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庆喜(1837年10月28日-1913年11月22日),是
江户幕府第15代征夷大将军,也是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位幕府将军。字子邦,号兴山,又名一桥义伸。是水户藩主德川齐昭的第七个儿子,其母是有栖川宫王之女登美吉子(文明夫人)。青少年时,曾在“弘道馆”读书,学习文学和各种会知识等,同时还向福地政次郎等人学习武术。1847年9月,召命出府到一桥家相续,12月登城元服,改名庆喜。1853年 5月,他与
一条忠香的养女延君订婚。
1847年,德川庆喜继承一桥家。与支持和歌山藩主德川庆福的第十三代将军
德川家定继承人的井伊直介发生冲突。还涉及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的签订问题,被判入狱安政帝国。1862年奉朝令,被任命为
幕府护法,推动幕府改革。1866年成为第15代将军。1867年10月14日(阴历),德川庆喜上天说:“当今外交日繁,为使朝廷政出一途”,请求奉还大政。他试图恢复德川家的权力,但被推翻派击败,屈从。
明治维新后,1869年,他被释放,但继续居住在孙浦。
德川庆喜是日本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关键历史阶段的最后一个最高统治者。虽然他为挽救其腐败透顶的幕藩体制的统治费尽了心机,实行过各种反动的内外政策,但终因其行为是违背历史潮流,因而在讨幕派大军压境,兵临城下的威逼下,弃城而逃。最后,以让出江户城,保全个人生命,流放外地的结局,从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
人物生平
藩邸岁月
天保八年(1837年)9月29日,德川庆喜出生于江户小石川的水户藩邸。因在男孩中排行老七,故起名为七郎。其父
德川齐昭诸事异风,认为华丽轻挑的江户风土不利于养成男子气骨,故此在七郎还不到一岁时就将其送回藩地水户抚养。后来又请
会泽正志斋和青山延光做七郎的老师。会泽正志斋是被视为尊王攘夷论经典著作之——《新论》一书的作者,青山延光则是藩校“弘道馆”的主任教授、史局“彰考馆”的总裁。两人将水户的学问与藩风向七郎进行了彻底的灌输。德川齐昭还认为大名的子弟应比普通武士更加刚武强健,所以督教极严。
诸子之中,德川齐昭最为赏识七郎。当时大名子弟中除
嫡长子被立为世子外,庶子一般多以养子身分人继他藩。七郎五岁那一年,“
御三家”中势力最大的纪州藩因嗣子缺位前来请求养子。当
谋士藤田东湖向
德川齐昭征询入选意见时,德川齐昭表示五郎较为合适,七郎要作为世子的侯补留在本藩。当时长子鹤千代早已被立为世子,德川齐昭以侯补的名义留下七郎,似乎不仅仅只是着眼于此,当另有所寄。
入继一桥
弘化四年(1847年)8月1日,
幕府老中(幕阁首班)
阿部正弘向水户藩传达了第十二代将军
德川家庆的“台命”:着令七郎以养子的身分人嗣一桥德川家,继承一桥藩的事业。一桥家与田安德川家、清水德川家合称“
御三卿”,是第八代将军
德川吉宗分封他的三个儿子而成的亲藩。从血缘关系来看,“御三卿”远比“
御三家”更近,故在将军嗣子递补的顺序中处于更为优先的位置。而一桥家则为“御三卿”之首。第十一代将军
德川家齐、第十二代将军德川家庆均出自一桥家。德川家庆的次男庆昌又曾人继一桥家为养子,更加深了一桥家与幕府将军家的渊源关系。
弘化四年(1847年)10月5日,七郎入
江户城见将军
