撑,以避免再次发生塌方。除了搭建帐篷外,鲁滨逊还挖掘了一个山洞作为备用住所或储藏室。山洞经过挖掘后不仅提供了额外的安全空间,还方便他储存更多的物资。此外他制作了一个木制十字架上作为日历柱,以记录他在岛上度过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加固住所,建造了更结实的“海边堡垒”(一个围了栅栏的山洞)和“乡间别墅”。
鲁宾孙·克鲁索注意到岛上有不少山羊,他捕捉并驯养了
野山羊,使其繁殖,从而有了稳定的肉类来源。他利用从沉船上找到的谷物种子,在岛上种植
大麦和稻子等农作物,自制木臼、木杵等工具加工面粉,烘制粗糙的面包。出于生活的需要,鲁滨逊开始着手制造陶器。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他最终成功烧制出可以装流质、经得起火煮的瓦锅和瓦罐。
鲁宾孙·克鲁索还收养了一只小鹦鹉,他阅读《圣经》,开始变得信奉宗教,感谢上帝赐予他的命运,并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在岛上的第四个年头,鲁宾孙·克鲁索的生活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除了人类社会,他什么都不缺”。他还建造了两艘船:一艘是他打算用来航行到大陆的大
独木舟,但最终因为太大且离水域太远而无法下水;另一艘较小的船,他用来探索岛屿的海岸线。
在岛上生活了几年之后,鲁宾孙·克鲁索发现该岛上有原住民的痕迹,原住民偶尔会来到岛上杀害并吃掉他们的俘虏。对此鲁宾孙·克鲁索感到惊恐,为了防御,他节省下了原本用于狩猎(当时已所剩无几)的弹药,并且加固了他的住所,以防原住民发现他在岛上的踪迹。起初鲁宾孙·克鲁索打算将原住民全部消灭,但是他发现原住民并不明白食人的做法是不对的,所以放弃了这个计划。
有一天,鲁宾孙·克鲁索发现一艘
西班牙大帆船在风暴中搁浅在岛上,这艘被遗弃的大帆船上的食物和弹药完好无损,这些增加了鲁宾孙·克鲁索的物资储备。每天晚上,鲁宾孙·克鲁索都梦想着通过解救一些
原住民俘虏来获得一两个仆人。之后在原住民在岛屿上进行杀俘活动时,一名俘虏逃跑,鲁宾孙·克鲁索解救了他,并根据他出现的那一天,将他的新伙伴命名为“
星期五”。鲁宾孙·克鲁索教星期五学习英语,并使他
皈依基督教,令“星期五”成为了鲁宾孙的仆人。
鲁宾孙·克鲁索从星期五那里得知他之前发现的那艘遇难西班牙帆船上的船员们已经逃到了大陆上,现在正和星期五的部落生活在一起。看到重获救援的希望,在星期五的帮助下,鲁宾孙·克鲁索建造了另一艘
独木舟,计划航行到大陆。在
原住民到鲁宾孙·克鲁索所在的岛屿进行活动时,鲁宾孙和星期五杀死了原住民中的大部分人,并救下了两名俘虏,其中一个是星期五的父亲,另一个是西班牙人,他告诉鲁宾孙·克鲁索其他西班牙人也在大陆上。他们制定了一个计划,由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亲返回大陆带回其他人,然后建造一艘船航行到一个西班牙港口。
在西班牙人回来之前,一艘
英国船突然出现在鲁宾孙·克鲁索所在的岛屿海岸上,船员们发动了反对他们的船长的叛变,打算把船长和那些仍然忠于他的人流放到岛上。鲁宾孙·克鲁索解救了船长并和他达成协议:鲁宾孙·克鲁索帮助船长和忠诚的船员们夺回船只。在叛变船员的头目被船长处决后,叛变者接受了鲁宾孙·克鲁索的提议,选择留在岛上,而不是被送回英国作为囚犯被绞死。在启程前往英国之前,鲁宾孙·克鲁索向叛变者展示了他是如何在岛上生存的,并告诉他们西班牙人即将到来。
返回英国
鲁宾孙·克鲁索于1686年12月19日离开了岛屿,并于1687年6月11日抵达英格兰。鲁宾孙·克鲁索抵达英国后被告知由于自己的亲人都以为他已经去世了,所以他没有得到任何遗产。鲁宾孙·克鲁索前往
里斯本,去收回他在巴西的庄园所得的利润,这给他带来了大量财富,他把他的财富带回了英国,开始过平稳安定的生活,至此《鲁宾孙漂流记》结束。
再次冒险
在《鲁滨孙·克鲁索的更远历险》中,鲁宾孙·克鲁索在贝特福德买了个小农庄,努力改进农庄生产,开始享受天伦之乐和
中产阶级的生活。但不久,他妻子去世了,这彻底打乱了鲁滨逊的生活,他开始觉得农庄的生活完全引不起自己的兴趣,就把农庄租给了别人,回到了伦敦。在伦敦他遇上了自己已经当上船长的侄子,他正要去东印度和中国,就和鲁宾孙·克鲁索商量说可以把他带到曾居住过的岛上去。鲁宾孙·克鲁索同意之后,于1693年1月出发。
再访孤岛
