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南英(1855—1917),字蕴白或允白,号窥园主人、留发头陀、龙马书生、昆舍耶客、春江冷宦等,中国台湾台南武馆街人,祖籍
揭阳市。他是清末台湾第25位进士、中国台湾三大爱国诗人。
许南英青年时代以教书为业,光绪进士,援兵部
车驾清吏司主事,加
员外郎衔。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任“台南团练局”统领,参加了抗日保台的斗争。“
台湾民主国”灭亡后,许南英遭日本人悬赏捉拿,偷渡回大陆。为养家重入仕途,改任
广东省知县。1901年,许南英任
徐闻郡知县。1903年广东乡试被调入内帘,后调任
阳春市知县,因治匪有功调至
阳江市任军民同知兼办清乡事务。1907年5月前往
三水区赴任。
武昌革命兴起,许南英回
漳州市被推举为革命政府民事局局长,后民事局撤销退居海沧墟。此后受张无奇邀请任龙溪县知事,被士绅诬告侵吞公款,经审查免责,许南英决定从此不再从政。1916年应厦门日本领事之邀回台湾参加“台湾劝业共进会”,同年经林叔臧推荐去
苏门答腊岛棉兰城为市长编写事迹。1917年12月24日,许南英去世,享年63岁。
许南英遗留下来的诗词主要集中在《窥园留草》及《窥园词》中。1933年,许南英的四子
许地山将余下的作品汇编成《窥园留草》一部,共收诗作1039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55年,许南英出生于中国台湾台南西定坊武馆街,家中排行老三。4岁时,父亲许廷璋启蒙教唐诗,他很快背诵下来。6岁全家迁至南门东安坊延平郡王祠边马公庙住宅,父亲开馆教学,设“窥园”,他受到儒学熏陶。父亲去世后,跟随
伯父许亦辉、
许凤仪、郑永贞、叶崇品等多位先生学习。16岁时通过童子试,因家境贫苦一度想弃文从商。
1873年,19岁的许南英尝试随二哥许炳耀去大穆降(今新华镇)学习盐务,被大文豪谢宪章劝导继续学业并亲自辅导。1878年,被广储东里林家聘为家塾教师,获百元佣金。次年,25岁的许南英入县学,成为秀才,五年内多次在科考、岁考中名列前茅。1885年,许南英前往
福州市参加乡试,中解元童其峻榜下第四十一名。
1878-1890年间,许南英发起和主持祟正社,社友有:陈望曾、施土洁、
汪春源、
丘逢甲、陈日翔、肖逢源、王蓝石、王泳裳、曾云峰、陈卜五等。
1886年,许南英赴北京参加会试,因其文章写国家危机且过于伤感未被录取。1889年再次赴试,又因评论政治得失而落榜。次年,许南英在恩科会元夏曾佑榜下中第18名,殿试后被录为三甲第61名,授兵部车驾清吏司
主事一职,但因无意为官,于当年十二月返回台湾。
为官经历
回台后,许南英被乡绅推举管理“圣庙乐局”,常深入番社协助政府办理垦土化番事务。1895年初,受
巡抚唐景崧聘请加入“
台南市采访局”,协助修订《台湾通志》,负责汇纂台南府属相关内容。同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台南采访局改为团练局,许南英任统领。马关条约签订后,在
丘逢甲提议下成立“
台湾民主国”,许南英任筹防局统领。“台湾民主国”灭亡后,许南英遭日本人悬赏捉拿,偷渡回大陆。之后为养家重入仕途,因无法回兵部当官,他赴北京投供吏部,辞去兵部职务,改任
广东省知县,回广东后安家于药王庙兴隆坊。
1901年,许南英调任
徐闻郡知县。在徐闻县期间,他一方面处理县衙内的各类事务,另一方面受“徐闻小学堂”聘请担任掌教,每逢三、六、九日到学堂讲授经史知识。1903年,广东乡试时,许南英被调入内帘。考试结束后,调任
阳春市县知县,后因在阳春治理匪患有功,又调至
阳江市任军民同知兼办清乡事务。1906年秋,阳江改为直隶州,七月初五,发生监狱犯人越狱事件,许南英因此受到责罚。次年5月,许南英前往
三水区赴任。
