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泽民(1900年—1941年),原名徐德奎,化名徐震东,1900年出生于
辽宁省辽中区大徐家房子屯一个农民家庭。
徐泽民的少年时代,是在贫穷和苦涩中度过的。他聪颖好学,对书本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因家境贫寒,无力继续供他上学念书,无奈,不得不中途辍学,离开他十分留念的辽中简易师落。18岁那年,他就开始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先是当学徒,后当雇工。后来,实在不堪忍受“东家”的剥削压迫,一气之下,跑到
黑龙江省。为谋生计,在
克山县、
巴彦县等县到处奔波。青少年的徐泽民亲身感受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压迫和人民大众饥寒交迫的痛苦。
简介
徐泽民,原名徐德奎,化名徐震东,1900年出生于
辽宁省辽中区大徐家房子屯一个农民家庭。
徐泽民的少年时代,是在贫穷和苦涩中度过的。他聪颖好学,对书本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因家境贫寒,无力继续供他上学念书,无奈,不得不中途辍学,离开他十分留念的辽中简易师范。18岁那年,他就开始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先是当学徒,后当雇工。后来,实在不堪忍受“东家”的剥削压迫,一气之下,跑到
黑龙江省。为谋生计,在
克山县、
巴彦县等县到处奔波。青少年的徐泽民亲身感受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压迫和人民大众饥寒交迫的痛苦。
1938年6月,徐泽民参加了
东北抗日联军,随部队参加了向黑嫩平原远征的活动,并于10月上旬到达了
海伦市八道林子的后方基地。1939年,徐泽民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1月2日,徐泽民所在的第三军第一师编为龙南指挥部独立第一师,随部队活动于
绥化市、海伦、庆城、
铁力市一带。
1939年4月12日,徐泽民和刘海、张文廉、高吉良等人被派到
肇州县开辟工作,并建立了中共肇州县委,为开展平原游击战做准备。
1940年7月,抗联第十二支队到达肇州县境,徐泽民担任了第十二支队秘书、代理支队长的职务。
1940年11月6日,十二支队一举攻克了
肇源县县城。
1941年1月2日,徐泽民带领十二支队40多人与六支队联合行动,以
庆城县凌云山为中心,神出鬼没地打击日伪军。日伪反动当局称其"行动极为活跃"。
日伪军大力围剿徐泽民带领的抗联第十二支队,于1941年2月14日在伪滨江省
兰西县内包围了徐泽民等50人,部队全部损失,徐泽民被捕,牺牲于狱中,时年40岁。
主要经历
徐泽民的少年时代,是在贫穷和苦涩中度过的。他聪颖好学,对书本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因家境贫寒,无力继续供他上学念书,无奈,不得不中途辍学,离开他十分留念的辽中简易师范。①
日伪当局对东北的残暴统治,使徐泽民无比愤恨。他投身于风起云涌的抗日武装斗争,于1938年参加了
东北抗日联军,拿起枪来同日
华北治安军作战。1938年6月,他随部队参加了向黑嫩平原远征的活动,于10月上旬到达了
海伦市八道林子的后方基地。②
1939年1月2日,根据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的决定,北满抗联各军西征部队在海伦县八道林子建立了东北抗日联军西北指挥部。徐泽民所在的第三军第一师编为龙南指挥部独立第一师,随部队活动于
绥化市、海伦、庆城、
铁力市一带。③沉重地打击了日伪统治。据敌伪档案记载,抗联的活动“最为频繁,彼等善于忽聚忽散,纵横奔驰于游击区”,“居然敢袭击县城”,惊呼:“匪势日益猖”。④
1939年1月28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以
