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槟榔
湘潭的特产
槟榔是湘潭市的一种特产。
历史渊源
槟榔越嚼越有劲,这口出来那口进,交朋结友打园台,避瘟开胃解油性。”这是一首流传在湘潭街头巷尾的民俗音乐,生动地反映了槟榔与湘潭人民和湘潭食文化的不解之缘。槟榔,作为一种食品,已在湘潭生根发展达三百余年的历史,据《湘潭市志》介绍:一六五0年(顺治六年)正月,清兵在湘潭屠城九天,县城人口数万,所剩户不上二、三十,人不满百口。有一位姓程的安徽商人,得一老和尚嚼槟榔避疫之法收尸净域,从此嚼槟榔习惯也就陆续延续下来。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湘潭市大疫,湘潭城内居民患胀病,县令白景将药用槟榔分患者嚼之,臌胀病消失,尔后原患者常嚼之,以致使未患者也随嚼之,久而成习。由此,湘潭槟榔逐步得到发展。伴随着湘潭槟榔的发展,槟榔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一些地方花古戏、“赞土地”和婚庆之喜等民间包事都无不有槟榔的赞语,如《潭州竹枝词》写道:“风流妙剧话情杨,艳姿娇容雅擅长;一串珠喉歌宛转,有人台下掷槟榔。”形象地勾画出湘潭槟榔与地方文化艺术的紧密关系。这也恰恰说明湘潭槟榔文化是湘潭槟榔发展的产物。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孕育着上层建筑(文化艺术)的产生,反过来,文化艺术又推动着经济的腾飞,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当然,从整个槟榔文化来看,一首优美动听富于浓郁的民俗音乐风格的《采槟榔》正是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槟榔特殊的感情。
发展简史
在湘潭槟榔数百多年发展历史中,经历了一个由初级的、分散的、小打小闹的向高级的、集中的、规模发展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解放前至七十年代初,湘潭槟榔加工为传统的作坊式,全市制作经营的不上百户,主要代表是湘潭九总刘记、李记槟榔店。
第二阶段:从1981年至1991年,湘潭槟榔作为一种生产力,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取得了突破性的大发展。全市槟榔加工、经营者发展4000余户,年销售槟榔达700余吨,销售金额达5000万元左右。主要代表有张新发等槟榔门店。
第三阶段:从1993年至今,是湘潭槟榔的腾飞时期。以豪爵、皇爷、湖南宾之郎食品有限公司、一品堂、湘南、老爷、湘爱、海魂、胖哥、小龙王、湘琼等一批新型的槟榔业主雄踞湘潭市。这个时期,湘潭槟榔无论是质量、品种、包装、销售、市场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集中表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从生产加工形式上开始突破传统的小作坊式,逐步形成规模经营,有数家大的槟榔加工企业雇请临时工多达一百余人,日销售额最高为4万余元。
二、是从经营体制上开始出现私营股份制的责任有限公司,如宾之郎食品有限公司、皇爷槟榔食品有限公司、豪爵食品有限公司和一品堂食品有限公司等,为湘潭槟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引入了新的机制。
三、是从槟榔加工的品种上符合各类人群的口味,推出的芝麻、桂花、薄荷、奶油、干槟榔、湿槟榔等多口味槟榔。全市几家形成规模的槟榔加工厂家开始按照湘潭市标准局颁发的《食用槟榔标准》要求,组织现场槟榔加工,从而使湘潭槟榔制作水平和产品质量大大提高。湘潭人嚼槟榔的习惯越来越浓,“吊吊手,街上走,嚼槟榔,交朋友。”全市爱嚼槟榔的人已增至到全市总人口的30%左右。
四、是从包装上出现了内外两种包装。内包装又出现了真空包装、枕式包装等;外包装更是鲜艳夺目,各具特色,为槟榔文化谱写出新的篇章。
