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
韩少功小说
《归去来》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韩少功
《归去来》最初发表于1985年《上海文学》,后收入小说集《诱惑》等,被译成英文、法文、意文、荷兰语、韩文、希伯来语等,获1985年上海文学奖。
简介
最初发表于1985年《上海文学》,后收入小说集《诱惑》等,被译成英文、法文、意文、荷文、韩文、希伯来文等,获1985年上海文学奖。
作者简介
韩少功,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引起各方争论。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逢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内容简介
《归去来》遴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成就突出、风格鲜明、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全面的梳理、归纳和择取;每位作家的作品为一系列,各系列卷数不等,每卷以其中某篇作品的标题(长篇作品以书名)命名。《归去来》是该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供读者阅读赏析。
自序
作者:韩少功
以前,我的一些短篇小说集或是按创作时间来划段编选,或是按作品质量来择优编选,可能各有各的好处。前者可展示作者的阶段性状态,而后者则呈现出作者的总体创作水准。
这一次,承春风出版社热情相约,我再编一个短篇小说集,打算既不考虑创作时间,也不考虑作品质量,而是以形式的差异性为着眼点,主要选编那些在创作手法和文体风格上较有特征的作品,来一次纯技术的盘点,相当于一个工匠把各种谋生工具一古脑端出来示众。
单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这本选集里的作品平常无奇,却说得上曾经别有用心。写人的《蓝盖子》与记事的《收水费》各取一式,抒情的《西望茅草地》和反讽的《领袖之死》各持一体,新闻性的《重逢》与散文性的《那年的高墙》可能形成了比照与反差。《史遗三录》与《月光两题》,算是作者对笔记体裁的两种援用。《申诉状》与《801室故事》,则是对应用文体裁的两次远程借入。在余下的篇目里,同是寻找特珠的处理角度,《飞过蓝天》隐身于动物,《诱惑》沉溺于风景,《谋杀》迷失于梦幻,《方案六号》倒喧哗于第一称的口语化独白。那么同是追求虚实相济,《归去来》里有两种人物身份的含混交叠,但基本上还在写实逻辑的限度之内。而《鼻血》和《暗香》里连接出现了时空错接和真假转换的人际交流,免不了有些神神道道,异想天开,纵笔无忌,一种闯入神话的冲动无须遮掩。
技术是小说的重要元素。对技术的学习、改进以及发明创新常常能开拓小说的更多可能性,也常常是小说作者挑战自我的无限乐趣所在。但形式本身就是内容,技术并不是一切。技术如果未能与足够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思想打击力相配合,就只会是浮华的花拳绣腿和装神弄鬼,即便玩出一套套炫目的杂耍,也不过是雕虫小技,与优秀的文学无缘。因此我重视技术但反对技术主义。具体地说,我以为,作者在真诚表达思想情感的时候,一定不要被任何技术考虑所拘;但在优化表达效果的时候,又一定要有技术的慎选和精谋;在文学创作的准备过程中,更要有技术训练的死工夫——如果不说是硬工夫的话。
