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迟
中国清代伊斯兰经学家
马来迟,中原地区清代伊斯兰教经学家,苏菲神秘主义学派虎非耶教团创始人。经名阿卜杜勒·哈里姆,回族,祖籍陕西长安(今陕西西安),1681年生于甘肃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
1728年赴麦加朝觐游学,回国后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甘肃河州等地传播苏菲教义,终形成虎非耶教团,俗称华寺门宦。
1766年病逝于甘肃河州,享年85岁。
人物生平
基本简历
马来迟,男,回族,经名阿卜杜勒·哈里姆,祖籍陕西长安(今西安市),1681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生于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1728年赴麦加朝觐游学,回国后在青海循化、甘肃河州等地传播苏菲神秘主义教义,为中国伊斯兰教苏菲神秘主义学派虎非耶教团创始人,俗称华寺门宦。
马来迟8岁到青海省学习伊斯兰教经典,经文大学毕业后,自1698年起在青海、甘肃省一代传授伊斯兰教义。1728年赴圣地麦加朝觐游学。朝觐期间访问了阿拉伯半岛很多地区,认识了诸多当地伊斯兰宗教领袖,并向他们请教伊斯兰教义、教法,回国后开始虎非耶教义,创建华寺门宦。马来迟病逝于1766年农历九月初八,享年85岁。
家族身世
马来迟祖上是临夏最富有的官宦世家,但他出生时家业已面临着破产,因此为他取名叫来迟(意思是其没有享受家族富有生活)。马来迟的祖父马从善,明授建武将军。其父马家梭,武拔贡,因其家富冠河州,人称马十万。马来迟于康熙二十年(1681)出生后不久,其父商店即被火烧毁,喜忧之间,对子叹曰:“汝命运不佳,将仅有之产业,悉遭火化,汝何来其迟也”,故后起名来迟。
成长过程
马来迟8岁时被父亲被送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米拉沟亲戚马汉臣处生活,并在该地的清真寺学习阿拉伯语和宗教常识,后在河州八坊老王寺教长太巴巴指导下,读完经堂大学课程,18岁时由太巴巴主持为他穿衣挂幛,成为阿訇。后经太巴巴推荐,先后在青海民和马营乌拉下会、甘肃河州八坊、广河三甲集镇等地清真寺任开学阿訇达30年之久。
清雍正六年(1728年),马来迟随来河州一阿拉伯人谢赫·艾祖占伯勒去麦加朝觐。行至广州市,在怀圣寺跟伊玛目·艾勒夫学习宗教经典和阿拉伯地理、风俗、方言等3个月,然后和伊斯哈格、古安巴及也门克俩米等人乘船,历两月行程,到达亚丁。先后在也门麦加巴格达大马士革开罗等地访师求学,其间在麦加谢赫·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阿格勒主持的苏菲道堂学习3年,研究纳格什班迪耶、沙兹林耶、戛迪林耶等苏菲主义学理。回国时,著名学者毛拉·麦赫杜姆给他取了艾布·夫图哈的道号,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阿格勒送他《冥沙》《卯路德》两本经典,以及拜毡、旗袍和传教印章等。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海路经香港特别行政区广州市回国,往返历时6年。
传播苏菲
马来迟回国后,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等地传播苏菲教义,信众在树尔湾修建清真寺,请他设帐讲学。后应邀到云南省河南省陕西省等地清真寺任教长,并传授虎非耶学理,受到各地穆斯林拥护,成为当时西北著名阿訇之一。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他传教劝诫,青海卡力岗地区部分藏族群众归信伊斯兰教,并成为华寺门宦的虔诚教众。
重要文献
