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日镇位于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桑日县,是桑日县政府所在地,行政区域面积498.08平方千米。桑日镇地处桑日县西南部,东与
白堆乡连接,南与
绒乡相邻,西与
乃东区接壤,北与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毗邻。桑日镇原由雪巴乡和江乡合并而来,1999年,江乡并入雪巴乡,随后成立桑日镇。截至2020年6月,桑日镇辖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
雪巴村。桑日镇地处
平均海拔约3450米的高原地带,是桑日县1镇3乡之一。桑日镇的名字在藏语中意为铜山,附近有
雅鲁藏布江流经。截至2019年末,桑日镇户籍人口为3703人。2011年,桑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659元。2019年,桑日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9个。
历史沿革
桑日镇原由雪巴乡和江乡合并而来。
1959年至1988年,雪巴乡属桑日区。
1988年,撤区设雪巴乡;同年,建江乡。
1999年,江乡并入雪巴乡,随后成立桑日镇。
桑日县藏语意为铜山、
铜色的山。因桑日县辖区范围内
铜矿资源丰富,又因桑日镇毗邻桑日县城因而得名桑日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桑日镇地处桑日县西南部,东与
白堆乡连接,南与
绒乡相邻,西与
乃东区接壤,北与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毗邻,为桑日县政府驻地,行政区域面积498.0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桑日镇地处
雅鲁藏布江北岸河谷地带,
平均海拔3450米。地形以高山
谷地为主。
气候
桑日镇属高原气候,其特点是海拔高,气温低,辐射强,日照丰富,
降水少。冬季半年风力强劲,最大风速可达17米/秒,风期主要集中在2月至次年的3月。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多年平均最低气温6℃,平均最高气温8℃;日照时间在2600—3300小时,生长期年平均310天;冬季降霜雪,夏季多雷雨。年平均降水量420毫米,降雨之际多冰雹。降雨集中在每年6—9月。
水文
桑日镇有
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流经镇境,其支流有比巴河等。
自然灾害
桑日镇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
霜冻、冰雹、病虫害、干旱和
2008年中国雪灾等。风雪灾害年均发生1次,主要发生在11月至次年4月。
自然资源
桑日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
铜矿、
铁矿、
大理石、石灰石、
水晶、
沙金、岩金等。
2011年,桑日镇有耕地面积6554亩,人均1.8亩。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桑日镇辖8个行政村:雪巴、比巴、奴卡、赤康、塔木、颇章、洛村、拉龙;下设18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桑日镇辖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
雪巴村。
人口
2011年末,桑日镇总人口3722人。总人口中,以
藏族为主。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人。
2017年末,桑日镇常住人口为3681人。
截至2019年末,桑日镇户籍人口为3703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桑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6659元。
2019年,桑日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9个。
农业
2011年,桑日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387万元,占生产总值的41.9%。
桑日镇粮食作物以
稞麦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
阳芋、萝卜、蚕豆、豌豆等。2011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241.3亩,产量217吨;蔬菜种植面积465亩,产量2021吨;饲草种植面积1333亩,产量2365吨。
桑日镇畜牧业以饲养牦牛、牛、
黄牛、山羊、
绵羊、驴、马、猪为主。2011年,牲畜饲养量15328头,年末存栏14950头。
2011年,桑日镇有大型农业机械715台(辆);名优特农产品有藏青320、山冬系列。
工业
桑日镇是
桑日县重要的工业生产区。2011年末,桑日镇有非公企业5家,国有企业2家。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桑日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35人,专任老师5人;小学2所,在校生357人,专任教师3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升初升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桑日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个,平均每村拥有村级医务室1个。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722人,参合率达100%。
社会保障
2011年,桑日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55户,人数359人,支出31.79万元,比上年增长70.6%,月人均74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3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4人;农村医疗救助26户,共支出61342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人数1954人。
基础设施
桑日镇沼气普及广泛,其中洛村建立沼气示范点,全镇范围内居民沼气普及率为89%。由于
太阳光照时间长,辐射强,几乎每村每户都有太阳灶,充分利用了
太阳能资源。
交通
桑日镇境内有
丹萨替寺至
山南市公交运输线路。2011年末,镇区主要道路有桑日路,有桥梁1座。
景区
桑日镇境内名胜古迹有丹萨梯寺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