从这本集子里看,读者想必能看出一个工匠的各种失与得,也能知道工匠的以上体会,是源于何等曲折的实践历程。
《归去来》全文
很多人说过,他们有时第一次到某个地方,却觉得那地方很熟悉,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现在,我也得到这种体验。我走着。土路一段段被山水冲洗得很坏,留下一棱棱土埂和一窝窝卵石,像剜去了皮肉,暴露出一束束筋骨和一块块干枯了的内脏。沟里有几根腐竹,有一截烂牛绳,是村寨将要出现的预告。路边小水潭里冒出几团一动不动的黑影,不在意就以为是石头,细看才发现是小牛的头,鬼头鬼脑地盯着我。它们都有皱纹,有胡须,生下来就苍老了,有苍老的遗传。前面的芭蕉林后面,冒出一座四四方方的炮楼,冷冷的炮眼,墙壁特别黑暗,像被烟熏火燎过。我听说过,这地方以前多土匪,什么“十年不剿地无民”,怪不得村村有炮楼,而且山民的房子决不分散,互相紧紧地挤靠着,都厚实,都畏缩,窗户开得小眉小眼的,又高,盗匪不容易翻进去。
这些居然很眼熟。见鬼,我到底来过这里没有呢?让我来推测一下吧:踏上前面那石板路,绕过芭蕉林,在油榨房边往左一折,也许可以看见炮楼后面一棵老树,银杏或者是香樟木,已经被雷劈死了。
片刻之后,推测竟然被证实了,连那空空的树心,树洞前有两个小娃崽在烧草玩耍,似乎都依照我想象的蓝图而各就各位。
我又怯怯地推测:老树后面可能有栋矮矮的牛房,房前有几堆牛粪,檐下有一张锈了的犁或耙。当我走过去,它们果然清清晰晰地向我迎来!甚至那个歪歪的麻石臼,那臼底的泥沙和两片落叶,也似曾相识。
当然,想象中的石臼里是没有泥水的。但细一想,刚下过雨,屋檐水不应该流到那里面去吗?于是,凉气又从我的脚跟升上来,直上我的后颈。
我一定没有来过这里,绝不可能。我没得过脑膜炎,没患过神经病,脑子还管用。也许是在电影里看过?听朋友们谈过?或是在梦中……我慌慌地回忆着。
更奇怪的是,山民们似乎都认识我。刚才扎起裤脚探着石头过溪水时,一个汉子挑着两根扎成A字型的树,从上边来。见我溜溜滑滑,就从路边的瓜棚里拔出一根干树枝,丢给我,莫名其妙地露出一口黄牙,笑了笑。
“来了?”
“嗯来了……”
“怕有上十年了吧?”
“十年……”
“到屋里去坐吧,三贵在门前犁秧田。”
他的屋在哪里?三贵又是谁?我糊涂了。
随着我走上一个小坡,一些檐瓦门庭在前面升了起来。几个人影在地坪中翻打着什么,链枷摇得叭叭响,几下重,又有一下轻。他们都赤脚,蓄寸头,脸上有棕色的汗釉,釉的边缘残缺不齐。日光下一晃,颧骨处的汗釉有一小块反光。上衣都短短地吊着,露出软和的肚皮和脐眼,裤边也松松地搭在胯骨上。直到发现她们中的一个走向摇篮开始解怀给小孩喂奶,又发现她们都挂了耳环,才知道她们——是女人。有一位对我睁大了眼。
“这不是马……”
“马眼镜。”另一个提醒她。觉得这个名字好笑,她们都笑了。
“我不姓马,姓黄……”
“改姓了?”
“没改。”
“就是,还是爱逗个耍呵?哪里来的?”
“当然是县里。”
“真是稀方客。梁妹呢?”
“哪个梁妹?”
“你娘子不是姓梁?”
“我那位姓杨。”
“未必是吾记糟了?不会不会,那时候她还说是吾本家哩。吾婆家是三江口的,梁家,你晓得的。”
我晓得什么?再说,那个马什么又与我有什么关系?我似乎是想去找她,却来到了这里。我不知自己是怎么来的。
这位大嫂丢下链枷,把我引进她家里。门槛极高,极粗重,不知被多少由少到老的人踩踏过,坐过,已经磨得中部微微凹了下去。黄黄的木纹,像一圈圈月光在门槛上扩散浸染开来,凝成了一截月光的化石。小娃崽过门槛要靠爬,大人须高高地勾起腿,才能艰难地倾着身子拐进去。门内很黑,一切都看不清楚。只有一个高高的小窗眼漏下一点光线,划开了潮湿的黑暗。好半天瞳孔才适应过来,可以看见壁梁上全是烟灰,还有同样苍黑的一个什么吊篓。我坐在一截木墩上——这里奇怪地没有椅子,只有木墩和板凳。老妇和少妇们都叽叽喳喳地挤在门边。喂奶的那位毫不害羞,把另一只长长的奶子掏出来,换到孩子嘴里,冲我笑了笑,而换出的那一只还滴着乳汁。她们都说了些奇怪的话……“小琴……”“不是小琴。”“是吧?”“是小玲。”“哦哦。小玲还在教书吧?”“何事不也来耍耍呵?”“你们都回了长沙市吧?”“是长沙城里还是长沙乡里?”“有娃崽没有?”“一个还是两个?”“小罗有娃崽没有?”“一个还是两个?”“陈志华有娃崽没有?”“一个还是两个?”“熊头呢?找了娘子没有?”“也有娃崽了吧?一个还是两个?”……