《毛录德》是一部内涵深、辞文优美、寓意深刻代代相传的尊贵赞圣名经。《曼达伊海》、《穆罕默斯》、《奥拉迪》、《明沙勒》等赞圣经(诗文)同被誉为中国赞圣经文之粹,是一切美好诵辞的源泉。
《毛录德》流传已经180余年,在中国各地(尤其在河湟两地普及面积甚广,在新疆陕西等地)的伊斯兰教正统派格迪穆和各苏菲门宦、道堂的一切艾麦理功修场合、亡人忌日、尔德节特别是圣记节等等吉庆特殊的日子,诵念《毛录德》的诗文章节已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全国各地的各门宦的诵念方式不太一样,但是诵念者和聆听者都会为其内含的哲理和优美的诗文所折服,都会因震撼心灵、感人肺腑的的辞赋而动容。
《毛录德》共分为两部分---以提文为表,赞文为里的方式而缅怀圣德、颂扬圣品。内容包括贵圣的先天机密、中天使命、后天特恩,以及有关贵圣的出世特征、圣迹的显现、圣品的伟大和贵圣性格的贤美、有关贵圣的奇文逸事、历史事件等等。
《毛录德》提文共有六十三节,赞文共有七十二节。其诵念方式(音调)共有八种。用不同的声调赞颂我们伟大的圣人,以表达稳麦提对于圣人的无限热爱和极力赞扬之情。
《毛录德》是乃格氏班迪耶道统中国虎夫耶苏菲学派花寺门宦创始人先贤艾卜·夫图哈·马来迟(1681-1766)千里迢迢从天方麦加带来的数百部经典中的一部。先贤所带来的其他经典已全部遗失无从考证,但惟有《毛录德》世代相传、保存至尽。这也算是先贤对于穆斯林大众的一件传承万代、恩泽不竭的“海丁耶”。诵念《毛录德》既是服从真主的命令而干的一件优美的善功,更是取得圣贤喜悦的媒介之一,是每一个正统派穆斯林特别是花寺门宦所有追随者们应重视提倡和学习推广的宗教必修课之一。不光要会诵念,而且要了解《毛录德》的价值所在和其精神意义,更重要的是在诵念《毛录德》的同时要缅怀我们的伟大导师、使万逆皈依的时代真人、“凭经立教”的倡导者---阿卜杜·和理木·艾卜·夫图哈·马来迟。是他所带来的伊斯兰教真理的火炬照耀了自清代至今的河湟之地,真主特赐予他的巨大威力(克拉麦)祛除了无数崇拜偶像之人内心的阴霾,使他们成为独一真主的虔诚仆民,他的卓越功勋是每个穆斯林世代所颂扬并铭记于心的。正如先贤的老师、麦加著名苏菲导师---艾哈麦德·阿格莱·满克评价他的那样---“安达艾以兰讨黑德,外里木而塞论特里米则呼,艾比里夫图哈”(将众人引导于认主独一之上的人---是中国的艾卜·夫图哈(马来迟)。
宗教主张
在宗教教义上,马来迟主张以《伊斯兰教圣经》和《圣训》为伊斯兰教信仰基础,严格遵守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功课。在道乘方面,他主张“闹中取静”,既要刘因参悟,又不逃避现实生活。但他这一道乘功修方式仅限于教统接替人和一些虔诚信徒遵守,一般信众并不要求。
马来迟把静修分为三等:
第一等是始传道祖,或老人家,具有吾里品级;
第二等是始传道祖的高足,称海里凡,实际上是各代继承人,具有谢赫·艾哈迈德品级;
第三等是求道的一般门人,大多是海里凡的追随者,具有寻道人的品级。
马来迟的功修极为i严格,每月以3天或9天或21天为静修时间。每天礼副功拜84拜,默念“迪克尔”4.8万次。他主张默念赞词时,呼气念“俩一俩海,引兰拉乎”,吸气念“穆罕默德,拉苏卢拉”。马来迟规定在晨礼后念自己编选的赞词和《古兰经·雅辛》章,在礼后念《卯路德》和《古兰经·大事》章,在晌礼后念《古兰经·开端》章,在昏礼后念《古兰经·至仁主》章,在宵礼后念《古兰经·国权》章,在举行宗教活动时,念“大赞”或“小赞”,“大赞”一般长达4小时。主麻日开始念《卯路德》,每日约念2小时,7天一轮。《古兰》7天念完,念《冥沙》。
相关记载
幼年求学