德川家庆。12月1日,易服行礼,得赐家庆的“庆”字,更名为一桥庆喜,授从三品、左近卫中将,称刑部卿,成为一桥家的当主。这一年庆喜十一岁。事情的进展正如同
德川齐昭所期待的那样。
继嗣之争
嘉永六年(1853年)6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
马休·佩里率四艘军舰闯人
东京湾(今东京湾),以武力胁迫
日本通商开国。给长期实行锁国政策的日本带来极大的冲击。国中攘夷呼声骤起,反对
江户幕府妥协让步的外交路线。这两股势力的论战与摩擦,构成
幕末政治风云的核心。值此天下骚然之际,
德川家庆病死,其子
德川家定继任为第十三代将军。德川家定年已三十,虽两度娶妻,但未有子嗣。从其虚弱的身体状况来看,将来也不可能生育后代。于是,次代将军的人选问题就浮上议事日程。当时,“
御三家”和“
御三卿”中,较为合适的侯补者有两个:一个是纪州藩主德川庆福,另一个就是一桥庆喜。但在局势动荡的幕末,一个只有八岁的孩子(庆福)显然难以承担时局赋予的重任;而庆喜已年逾十七,正是可以从此大显身手的时候。
幕阁老中
阿部正弘、萨摩(今鹿儿岛)藩主
岛津齐彬、越前(今福井)藩主松平春岳、宇和岛(今爱媛)藩主
伊达宗城等人从大局出发,认为当此多事之秋,应重才能、轻血统,主张迎立一桥庆喜,是为“一桥派”。但将军德川家定的生母
本寿院对此极力反对,认为这是水户齐昭妄图劫夺政权的阴谋,声言若立庆喜为嗣,将以自杀相抗。与其相呼应,以水野忠央为首的纪州藩势力也掀起拥立
德川家茂的运动,是为“南纪派”。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安政四年(1857年)夏,庆喜的有力支持者、开明的
幕府老中阿部正弘病死,幕府的政策日趋保守。
安政五年(1858年)4月,
彦根市(今
滋贺县)藩主
井伊直弼出任老中。井伊同本寿院联手,于6月25日宣布立纪州庆福为将军后嗣。“一桥派”彻底失败。
安政元年(1854年),
马休·佩里率舰队第二次来航,强迫
日本缔结了《
神奈川条约》。随后,俄、英、荷等国也相继对日本提出不平等要求。在列强的威胁下,日本一步步被迫走向开国。
安政六年(1859年)6月,井伊直弼在未获得
日本天皇救许的情况下同
美国总领事哈里斯签署了《日美修好通商条约》。按照水户学的理论,天皇为国家之主,幕府将军只不过是受天皇委托、代行政治职能的。闻知井伊擅自签约,一桥庆喜拍案而起,面责井伊。庆喜在政治舞台上迈出了积极的第一步。继嗣拥立与尊王攘夷交织在一起,形势朝着对庆喜不利的方向发展。
安政六年(1859年)7月,将军
德川家定死去。立嗣斗争中的胜者、十二岁的
德川家茂改名为德川家茂,继任为第十四代征夷大将军。这时的一桥庆喜似乎已与将军之位无缘了。
改革幕政
安政七年(1860年)3月3日在江户樱田门外设伏、刺杀了
井伊直弼,史称
樱田门外之变。此后,控制
幕府大政的老中安藤信正试图弥合与
京都朝廷的分歧,致力于公(朝廷)武(幕府)合体运动,策划将
孝明天皇的妹妹
和宫下嫁将军德川家茂。但这一政治婚姻受到尊王攘夷论者的非难。
文久二年(1862年)1月,
安藤信正遇刺受伤,
被迫辞职。年4月,一桥庆喜的禁闭处分被解除,与人会面和书信往来的自由得以恢复。但已领略政海风险的一桥庆喜并没有轻举妄动,只是默默地注视着局势的发展。
文久二年(1862年)7月,
日本天皇的敕使
大原重德来到江户,传达了天皇的“睿虑”:任命一桥庆喜为将军后见职(将军辅佐)、松平春岳为政事总裁职,主持
幕府事务。尽管这一人事安排的背后能看到萨摩藩岛津久光(
