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彩画是指将有色
矿石、矿土等天然矿物质经特定程序研磨成粗细不等的矿物颗粒,以动植物胶为媒介进行调和,绘制在纸绢、木板、麻布、墙壁、金属等支撑体上的绘画作品。
岩彩画的起源可追溯到石器时代,主要形式为在岩石或洞窟表面使用天然矿物颜料进行涂绘,后经彩陶文化、先秦两汉
墓室壁画、雕彩绘等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终于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隋唐时代的绘画主流是岩彩壁画,具有典型的国际性特质,但是一度被后来兴起的文人画、
水墨画冲击成为民族的边缘画种。在6世纪中期,9世纪
平安时代后期,岩彩画集中传入
日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画家从西洋绘画中吸收营养,为区别于西洋画,其确定了“日本画”的名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画在吸收大量西洋绘画造型要素基础上,形成具有显著特征的现代日本画表现形式。20世纪90年代,留学日本的中国画家接触到了日本岩彩绘画。1991年,画家
王雄飞创立专门的中国重彩岩彩画研究所,并将制作岩彩材料的方法引进中国国内。20世纪90年代后期,现代岩彩画的创作活动才真正开始。2007年,东方岩彩杂志创刊,刊登多个优秀岩彩作品。
岩彩画凝结了时间与自然的智慧,传递着久远的文化内涵。岩彩之美从古代
软陶泥、帛画、漆画等艺术形式中得到延续,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演变。岩彩画与其他画种一样,有着独立、完整的创作体系、审美标准与图式语言。
相关定义
岩彩画广义地讲是泛指一切以矿物色为主要用色的艺术作品。它可以包括架上绘画,也可以包括使用了矿物色的装置艺术与
行为艺术及其影视作品等一切艺术形式。狭义地讲是指使用粗细颗粒的矿物色表现的绘画作品。
命名
使用岩彩的
日本画,在一些技法书中也被称为“岩绘”。1977年,台湾画家
林之助先生提出“胶彩画”名称,并被正式纳入美术大学课程。为了便于世界上使用同种材料的人能够相互交流,取了岩绘的“岩”字和胶彩的“彩”字,以求大同小异,相互理解。
岩彩画是以矿物颜料为主要绘画材料的画种,这个说法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才确立的。
历史沿革
岩彩画的起源可追溯到石器时代,主要形式为在岩石或洞窟表面使用天然矿物颜料进行涂绘,后经彩陶文化、先秦两汉
墓室壁画、雕彩绘等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终于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在材料与技法方面逐渐丰富和成熟。
隋唐时代的绘画主流是岩彩壁画,具有典型的国际性特质,但是一度被后来兴起的文人画、
水墨画冲击成为民族的边缘画种。
日本在该时期不断地派送遣唐使者向中国学习唐朝文化。在这种文化传播大潮中,一些遣唐画师以留学生及寺院僧人画师的身份被选拔、派遣至
中原地区,一些留学生被唐政府安排至国子监的后三馆学习
书画艺术,僧人画师则通常被供养于寺院学习中国
唐朝绘画的技艺。日本遣隋(唐)使将“岩彩绘画”带到
东海,逐渐发展为日本画。该画被赋予“朦胧体”的雅号。“朦胧体”破除了传统画法中以线条结体的陈规,把色彩表现从线条的框架中解放出来。在这种画法的影响下,
日本画家大胆借鉴西方绘画的技法形式,并对绘画材料大幅拓展,这使得岩彩焕发了新生。岩彩为日本画表现当代的生活、拓展技法形式提供了发展空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批革新派画家在“朦胧体”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的现代表现手法,将矿物质颜料作为绘制日本画的主要材料,多次浓涂厚抹,岩彩的粗细颗粒分层次罩在画面上形成重叠,使画面肌理丰富。这种厚涂法岩彩画成为日本二战后的主流,是现代日本绘画体系的重要组成。随着科技发展,日本画在工具材料、表现形式、题材内容及审美观念上都在不断变化,新的人工矿物颜料被开发出来,并应用到岩彩画创作中,被称为“新岩彩”。
中原地区自宋元开始,以士大夫阶层为画家主流的文人画兴起,
中国画建立起以笔墨气韵为核心的审美体系,颜料相对于笔墨而言地位下降,因此颜料的研制也逐渐退化,以岩彩为主的作画技法仅保留于民间画工手中,许多材料与技法业已失传。而