马来迟(1681-1766),回族,经名阿布杜·哈里木,道号艾比里·夫图黑,祖籍陕西长安,出生于河州八坊。其祖父马从善,明朝时诰授建武将军。马从善有两个儿子,长子马榜俊,为武拔贡;次子马家骏,从事商业,活跃于西北几省,经营兴盛,家资富冠訇太巴巴,前往青海西宁晋见了赫达通拉希,并向他当面提出两件要求:一是传授伊斯俩目教门的功修规则;二是求他向真主做“杜哇”(祈祷),求真主赐给儿女。赫达通拉希一一答应,当即给马家骏传了伊斯俩目教门的功修规则,并向真主做了“都哇”,祈求真主给家骏赐悯子女。赫达叶通拉希为马家骏做完“杜哇”以后便说,请你回家乡去,有等待“伊玛尼”的姑娘守阁等你,是主命你的聘妻。马家骏回到河州后,用心打问。他访得河州西门横街子有一汉民女子,名菊花,年已二十六岁,品德庄重,曾与数人订婚,但男方都在婚前去世,因此再无人敢与她订婚。马家骏视为奇事,心想:赫达通拉希所说的“等待伊玛尼的姑娘”,是不是这个汉民姑。他就请人向姑娘家求亲。女方家为了造诣。太巴巴爱其才华,遂将自己女儿许配给了马来迟。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在马来迟十八岁时,已经掌握了阿拉伯帝国波斯两国文字,熟悉伊斯兰教各种经典,完成了大学课程,成为一名有较高学问的年轻阿訇。同年由太巴巴主持“穿衣”(毕业),随后经太巴巴推荐,在青海民和米拉沟清真寺担任开学阿訇,从此他走上了培养伊斯兰教人才、弘扬伊斯兰教的道路。以后,他先后在马营乌拉中会、西宁市、河州八坊、太子寺、三甲集、东乡等地清真寺任开学阿訇达三十多年。
朝觐游学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马来迟在三甲集清真寺开学时,从阿拉伯来了两个传教士,名叫沙海俄占拜尔和嘬穆占拜尔,他俩多方走访,最后选定马来迟,邀请他去麦加朝觐。马来迟征得父母同意后,与两个阿拉伯人一同欣然起程,前去朝觐。这一年马来迟42岁。据《华寺门宦道祖》记载:这次朝觐“取陆路经西藏自治区到印度巴拉麦斯至地,做了晌礼后请求留在寺内住宿,管寺人不让住,再三请求后,管寺人提出:‘你们当中有阿訇吗?’来迟说‘有阿訇’,随后他们拿出一本古经,来迟一一作了讲解,管寺人知道来迟尔领高深,便留在寺内住宿,不让走了。来迟说:‘我们是朝觐过路人,必须按期朝觐。’这样只在寺内住了五天。临行时该寺伊玛目送给来迟一只金镯子到满克施舍。来迟等三人告别后继续前行。
中亚,途中不避风雨,不畏严寒,风餐露宿,历经艰险。经三年零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麦加近郊。尕嘬穆占拜尔交给来迟一只玉镯,嘱咐在满克凭玉镯对号相见,便告辞。来迟到达麦加后,住进了朝觐者接待馆,立即洗礼麦加大清真寺朝拜了梦寐以求的天房克尔白,吻了麦加黑石。”。朝觐完毕后,在传教士的引荐下,他会见了一些名人学者,访问了各大清真寺的伊玛目和宗教领袖。并拜虎夫耶道堂的筛海穆罕默德·吉布尼·艾海麦提阿格来为师。“阿格来老人家对来迟亲自教授,言传身教。来迟聚精会神,刻苦攻读,尔领如潮水般的涌到他的心头。来迟在学习期间,每年都参加神圣的朝觐。在色黑阿格来老人家的带领下,游学到了阿拉伯诸国。阿格来和来迟一同参加了穆圣(愿真主喜他)迁都朝觐大典。此时各国的皇王、艾米尔、酋长、苏丹亲临满克,举世散以吉、外力、毛拉、阿领同聚一堂,各国穆斯林有百万之众参加了这一盛典。时过三个月,即热比艾力昂外力月份,是孔子诞辰归真的圣纪节。阿格来老人家率领麦加四百多名知名人士到穆圣诞生地参加圣纪大典。届时各穆斯林国家的皇王、艾米尔、苏丹、阿领等二十余万人,齐聚穆圣诞生地周围,高声赞主赞圣(愿主喜他)。阿格来老人家讲了外尔子,来迟领了告瓦力,万众举意至诚,欢庆穆圣(愿主喜他)诞辰,缅怀穆圣(愿主喜他)德行。宣扬穆圣(愿主喜他)功绩,怀念穆圣(愿主喜他)归真。马来迟在虎夫耶道堂中,在阿格来老人家的指导下,先学习了四年基础课,首旨是阿也提(《伊斯兰教圣经》),海地斯(圣训),辅以菲格海及其他开它布(经典)。他把重点放在遵守和干办上。随后,阿格来老人家领来迟到阿拉伯各国游学深造,他们所到之处,深受各方敬仰。游学到了埃及,来迟到开罗艾兹哈尔伊斯兰大学,深钻细研了哈乃菲(大伊玛目)、沙菲依、马力克、罕伯力四大法学家教义。来迟又到当代尔领昌盛的伊斯坦布尔市大马士革巴格达等地游学,亲眼见到了伊斯兰教的兴盛,结交了著名的阿领,学到了深厚的知识,瞻仰了伊斯兰教伟大建筑,开阔了眼界。当游学到也门时,萨那汉耶大寺学董请阿格来老人家留来迟在该寺开学。萨那是当时伊斯兰教昌盛之帮,历史悠久,水陆交通方便。