武昌革命兴起之际,许南英受朋友邀请回到
漳州市,被推举为革命政府民事局局长。不久后民事局撤销,许南英退居至
海澄县海沧墟。之后,许南英受旧友张无奇邀请,担任龙溪县知事。在任期间,因得罪当地士绅,被诬告侵吞公款,他遂请求卸职查办。经省府审查,无侵吞公款情况,许南英免被追责。经此事件,许南英无心官场,决定不再从政。
晚年经历
卸任后,许南英居住于漳州东门外管厝巷。1915年,许南英受菽庄主人林叔臧邀请,成为菽庄吟社诗友。1916年,应
厦门市日本领事之邀,许南英回台湾参加“台湾劝业共进会”。同年,经林叔臧推荐,许南英前往
苏门答腊岛棉兰城为市长
张耀轩编写其为官35年事迹。1917年12月24日(农历十一月十一日),许南英因病去世,享年63岁。
人物生活
自6岁起,许南英就一直生活在台南延平郡王祠边的马公庙住宅,家有兄弟四人。1881年,26岁的许南英与吴樵山三女吴慎结婚,夫妻感情融洽。1883年,母亲蓝氏去世。1884年,许南英长男叔酉(许赞书)出生。1889年,许南英纳吴逊为妾。之后,次子许赞元(叔壬,嫡出)、三子许赞牂(叔午,嫡出)、四子
许地山(叔丑,嫡出)分别于1891、1892、1893年出生。1895年,许南英五子许赞能(叔未,庶出)和六子许赞乔(叔丁,嫡出)出生。
社会关系
家族成员
文人好友
1894年前,许南英诗作中提及的友人有:吴樵山、谢宪章、林致和、邱君养、王泳翔、蔡应臣、陈卜五、徐仞千、陈梧冈、刘世抟、颜汀如、赵雄叔、郭士梯、
施士洁、陈子模、傅采若、张恺臣、吕汝修、
丘逢甲、赵玲史、李丽川、林佑轩、方雪桥等。其中,对许南英人生影响较为重要的有:
参考资料:
创作道路
第一个阶段(从开始创作起到中日甲午战争前夕)
该时期许南英诗歌数量不多,但从多角度抒写其志向、怀抱与追求,展示内心世界。因会试痛陈时弊未被录取而愤激,如《被放出都》表现不平、失意、对见解的信心及对现实不满,同时对前途未灰心,有进取精神。面对现实以诗自励,如《寒夜起尘》体现奋发向上情怀。青年时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爱梅尤其是雪中之梅,显示不同流俗。《秋日谒延平郡王祠》《五妃墓》歌颂
郑成功功绩与五妃节操,表达对英雄崇敬与民族自豪感。还创作反映台湾民间风俗的《台湾竹枝词》,生动幽默,充满生活气息与地方特色,体现对故乡深情与热爱,此为其爱国主义情感组成部分。
第二个阶段(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以前)
这一时期,清廷割台,
日寇入侵,改变了许南英创作面貌,爱国主义成创作最强音。战争伊始,他在《题画梅赠陈焕耀》中表达忧虑与杀敌决心。甲午战败后,《己亥春日感兴》揭露清朝统治集团腐败无能与卖国本质。与清廷卖国对比,他展现台湾人民抗日壮举,如“请看强弩三万般,鹿耳门前射怒潮”等,还热情讴歌抗敌英雄,如《吊吴季钱参谋》。抗日保台失败后,《题云龙图》表达消灭侵略势力愿望,他以“遗民”自居,如“四万万人黄种里,头衔特别署遗民”,作品多抒发悲愤,如《丙申九月初三日有感》将自责与悲痛交织。他题画咏物时“欲赋无家”“托根无地”隐含国破家亡之悲。离乡后漂泊二十多年,诗作多羁旅思归、怀念故土亲人,如《台感》,其思乡怀归因特定历史背景与民族灾难而具丰富社会内容和强烈爱国因素,有较高社会审美价值。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到1917年诗人逝世)
辛亥革命来临时,许南英因早对清朝统治黑暗腐败有认识,很快对革命持积极态度,歌颂革命志士,期待民主共和国诞生。革命出现反复后,他对革命成败和国家前途忧虑关注,在国外也密切注视国内局势,写诸多诗篇揭露北洋军阀尤其是