小兴安岭山区为依托,在黑嫩平原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重建根据地。2月,成立省委嫩海地区代表团,由张寿笺负责。4月12日,中共北满省委决定,以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军为基础,成立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张寿笺,政治委员冯仲云,参谋长许亨植。为了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广泛争取群众起义,抗联第三路军决定选派得力干部和队伍进入“三肇地区”(即
肇州县、
肇东市、
肇源县)活动。徐泽民和刘海、张文廉、高吉良等人被派到肇州开辟工作,了解当地政治、经济、群众及敌军驻防等情况,并建立了中共肇州县委,为开展平原游击战做准备。⑤
当时,
三肇地区的人民群众十分不满日伪的经济、开垦政策,反日情绪日益高涨,反抗日伪当局的统治的起义一触即发。中共北满省委认为,这是“党的工作获取进展的极好时机”,指示派干部去“开展平原工作”,在那里建立起党的地方组织。⑥
徐泽民根据省委指示,与其他2名战友化装潜入三肇地区,分头以龙江抗日救国会的名义充分发动群众,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争取封建会道门、绿林好汉参加
抗日活动,成立反日组织,使地下工作获得稳步顺利的进展。徐泽民“积极为争取群众而奔走”,大讲“由于经济统制配给物资不公平”,日伪当局欺压群众,“强制收买移民所用土地”,强征贫苦百姓当兵的罪行,号召人民群众起来参加起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⑦经过近10个月的工作,
三肇地区的抗日斗争风起云涌。
1940年2月,中共龙江工作委员会(即三肇工作委员会)在
肇州县朝阳村西土城子屯(今
托古乡新立村)秘密建立起来,张文廉任书记并负责宣传工作,高吉良负责组织工作,徐泽民为工作人员。他们建立起4个区委、10多个抗日救国分会,建立了妇女部、儿童部等工作机构。
1940年3月22日,根据
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伯力会议精神,东北抗日联军统一编成12个支队,北满抗联第三路军所属部队编成三、六、九、十二等4个支队。第十二支队由原三军一师编成,支队长
李景荫(后为戴洪宾),政委许亨植兼任,下辖第34、第36大队,共90余人。第十二支队以
铁力市、庆城山区为后方基地。
1940年6月,徐泽民前往省委汇报工作。6月12日,抗联第三路军政委冯仲云、参谋长许亨植派徐泽民、高云峰等人返回
三肇地区,传达省委将派第十二支队来三肇地区开展平原游击活动以及组织抗日武装的指示,动员一切力量,配合抗联第十二支队南下。徐泽民以小商贩、游医的身份活动,深入到
青冈县进行侦察,宣传抗日主张,发展抗日组织。
1940年7月,抗联第十二支队从铁力南山里出发,在队长戴洪宾的带领下,“长驱进入兴岭、札兰屯、
哈尔滨市中国西南地区”,活动于伪北安、
滨江省交界一带。8月,中共肇州县委遭到破坏,负责人张文廉被捕后牺牲,徐泽民等人继续坚持斗争。中共北满省委为了开展
三肇地区的工作,支持肇州县委的工作,决定派部队南下。第十二支队根据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的部署,在许亨植、戴洪宾的率领下,从
安邦河后方基地出发,于8月21日开始南下,途经
巴彦县,进入
呼兰区境,然后乘船顺
呼兰河而下,于
兰西县境登陆,横断滨洲(哈尔滨至
满洲里市)铁路线,经肇东到达
肇州县境,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徐泽民担任了第十二支队秘书,领导反日救国会,组织妇女为部队送饭、洗衣,男人为部队探消息、送情报。第十二支队的到来,鼓舞了人民的反日斗志,同时也鼓舞和教育了部队,一场反日斗争的烈火在三肇平原地区燃烧起来。⑧
由于抗联第十二支队不断打击日伪势力,声威大振,队伍发展到120人。1940年9月12日晚,徐泽民随部队悄悄接近肇州县
丰乐镇。13日零点30分发起突袭,击毙日
华北治安军4人(其中日本人一名),击伤伪军2人,俘虏伪警察等17人;缴获