岛津齐彬之弟)的强力身影,但朝廷置喙幕府人事是前所未闻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江户幕府权威的坠失。
一桥庆喜上任后同松平春岳联手,在
横井小楠的策划下进行改革,以图刷新幕政。主要内容有:1、缓和参勤交替制。废除大名必须在
江户城、封地逐年轮住的参觐交代,改为每三年到江户朝觐一次,且每次只有三个月。2、改革军制。参照法国军制重编步、骑、炮兵,并从荷兰采购军舰,振兴军备;同时派遣人材留学海外,研习近代军事思想。3、设置京都守护职。当时的京都聚集了一批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下级武士、浪人,他们以“天诛”为名滥行杀戮,使京都陷于无秩序状态。一桥庆喜新任会津(今福岛)藩主
松平容保为京都守护职,率精兵一千赴京,控制住局势;并藉此牵制朝廷的动向。4、改革学制,设置“藩书调所”(今
东京帝国大学前身),培养外交和
西学人材。以上措施强化了一桥庆喜在
江户幕府中的权力基础。
被迫攘夷
文久二年(1862年)10月,朝廷的攘夷督促敕使
三条实美来到江户城中,要求德川幕府立即行动起来,力行攘夷。曾持攘夷论的
会泽正志斋则上《时务策》,力劝一桥庆喜认清时局、实行开国政策。
孝明天皇与西南雄藩均铁心攘夷,民众舆论更是一边倒,若于此时贸然以开国论相抗,只能落下恶名,难以收场。所以松平春岳主张先向朝廷表明攘夷的立场,然后再徐谋他策。这样,德川幕府承诺朝廷实行攘夷,并约定征夷大将军近期赴京,共商大计。
文久三年(1863年)1月,将军后见职一桥庆喜先期入京。攘夷派浪人将人头放在一桥庆喜住宿的东愿寺门前,进行威逼与恐吓。3月,将军德川家茂上洛,又有浪人将京西等持院内室町幕府足利尊氏、
足利义诠、
足利义满三代将军木像的头部砍下,摆在三条大桥,予以恫吓。力主攘夷的
长州藩(今山口)与朝廷内的
三条实美等相串联,策划利用4月11日
日本天皇行幸石清水八蟠宫的机会,举行向将军授以“节刀”的仪式。“节刀”之礼本来自中国,
奈良时代将军出征之际,总是由天皇下赐”节刀”,以示承命征伐。
平安时代末期已被废除。这时重开此举,旨在向
江户幕府施压:若承受“节刀”而不攘夷,则天下人可以违救之罪而攻之。一桥庆喜看破此棋,劝说将军德川家茂伪称生病,回避此行。被迫以代理身份随伴天皇的一桥庆喜,则趁夜间在八蟠宫
山麓休息之机借口腹痛遁走,终使授与“节刀”的计谋化为泡影。
文久三年(1863年)4月20日,陷于穷地的一桥庆喜只得以将军
德川家茂的名义将实行攘夷的日期定在同年5月10日。4月22日,朝廷将此日期通知在京诸位大名。既然明知攘夷不可而又不得不为之,庆喜只得虚晃一枪。但以区区二十天的时间做攘夷诸种准备,未免近于荒唐。5月8日方得以回到
江户城的庆喜于次日召集幕阁会议,宣布将从第二天开始实行攘夷。除强调日方决不首启战事外,其他具体措施概未涉及。5月14日,一桥庆喜向朝廷提出辞去将军后见职。此事出乎朝廷意料,当今之世能够统率群藩、抗御外夷的,除去庆喜之外别无他人,遂连发特使予以挽留;本来不喜欢庆喜的
幕府阁老们也苦苦相劝,一桥庆喜只好同意。5月10日,
长州藩炮击通过
马关(今下关)海峡的
美国货船和法、荷军舰,拉开了攘夷战争的帷幕。
开国争端
文久三年(1863年)8月,自
东京回藩途中的
岛津久光一行于
横滨市附近的生麦村与骑马郊游的英国人发生冲突,由此引发了
萨英战争。此战虽使萨摩藩在攘夷浪潮中声名鹊起,但岛津久光也意识到以现有的国力,攘夷是不可能的。以此战为契机,萨摩藩转而实行对
英国接近的方针,主张开国。