1694年4月10日,鲁宾孙·克鲁索到达了曾居住的岛,他发现自己留在岛上的后继者西班牙人和留下的几个英国人互相不合,经常争斗,但他们同时又受到土著人的威胁和攻击,鲁宾孙·克鲁索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建立法律和婚姻制度让他们和睦相处,共同对外。处理完这一事务后,鲁宾孙·克鲁索随船就朝巴西出发,但遭到土著人用小船尾随攻击。鲁宾孙·克鲁索派
星期五去和他们交涉,结果土著人开始放箭,星期五被射死,船员们最终依靠炮火打退了土著人。埋葬了星期五之后,他们继续驶向巴西,在万圣湾停泊了一段时间之后,直接驶向非洲南端的
好望角。
非洲之旅
在
马达加斯加上岸时,鲁宾孙·克鲁索和当地
土著相处的不错。但一天夜里,睡着的鲁宾孙·克鲁索被吵醒,发现七名水手被三四百土著人追赶,他们赶去支援,救出了那七个人,最后才知道是一个水手调戏了当地的一个土著女子导致了这一冲突。为了搞清楚那个惹事水手的下落,鲁滨逊带了二十人冒险到岸上去了一次,没有发现什么后他打算回船,但水手长继续带人搜索,发现那个水手已经被残忍地杀害了。愤怒的水手们烧了土著们的房屋,又杀死了不少土著人。鲁宾孙·克鲁索对水手们的这一行为十分不满,称之为“屠杀”,他的这一态度引起了水手们的愤怒。
亚洲之旅
船队行进到
波斯湾时,水手们又和当地
土著发生冲突,损失五人,鲁宾孙·克鲁索认为这是屠杀的报应,进一步加深了水手们对他的不满,趁他在孟加拉下船时发生了哗变,坚决不和他共事。为了平息哗变,鲁宾孙·克鲁索告诉侄子自己可以留在岸上,另寻机会回到
英国。他在当地居住下来,随一些
商船队在
马六甲地区做生意赚钱,后来自己买了一艘
荷兰商船,却遭到其他荷兰船队攻击,在反击中打死了对方几个人。鲁宾孙·克鲁索后来得知卖给自己船的人实际上是个驾船逃走的盗贼,这样一来,自己这艘船已经被认为是盗贼集团的成员了。
造访中国
为了避免被追踪和攻击,鲁宾孙·克鲁索只得率领船北上,来到
台湾岛停泊,之后继续北上。途中,鲁宾孙·克鲁索遇到了一位年老的
葡萄牙领航员,在他的带领下到达了南京。鲁宾孙·克鲁索在南京遇到了几位
天主教传教士,虽然他对让中国人接受西方宗教信仰报以怀疑,但还是决定听从传教士的建议,到北京去看看。鲁宾孙·克鲁索在南京离开了自己的船,和自己的合伙人与领航员前往北京,一路记下自己的观感。他认为
中原地区的军事制度和耕作制度都很落后,工艺品制作技术很高,但人民愚昧自大。到了北京之后他听说了一个商队要前往
俄罗斯,就加入了这个商队。
返回伦敦
鲁宾孙·克鲁索等人穿过长城和
荒漠,最后在1703年4月13日到达额尔古纳河西岸的俄罗斯城市。9月到达西伯利亚首府托博尔斯克时,鲁宾孙·克鲁索发现寒冬将至,决定留在这里过冬。鲁宾孙·克鲁索在托博尔斯克一直待到1704年6月,1704年8月20日鲁滨逊驶离白海港口阿尔汉格尔斯克,9月18日到达易北河。在汉堡待了四个月之后,鲁宾孙·克鲁索走陆路到了海牙,之后坐轮船于1705年1月10日回到伦敦,结束了自己的冒险生涯。
人物关系
星期五
星期五是一个原住民,原本在沙滩上差点被另一个部落的野人吃掉,但鲁宾孙·克鲁索救了他,并因为救他的那天正好是星期五,所以给他命名为“星期五”。星期五与鲁滨逊一起面对了许多挑战,包括与野人的战斗,最终和鲁滨逊一起逃离荒岛。星期五在小说中首次出现于“第四章:智救星期五”,星期五在鲁宾孙·克鲁索的改造下接受了一系列驯化和学习活动,学会了穿衣服、说英语、做面包、种农作物以及发射火枪,星期五在鲁宾孙的劝说下被先进的
欧洲人类文明所感染,立志不再做“野蛮人”,并劝说其他野人放弃以前野蛮的生活方式。在《鲁宾逊·克鲁索的更远历险》中,
星期五在与原住民的冲突中被射死。星期五忠诚且知恩图报,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是鲁宾孙·克鲁索在荒岛上可靠的助手和伙伴。
鲁宾孙父亲
鲁宾孙·克鲁索的父亲是德国
不来梅人,他移居
英国后在赫尔市居住,经商发家后成为
中产阶级,最后搬到
约克市定居,并在那里娶了鲁宾孙·克鲁索的母亲。鲁宾孙·克鲁索的父亲带有中产阶级的保守思想,想留住儿子让他继承家业,因此反对鲁宾孙出去航海冒险。同时,鲁宾孙·克鲁索的父亲也是一个“明智而庄重的人”,他能看透各种社会现象,洞察
社会变迁的潮流,看问题透彻,说话有说服力。他前瞻性地预见了儿子冒险激进的性格和计划可能会为其今后的人生带来潜在的危险,在和鲁宾孙·克鲁索几番争执无果后,他语重心长告诫了儿子
中产阶级的优越性和选择海上冒险需要承受的风险。在鲁宾孙·克鲁索流落荒岛期间,鲁宾孙·克鲁索的父亲死亡,等鲁宾孙·克鲁索返回伦敦后,被告知自己的亲人都以为他已经去世了,所以他没有得到父亲的任何遗产。