袁世凯祸国殃民行径,袁死后写诗鞭挞其罪行。他忧虑中华民族受列强包围有亡国危险,以檐间蜘蛛比喻危险处境,用进化论思想促人民觉醒。他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未真正觉醒,可贵的是早在上一阶段就对祖国美好未来有信心,随着时代前进,其振兴中华的理想愈发强烈坚定,为振兴中华呼吁中华神狮醒来反抗,台湾反日斗争开展时他热血沸腾,如《和杜鹃旅南杂感》等诗表现出救国豪情,虽年事已高但对天下兴亡责任更感强烈,其振兴中华的愿望及献身精神感人,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的高峰。
创作特点
强烈的实录作用是许南英诗作的显著特色,《窥园留草》不仅一记录了许南英的人行轨迹,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方式及时代的变迁,浓缩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多方面。
在诗歌风格上,许南英有意模仿
苏轼和
黄庭坚,但他并不是完全照搬两人的写作风格。他所追求的是“性情挚处言偏淡,意理真时味愈长”。许南英对平淡自然的追求,令他的诗作特别是写景诗显现出一股独特的风味,恬静而美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许南英早熟、沉静的个性令他的诗作含蓄恬淡,也使得作品感情低沉,缺乏理想的光芒。此外,许南英诗作的题材较狭窄,个别词句出现重复的现象。
许南英喜爱梅花且擅长画梅,常在画上题诗以表心迹,“梅”这一意象在许南英诗中多次出现。最初是梅花“耐岁寒”的品质吸引了许南英。梅花还象征高洁的人格,它的孤高绝俗、贞洁自爱,都是许南英所追求的。乙未之后,许南英常常思念台湾,这时的梅花不仅暗含着诗人坚韧、高洁的品格,还寄托着诗人的故屏之思、家国之痛。
主要作品
许南英遗留下来的诗词主要集中在《窥园留草》及《窥园词》中。1933年,许南英的四子
许地山将余下的作品汇编成《窥园留草》一部,共收诗作1039首。
仅列举部分诗词作品,详细参考资料:
主要事迹
开展儒学教育
自24岁起,许南英以受聘为塾师或开馆授徒方式从事儒学教育活动。
汪毅夫称许南英“从不在书院任职”,实际许南英内渡后在
广东省任官学掌教,该说法应改为“在台湾从不在书院任职”。1878年,应广储东里林家之聘教学,同年自设“闻樨学舍”,与诸多士绅来往。1882年,被蔡绮卿部郎聘为家塾教授。1891年,
安平县县令陈子岳邀其任蓬壶书院山长,许南英拒绝未赴任。
许地山称其因愿办垦土化番事业而不在书院任职,许南英在给
丘逢甲的诗中也体现出淡泊心境和对闲居生活的向往,他更愿深入田园参与教化番民工作而非居书院要职。
推动文学活动
学界提及许南英在
台南市的文人结社活动与“崇正社”“浪吟诗社”“南社”有关,家族文献明确记载其主办“崇正社”,赖子清考证“崇正社”成立于1878年,称其为“清代台南诗社之滥觞”。关于许南英与另两家诗社的关系存在争议,许丙丁认为崇正社可视为南社渊源,许南英携崇正社社友
施士洁、丘逢甲等人所推演的诗风经崇正社传承至浪吟诗社,又发扬壮大至南社。实质上许南英对崇正社、浪吟诗社、南社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足以见得他为台南文人诗社发展所做的推动作用。
参与土地清丈
1885年,台湾建省,
刘铭传担任首任台湾
巡抚,决定推行“清丈田赋”工作,以重新整顿财政。次年,大规模的清丈活动开始在各地开展。台南清丈总局成立后,刚中举一年的许南英参与其中。
台南市田园情况复杂,参与清丈需“公正绅士”,许南英能加入表明其人品受当地肯定。清丈工作辛苦繁杂且报酬少,在局绅士“踊跃从公”,许南英参与此项工作是其为当地做的公益事业之一。
提议建祠修庙
台南原有吕祖庙一间,为光绪年间台南乡绅许南英等人请建。1890年,许南英观察到“台湾为海外之地,独帝君之祀典缺如”,又正好“引心书院中旧有帝君神座,为百年前分巡是邦张观察志绪所建;现今颓垣败瓦,几成废地”。故他与其他乡绅一同请愿将荒废的引心书院改建为