我很快察觉到,她们都把我错当成一个既认识什么小玲也认识什么熊头之类的“马眼镜”了。也许那家伙同我长得很像,也躲在眼镜后面看人。
他是什么人?我需要去想他吗?从女人们的笑脸来看,今天的吃和住是不成问题了,谢天谢地。当一个什么姓马的也不坏。回答关于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让女人们惊讶或惋惜一阵,不费气力。
梁家畲来的大嫂端来一个茶盘,四大碗油茶,我后来知道,这是取四季平安的意思。碗边黑黑的,令我不敢把嘴沾上去,不过茶倒香,有油炒芝麻和糯米的气味。她把地下两件娃崽的脏衣捡起来,丢进木盆,端到里屋去了,于是一句话被分切成两截:“老久没有听到你的音信,听水根夫子话……”(半晌才从里屋出来)“你一回去,就坐了大牢。”
我吃了一惊,差点让油茶烫了手。“没有没有。什么大牢?”
“背时的水根打鬼讲!害得吾家公公还吓心吓胆,为你烧了好多香。”她捂嘴笑起来。
妇女们都笑起来。有一嘴黄牙还补充:“还到杨公岭求了菩萨呢。”
真是晦气,扯上了香火菩萨。也许那个姓马的真的撞了什么煞,有牢狱之灾,而我代替他在这里喝油茶,在这里蠢笑。
大嫂又端上了第二碗茶。“他老是挂牵你,说你仁义,有天良。你那件袄子,他穿了好几个冬天。他故了,我就把它改了条棉裤,满崽又穿……”
我想谈谈天气。
屋里突然暗了下来,回头一看,一个黑影几乎遮挡了整个门。看得出是男的,赤着上身,隆起的肌肉有棱有角像一块块岩石。手里提着一个什么东西,从那剪影来看,是个牛头。黑影向我笼罩过来了,没容我看清面孔,的一下丢掉了手里的东西,两只大掌捉住了我的手起来。“是马同志呵,哎哟哟,呵呀呀……”
我又不是一条毛虫,他惊恐什么?
当他转到火塘边,侧面被镀上了一层光亮,我这才看清是一张笑脸,有黑洞洞的大嘴巴。
“马同志,何时来的?”
我想说我根本不姓马,姓黄,叫黄治先,也不是深沉而豪迈地来寻访旧地的。
“还识(认?记?)得吾吧?你走的那年,还在螺丝岭修公路,吾叫艾八呵。”
“艾八,识的识的。”回答得很无聊,“你那时候当队长。”
“不是队长,吾记工。你嫂子,还识不识哟?”
“识的识的,她最会打油茶。”
“吾同你去赶过肉的,识不识得?(赶肉,是否就是打猎)那次吾要安山神,你说是迷信。收末还不是?你碰上牧麻草,染了一身毒疮。你还碰了只黑麂,没叉着……”
“嗯嗯,没叉着,就差一点点。我眼睛不好。”
黑洞洞的大嘴巴哈哈笑起来。女人们慢慢起了身,摇晃着宽大的臀部,出门去了。自称艾八的男人搬出一个葫芦,向我大碗大碗敬酒。酒很浑浊,有甜味,也有辣味和苦味,据说浸过什么草药和虎骨。他不抽我的纸烟,用报纸卷喇叭筒,吸一口,吸出了烟头的明火。他不急,甚至看也不看一眼,待我急了好一阵,才从从容容一口气把明火荡灭,烟还是好好的。
“如今酒肉尽你吃,过年,家家都宰了牛。”他抹着嘴巴,“那年学大寨,谁都没得禄。你晓得的。”
“是没得禄。”
“你视德龙哥了吗?他当了乡长,昨日到捉妹桥栽树去了,兴许回来,兴许不回来,兴许又会回的。”他谈起一些令我糊涂的人和事:某某做了新屋,丈六高;某某也做了新屋,丈八高;某某也要做屋了,丈六高;某某正在打地基,兴许是丈六也兴许是丈八。我紧张地听着,捕捉这些话后面的各种脉络。我发现这里的话有些怪,看成了“视”,安静成了“净办”。还有一个个“集”或者“企”,是起立的意思?还是站立的意思?