佐立
佐立是一个摩尔少年奴隶,被海盗俘虏后,与鲁宾孙·克鲁索一同在船上工作。在鲁宾孙·克鲁索逃离的过程中,佐立成为了他的忠实伙伴。他对鲁滨逊忠心耿耿,表现出强烈的牺牲精神,在鲁滨逊和佐立面临缺水困境时,佐立主动提出独自上荒岛取水,以保护鲁滨逊的安全,最终佐立被鲁宾孙·克鲁索卖给了葡萄牙船的船长。
葡萄牙船长
葡萄牙船长是一艘贩奴船的船长,对待鲁宾孙·克鲁索时非常热心,在鲁宾孙·克鲁索从塞拉海盗逃离时,葡萄牙船长向他施以援手,并帮助他在巴西建立了一座种植园,在鲁宾孙·克鲁索流落荒岛的二十八年时间里,葡萄牙船长和他的妻子一直在巴西帮鲁宾孙·克鲁索保管财产。
伦敦寡妇
伦敦寡妇是
葡萄牙船长的妻子,她在鲁宾孙·克鲁索困于荒岛的28年里为鲁宾孙保管财产,从未想过独占财产。她如她的丈夫一样正直可靠。
形象分析
人物性格
敢于冒险
鲁宾孙·克鲁索在出发航海前,家庭生活条件十分优渥,并通过经营海外贸易生活富足。原本鲁宾孙·克鲁索可以像其父亲一样,不用为生计担心,亦无需受到功名利禄的影响,可以过着平安顺遂的生活。然而鲁宾孙·克鲁索对新鲜事物和新世界有着无限憧憬,他决定跟随自己的野心,向尚未开拓的西非洲探险,不顾一切地实现自己遨游世界的梦想。在落入荒岛以后,鲁宾孙·克鲁索并没有因此而消极放弃,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对荒岛进行开发和改造,成为这里的“主人”,在与大自然的不懈斗争之中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开拓创新
鲁宾孙·克鲁索曾四次出海,然而在船只遇难之后,他的同伴均被海水淹没,唯独他幸运地生存下来,并流落到荒无人烟的荒岛。此时,这个荒岛上没有任何东西,甚至不具备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如何在这座荒岛上生存,成为摆在鲁宾孙·克鲁索面前的最大难题。但是面对种种困难,鲁宾孙·克鲁索尝试自己搭建房子、打猎、种稻谷、驯养山羊、晒野
葡萄干,并运用自己的智慧掌握了制作各种生活用具的方法,甚至用围巾筛面粉制作面包。在他的辛勤劳动之下,荒岛上的生活物品逐渐增多。为了能够顺利造一艘船,返回自己的家乡,鲁宾孙·克鲁索花费数年时间,费尽心血。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在制作船之前并没有做好周全的考虑,造好的船只与海边距离较远,依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将船拖入水中,导致鲁宾孙·克鲁索数年的心血白费,近在眼前的回家希望再一次破灭。种种现实困境更加磨炼了他的坚强品质,他凭借着吃苦耐劳和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克服了荒岛生存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在28年的不断努力下,他最终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打造了自己舒适的生存家园。面对人生困境,鲁宾孙·克鲁索展现出一个硬汉骨子里的坚毅和不屈,更体现出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开拓创新精神。
乐观主义
鲁宾孙·克鲁索是一个积极乐观、坚持不懈的个性形象,流落荒岛后,鲁宾孙·克鲁索始终坚定自己内心对
雅威的信仰,想要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开辟新天地,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进入荒岛初期,鲁宾孙·克鲁索经历种种困难,由于无人帮助、工具匮乏,且这种生存经验是他从未有过的,做任何事情均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做一块