文久三年(1863年)8月18日萨摩藩与在京拥有重兵的会津藩(当时会津藩主
松平容保担任
京都守护职)联手,会同中川宫亲王发动
政变,扫除了京都内的
长州藩势力。朝廷激进派
三条实美等七公卿被迫流亡长州。“八月十八日政变”后,新形成的“参豫会议”担当起议论国政的角色。
1864年2月16日的“参豫会议”中,一桥庆喜终于撕破脸皮,对
岛津久光、松平春岳、
伊达宗城三人破口大骂。事已至此,“参豫会议”也就无法继续下去了。
幕府与萨摩藩的对立表面化。3月,庆喜辞去将军后见职的职务,就任新设的“禁里守卫总督”和“摄海防御指挥使”意图是要把朝廷所在的
京都紧紧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6月5日,京都守护职所属的“
新选组”突袭旅馆池田屋,将在此聚会的二十余名
长州藩攘夷派武士尽数捕杀。原本对庆喜只在口头上表示攘夷心存不满的攘夷派愤然宣布将庆喜列为“天诛”的目标。十天之后,庆喜的亲信平冈圆四郎被人暗杀,成了第一个牺牲品。
征讨长州
八月十八日政变中落北的长州藩本来就心怀怨气,闻知
池田屋事件的急报后更是怒不可遏,遂挥兵入京,与
幕府在御所蛤御门一带展开激战。史称“
禁门之变”。初次参加实战的一桥庆喜大出风头,指挥会津等藩的军队击败长州兵。并借胜利余威,求得朝廷救令,欲远征
长州藩。这时正值为报复去年长州藩攻击
美国等国船只事件,英、法、美、荷四国舰队炮击
马关,史称
四国舰队炮击下关事件。长州藩处于内外受敌的苦境,只得弹压藩内尊攘派,逼率队犯京的三名家老自杀谢罪,对幕府采取恭顺的态度。四国舰队的猛烈炮火令长州醒悟到今日之天下“已非复攘夷”、而应趋向于开国。以
高杉晋作、
木户孝允为首的
洋务派取得藩政的主导权后,认识到树立统一的国家权力才是实现开国自强的前提条件,藩论由尊王攘夷转为勤王倒幕。
1866年6月再次宣布征讨
长州藩。但此时的
江户幕府已日益弱体化,持开国论的萨摩藩不仅拒绝德川幕府的出兵要求,反而暗中支持长州藩。后在土佐藩出身的
坂本龙马等人的斡旋下,萨摩藩与长州藩秘密结成萨长同盟,确定共同倒幕的立场。第二次长州合战并未像德川庆喜所期待的那样顺利展开,德川幕府方面军队屡屡失利。7月20日,二十一岁的将军
德川家茂病死于征长指挥部所在的
大阪城。以此为由,德川庆喜下令中止了征讨长州藩战争。
对德川庆喜向无好感的德川家茂曾留下遗言,指定”御二卿”中田安德川家的龟之助做他的继承人。但此时的龟之助只有3岁,值此内优外患之际,显然难以承担重任。无奈,幕阁只能谋求有关大名的支持,提出拥立一桥庆喜。一桥庆喜最初坚辞不就。后在提出改革弊政的条件得以满足后,才于1886年12月5日易名为德川庆喜,正式就任
幕府第十五代将军。
风雨欲来
德川庆喜继任将军之后,为摆脱困境,在法国公使罗歇尔的指导下,对幕政进行重大改革:1、军事上废除旧制度,征募农民、市民组建新式步兵;聘用法国军事教官团,开办军官学校,着手建立近代常备军。并以虾夷地(今
北海道)的矿山作担保,向法国借款六百万美元,以购买军舰、武器。2、政治上改革
老中制度,分
师爷为国内事务、会计、外国事务、陆军、海军五局,各老中分掌一局,由首席老中统辖全国政务,以期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政府机构。3、经济上设立与法国合办的公司,建造铁道,开发矿山,赋课新税。这些改革措施因
幕府很快崩溃而未及全面实施,但其中大部分被后来的明治政府所采纳,可见还是部分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只是此时的幕府体制早已病入膏盲,回天乏术了。
