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石蕨(拉丁学名:Humata repens (L. f.) Diels)是
骨碎补科、阴石蕨属植物,植株高10-20厘米。分布于中国、
日本、
印度、
斯里兰卡、东南亚、波利尼西亚、
澳大利亚以及东非的
马达加斯加。生长于海拔500-1900米的溪边树上或阴处石上。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0-20厘米。
根状茎长而横走,粗2-3毫米,密被白棕色狭鳞片;鳞片
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1毫米,红棕色,伏生,盾状着生。叶远生;柄长5-12厘米,棕色或棕禾秆色,疏被鳞片,老则近光滑;叶片三角状卵形,长5-10厘米,基部宽3-5厘米,上部伸长,向先端渐尖,二回羽状深裂;羽片6-10对,无柄,以狭翅相连,基部一对最大,长2-4厘米,宽1-2厘米,近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钝头,基部楔形,两侧不对称,下延,常略向上弯弓,上部常为
钝齿蟳牙状,下部深裂,裂片3-5对,基部下侧一片最长,约1-1. 5厘米,椭圆形,圆钝头,略斜向下,全缘或浅裂;从第二对羽片向上渐缩短,椭圆
披针形,斜展或斜向上,边缘浅裂或具不明显的疏缺裂。
叶脉上面不见,下面粗而明显,褐棕色或
栗色,羽状。叶革质,干后褐色,两面均光滑或下面沿叶轴偶有少数棕色鳞片。孢子囊群沿
叶缘着生,通常仅于羽片上部有3-5对;囊群盖半圆形,棕色,全缘,质厚,基部着生。孢子期5~11月。
【药材】根茎呈长条状,扭曲,有时分枝,长5~25厘米不等,直径约3~9毫米。表面密被膜质鳞片,灰白色至灰褐色,散生
栗色须状根,并具少数除去叶柄及须根后的痕迹。质脆,易折断,断面棕色或绿色,可见点状
维管束,排列成一环。气微,味淡。
②《
本草图经》:“根:主走注风,散血止痛,其节亦堪单用,捣筛取末,酒温服之。”
④《
岭南采药录》:“根:煅灰,沸水冲服。治哮喘,气痛,肚痛;为末治蛇疮。”
② 治风湿性关节酸痛或
腰背痛风湿痛:”阴石蕨干全草四两。浸酒一斤,频服。(《泉州本草》)
④ 治
扭伤:阴石蕨鲜根茎去毛,捣烂,敷伤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