各国阿领常聚会在那里讲求教义,探讨胡空,翻印经典。这对来迟来说是一个交流学问的极好机会。他在那里领会了穆圣(愿主喜他)创立伊斯兰教的经过和穆圣(愿主喜他)全面、高贵、完美的德行及伟大功绩。还对艾布白克尔、欧麦尔·哈塔卜、吾斯麻乃和阿里四大索哈白敬仰独一无二的安拉乎干办的真诚尔麦力,他们是深刻了解了对穆圣(愿主喜他)的疼爱和忠诚,跟随穆圣(愿主喜他)屡建奇迹般的战功,以及穆圣归真后,继穆圣的业绩,显示了他们的卓越才华。他对四大索哈白的全部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
来迟在该大寺亲自教授了从各国来的满拉四百二十人,使他们获得了较深的知识后回到自己的国土,引领高目,发展伊斯兰教。来迟在萨那开学一年后回到了虎夫耶道堂。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马来迟在虎夫耶道堂深造学习已经八年,这时阿格来老人家命来迟领授妥勒盖提。命他到七十里外的希拉山洞深造。”他坐静深造后,阿格来老人劝他返回故土,宣扬伊斯兰教。“随后来迟又来到麦地那圣寺礼拜,在伊斯兰教圣墓前哭泣不止,赞颂圣人,向圣人辞行。……马来迟在整装回国时,麦加各道堂的色黑一致同意授予马来迟为‘中国教长’的崇高荣誉,并赠给他八件礼物:一是金印一枚,上刻有‘按达尔依兰讨黑地,外力木尔赛陇特力密则乎艾比里福土黑(意为将一些热闹引领在信主独一上的人是中国的艾比力福土黑)’;二是宝剑一把,上刻有阿拉伯语‘印那甩特海拉(即往必胜)’;三是赞主赞圣经《冥沙勒》;四是赞圣经《卯路提》;五是八百本克塔布;六是用海枣皮做的拜毡;七是苏夫(洁白质朴的毛旗袍);八是克尔白(天房)幕幛。以上俗称八件宝物。”
回国传教
马来迟这次出国朝觐和游学访师,历时十一年,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由海路到达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一年马来迟已经53岁。他到香港时,所运经典已经到港。马来迟从香港行至广州市。下榻于广州怀圣寺(也称光塔寺)。怀圣寺教长阿来夫老人家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阿訇,他也曾在虎夫耶道堂求学四年,与马来迟是同一个吾斯达吉(师傅)所教,属同学关系,他两个人的观点完全相同,两人讲经论道,志同道合。阿来夫老人家邀请广州各清真寺教众在怀圣寺赞主赞圣,并聘请马来迟担任了怀圣寺教长。马来迟在广州怀圣寺开学讲经一年。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马来迟离开广州,跋山涉水,昼行夜宿,历尽艰辛,回到了家乡河州。这时马来迟已经54岁了。
马来迟朝觐回来后,声望很高,远近群众都来探望他这位有名的“哈智”,他乘此机会宣传伊斯兰教和朝觐收获。他在家住了些日子以后,便去青海循化一带讲经宣教。青海沙沟树儿湾有七户人家,他们心地纯真,气质豪放,经马来迟的辛勤劝谏,使他们归顺了伊斯兰教。马来迟对他们说:“我们的教门要聚众做礼拜,要修清真寺”。他们说:“我们七户人家经济困难,没有钱修寺,有一个小房子可以用来当礼拜堂。”马来迟说:“房小不成寺,你们举乜提,不要考虑修寺的钱。”于是马来迟向真主祈求。在真主的襄助下,树儿湾的穆斯林修成了一座气势磅礴,结构宏伟,砖刻木雕,玲珑绝巧的清真寺,众穆斯林称这座清真寺为“华寺”(或花寺),并称马来迟为“华寺太爷”,请他在这里设帐讲经传教。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马来迟在青海化隆卡尔岗传教期间,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对化隆卡尔岗地区信仰藏传佛教藏族皈依伊斯兰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卡尔岗”系藏语音译,意为“山堡”或“山丘”。