德川庆喜继任为将军十天之后,
孝明天皇突然病死。孝明天皇虽主张攘夷,但不支持倒幕,故此持开国论的倒幕派对他的存在还是有所顾忌的。孝明天皇的死,使得形势非常有利于倒幕派。
1867年1月9日,十五岁的睦仁亲王即位,是为
明治天皇。以
岩仓具视为首的宫廷倒幕派控制幼帝,四处活动,同以
长州藩的
木户孝允、萨摩藩的
大久保利通和
西乡隆盛为首的萨长倒幕派遥相呼应。为调和
幕府与倒幕派之间一触即发的紧张关系,以土佐藩主山内丰信及其亲信
后藤象二郎为代表的妥协派,提出了一项与武装倒幕相对立的“
大政奉还”的方案。“大政奉还”构想的肇始者实际上是
坂本龙马。
1867年6月,坂本曾向后藤提出建立新国家的八条基本方针,即“船中八策”。“大政奉还”就是“船中八策”的第一条。后藤接过这个方案后又揉人自己的想法,主张幕府将军把现有的统治权名义上奉还
日本天皇,而在天皇之下设立一个由将军担任议长的“大名会议”来掌握实权。以“大名会议”为上院,另从各藩选拔有识之士组成下院,用类似欧美的议会形式来运行国政。山内对此颇为欣赏,认为既可促使德川庆喜奉还政权,又可将其从危亡中挽救出来,堪称恩义两全。而在德川庆喜看来,将眼下的幕朝两元政体一元化,自己高居两院首席,控制大权,亦不失为良策。这时,倒幕派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
1867年9月,萨、长两藩签署了共同出兵盟约。后艺州藩(今
广岛市)也加入进来。10月14日清晨,
岩仓具视以天皇的名义向萨、长两藩下达了“珍戮贼臣庆喜”的“讨幕密诏”。
垂死挣扎
德川庆喜觉察到倒幕派的企图,先发制人,于同一天上奏朝廷,请求将政权“奉还”给
日本天皇。翌日,朝廷批准了庆喜的请求。倒幕派得知这一消息后,不由得捶胸顿足。德川庆喜的“
大政奉还”使他们失去了举兵的借口。这时的形势一片混乱,各种臆测纷飞,诸大名多采取观望的态度。
幕府老中松平乘漠等开始在
平安京集结军队,试图以武力继续维持政权。但岩仓具视已识破庆喜大政奉还背后的意图,倒幕决心并未动摇。11月4日,
岩仓具视秘密上奏《王政复古议》意见书,请求朝廷下达讨幕诏书。11月底,萨摩、长州、艺州三藩的大军陆续集结于京阪地区,摆开了与幕府决战的阵式。12月9日,岩仓具视等晋见
明治天皇,奏请实行“
王政复古大策”。同时
西乡隆盛指挥军队包围御所,发动宫廷政变。当天下午,以天皇的名义召开了由皇族、
公卿、大名和武士参加的御前会议,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当夜,又在小御所召开三职会议,责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12月10日,松平春岳等来到将军驻的
二条城,向德川庆喜传达了小御所会议的决定。德川庆喜以城中人心动摇为由,表示不能接收。当天晚上,
长州藩的先遣部队开进
京都,倒幕派声势大振。12月13日离开已处于劣势的
平安京,退往
大阪城。在法国的授意下,德川庆喜外交方面也作了安排,向英、法等六国宣布遵守所签订的条约,试图使外国承认
幕府政权的正统性。同时还上书朝廷,以自己为“正”、称倒幕派为“奸”,要求
日本天皇“清君侧”。12月25日,
江户幕府一方放火烧毁了萨摩藩邸。
1868年1月1日发布“讨萨表”。1月3日,以会津、桑名两藩为先锋的幕府方面军队从
大阪向京都发动攻击,同萨摩、长州两藩为主力的倒幕派军队在京都南郊的鸟羽、
伏见城相遇,双方展开激战。经过三天血战,一万五千人的幕府军全线溃败。