日本却在保留中国画传统颜料的基础上,为弥补天然石色
色相的不足,研制出人工合成颜料。
20世纪80年代,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本岩彩画吸引了中国画家。随后,一些中国画家和团体陆续赴日考察,学习这一失传的绘画技艺,日本岩彩艺术开始慢慢为中国国内画家所熟知和接受,岩彩艺术也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中国文化部多次组织举办岩彩画高研班和岩彩画展。
1991年
王雄飞画家创立专门的中国重彩岩彩画研究所,并将制作岩彩材料的方法引进中国国内。随后的十多年内,中国留学
日本的多位画家都逐渐开展现代岩彩画的教授活动,成立专门的工作室,招收现代岩彩画方向研究生,同时还和较多日本艺术院校加强学术交流。国内多个美术学院成立研修班,培养出大批新生代岩彩画家。而且,国内不定期举办一些全国性的岩彩画展览,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岩彩画的发展。2007年东方岩彩杂志创刊,刊登多个优秀岩彩作品。
2019年,“溯源 重生——当代岩彩绘画创作展”在上海宝龙艺术中心举办。展览“溯源 重生——当代岩彩绘画创作展”呈现了八十余幅作品,以平面岩彩绘画作品为主,以及装置作品和相关影像作品。2024年12月17日,由中共
兰州市七里河区委宣传部、七里河区文体旅局联合举办的“大漠孤阳映彩霞 敦煌神韵美如画”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暨敦煌岩彩画书画艺术展在七里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
特点
自成一体的色彩体系
岩彩画构建起了一套完全独立且完整的色彩体系。该体系由纯天然矿物色、新岩矿物色、水干色、云母色以及闪光色这五大类别共同构成,并且在创作过程中常常结合
金属箔来完善作品。岩彩画在色彩运用上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无需依赖诸如
水粉色、水彩色、
丙烯色、油画色等其他画种的色彩,便能独立完成创作。岩彩画并非受限于固定模式和既定规则的概念,它有着广阔的创作空间和自由。
独具特色的结合媒介
在岩彩画中,连接色料与基底材料的媒介——结合剂,采用的是水性动物胶和植物胶。这一特性有力地证明了岩彩画是
中原地区传统绘画的传承与延续。回顾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早期的色彩绘画,还是后期的
水墨画,其使用的媒介均为水溶性的动物胶和植物胶。发展至今,岩彩画在创作中也可以融合
丙烯媒介和油画媒介(当下,国内外已有不少画家进行了此类岩彩画的创作尝试)。这种不同媒介的结合使用,并不会影响岩彩画作为独立画种的存在,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材料本身并无严格界限,在被赋予画种名称之前,它们仅仅是单纯的材料而已。
岩彩材质的独特魅力
岩彩画的主要用材包括纯天然矿物色和新岩矿物色,这些色彩具有
晶体颗粒的特性。不同的研磨粗细程度会产生各异的颗粒形态,进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彩效果。而且,矿物色的粗、中、细颗粒按照不同比例分布在画面中,会形成画面厚薄的对比关系。这种对比使得画面在自然之中达成统一,呈现出和谐且富有节奏感的视觉感受,这是其他画种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之处。
岩彩画的审美观念
岩彩画的审美观念既具备自身独特的一面,又与其他画种存在共通之处。其独特性源于它所使用的独特材质,体现在创作者对材料使用的熟练程度,以及能否巧妙、恰当地运用岩彩材质来表达自身的主观意识和作品所要呈现的主题思想。而与其他画种的共通点在于,它们蕴含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例如构图、设色、内容以及创作技巧等方面。在各种关系的处理上,如主与次、黑与白、灰的关系,点、线、面的关系,远与近、疏与密的关系等。此外,岩彩画还独具 “软、硬关系”,这种关系由材料本身的特性所引发。例如,当颜色与箔同时出现在画面中,由于箔是金属材质,相比石质的颜色,颜色会显得较为柔和,而箔则显得坚硬;又如
蛤丝与
矿石颗粒在同一画面中,蛤粉会呈现出柔软流畅的质感,而颗粒状的矿物色则显得坚硬且干涩;同样是白色,蛤粉与白珊瑚用于同一画面时,蛤粉给人柔软的感觉,白珊瑚则显得坚硬。正是由于材质的独特性,岩彩画催生出了一些别具一格的审美观念。