中央银行现金15万元,鸦片2000包,步枪27支及子弹3361发,手枪4支及子弹230发。接着,第十二支队迅速转移,于13日7点30分占领了丰乐镇东南约4公里的榆树屯部落,对被俘虏的伪警察进行教育,然后将他们释放。⑨9月18日,徐泽民随部队进入
肇东市境,在攻打宋站警察署时,突然被大批日伪军包围。在突围作战中,许亨植与主力部队脱离,带领10多名队员向
庆城县方向转移,其余队员在戴洪宾的带领下向
肇州县移动。不料,戴洪宾在人们不备的情况下,携巨款潜逃。在部队没有军事指挥人员的情势下,支队党委书记
韩玉书挺身而出,向队员进行了
社会主义动员,徐泽民勇敢地担任了代理支队长的职务。
1940年10月18日,徐泽民、韩玉书联合签发了《抗联第三路军第十二支队训令》第5号,规定行军、宿营时应遵守纪律;行军时不准喧哗、唱歌、吸烟及混杂行列;出发要严守时间;宿营时要加强警戒;禁止侵犯群众利益,严禁抢夺民财,不准随意到群众家游玩,不准打骂群众。由于部队纪律严明,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十二支队是自己的队伍,是正义之师。1940年10月,十二支队经过整顿后,从莲花泡附近的谢家网房出发,经薄荷台到达离三站西5华里的敖木台,准备攻打肇源县城。部队刚一驻下,徐泽民就进城侦察去了,部队由
韩玉书负责。第二天上午10点,部队遭到日伪军500多人(其中日军200多人)的包围。部队在南面背水,其他3面受敌的不利形势下,与日伪军在敖木台激战一天,有44人牺牲,只有30余人突围出去。战斗中,支队党委书记韩玉书等4名指挥员牺牲。徐泽民通过地下党组织,将被打散的队伍重新组织起来。在李道德屯,徐泽民找到了第36大队指导员龃景芳等人。战友相见,十分激动。龃景芳汇报了敖木台血战的经过,徐泽民介绍了去肇源县城侦察的情况。第二天夜里,部队在慈善会大庙集结起来。徐泽民主持召开了指挥员会议,研究下步活动计划。经过认真讨论后,徐泽民最后发言,他把进城侦察和组织抗日爱国力量的情况作了介绍。他说:“敌人在攻打敖木台之后,庆祝了3天,大吃二喝,在街上贴标语,吹嘘在
肇源县一带的抗联被消灭光了。趁现在敌人思想麻痹的时候,我们组织力量出其不意地袭击肇源,还是有成功把握的。”接着,他告诉大家,他在城里还组织了30多名群众做内应,让城外的几个抗日救国会组织做破坏桥梁、截断电线杆的工作,当我们进攻的时候,敌人的电话线和交通就会被切断,城里无法得到增援,这些都是打肇源的有利条件。大家听了徐泽民的发言后,统一了认识,决心乘其不备,出其不意,趁敌人思想麻痹毫无防备打他个措手不及,在人民群众中扩大抗日联军的政治影响。⑩在地方党组织的协助下,十二支队在徐泽民的领导下,队伍得到了恢复和扩大,
哈尔滨市西南的绿林“双侠”、“庄稼人”等前来投奔,队伍达到170人。1940年11月6日,十二支队经过简单的战斗动员,从慈善会大庙出发。经过两天的夜行军,部队走了60公里,在离肇源城10公里的一本堂屯驻下。11月8日夜里,徐泽民带领部队由一本堂屯向
肇源县县城运动。突然,天下起了
大雪,紧接着又下起雨来。部队在雨雪中行军,到达了距县城3华里的城郊。徐泽民先派出3名侦察员,去同城里出来接应的人员联系。不一会儿,以
哈尔滨市《大北新报》驻肇源分社社长王秉章为首的30多名群众到来了。徐泽民挑选一名熟悉城里地形的人在前面带路,其他人都跟在队伍后面前进。半夜11点左右,抗联队伍每人胳臂上扎了条白毛巾,作为识别标志,悄悄地从县城西北角摸进城内,一举攻克了肇源县城。抗联焚毁了伪警察署及仓库,散发了大批传单,击毙警务股长等9名日本人,击伤日本人2名,俘虏日伪军3名;缴获步枪271支,步枪子弹3万发,手枪子弹600发,马匹50匹,卡车2辆,帽子290顶,大衣38件,冬服95件,夏服5件,雨斗蓬35件,鸦片7万包,现金13000元,高梁40吨,苞米4.8吨,大豆129吨,大车10余辆;一座汽油大罐被炸毁,监狱29名“犯人”被释放。⑾肇源攻城战斗的胜利,不仅鼓舞了
三肇地区人民的抗日斗志,也使伪滨江省和
北安省的敌人受到很大震动。11月9日早晨,徐泽民在县城召开群众大会,进行抗日爱国宣传,当场有许多群众报名参加抗联。十二支队拥有骑兵140多人、步兵200多人,徐泽民将队伍划分为2个大队。下午2点多钟,徐泽民率队伍撤离
肇源县县城,向东北方向转移。11月11日,大批日伪军从
哈尔滨市方向追赶上来。徐泽民命令第36大队在杨伯同窝堡的丘陵地带进行阻击,掩护其他部队转移。经过激战,徐泽民率领全队人员在肇源县东北部通过了
松花江,到了