位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南部山区,这里由尕加山、尕吾山、路曼山、尕加昂山等山脉组成的一个山系。目前,这里分布有阿什努、沙连堡和德恒隆三个藏族行政乡。这里自古以来就居住着藏族人民,藏文史料中有“卡尔岗十八部”之记载。当年马来迟到这里传教时已经75岁。当时,卡尔岗地区遭到百年不遇的春旱,禾苗大量枯死,藏族活佛、喇嘛、头领以及藏族群众在黄河边做佛事祈雨。时过半月,徒然无雨,旱象继续发展,活佛、喇嘛无可奈何。他们听到马来迟在这一带传教,活佛和众头领商议后便到马来迟跟前说:“你教若真,定能祈来祥雨,我等领头归信。”,马来迟毫不推辞,便向着克尔白方向念了《伊斯兰教圣经》,礼了两拜乃火麻仁(礼拜),并向真主做都哇祈祷。时间不大,晴天来云,下起绵绵喜雨,禾苗逢生,藏民欢喜万分。但是,活佛不仅反约,而且将降雨之功居为己有,鸣锣击鼓,大事欢庆,对马来迟不理不睬。可是出他们的预料之外,大雨连下三天,而且越下越大,倾盆而泻,毫无停止迹象,大有酿成涝灾和山洪爆发之势。众头领无奈,只得央求马来迟停雨。马来迟又向克尔白方向念了《古兰经》,向真主做都哇(祈祷),祈求真主停雨。不一会儿,雨过天晴,阳光灿烂。华寺太爷在真主的意欲下显示的奇迹极大的伤害了活佛和喇嘛们的自尊心,他们不但不践约,反而密谋杀害马来迟。马来迟闻讯后,立即转移,离开了此地。头人们听到马来迟已经离开此地,即派藏兵追赶。当马来迟来到甘都时,发现后面有藏兵挥刀追赶,他以浑身所有的力量尽力奔跑,当跑到黄河边时,前面黄河挡住去路,后面追兵将至,已无路可走。在这种情况下,马来迟从容不迫,将随身带的拜毡铺开,身跪其上,向克尔白方向做起都哇(祈祷),只见拜毡平地而起,沿水面将马来迟载过了黄河。当时在场的活佛和藏族群众非常惊奇,一下子惊呆了,认为这个人决非平常之人,他宣传的教门肯定是真的。这样,卡尔岗地区的藏族群众对马来迟非常信服,也非常尊敬。于是他们又想办法约见了马来迟,从活佛到一般藏族群众一次性皈依了伊斯兰教。当年马来迟过黄河的地点,群众们称之为“伊玛目河沿”,流传至今。
为了彻底改变藏族长期信仰佛教的生活习惯,使伊斯兰教在卡尔岗地区长期扎下根,马来迟还选送藏族儿童十多人到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清真寺学习伊斯兰教知识和穆斯林的生活习惯,学成后返回卡尔岗担任阿訇。这样,经过几年的宣传和劝说,卡尔岗地区的大部分藏族群众改信了伊斯兰教,改掉了一些藏族传统的、落后的生活方式,过上了新的、伊斯兰教式的生活方式。后来,马来迟离开了这里,但皈依了伊斯兰教的藏族群一直信奉着伊斯兰教至到现在。他们自那时候起,就自称“回族”,而人们却称之为“藏回”,书面上称之为“昔藏今回”。在卡尔岗德恒清真寺至今保存着马来迟在当时传教时用的一支拐杖。据说该杖呈黑红色,杖顶以铜包裹,两侧有环,下有铁尖状如矛。杖上刻有阿文,据一些阿訇说是马来迟的经名。据1986年统计,卡尔岗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藏族人约有九千余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使用藏语,也夹杂一些阿拉伯语词和波斯语词;文字书写仍然用藏文,现在大多数人会讲汉语。他们的居室建筑格局仍保留藏族村落特点。
关于卡尔岗地区的藏族皈依伊斯兰教的事,李耕砚和徐立奎二同志曾作过实地调查,他们在《伊斯兰教在卡力岗——关于卡力岗地区部分群众昔藏今回的调查》一文中说:“卡力岗地区这部分回族人民,原来并非回族,而是地地道道的藏族;他们所信奉的宗教原非伊斯兰教,而是传统的藏传佛教。截止目前为止,在卡力岗地区的德恒隆公社和阿石隆公社,有是九个生产大队,八千四百零八人,属于这种类型的回族群众。其人数占这两个公社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九点二。那么为什么说这部分回族人民在历史上属于藏族?他们的宗教信仰是喇嘛教呢?什么理由能够证明这个问题呢?”