岩彩画在表现形式上极为丰富多样,既可以呈现工笔重彩的细腻精致,也能够展现大小写意的豪放洒脱,甚至可以将工笔与写意相结合;它既可以是抽象的艺术表达,也能够塑造具象的生动形象。可以说,岩彩画在形式方面没有任何限制。岩彩画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秉持着开放包容的理念,它能够囊括所有使用石质颜料进行创作的绘画作品,古代的工笔重彩画便使用了矿物色。
材料和工具
岩彩绘画材料主要包括矿物颜料、植物颜料、新岩、水干色、金属材料、胶结材料等六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材料是矿物颜料。
岩彩绘画支撑体要有一定的承载力以保持矿物颜料、土质颜料等对画面基底的压力,主要包括纸质(麻纸、纸等)、亚麻布、绢帛、木板、墙壁等。岩彩绘画所涉及的工具与其技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有各类平头、尖头画笔及宽刷、排笔等,另外还包括竹刀、竹夹、酒金筒、糨糊、刮刀、各类调色盘等。
矿物颜料
矿物颜料由天然有色矿物研磨而成,主要包括
矿石颜料和土质颜料,其特点是色彩稳定性强、覆盖力强、不易变色。
中原地区古代壁画中大量运用了优质矿物颜料,因此虽历经数千年历史,依然能保持色彩稳定。
植物颜料
植物颜料主要从植物
根状茎、花卉等中通过特种工艺提取制作而成,如花青、
藤黄等,还有一些是从昆虫中提取的色彩,如洋红等色,因此也可称为
染料。植物颜料透明性较强,覆盖力弱,相对于矿物颜料而言稳定性差,主要作为看彩画绘制底色或罩染色彩时使用。
新岩
新岩是学者们通过釉和金属酸化物溶解
冶炼,根据天然矿物色彩和质感研制出的绘画材料。新岩的色彩和质感基本达到了天然矿物颜料的品质,其化学性质稳定,色域由天然矿物颜料的几十种扩大到几百种甚至上千种,推动了岩彩绘画的发展。
水干色
水干色属于现代工业颜料,其成分主要包括天然土质、
蛤丝、红叶染色剂、植物色等,具有覆盖力强、流动性好、干燥速度快适用范围较广等特点,且生产制作成本比天然矿物颜料和新岩低。
金属材料
用于岩彩绘画的金属材料主要有金、银、铜、铝等物质,通常有粉和箔两种形态。
胶结材料
胶结材料主要包括植物性胶和动物胶两种。
绘制技法
应用于岩彩绘画的颜料、胶结材料、支撑体多种多样,不同材料之间的组合及不同画面效果的呈现都需要用到相应的绘画技法。中外历史上以不同形式出现的岩彩绘画有诸多种类。
寺观壁画
寺观壁画以砖石结构墙体辅以草泥、白垩粉、石音粉等为支撑体,以天然矿植物颜料、金属材料等与胶质材料调和进行绘制,是古代岩彩绘画的一种典型形式,如北京法海寺壁画、金碧山水等。
寺观壁画常用到的技法包括色彩平涂、渲染、分染,铁线描、高古游丝描钉头鼠尾描、行云流水描等多种描法,钩金、描金、泥金等多种金的用法。
金碧山水
金碧山水兴盛于
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是岩彩绘画的另外一种形式,其画法细密精致,敷色浓重,有较严格的起稿、勾勒、敷色等过程,费时较多。金碧山水多描写楼阁宫殿、山川大地等。金的使用形成了金碧山水特有的艺术语言,用法包括泥金、描金、酒金等。
现当代岩彩画
现当代岩彩画是一个对古代艺术既解构又重构的过程,是一个将自然、图像、材料转换并提升为“诗境”的过程,是将生活之物提升为艺术之物的过程。现当代署彩画家在创作技法和材料使用上运用多种材质与
混合技法,使肌理与色彩有机组合、交织,以达成画面中色彩的丰富性与厚重感。
日本作为现当代岩彩绘画的发源地,在颜料、
造纸、各类动植物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商业化生产。
代表人物与作品
《
明皇幸蜀图》《
捣练图》《
簪花仕女图》等,都属于岩彩画。到宋代,岩彩画依然有众多代表作,其中以《
千里江山图》和《
瑞鹤图》为代表。
赵铁丰
赵铁丰1976年生于
锦州市。2001年毕业于
鲁迅美术学院。为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款师,天津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岩彩商协会会员。2008年岩彩画作品《雨后》入选”书西三十年·岩彩面展”;2008年岩影国作品《筑魂曲》在"百名画家国津南美术大赛”中获
三等奖,作品被天津青年美术家协会收藏;2009年岩彩国作品(童年记忆》入选”天津市美术作品展”:2009年岩彩面作品《佛音》《禅意系列》参加”漏峡两岸岩彩、胶影面学术展”;2010年参加免盐壁面临夢和展览,作品被龟兹研究院收藏,多篇岩彩画学术论文发表和出版。