泰来县界时才甩掉追踪的敌人。徐泽民指挥部队转战泰来五棵树一带,连续袭击了几个村公所和
日本一个
开拓团,烧毁了敌人的营房、仓库、拖拉机,缴获了一部分枪支弹药。 11月16日晚,徐泽民率60人袭击了
肇州县托古村,烧毁了村公所及警察分驻所,缴获步枪3支、子弹20多发、马40匹。
1940年12月,徐泽民率100余人袭击了
安达市杏树岗敌营,日伪军60人溃逃。抗联在村里召开群众大会,徐泽民亲自讲演,宣传抗日主张,号召人民群众团结起来,赶走日本侵略者。撤出前,烧毁了伪村公所和敌营,吓得周围50里的敌军纷纷逃窜。徐泽民带领十二支队纵横
三肇地区,威震敌胆。为了震慑敌人,扩大抗联的影响,徐泽民命令120多人的骑兵拉大距离行进,前导打着大旗,后不见队尾,浩浩荡荡地运动。敌人十分害怕。一见徐泽民的队伍开来,便望风而逃。极大地鼓舞了三肇地区的广大人民,也使伪滨江省和
北安省的敌人受到甚大的震动。日伪将三肇地区划为“匪区”,决定集中兵力反复进行扫荡。日伪当局认为徐泽民部“振奋威猛”,抽调包括伪滨江省日伪军在内的大批兵力“围剿”十二支队,并于12月中旬制定了“三肇地区整顿治安工作纲要”,以日军留驻
肇州县为后盾,“以强有力之特务警察措施,尽量使匪、民分离,剔除党匪外围团体”,在各县组成特别搜查班,加强了
法西斯主义统治,足见徐泽民部队的活动,已使日伪当局大伤脑筋。
1940年12月,日伪军警讨伐队在
肇东市任家围子附近,将徐泽民部包围,“长驱追逐,使其伤亡四散”,部队损失很大,人员下降到70多人。徐泽民指挥战士分散突围,一部分队员突围后撤往
海东市。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张寿笺鉴于
三肇地区西有
嫩江市之险,南有
松花江之阻,东有
呼兰河之隔,北有日伪军防守严密的
中东铁路,十二支队孤军深入,在脱离后方较远的三肇地区作战是十分不利的,于是派人送信给徐泽民,调十二支队急速东回。十二支队接到关于“平原游击,不能过于深入”的指示后,徐泽民带领部队“逐渐北上”,“移向北安省内旧根据地”,返回庆城、铁力南山里安邦河的上游地区。⑿第十二支队从1940年8月突破日伪军的前堵后击深入三肇地区以来,经过大小战斗10多次,给日伪统治很大打击,部队人数最多时发展到300余人。
1941年1月2日,徐泽民带领30多人在伪
北安省庆城县万来号屯与日军今村讨伐队发生激战,打死日军1人,抗联有6人牺牲。⒀此后,他带领十二支队40多人与六支队联合行动,以庆城县凌云山为中心,神出鬼没地打击日伪军,日伪当局称其“行动极为活跃”。日伪军大力围剿徐泽民带领的抗联第十二支队,于1941年2月14日在伪滨江省
兰西县内包围了徐泽民等50人,部队全部损失,徐泽民被满警讨伐队捕获。日伪当局欣喜若狂,声称“徐泽民被捕后,第十二支队势力完全衰落。” ⒁后来,徐泽民牺牲于狱中,时年40岁。抗联第三路军总参谋长兼第十二支队政委许亨植率领部队,仍然活动在
庆城县、
铁力市等地区。在艰苦的条件下,十二支队不断地袭击敌人,一直坚持到1942年8月退往
苏联整训,后随
苏联红军打回东北。
徐泽民的事迹和照片在
哈尔滨市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展出,成为永恒的纪念。
资料来源:①英烈名录—徐泽民,
中国军网英烈纪念堂②《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刘枫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5页。③同②,第159页。④《东北抗日运动概况》,
吉林省档案馆编译,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06页。⑤同②,第160页。⑥同④,第148页。⑦同④,第237页。⑧同②,第175页。⑨同④,第174页。⑩《关东浩气》,沈阳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编,
白山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页一189页。⑾同④,第176页。⑿同④,第173页。⒀同④,第257页。⒁同④,第238页、第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