我有点醺醺然了,对丈六或丈八胡乱地表示着高兴。
“你这个人过得旧,还进山来视一视。”他又把烟纸吸出了浅浅的明火,又让我暗暗急了两秒钟。“你当民师那阵发的书,吾还存着哩。”他咚咚地上楼,好半天才头顶几丝蜘蛛网下来,拍着几页黄黄的纸。这是几页油印的小书,大概是识字课本,已经撕去封面了,散发出霉气和油桐气。上面好像有什么夜校歌谣、农用杂字、辛亥革命,还有卡尔·马克思论农民运动及什么地图,印得很粗糙,一个个字大得很,还有油墨团子。我觉得这些字我也能写出来,没什么稀奇的。
“你那时也遭孽,饿得脸上只剩一双眼睛,还来讲书。”
“没什么,没什么。”
“腊月大雪天,好冷埃”
“好冷的,鼻子都差点冻落。”
“还要开田,打起松明子出工。”
“嗯啦,松明子。”
他突然神秘起来,颧骨上那一小块光亮,几颗酒刺,朝我逼近了。“吾想打听件事,阳矮子是不是你杀的?”
什么阳矮子?我头盖骨乍地一紧,口腔也僵硬了,连连摇头。我压根儿不姓马,也没见过什么阳矮子,怎么刑事案都往我身上扯?
“都说是你杀的。那家伙是条两头蛇,该杀!”他愤怒着,见我否认,似乎有点怀疑,又有点遗憾。
“还有酒没有?”我岔开话题。
“有的有的,尽你的量。”
“这里有蚊子。”
“蚊子欺生,要不要烧把草?”
草烧起来了。又有一批批的人来看我,拐进门来,照例问起身体可好和府上可安一类。男人们接过我的纸烟,??地抽得很响,靠门或靠墙坐下,眯眯笑,不多言语。听他们自己偶尔说上一两句,有的说我胖了,有的说我瘦了;有的说我老多了,有的说我还很“少颜”,当然是由于城里的油水厚。直待烟烧完。他们又笑一笑,说是去倒树或下牛粪。有几个娃崽跑过来,把我的眼镜片考察了片刻,然后紧张得兴高采烈,恐惧得有滋有味:“里面有鬼崽!有鬼崽!”一边宣告一边四下奔逃。一位姑娘,总是咬着一根草站在门边,痴痴地望着我,不知是什么意思。弄得我很不自在,只好正经地盯住艾八。
这类事我已经碰得多了,刚才去看他们种的罂粟,路上碰到一位中年妇人。她一见我就显得恐惧,脸像一盏灯突然黯淡,赶紧拔着鞋后跟,低头择路而去。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艾八说我还应该去看看三阿公——其实三阿公已经不在,说是不久前被蛇咬死了,只是在人们的谈论中,还留下一个名字。在砖窑那边,还有他一栋孤零零的小屋。已有一半倾斜,眼看就要倒塌。两棵大桐树下,青草蓬蓬勃勃地生长,有腰深,已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阴险地漫上了台阶,摇着尖舌般的草叶,就要吞灭小屋,像要吞灭一个家族的最后几根残骨。挂了锁的木门,已被虫蛀出了密密的黑河。我不知道主人在的时候,房屋是否会破败得这么厉害。难道人是房屋的灵魂,灵魂飞去,躯壳就会腐朽得这么迅速吗?草丛里倒栽着一盏锈马灯,上面有几点白白的鸟粪。还有一个破了的瓦坛子,你一碰,坛子里就嗡的一下涌出很多蚊子。艾八说这瓦坛总是浸酸菜,当年我经常到三阿公家里来吃酸黄瓜的。(是吗?)墙上灰壳剥落,隐隐约约有几个油漆字,仅笔触的边沿还未完全褪色:“放眼世界……”艾八说那还是我写的。(是吗?)艾八扯了一把车前,又打望树上的鸟窝。我则朝窗里瞥了一眼,见屋角有半筐生石灰,还有一个大圆盘,细看,发现是铁杠铃,锈得不成样子了——我感到惊异,这种罕见的体育用品,怎么会出现在深山里?怎么运到这里来的?