五、是从槟榔的经营渠道上开始冲出湘潭,走向全省,长沙市株洲市邵阳市益阳市常德市衡阳市等地都有一批湘潭人制作正宗湘潭槟榔,带动了全省槟榔加工的蓬勃发展,成为了一支不可低估的食品工业的产业大军。粗略统计,全市从事槟榔加工、经营的人数已超过一万(包括季节性的临时工)。槟榔加工年销售额约有二亿元左右。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全市槟榔加工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槟榔加工户不断推出各种名目的销售手段,带来了全市经济的不断活跃,出现了“买槟榔抽奖”、“专车送货”“送货上柜”等销售新气象。
六、是从事槟榔制作经营的人员,大大超出了历史的小市民和闲散人员的范围,一批有经济头脑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大学文化水平的青年人(其中有上海市长沙市等地的有志者)投身槟榔事业,不仅改变了湘潭槟榔界的文化素质,而且为全市槟榔事业的繁荣和槟榔文化的发展造就了一支新型的人才队伍。
湘潭市槟榔经过数百年的逐步发展,已经遍面潭州城乡、大街小巷,进入千家万户,登上了大雅之堂,对湘潭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介绍
槟榔的第一故乡是海南省,在那里人们爬上高高的槟榔树,摘下果子来生嚼;槟榔还有第二个故乡,那就是中国湖南省的湘潭市。湘潭人对槟榔有独特的嗜好,有别具一格的传统工艺,徜徉在湘潭市区,您不时能闻到阵阵槟榔的飘香,体会到这里淳朴的民风。槟榔,已成为这座古城别具特色的名片。
由于历史上的机缘巧合,二百多年前湘潭人便喜爱上了槟榔,它不仅有多种中草药提神顺气的功效,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休闲食品。槟榔与湘潭市真是有着不解之缘,“吊吊手,街上走,嚼槟榔,交朋友” ,“槟榔越嚼越有劲,这口出来那口进,交朋结友打园台,避瘟开胃解油性” 。这是源于槟榔的一首民俗音乐,流传于湘潭各地,从中也可看出槟榔在湘潭人心里是多么重要。民谣中关于槟榔可避瘟还有个神奇的传说:神奇槟榔救活湘潭城,也许就是因为如此,槟榔在湘潭才占据着不一样的地位。
槟榔可作药用,性温,味苦,主治虫积、食滞、腹胀育、水肿脚气等症。它又是一种果品,特别是在湘潭市人的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湘潭人在相互客串中,待客可以不用烟,不用茶,只要敬上一口槟榔,就足以表示主人的诚意了。大街小巷的小商小贩中,以卖槟榔的生意最好。遍布全市各个角落的槟榔摊子,竟有数万个之多。
湘潭人吃槟榔很是讲究。刚摘下的鲜果呈蓝色。形似金黄流油咸鸭蛋而略短,先用水煮两小时左右,使之变成棕红色,再用烟薰七天七夜,就成了干果。这道工序一般在产地完成。买回干果后,用清水洗净,用开水烫过,喷上少量糖精水,存放二十四小时左右,才可食用。食前用刀把槟榔剖成两至四瓣,点上用生石灰饴糖熬成的卤水汁,有的人还爱点上一滴桂子油,放入口中反复咀嚼,又甜又涩,芳香满口,越嚼越有味,余味悠长。一口好槟榔能嚼得人面颊潮热,浑身燥热,甚至遍体生津。嚼槟榔的乐趣如此,难怪湘潭市人对它如此厚爱了。
其实,把槟榔作为果品的不仅是湘潭人,海南岛五指山下的黎族苗族,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也有这个嗜好。不过,他们吃的是鲜果。一只鲜果剖成四瓣,点上调成浆状的贝壳粉,嚼后嘴唇呈乌红色须用粽叶揩干净。他们嚼槟榔是为了解除热带丛林中的瘴气越南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妇女嚼槟榔则是为了美容。她们出门前一边梳妆打扮,一边嚼槟榔。待打扮完毕,嘴唇已被被槟榔染得红润鲜嫩,面颊也灿若桃花了。
不过,不管哪个地方嚼槟榔,都没有湘潭人嚼得凶。湘潭人嚼槟榔以海南省岛产的为正宗,称这为“海南个子”。另还有泰国个子、云南省个子、台湾省个子等,但这些槟榔肉体薄,嚼起来有股青气涩味重,不太受欢迎。每年深秋,湘潭市的大小商贩就云集海南岛,往往一个人守住一片槟榔林,享有收购专利权。近几年来,湘潭槟榔生意日趋兴旺,在槟榔产地形成抢购局面。收购价格也由七十年代的几十元钱一担迅速上涨到两、三千元一担。以至海南岛槟榔树的种植面积猛增。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发展简史
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