实木板,需经历四十二天的时间。虽然鲁宾孙·克鲁索所做的诸多事情并未成功,他仍然日复一日重复做着,从未有过灰心,而是不断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列出种种可能性,在现实的绝望中不断努力探寻希望,从而有充足的勇气面对现实,为改变自己的现状不轻易放弃。在鲁宾孙·克鲁索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原本荒凉的小岛开始变得美丽,为其带来舒适的生活。事实上,鲁宾孙·克鲁索不过是一个十分普通的人,他并未掌握特殊技能,却有着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种种挑战和考验并没有将他击垮,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情绪。鲁宾孙·克鲁索能够在荒岛中生存,在看不到希望中创造希望,与其积极乐观的心态密不可分。
知恩图报
鲁宾孙·克鲁索始终认为,自己应该对生活抱有感恩之心,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才能在荒芜一人的孤岛体会到充实和幸福。虽然荒岛上的日子十分艰难又孤苦伶仃,但他没有抱怨、没有灰心,通过每日朗读《圣经》,发自内心感谢上帝眷顾。种种困难和折磨迫使鲁宾孙·克鲁索不断认清生活的本质,保持内心的冷静,在绝望中探寻生存的希望,积极努力地过生活。持有感恩之心并非鲁宾孙的心理安慰,而是他清楚地知道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挫折与失败,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去勇敢面对,避免一味抱怨生活,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成功。面对荒岛中常人无法忍受的生活,鲁宾孙·克鲁索选择以感恩之心对待,面对苦难和失败,仍然保持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为其摆脱现实的苦恼提供了更多勇气,使孤岛生活不再难以忍受。鲁宾孙·克鲁索在妻子去世后,再一次出海经商,经过这个无人的荒岛时,看到岛上的水手与
西班牙人均已经安家,并在此处过着幸福的生活,他又将新的移民送至此地,并为其分配岛上的土地,提供了各类生活用品,满意地离开这座小岛。正因鲁宾孙·克鲁索内心中常怀感恩,这赋予他自信、坚定、温暖和善良的美好品质,使其能够从落寞的生活中体会命运的馈赠,让现实生活愈加美好和充满希望。
深层塑造
殖民主义塑造
《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宾孙·克鲁索,是一个勤勉的劳动者,同时又是一个
资产阶级分子和
殖民主义者。鲁宾孙·克鲁索一个人的时候,他曾高高地站在荒岛上自言自语地地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我的。”他在荒岛上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创造财富,更是为了占有土地。因此,他这些商业行为和开发活动,在反殖民主义的
视界中,都带有剥削、掠夺和殖民的意味。
丹尼尔·笛福作品中
殖民主义烙印,还体现在对于物质和财富的疯狂的、无节制的追逐之上,即拜金主义。笛福用自己的笔,为
英国殖民者的拜金主义嘴脸树起了一面巨大的反射镜。他的作品中的鲁宾孙·克鲁索多次冒险远航到海外经商或贩卖奴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积累财富。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
鲁宾孙·克鲁索是笛福时代英国商业资产者的典型。他不安于天命,不愿在平凡舒适的家庭生活中消耗生命,而是积极大胆地四处探险。他三次出海,几乎每次都险些丧命,但冒险的天性使他矢志不移。有一次出海,他流落在荒岛上,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利用自己的双手为了生存而劳动和斗争,最终成为荒岛的所有者、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在荒岛上生存28年之后,他终于有机会返回自己的国度,发现自己的巴西种植园安然无恙,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富翁。鲁宾孙·克鲁索不是有教养的贵族中间的人物,而是一个平民。他出身于