大概不用问,也是我送给三阿公的。是么?我把它送给三阿公去打锄头或耙头,而他终究还是没有打。是么?
有人在坡上唤牛:“呜吗——呜吗——”于是对面的林子里有隐隐的牛铃声。这里唤牛的方式比较奇特,像喊妈妈,喊得很凄凉。
一位老阿婆背着小小的一捆柴,从山上下来。腰弯得几乎成了直角,走一步,扯出的下巴就一锄,像锄着步子。她深深地仰望了我一眼,似乎不是看我,而是从前面看到了我脑后的桐树,模糊的黑瞳孔全顶着上眼皮,没有任何表情,只有满脸皱纹深刻得使我一震。她看看三阿公的老屋,又回头看看寨子口上的那棵老树,没头没脑地咕噜了一声:“树也死了。”又慢慢地锄着步子远去。头上几根枯枯的银丝,随着风压下去,压下去。
我现在相信,我确实没有来过这里。我也无法理解老阿婆的这句话——一个无法看透的深潭。
晚饭弄得很隆重,牛肉和猪肉都大模大样,神气十足,手掌大一块,熬得不怎么熟,有一股生腻味。堆出了碗口,就系上草,一层层往上码,像码砖窑——几千年前就有这种吃法吧。男客才能上桌。有一位没到,主人在空着的位子上放了一张草纸,大家吃一块,往纸上夹一块,算是他也吃了。席间我谈到了香米,他们根本不肯出价钱,简直是要白送。至于罂粟,今年鸦片好是好,但国家药材站统购。我不好再说什么。
“阳矮子该杀。”艾八嗬地喝下一口热汤,把汤勺放回桌面那粘乎乎的老位置上,又眼盯肉碗敲着筷子,“翘屁股,圆手板,什么功夫都做不像,还起屋,不就是阴毒?”
“就是,哪个没挨过他一绳子?吾腕子上现在还两道疤。操他老娘顿顿的!”
“他到底是何事死的?真的碰了血污鬼,跌到崖?下去了?”
“人再狠,拗不过八字。命里只有一升,偏要吃一斗。夏家湾的洪生也是这个样。”
“连老鼠都吃,几多毒辣!”
“是蛮毒辣,没听见过的。”
“熊头也遭孽,挨了他两巴掌。明明是几袋颜料,吾视见过的,染不得布,只画得菩萨伢子。他说是炮子。”
“也怪熊头的成分大了一点。”
我鼓足勇气插了一句:“阳矮子的事,上面没派人来查过么?”