平淡余生
1868年2月12日,德川庆喜迁出江户城,避入上野东山宽永寺大慈院,待罪自省。接受棘手之任的
胜海舟不辱使命,与倒幕派东征军总参谋
西乡隆盛谈判,实现了江户的“无血开城”,使江户得以免于战火的浩劫。同时力主实行宽大政策,保全了德川庆喜的性命。德川宗家也得以延续,让田安龟之助改名为
德川家达,继承德川宗家,并给以
骏府城(今
静冈市)七十万石作棒禄。至此,持续了二百六十四年的
江户幕府退出了历史舞台。
1869年2月,
榎本武扬在
北海道五棱郭城就擒,战事方告平息。9月,庆喜的“谨慎”处分得以解除,开始了在静冈的长达四十四年隐居生活。热衷于投入摄影、狩猎、民谣歌曲研究等趣味的生活之中。他在日本的摄影史享有一定地位。这一时期的庆喜在生活上较为安逸,与侧室育有十男十一女。德川宗家的家督由他的养子
德川家达,田安家的龟之助接任。
明治三十年(1897年)他从
静冈市回到
东京居住。翌年他前往皇居(即前江户城)参觐明治天皇,之前他因为从小受水户藩盛行的尊王学说熏陶影响,认为自己是乱臣贼子,故一直都无意面见天皇。
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根据明治天皇的旨意,庆喜从德川家达宗家分出,自立一家,身华族之列,并被授予公爵称号、勋一等旭日大
勋章,他被册封为公爵。
大正二年(1913年)因
肺炎而逝世,享年七十七岁。
主要成就
政治
安政四年(1867年)
日本孝明天皇死,明治天皇即位。12月9日,
日本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
江户幕府,令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辞官纳地”。密敕德川庆喜的大政奉还的奏章同时到达,萨、长两藩暂时吧密敕收起,静观德川庆喜以后的动向。德川庆喜接到“大政奉还”案之后,本想以退为进,索性把征夷大将军的职位也辞掉。朝廷因此又将讨幕行动延期,各
公卿很怕会打起仗来,决定召集十万石以上的诸藩主来京都开会。于是诸藩主中反幕派和拥幕派两方都调集大军,形成对峙局面。
明治元年(1868年)1月1日,德川庆喜发出《讨萨表》,以清君侧为名向倒幕派宣战,次日幕府军和佐幕各藩的军队便开始由
大阪出发进军京都。鉴于兵力上的劣势,倒幕派依托京都采用战略防御态势,
戊辰战争爆发。
无血开城
幕府军在
鸟羽、伏见之战中大败,德川庆喜逃回江户后,
江户幕府内分裂成“恭顺派”和“主战派”。德川庆喜最后接受了恭顺派的主张,解雇了支持“主战派”争取法国援助进行决战主张的法国军事教官歇多万。任命
日本近代海军的创始人,主张“绝对恭顺”的
胜海舟为陆军总裁,主持
幕府事务。3月14日,幕府的恭顺派终于和官军达成江户“无血开城”的协议,规定幕府交出军舰和一切武器,德川庆喜去
水户市“谨慎”(幽禁),让田安龟之助(后改名为
德川家达)继承德川家,仍给静冈土地70万石。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
江户幕府名实俱亡。
军事
1864年8月19日,"尊王攘夷"运动中心
长州藩为驱逐德川幕府势力,出兵入
京都攻打皇宫禁门,兵败。8月24日,
日本天皇在德川幕府德川庆喜的策动下,以"
禁门之变"为由发布征讨长州藩布告,命令前尾张藩主德川庆胜任征长
总督,统率
本州岛西南、四国和九州地区21个藩的藩兵出征。与此同时,英、美、法、荷四国借口长州藩炮击通过下关海峡的外国船只,组成联合舰队进攻长州藩,击毁下关炮台,占领海峡一带。长州藩在内外夹击形势下被迫向