他们调查后说:
(一)本民族公认。在我们所接触到的这部分回族人民中的干部、社员、老人和宗教职业者等,都声称他们的祖先是藏族。……在卡力岗地区这一部分藏族人民的民族和宗教中途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先后从外地迁入了一部分回族人民。这部分迁入户虽然已被昔藏今回的‘土著’回民同化,但他们至今仍被称为‘中原回民’。此外,当地还有‘加回’(汉回之意)和‘哦回’(藏回之意)的称呼。称迁入的回民为‘加回’,称土著户为‘哦回’。这些称呼也是这种历史变迁在现实中的一种反映。
(二)千、百户部落制度的印证。在封建时代的藏族地区,实行着千户、百户、百长的封建部落制度。当年作为藏族人民生活的德隆地区,也实行着这种制度。今天的德隆公社的所在地,正是当年封建百户官邸的所在地。在德隆公社的黄吾吉大队,也就是这部分回族聚居的另一个村庄,正是当年一位百长寓所的所在地。这位百长的寓所今天遗留的只是些断垣残壁,但其轮廓不亚于一个小型城堡的规模。大门附近还保留着当年农奴栽植的响叶杨
(三)藏传佛教的信仰。人们知道,青海地区藏族人民的传统信仰,从十一世纪以来就是喇嘛教。卡力岗地区的藏族人民也不例外。一九五八年兴修水利时,在黄吾吉村的周围,曾挖出若干‘木康’(十万佛象之室),……此外,在今日清真寺临近之处还发现了喇嘛寺废墟,这也是卡力岗地区民族宗教变迁的有力旁证。
(四)地道的藏族语言。卡力岗地区这部分祖先是藏族的回族人民,世世代代操着一口流利的安多地方藏语。在他们之中,有不少老人至今连一句汉语也不会说。……
(五)类似藏族的生活习惯。直到今天,这部分群众仍然保持着接近于藏族人民的婚嫁仪式。……
(六)藏族的建筑特点。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早年修建的一座古老建筑,单扇门,左右推合式窗扇,锅头连炕的大厨房等,无一不是藏族建筑特点。”他们在卡力岗藏族“变异的原因”中说:“根据这一部分群众的传说和我们所见到的零星史料,他们是从清乾隆开始逐步改信伊斯兰教的。”“根据这一部分群众自己说,他们的先人之所以改变宗教信仰,是出于甘肃河州的一个叫‘华寺太爷’马来迟的人的劝化的结果。
据说马来迟约于公元一七五零年即乾隆十五年(一说乾隆十五年以后)来循化地区传教,后又从循化到卡力岗地区。我们在德恒清真寺见到了一支拐杖,杖呈黑红色,杖顶以铜包裹,两侧有环,下有铁尖状如矛。杖上刻有阿文,据一些阿訇说是马来迟的经名。当地群众说,这一拐杖是马来迟来此传教所用,他在这里宣传了伊斯兰教教义,显示了许多神功奇迹,并使当地居民折服。传说马来迟来到卡力岗地区后,宿于一藏民家,房东想试其是否真是先知,给他煮鸡蛋时,将一个好鸡蛋杂于坏鸡蛋中。马来迟吃时,剔除坏鸡蛋,吃了好鸡蛋。从传说中可以看出,马来迟在卡力岗传教时,曾遇到过来自群众的试探和才考察,这些试探和考察都被他以自己的机变应付过去了,从而博得了群众的信任。从群众为我们提供的传说中,还可以看出马来迟在传教中非常讲究策略,注意方式方法。他传教的策略和方法,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马来迟善于迎合群众的需要。据说马来迟到卡力岗时,正值卡力岗地区和囊拉地区之见因为争论各自地区寺院的活佛的佛位高下而械斗不息。……这些械斗引起的伤亡和物质上的损失,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很大痛苦。马来迟来这里传教以后,抓住群众厌恶连年械斗的心理,竭力宣扬伊斯兰教中关于穆斯林之间是兄弟,以及‘顺从与和平’的思想。这在饱受械斗、仇杀之苦的当地藏族群众听来,是颇有诱惑力的。”“二是马来迟注意拉拢当地民族宗教上层人士。马来迟来到卡力岗以后,在村中建立起中国清真寺,从原穆斯林中确定伊玛目(教长)、海提布(领拜人)和木扎畏(寺院勤杂人员),开展宗教活动,然后逐步和藏族中的头面人物拉上关系。