艾八咬得一块肥肉吱吱响:“查过的,查卵!那天来找我,我就去寻鸡婆。哎,马同志,你的酒没动呵?来,取菜取菜,”
他又压给我一大块肉。我喉头紧缩,只好再次作出去装饭的模样,躲入暗处,把肉拨给了胯下一挤而过的狗。
饭后,他们说什么也要让我洗澡,我怀疑这是不是当地一种风俗,得装得很懂。没有澡盆,只有澡桶,很高大,足可以装几大锅热水,就放在灶屋一角。女人们可以在桶前来来去去,梁家畲来的大嫂还不时用瓜瓢来加水,使我不好意思,往桶内一次次蹲。直到她提桶去喂猪,才偷偷出了口长气。我已经洗得一身发热,汗气腾腾了。大概水是用黄花蒿熬出来的,全身蚊虫咬出来的红斑也不怎么痒了。头上那盏野猪油的灯壳子,在蒸汽中发出一团团淡蓝色的光雾,给肉体也抹上一层蓝。穿鞋之前,我望着这个蓝色的我,突然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这身体很陌生。这里没有服饰,没有外人,就没有掩盖和作态的对象,只有赤裸裸的自己。有手脚,可以干点什么;有肠胃,要吃点什么;生殖器呢,可以繁殖后代。由于很久以前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的巧合,才有了一位祖先;这位祖先与另一位祖先的再巧合,才有了另一个受精卵卵子,才有了一个世世代代以后的我。我是无数偶然之后的一个受精卵子,来到世界干什么?可以干些什么?……我蠢头蠢脑地想得太多了。
我擦拭着小腿上一道伤痕,这是足球场上被钉鞋刺伤的。似乎也不是,而是……一个什么矮子咬的。是那个雨雾蒙蒙的早上?那条窄窄的山道上?他撑着阳伞过来,被我的目光吓得颤抖了。然后跪下,说他再也不敢,再也不敢了;还说二嫂的死与他毫无关系,三阿公的牛也不是他牵走的。最后,他反抗,眼球凸突得像要掉出来,咬住了我的腿。双手开始揪住套着喉管的一根牛绳,接着又猛地伸开去,指尖抠进泥沙里。
我不敢想下去,甚至不敢看自己的手——是否有股血腥味和牛绳勒出的痕迹?
我现在努力断定,我从来没有来过这里,也不认识什么矮子。这一团团蓝色的光雾,甚至梦也没有梦见过。
堂屋里很热闹。有一位老人进来,踩灭了松明子,说他以前托我买过染布的颜料,欠了我两块钱,现在是还钱来的,又请我明天到他家去吃饭。这就同艾八争起来了,艾八说他明天接裁缝,已经砍了肉,明天我毫无疑义地该到他家去……
趁他们还在争执,我潜出门,浅一脚深一脚,想去看看“我”以前住过的老屋——听艾八说,就是老树后的牛房。前年才把它改作牛房的。
又经过桐树下,又看见了禾本科杂草将要吞灭的茅屋。它静静地望着我,用乌鸦的叫声咳嗽,用树叶的沙沙声与我交谈。我甚至感到了一股似有似无的酒气。
孩子,回来了么?自己抽椅子坐下吧。吾对你说过的,你要远远地走,远远地走,再也不要回来。
可是,我想着你的酸黄瓜。我自己也学着做过,做不出那个味来。
那些糟东西有什么好吃呢?那时候是视你们饿,遭孽,一犁拉到头,连田上的生蚕豆也剥着吃,吾才设法子做一点。
你总是惦记着我们,我知道的。
谁没个出门的时候呢?那是该的。
那次担树,我们只担了九担,你记数,总说我们担了十担。
吾不记得了。
你还总要我们剃头,说头发和胡须都是吃血的东西,留长了会伤精气。
吾不记得了。
我该早一点来看你的。我没想到,变化会这么大,你走得这么快。
该走了。再活不快成精了么?
阿公,你抽烟么?
小马,喝茶自己去烧吧。
……
我离开了那股酒气,举着将要熄灭的松明子,想着明天早上的农活,不时听到脚边的青蛙跳到水圳里去,回家了。但我现在手中没有松明子,我的家也变成了牛房,显得如此生疏和冷漠。看不清什么,只有牛反的声音,还有牛粪草热烘烘的酸气涌出门来。牛以为是主人来了,头挤头往外探,碰得门栏咔嗒响。我一走,脚步回声就从牛房的土壁上撞过来,像还有一个人在墙那边走,或是在墙土里面走——这个人知道我的秘密。
巨大的月亮冒出来,寨里的狗好像很吃惊,狺地叫。我踏着树影筛下的月光,踏着藻类浮萍似的圈圈点点,向溪边走。我猜测,在溪边可能坐着一个人,也许是一位姑娘,嘴里正含着一片木叶。
溪边老树下果然有一个人影。
“是周润发?”