江户幕府屈服,保守势力重新上台。
1865年1月,
长州藩倒幕志士
高杉晋作率"
奇兵队"起义,各地纷纷响应。倒幕派终于击败本藩保守势力,再次夺取藩政权。
1866年7月18日,德川庆喜以长州藩犯上作乱、私自与外国交往为借口,发动第二次征长战争。但是第二次征讨长州藩幕府毫无胜利的把握。德川幕府纠集30个藩的兵力,在4艘军舰掩护下攻占大岛郡,企图直捣山口。7月23日,高杉晋作率长州藩军舰击退德川幕府海军,并乘胜于27日收复大岛郡。与此同时,
井上馨率长州藩军击败幕府军主力,攻占
安艺国;大村益次郎率领的
长州藩军经石州口之战,一举攻下滨田城。7月28日,
高杉晋作、
山县有朋率长州藩军主力进攻小仓藩的幕府军,经多次激战占领
小仓城。8月29日,
江户幕府将军
德川家茂病死。德川庆喜见败局已定,遂以"将军之丧"为名退兵。9月29日以
日本天皇名义下令停战。两次征讨长州藩无功而返。
外交
黑船来航之后,尊王攘夷的呼声甚嚣尘上,朝廷也是支持攘夷。德川庆喜对朝廷的攘夷命令不以为然,甚至打算到京都去说服朝廷,但被政事总裁职松平春岳所制止。
萨英战争之后,萨摩岛津久光意识到以现有的国力,攘夷是不可能的。以此战为契机,萨摩藩转而实行对
英国接近的方针,主张开国。围绕着开国还是锁国的问题,“参豫会议”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岛津久光等人主张开国,属多数派,德川庆喜日益倾向于锁国。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与生父齐昭一样都很喜欢吃萨摩藩出产的猪肉,所以被人称为“猪一样“(
日语:猪一)(就是喜好猪肉的一桥大人之意,“样”在日语中是一种尊称,相当于汉语中的“XX大人”)。对西洋文物十分关心,晚年喜好面包及牛乳,对照相机及写真摄影、钓鱼、骑脚踏车、显微镜、手艺(
刺绣)颇有兴趣。在将军ji
人物评价
松下幸之助:德川庆喜宽广的胸襟和过人的谋略,值得每一位领导者学习。
稻盛和夫:他(德川庆喜)所实施的体制改革,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极为新颖且彻底的。
周维宏:德川庆喜主持的庆应改革,在政治、外交、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都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但从本质上看,它仍是一场封建改革。……德川庆喜的最高理想不过是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制。这些改革远未达到积极开国、知产兴业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
刘天纯:德川庆喜励精图治,致力于复兴幕府的统治。虽然他为挽救其腐败透顶的封建统治耗尽了心机,实行过各种反动的内外政策;但终因其行为是违背了历史潮流,最后以让出江户城,保护个人生命,流放外地的结局,从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小说
《最后的将军:德川庆喜》(司马辽太郎)
《德川庆喜》(山冈庄八)
漫画
《光之风》,一桥庆喜,第十八卷175页登场。
游戏
《幕末rock》,美少年(德川庆喜)
《如龙:维新》(堂岛大吾饰演)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