据传,卡力岗地区某寺院的活佛与马来迟关系甚密,并进而改信了伊斯兰教。又传,卡力岗地区某头人被马来迟劝化,皈依了伊斯兰教……。活佛、头人的改变宗教信仰,在信仰藏传佛教的勤杂中间震动颇大,于是大家纷纷随之皈依。”“三是马来迟在传教中,懂得如何作必要的让步以争取群众。人民群众中千百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是一种巨大的社会习惯势力。任何一种宗教,要想在一个地区扎下根来并传播开来,必须使自己的教义同当地群众的习俗相适应。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后,在发展中无一不带有中国的特点,其道理就在于此。据说马来迟在卡力岗地区传教时来到黄吾吉这个地方,当地群众不穿裤子、不禁猪。马来迟在开始传教时要求他们不吃猪肉,不养猪,穿上裤子。当地群众说:‘我们不吃猪肉可以,但养猪行不行?’马来迟说:‘只要不吃猪肉,猪暂时养着也可以。’群众又问:‘我们穿裤子不习惯,怎么办?’马来迟说:‘平时不穿可以,但主麻日一定要穿裤子(即每星期五穿一次)。’于是群众皆大欢喜。都乐意改信伊斯兰教。这种只是在主麻日穿裤子的习惯直到解放初期,还在一部分人中残留着,以至当时每星期四晚上喊‘拜克’时,就要提醒大家:‘明天是主麻日,裤子穿上了来。
就在卡尔岗藏族皈依伊斯兰教的第二年三月,广州市的阿来夫老人家病危,马来迟亲自到广州探望了阿来夫老人家。阿来夫老人家嘱咐马来迟说:“我给你送点礼物时你不要,我有个小儿子名叫伊斯哈格送给你,替我侍奉你,他有武功,保你传教。”马来迟当即答应,并将伊斯哈格收为义子。阿来夫老人家病逝后,马来迟为他抓了水(洗尸),站了支那则(殡礼),然后回到了河州。以后伊斯哈格从广州来到河州,成为马来迟家族的五房头。
马来迟从广州回来后,又到青海同仁地区保安碌木寺一带传教。据传说,一日,有一个梧桐人请马来迟吃饭,他带着恶意将一只死猫煮熟,放在盘子里端上来,欺骗马来迟说:“我们这里鸡少,这是兔子,请你品尝。”他们的谎言被马来迟识破。这些人都很惊讶,认为马来迟确实是穆斯林的真正道长。这样,在马来迟的劝说下,保安五庄的一大部分土族皈依了伊斯兰教,而且归信者日渐众多。马来迟的这一行动惹怒了当地藏传佛教僧侣和藏族头人,他们预谋陷害马来迟。他们诬陷马来迟说:“保安来了个传教人,名叫马来迟,通晓天文地理,骑板凳过河,夹簸箕上天,拿的《卯纳经》、《冥沙经》,明拿哩,暗杀哩。”清朝地方官听信谣言,将马来迟扣押,并解到兰州市,关押了一年多时间。在关押期间,陕甘总督将马来迟和《冥沙经》、《卯纳经》一起带到北京,让朝廷审问。据说,当时朝廷官吏问马来迟:“你的这个《卯纳经》、《冥沙经》是干什么的?”马来迟回答说:“这是赞主赞圣的经。”朝廷官吏又问:“念它有什么用?”马来迟回答说:“念它时为了向真主祈祷国泰民安。”朝廷官吏说:“你们那个地方是非多,你在朝廷干个事,躲避一下是非。”马来迟说:“我是传教门的,不能干事。”这样,朝廷安排马来迟在北京牛街清真寺开学,并在《卯纳经》上批示:“经是《卯纳经》,护国忧民经,经是《冥沙经》,保国安民经”。因此事,马来迟将他的老三儿子命名为“国宝”,老四儿子命名为“国护”。从此,《卯纳经》、《冥沙经》流传至各地,至到现在。
后来马来迟又从北京清真寺应邀到大理白族自治州、河南清华等地清真寺任教长,后来又回到河州各地开学。成为河湟地区著名的阿訇之一。传说,有一次河州西乡马莲滩群众请马来迟念经,念毕后端上了手抓羊肉,招待华寺太爷。马来迟说:“这肉我不能吃。”东家问:“为啥不能吃?”马来迟问:“你的羊肉是从何人手上买来的?”东家连忙去找卖羊的人,原来卖羊的人是一位汉民老奶奶,她说,“卖给你们的羊是我家里的母羊生下的,但母羊生下羊羔后就死了,我用猪奶养大了这只羊。”马莲滩人听完后大吃一惊,他即刻来到马来迟跟前说明了此事,并说:“华寺太爷,请你不要忘记我们。”马来迟说:“我不会忘记你们。”马莲滩人说:“你不忘记我们的话,你把你的一个儿子留在马莲滩,作为我们联系的当头。”马来迟便把他的大儿子(即大房头)安置在了马莲滩。他们到如今还居住在那里。后来,马来迟又被聘请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营开学。
