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府古称“石龙城”,位于
鄱阳湖平原南缘、江右中部核心区域,
五邑地形为一系列北东—南西走向的雁行式排列的中山、低山和位于其间的一系列
丘陵盆地组成。
临江府域内盆地主要由红色砂
页岩或
石灰岩组成,海拔100- 400米。山地大都分布在边缘,成为与邻县的边界线或
分水岭,
平均海拔300-800米,高峰可超过1000米。临江府区域内夏季高温,属
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和黄壤。
唐武德八年(625年),始于临江建萧滩镇。
五代十国南唐昇元二年(938年)于萧滩镇始建
樟树市。宋
淳化三年(992年)置临江军,辖
清江、新淦、
新余市三县。元改置临江路。
朱元璋癸卯年(1363年),改临江路为临江府,府治清江县(县治在今
江西省樟树市
临江镇),辖清江、新淦(今江西省
新干县)、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
渝水区)3县。明嘉靖五年(1526年)新置
峡江县来属。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至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江西布政使司和江西省均先后在临江设湖西分守道署(俗称‘道台衙门’)。清末辖:清江、新淦、新喻、峡江共4县。1913年废。
临江自建镇后,就有“后戈庚之积”,是驻兵囤粮要地,为
兵家所必争。赵宋建军以来,先后设兵马都 监、千户所和万户府、临江汛和精兵营,以“以重防守”。抗日期间设有团管区。清咸丰三年至七年(1853-1857),
太平军曾三次攻占
临江市。1926年9月,北伐军攻克临江,在政治部主任李富春指导下,成立了全县最早的共产党支部。1927年春,
中华全国总工会驻
江西省特派员陈毅来临江,将临江工人运动推向了高潮。1930年10月5日,彭德怀率领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兵不血刃占领了临江。
“吴商蜀贾走駸駸”是临江古代商贾云集的盛况,明朝被列为全国33大工商税收城镇之一,史称“舟车孔道,四达之地。”尤以药材、木业、酿造业闻名于世,是当时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传闻最盛时“城内三千户,城外八千烟”,繁荣的经济伴随着灿烂的文化。
临江市古称“人文荟萃”之胜地,代产人文。自宋至清,
苏轼、
苏辙、
范成大、
朱熹、
文天祥、
解缙、
查慎行等历代名儒硕士先后来临江访贤、览胜、讲学、吟诗,题写临江的诗文,现存数百篇。临江镇籍名标青史的人物:宋有向子,元末明初有龚守愚,明末清初有
杨廷麟,清有钱时雍,清末民初有
裴汝钦。
匾额立“
抚州玉隆万寿宫”石刻竖匾,青石门壁,素
砖雕木、戏剧、翔禽图案,砖木结构。该宫系明洪武(1368—1398)年间所建,深五进,面积1430平方米,是省内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
道教圣地。
系临江军、路、府署大门望楼,坐北朝南,面对府前街,门口两侧有雌雄
石狮一对,有一人高,用完整
麻石雕成。该楼气势雄伟,原有巨大木刻“临江府”竖额,悬二楼正中,系
解缙所书。始建于宋元,是
江西省境内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道台衙门。
俗称“
钟鼓楼”。明初
大学士解曾有“风夹钟声过渡口,月移楼影到江心”的吟诵。曾有“
四川省有座
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临江有座钟鼓楼,还有三尺三在天里头”的传闻而名扬天下。
临江府师姑巷内。井口直径1.4米,深30余米。砖石结构。水清且甜,旱不枯竭。〔明隆庆六年(1572)临江府志〕明洪武(1368—1398)年间建。清同治(1862—1874)年间重修。师姑井也被誉为“
香樟木10个风景最美的地方”。
解缙从家乡
吉水县去南昌滕王阁访友,乘舟顺流而下,一天,舟至临江留宿。是夜,清风徐徐,明月高照,钟楼月色,辉映如画。解缙站立船头,饱览临江古镇夜色,心旷神怡。突然,钟鼓楼响起了清脆的钟声,解缙灵感一触,诗兴大发,随即吟出两句:
临江府署大楼门前有两口方形的小池内各长着一株
并蒂莲。并蒂莲,本赞夫妻恩爱,可临江府内的并蒂莲,专显官员是否廉洁清正。临江府曾有一个昏庸
知府,三年内并蒂莲阴阴郁郁,一直未开。三年后,贪官被革。新知府清谦正直,荣任六年,并蒂莲始终叶茂花盛,一红一白,楚楚动人。
赣江曾流经
临江镇,临江沿河有一棵大樟树,每逢艳阳高照,风和日丽之时,大樟树连同树上的栖鸟,倒映水中,清晰可见:水中的游鱼在树影间来回游动,悠然自得。一日,有一眉清目秀的
秀才,见此情景,兴致勃勃,吟曰:“樟树临江,鱼飞树梢鸟冲波”。问世几百年来,历尽沧桑,无人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