徐春娜
徐春娜1969 年生于
济南市,毕业于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南师范学校高级讲师,《幼教园地》专栏作者。2002 年岩彩画作品《花》系列之一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李玙君
李玙君的作品《呼吸结晶Ⅱ》是
砂岩质地的纯白作品,其创作者以粗粝与光滑结合的质地描绘出山脉的形状,她于2017年进入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岩彩工作室进修,这件作品源自进修期间去往新疆龟兹摹写壁画时,对壁画与山体关系的理解,此后再去
武夷山做本土采集。在从传统到实践的过程中,构成作品语境上的层叠。
赵丽娅
赵丽娅的作品《般若》直接取自龟兹石窟壁画中的
禅定佛像的元素,并将其进行当代转换,尤其古老的岩彩与不锈钢材质的结合,让人感受到古今的一种对话。
小嶋悠司
小嶋悠司(1944-2016),他28岁时,是“创画会”的会员,也曾作为日本文化厅文化派遣研究员至
意大利学习,将堪培拉(蛋彩画)技法融入到岩彩画创作中,展出的《凝视》,他以石青和金为主色调,除了有着日本艺术家对金色运用的传统,也充满了宗教式的人文关怀和哲学家视角的悲悯情怀。
价值影响
岩彩画凝结了时间与自然的智慧,传递着久远的文化内涵。岩彩之美从古代
软陶泥、帛画、漆画等艺术形式中得到延续,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演变。岩彩画与其他画种一样,有着独立、完整的创作体系、审美标准与图式语言。
“岩彩画”旨在充分体现民族传统绘画价值的同时,并不固守传统,立足于本民族艺术的同时观照西方艺术之长,力求构起融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艺术思想于一体的
民族美术形态,使色彩的中国绘画不仅走出濒于“灭绝”的边缘,而且有将在世界艺坛占有一席之地的愿望。
相关评价
其中用矿物色或矿物混合有色土来进行佛教的绘画创作,不仅展示了当时的风格,还是岩彩绘画的源头,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源头之一。(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 苗彤评)
用艺术的眼光重新认识艺术材料,就如同重新走长征路一样,围绕着本土周边的采集,去感悟认识岩彩,进行精神上的洗礼和思考。研究采集创作认识本身的意义就是时代的精神,这是当代艺术很重要的一种观念。艺术和材料的对话和表现需要认真思考。(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
唐鸣岳评)
今天如何看待当代岩彩绘画,脱离不了当代艺术这个语境。从目前中国艺术生态来讲,受到最大冲击是当代艺术。当代艺术认为是它代表当今世界艺术发展的潮流和方向。而比如中国画、油画、岩彩画都是传统绘画,都是一个过去式,甚至有的应该进入博物馆,这样的观念对绘画冲击非常大。(
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副秘书长、美术史论家 宛少军评)
相关争议
岩彩画给人的印象是从
日本传来的,用的是日本的颜料,这是误区。在汉、唐、宋以前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古人称为“丹青”,只是在明清后渐渐式微,而在日本却一直保留。
中原地区在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西方强势文化大举入侵,为了自尊以保卫传统的国粹,当时才提出了“
国画”这种名称,而当时正是中国画色彩走向衰败的时代。以素材、媒介的观点为绘画分类,正是国际上盛行的方式,油画、版画、水彩、淡彩、粉彩等名称皆源于此观念。现在中国称此类设色为工笔重彩,它属于技法或风格性的名称,与重彩相对是淡彩,重彩与淡彩界限是模糊而主观的,设色需多厚重才算“重彩”没有一个标准。岩彩画是中国画的观念必须建立起来,但岩彩画与目前习惯认识的中国画是有本质区别的,写意
水墨画是国画,工笔重彩是国画,唐宋时勾勒赋彩是国画。岩彩画的提出区分了与
日本画模糊混同的阴影,使画家意识到岩彩画原来是
中原地区古代的丹青,盛行于经济富裕与国势强盛时代的汉唐和古代壁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