在这期间,马来迟再次去麦加朝觐,并又到也门虎夫耶道堂进修学习,在这里他遇到了马明心(即后来哲赫忍耶门宦的创始人)。据《华寺门宦道祖》记载:阿格来道长对马来迟和马明心说:“‘你们两个亲如兄弟,一个是大汉志,一个是小汉志。’他们两人一同返回本土,来迟居住在华寺索玛,明心居住在大西关索玛。他们两个经常在一起探讨教门的事情,并经常一同到教徒家里念经。”据说,现在大西关锁麻清真寺的地点,就是当年马明心居住的地方。
马来迟朝觐回来后又被聘请到河州西乡多木寺开学,他在多木寺帮助这里的人修建了清真寺。以后又聘请到现在的和政县姚沟岭村清真寺开学。
复命归真
马来迟在广州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循化、化隆、贵德、同仁、西宁市、北京、云南省河南省等地先后传教达三十多年,劝化了藏族、土族汉族等许多非穆斯林皈依了伊斯兰教,创立了华寺门宦,教徒多达二十多万,使华寺门宦成为河湟地区人数最多的门宦之一。
据《华寺门宦道祖》记载:“华寺太爷把自己的一生全部投入到伊斯兰教的传播事业上,他以阿耶提(《伊斯兰教圣经》、哈吉斯(圣训)为依据,凭以志麻尔给牙斯(‘以志麻尔’是法学家伊玛目们的会同,‘给牙斯’是他们的推举)为根本,以自己贤良的品德,无私的传授了伊斯俩目的教门。他在阿拉伯领受了五门(嘎迪林耶、沙孜林耶、纳个什板顶耶、色里勒外尔顶耶、车氏青耶)妥勒盖提的干办。在副功尔麦力中有高念的干办(《卯路提》、《冥沙经》、《满达意海》、《奥拉提》、《委热地》等)。亦有低念的干办(如齐开尔、求祈),总合五门,走虎夫耶的道路。强调既要静修养悟,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在传教中,他的一举一动,以阿耶提(《伊斯兰教圣经》)哈地斯(圣训)为依据,要求门徒及子孙学习前辈奥利亚们的好性格,要求舍热阿提(教乘)以四大伊玛目的著作为准则,他的传授引经据典,凭经立教,要求穆斯林内部各教派间不争教,不争高低,团结为重,因此,他在一些外教徒中发展了伊斯兰教。华寺太爷在传教过程中受到了不少阻碍,他把传授伊斯俩目教门看成是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各种困难没有挡住他。在他归真前夕,他请了四十坊者麻提,念了讨白,在众多‘多斯达尼’(教徒)面前他吩咐了圣人(愿主喜他)的哈吉斯(圣训):‘脱离的道路是跟随圣行’。并提出,我之后,你们抓紧我的路线,从我上你们不要转脸,我的遗嘱是‘凭经立教’,我的后辈及教徒中尔领(知识)不断。并做了都哇(祈祷)。我亡后把我埋在河州西郊,因为有两个阿拉伯传教士埋在那里,他们是离乡人,让探望我的人也探望他们。”
乾隆三十一年九月初四日,马来迟患重病,初八日(公元1766年10月11日,伊斯兰教历热麦咱乃月份的初八日)逝世,享年85岁。初九日安葬于河州西郊。
花寺由来
中国苏菲神秘主义虎非耶教团又称花寺门宦,因其早期所建清真寺和拱北(圆顶坟墓)十分华丽,形如宫殿,故名。马来迟约于1748年开始在撒拉族地区传播虎非耶,传入后即盛行一时。其特点是主张前开、低念,诵马
来迟所倡导的《冥沙经》,内容是赞美真主,较《伊斯兰教圣经》为简。育经毕作两个“呼图拜”(阿訇讲经中关于赞颂安拉、先知的经文)。念一次经收取若干财物为布施。
参考资料
马来迟.穆斯林在线.2023-12-2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重要文献
宗教主张
相关记载
花寺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