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黄鳝是傣族人民佐餐的主菜之一,是傣家人宴席上最好的一道
下酒小吃,也可作为传达爱情的信物。以
黄鳝为原材料,通过炭烤、清洗、腌渍后用竹签架子串起来晾晒干,再进行油炸或烧熟,方可食用。
傣族是一个稻作民族,长期依山傍水,对吃鱼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方法。傣族人认为黄鳝虽属鱼类,但不宜生杀放血,即使生杀去肠后,也不需要用水冲洗,否则肉质口感就不滑嫩,更没有营养。干黄鳝由于便于储存、包装和携带,所以它不仅是傣家人用来待客的必备食品,也是
傣族平时生产劳动在田间地头吃饭时最好的菜肴,特别是花街节上小姑娘们,包秧箩饭去会情人时不可缺少的食品。
干
黄鳝以黄鳝为原材料,当地的野生黄鳝多在
春节前后出现,身体颜色是金黄或者褐黄的,一般个头都不大,却野性十足。
黄鳝,又称鳝鱼、蛇鱼,是
合鳃鱼科黄鳝属的一种鱼类,在中国,其分布从东部
辽河到
云南省西部,西达
关中及川西
金沙江下游,南达台湾及
海南省,即除青藏高原外,中国各
水系各种水体中都产此鱼。国际上分布于亚洲东南部,达
朝鲜西部、
日本南部、
菲律宾、爪哇及缅甸。黄鳝体细长,呈蛇形,前段圆,向后渐侧扁,尾部尖细,体长一般可达260~600毫米。头圆,口大,上颌稍突出。唇颇发达,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有细齿。眼小,为皮膜所覆盖,视觉不发达。两个鼻孔分离较远,后鼻孔在眼前缘的上方,前鼻孔在吻端左右鳃孔在腹面合而为一,呈倒“V”形。鳃膜连于鳃峡。体润滑无鳞。无偶鳍,奇鳍退化,仅有不明显的皮褶。腹腔膜褐色,鳔退化。生活时体背侧黑色或有黑色小斑点。腹侧微黄或橙黄。喜栖息于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日间藏在浑浊的泥质水底的洞穴中或堤岸的石隙中,夜间外出觅食。
制作干
黄鳝,先把黄鳝放在盆中备用,待做饭时把烧烫的灶火和细火炭倒入盆中,待黄鳝死后卷曲成圆形(在下火塘前死掉的黄鳝身体就不能卷曲而是笔直的),随后将其拣出,划肚去肠,放到水里进行清洗,洗去附着在表层上的黏液和灰烬,加入适量盐腌渍几分钟,然后用竹签架子串起来,挂到阳光下进行晾晒,晾晒干了的黄鳝又盘成了圆饼形。把干黄鳝放在油锅里直接用油煎炸,也可将干黄鳝放在火炭上烧熟,然后装盘上桌食用。
干黄鳝制成后不仅没有一点鱼腥味,连骨带肉吃起来又香又脆,别有一番风味,是筵席上最好的一道
下酒小吃,而且便于储存、包装和携带。
“一团糯米饭,两条干黄鳝,两个
自制咸鸭蛋,二两小酒天天干。”这是流传在元江傣族地区的一句谚语。
干黄鳝由于便于储存、包装和携带,所以它不仅是傣家人用来待客的必备食品,也是
傣族平时生产劳动在田间地头吃饭时最好的菜肴,特别是花街节上小姑娘们,包秧箩饭去会情人时不可缺少的食品。
傣族是一个稻作民族,长期依山傍水,其生活习俗的形成与他们所居住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关系。因此,网鱼、捕鱼、捉鱼、钓鱼、捞鱼就成为傣族人的一种生存技能,不仅如此,傣族人对吃鱼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方法。
就
黄鳝而言,除制成干黄鳝食用外,傣族还有两种经典的吃法。首先,在
华人的
白话文中有“鱼生火、肉生痰”的说法,即鱼和肉这些容易“
上火”的食物,在夏天应该少吃。但是,
傣族并不这样理解,他们认为黄鳝虽属鱼类,却是个例外。其次,黄鳝不仅肉嫩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在夏天吃黄鳝有滋补和药用的价值,所以在民间中享有“端午黄鳝
赛人参”的美誉。
在傣族人看来,黄鳝不宜生杀放血,即使生杀去肠后,也不需要用水冲洗,否则肉质口感就不滑嫩,更没有营养。傣族人传统的吃法就是,连血直接挂糊用冷水下锅烹饪;还有另一种做法就是,用清水静养、换洗一个星期时间后待
黄鳝吐尽肠子内的污泥,然后将活蹦乱跳的整条的黄鳝冷水下锅,加上辣子、生葱、
有机生姜、
花椒、大蒜、薄荷,或韭菜等去腥佐料,水涨后翻身,放油盐,再水涨后立即起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