黄粱梦吕仙祠。此提议得到了政府的批准,命台南支应局就近拨兑番(银)三百两,但一直都未落实。1892年年底,接任台南府
知府的
唐赞衮将此祠修建落成。在唐赞衮撰写的《台阳见闻录》中也有关于此事的详细记载。
管理文庙事务
据《年谱》记载,1891年许南英被台南官绅会推荐管理“圣庙乐局”事务,圣庙即台南文庙,始建于明郑时期,是祭祀
孔子和府学所在地,为“全台首学”。“乐局”负责文庙丁祭典礼相关事务。1888年台湾府学改台南府学,1891年陈鸿锵发起成立“以成书院”,许南英为社长,该书院接替圣庙乐局职能,成为教导传承祭孔仪礼及培训礼生、乐生的私塾。据《安平县杂记》,台湾府学教授有相应品级,设有乐局。身为以成书院社长的许南英,管理书院日常事宜,还对
春秋仲月祀典负主要责任。
修撰地方志书
许南英对台湾风物十分熟悉,曾作《台湾竹枝词(十首)》来讲述台湾的一年四季的民风习俗。1892年,台湾开局修撰全省性的《通志》。时任台湾
巡抚的
唐景崧于1894年聘请许南英进入“台湾通志总局”,请他负责修撰《台湾通志》中的
台南市部分,台南府的沿革、风物等内容均由他负责编撰。遗憾的是,就在台湾省通志稿即将完成之际,清政府在
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台湾、澎湖被迫割让给
日本,台湾通志稿也因此而胎死腹中,许南英所撰写的部分也未见遗稿。
人物评价
其为诗也,荣光望气,火珠验经,镜乎万殊,约乎至精。读许南英诗,使人仰而可歌,俯而可潜。(台北板桥诗人林小眉 评)
许南英的一生满怀壮志,忧国忧民,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对腐朽没落势力的憎恨,他猛烈抨击
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表现出炎黄子孙对祖国统一和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揭阳日报 评)
许南英才华出众,他是中国台湾近代诗坛的创始人之一,更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即使后半生极为落魄,四处奔波,他仍矢志不渝,拒绝归籍日本,更放弃了在台湾的家产,表达不向日本占领者妥协的不屈之志。再读许南英的诗文,不仅能看到诗人本身对国家羸弱、山河破碎、国土割让的悲愤之情,更看到了一代爱国知识分子身上的铮铮铁骨,看到了一代台湾人反抗日本侵略与殖民统治的顽强意志。(时任
厦门市台湾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杨仁飞 评)
像其他任何历史人物一样,许南英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如在抗日保台的斗争中,他认为只要有坚定的上层文武官员就可以扭转局势,而对于人民群众在反侵略斗争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对
辛亥革命的态度开始不够明另外,有时“逢场作戏”写一些言不由衷的诗,显得有些轻率。在艺术上,有些诗歌特别是那些应酬唱和之作,拼凑堆砌,缺乏真情实感。还有些诗歌,在形象上欠完整统一,给人以生硬和割裂之感。运用典故有时生僻和牵强,影响了艺术效果。但是,这些缺点和不足,比起诗歌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来,毕竟是极为次要的。从主流和基本方面去看,许南英的诗歌是一份十分值得珍惜的文学遗产。(《
广东社会科学》
赵沛霖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