“是我。”我居然应答得毫不慌张。
“从溪边来?”
“你……是谁”
“四妹子。”
“四妹子,你长得好高了。要是在外面碰到,会根本认不出你。”
“你跑的世界大,就觉得什么都变了。”
“家里人都好吗?”
她突然沉默了,望着那边的榨房,声音有些异样。“吾姐,好恨你……”
我紧张地瞥了瞥通向灯光和地坪的路,想逃跑。“我……很多事不好说。我对她说过……”
“那天你为哪样要往她背篓里放玉米棒呢?女崽家的背篓里,随便放得东西的么?她给了你一根头发,你也不晓得么?”
“我……我不懂,不懂这里的规矩。我……想要她帮忙,就让她背几个包谷。”
大概回答得不错,还可以混过去。
“你教她扎针。”
“她想当个医生。其实,我那时也不懂,只是乱扎。”
“你们城里人,是没情义的。”
“不要这样……”
“就是!就是!”
“我知道……你姐姐是个好人,我知道的。她歌唱得好听,针线也做得巧。有一次带我们去捉黄鳝,下手就是一条。我病了,她哭得好厉害……我都是知道的。可是,有好些事你们不懂,也说不清楚。”
她捂着脸抽泣起来。“那个姓胡的,好狠毒哩。”
我似乎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继续试探着回答下去:“我听说了,我要找他算账。”
“有什么用?有什么用?”她跺着脚,哭得更伤心了,“你要是早说一句话,也不会成这个样。吾姐已变成了一只鸟,天天在这里叫你,叫你。你听见没有?”
月光下,我看见她的背脊在起伏。我真想给她擦泪,想让她的泪水贴到我的嘴唇上,咸咸的,被我吞饮。
但是我不敢,这是一个奇怪的故事,我不敢舔破它。
树上确实有只鸟在叫唤:“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声音孤零零地射入高空,又飘忽忽地坠入群山,坠入绿林。我抽了支烟。
行不得也哥哥。
我走了,行前给四妹子留了封信,请梁家畲来的大嫂转交。信中说她姐姐以前想当医生,终究没当成,但愿妹妹能实现姐姐的愿望。路是人闯的,她愿意投考卫生学校么?我将寄给她很多很多复习资料,一定。我还说,我不会忘记她姐姐。
我几乎像是潜逃,没给村寨里的人告别,也没顾上香米——其实我要香米或鸦片干什么呢?似乎本不是为这个来的。整个村寨莫名其妙地使我感到窒息,我必须逃。回头看了看,又见寨口那棵死于雷电的老树,伸展的枯枝,像肌肉痉挛的手指。手的主人在一次战斗中倒下了,变成了山,但它还挣扎着举起这只手,要抓住什么。
进了县镇的旅社,我做了个梦,梦见我还在皱巴巴的山路上走着走着,土路被山水冲洗得像剜去了皮肉,留下一束束筋骨和一块块干枯了的内脏,来承受山民们的草鞋。这条路总也走不到头。我看着手腕上的日历表,已经走了一小时,一天,一个星期了……可脚下还是这条路。
我惊醒过来,喝了三次水,撒了两次尿,最后向朋友挂了个长途电话,本想问问他在牌桌上把对手打“跪”没有,出口却成了打听招生考试的事。
朋友称我为“黄治先”。
“什么?”
“什么的什么?”
“你叫我什么?”
“你不是黄治先吗?”
“你是叫我黄治先吗?”
“我不是叫你黄治先吗?”
我愕然了,脑子里空空的。是的,我在旅社里,过道是蚊虫扑绕的昏灯,有一排临时床。就在我话筒之下,还有个呼呼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胖大脑袋。可是——世界上还有个叫黄治先的?而这个黄治先就是我么?
我累了,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巨大的我了。妈妈!
一九八五年一月
参考资料
归去来.豆瓣读书.2023-11-07
目录
概述
简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