中产阶级,这个阶层的人物没有什么遗产可得,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维持中等地位,才能爬到上层去。‘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对鲁宾孙·克鲁索来说,‘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就是绝对真理。它代表着
资本主义的
意识形态,有一种内在的冲动驱使他去操纵和支配外在世界,去获取物质财富。”
新兴
资产阶级富于实验和冒险,勇于尝试新事物,开拓进取,积极创造,实现自我。鲁宾孙·克鲁索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后世。鲁宾孙·克鲁索的英雄形象塑造直接体现在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上。笛福指出了实现实践活动的价值的基本途径,其作品中鲁宾孙·克鲁索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后世。
宗教精神塑造
鲁宾孙·克鲁索的形象塑造清晰地反映了
新教伦理价值的影响。它显示
资本主义扩张的
意识形态的冲突和保守的宗教、伦理意识形态,这反映了
伊斯兰教主义下的商人和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笛福《鲁宾孙漂流记》作品展示,其主张各种形式的文明应该共存。先进的文明不能看不起落后和野蛮的文明。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原因和存在的价值,观察对手和反思自己,辨清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平等对话、超越和突破文明不平等。
从对鲁宾孙·克鲁索形象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他也是
基督教文化的产物,在他身上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意识。作者把主人公在生活中的兴衰际遇、喜怒哀乐都与宗教和
雅威紧密联系起来,把他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必然和偶然的事件都作了宗教性的解释,把鲁宾孙·克鲁索遇到的困难和厄运归结为触怒了上帝而招致的惩罚,而把他的成功和顺利归结为对上帝的信仰而带来的恩宠和赐予。总之,鲁宾孙·克鲁索是一个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形象,正是由于这一因素大大扩充了这个形象的文化内涵。
人物原型
《
鲁滨逊漂流记》是基于真实故事创作的,这使得该小说极具真实感觉。鲁宾孙·克鲁索原型为
苏格兰人亚历山大·塞尔柯克水手(Alexander Selkirk)。塞尔柯克是一名
苏格兰水手,有着丰富的导航经验,因此被任命为“五港同盟”号的领航员。在与
西班牙舰队进行几次
海战之后,塞尔柯克担心“五港同盟”号可能会被击沉。为了活命,他在1704年9月,留在了一个距离智利西海岸400英里荒无人烟的马斯蒂拉
小岛上。他身上只带了几件衣服、一些工具、一本《圣经》和烟。最初,塞尔柯克一边看圣经,一边等待获救。不久后,塞尔柯克发现一时难以获救。于是,他开始做好在此长期停留的准备,把小岛变成一个世外桃源。 1709年 2 月,
英国著名
航海家威廉·丹彼尔率领的两艘英国武装民船在岸边抛锚,塞尔柯克才得以获救。 1713 年,塞尔柯克就发表了一篇讲述自己冒险经历的短文。塞尔柯克的这个经历让
丹尼尔·笛福有了非常强烈的
创作灵感。具体来讲,荒岛上的生活并不精彩,但笛福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及创想力创作了鲁滨逊的荒岛生活,给予荒岛更为丰富的生活形象。同时,鲁滨逊就变成了
资本主义英雄形象,为世人更好地呈现了小说中的精髓。
人物影响
本土影响
《鲁滨逊漂流记》是
英国小说的先驱之一,它开创了以一个具体的人物角色为中心,以一种类似自传的方式展示人物生活、情感和经历的文学形式。这种文学形式后来被广泛地模仿和发展,成为了现代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鲁宾孙·克鲁索的形象深刻影响了后来的
英国文学作品,例如
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
大卫·科波菲尔》、《
金银岛》等都受到了其影响。
鲁宾孙·克鲁索表现出来的
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自力更生等价值观,这与当时英国的商业文化和民族性格紧密相连,对英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通过鲁宾孙·克鲁索的经历,其鼓励读者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学习和进步,使《
鲁滨逊漂流记》成为了
英国教育中的重要读物,在19世纪的
英国,许多学校都把《鲁宾孙漂流记》列为必读书目。
国际影响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经典,对于世界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宾孙·克鲁索作为典型的新兴
资产阶级的代表,对于全球文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它的形象也影响了很多作家的创作,如
詹姆斯·乔伊斯、
弗兰兹·卡夫卡、
马克·吐温、
夏目漱石、
川端康成等。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中有很多对《
鲁滨逊漂流记》的借鉴和致敬。《尤利西斯》中的主人公布卢姆·布鲁姆在小说中的一次漫步中,想象自己成为了现代版的鲁宾孙·克鲁索。此外,乔伊斯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多次提到了《鲁宾孙漂流记》,并对其中的主题和
意象进行了
二次创作;弗朗茨·卡夫卡的小说《
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萨也受到了《鲁宾孙漂流记》的影响。与鲁宾孙·克鲁索一样,萨姆萨被困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需要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应对困境。此外,《变形记》中对于孤独和自我封闭的描写也与《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题密切相关;在美国,
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都受到了《鲁宾孙漂流记》的影响;在日本,
夏目漱石的小说《心》和
川端康成的小说《
雪国》等也受到了该小说和人物的影响。
衍生形象
衍生作品
相关评价
正面评价
珍妮·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鲁宾孙“这种十八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
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十六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
负面评价
巴勒斯坦裔美籍学者爱德华·赛义德在其著作《
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指出,鲁宾孙·克鲁索的行为是一个“精英人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斗争”,表现了
欧洲殖民主义者对其他文化和社会的不尊重和侵略。赛义德认为,《
鲁滨逊漂流记》表现了西方对东方的傲慢和
优越感,并将这种思想融入了文学创作之中。
英国小说家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在《黑暗的心灵》中批评了
殖民主义的残酷性和不人道性,认为西方文明的扩张给
原住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破坏。他认为,《鲁宾孙漂流记》中的主角表现了西方文化的傲慢和优越感,对其他文化和社会的描绘也存在偏见和
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