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镇是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下辖的一个镇。位于北纬34°12′—34°39′,东经109°39′—110°2′之间。地处渭南市东部,西与
临渭区向阳街道交界,北临
渭河,境内有
遇仙河,西有赤水河纵贯南北。
西潼高速公路、
310国道、
陇海铁路横穿而过,水利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南北最大距离12.4千米,东西最大距离10.5千米,总面积77.60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1日,赤水镇常住人口为32730人。
截至2020年6月,赤水镇下辖3个社区、18个行政村。2011年,赤水镇农业总产值为1.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15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亿元。
历史沿革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华县赤水乡。
1949年7月,设赤水区(一度称四区)。
1956年4月,改赤水乡。
1958年9月,成立五星公社。
1984年,改赤水镇。
2010年12月,辛庄乡(2001年12月由原侯坊乡、辛庄乡合并而成)并入赤水镇。
地理环境
全镇共15个行政村,92个村民小组,46901人(2018年),人口密集,250人/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4660亩,其中水浇地20000亩,旱地4660亩。土壤类型主要有淤绵土、黄绵土为主的农业土壤,沙粘适中,透气性好。自明朝
隆庆年间以来就是“赤水大葱”的主产地。由于赤水镇北临
渭河有渡口,南靠铁路、公路,成为省东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素有“东府首镇”之称。
位置境域
赤水镇地处
华州区最西部。东接华州镇、
下庙镇,南与
高塘镇、
瓜坡镇相邻,西与
临渭区向阳街道交界,北临渭河与临渭区
龙背街道相望。介于北纬34°12′—34°39′,东经109°39′—110°2′之间。南北最大距离12.4千米,东西最大距离10.5千米,总面积77.6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赤水镇地处渭河
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境内最高点位于程高村,海拔420米;最低点魏位于三庄村,海拔335米。
气候特征
赤水镇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酷暑,秋季多雨凉爽,冬季干冷少雪。多年平均气温13℃,极端最低气温-20℃,极端最高气温40℃;平均气温年较差13.4℃,生长期年平均197天,无霜期年平均24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11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83.4毫米,极端年最大雨量885.1毫米,极端年最少雨量473.7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10月,以8月最多。
水系水文
赤水镇境内河道属
黄河流域的
渭河水系,主要河流:北有渭河,自西向东流入黄河,境内流长10千米;南有
赤水河、
遇仙河、石堤河等3条河流自南向北流入渭河,境内总流长29千米。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赤水镇辖赤水1个居民委员会,33个行政村;下设16个居民小组、199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赤水镇下辖3个社区、18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赤水街。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赤水镇辖区总人口4194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89人,城镇化率3.6%。另有流动人口270人。总人口中,男性21060人,占50.21%;女性20882人,占49.79%;14岁以下4956人,占11.82%;15—64岁33212人,占79.19%;65岁以上3774人,占8.9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64.5人。
截至2018年,赤水镇户籍人口46901人。
根据
渭南市华州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赤水镇常住人口为32730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赤水镇财政收入937万元,比上年增长18%。人均财政收入2750元,比上年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4700元。
2018年,赤水镇有工业企业22个;其中,规上企业2个。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12个。
第一产业
2011年,赤水镇农业总产值为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粮食作物以小麦、
玉蜀黍属为主。2011年,赤水镇粮食生产4.5万吨,其中小麦2万吨,玉米2.5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水果。2011年,赤水镇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产量3900吨。其中莴笋800吨,豆角300吨,地膜
阳芋900吨,
卷心菜700吨,白菜800吨,韭菜300吨,大葱100吨。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赤水镇秦川牛存栏5000头,生猪存栏3万头。家禽存栏15万羽,羊存栏量8000只。2011年,赤水镇生产肉类3756.5吨;畜牧业总产值445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7%。全镇有育林面积5000亩,其中太平村在
金堆镇林地1290亩,候坊村在金堆镇林地970亩。2011年,赤水镇水果种植面积5200亩,产量2.08万吨。2011年,赤水镇大型农业机械107台(辆);名特优产品为赤水大葱,是国家级注册地方特产。
第二产业
赤水镇形成林木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赤水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150万元,比上年增长17%,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其中林木加工总产值480万元,有30家加工企业,员工450人。
第三产业
2011年,赤水镇商业网点480个,从业人员3000人。2011年,赤水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全镇有三个集市,商品贸易额2500万元。境内金融机构4家,2011年,赤水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3.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3亿元。
经济概况
因境内有
赤水河而得名,镇人民政府驻赤水街。赤水镇位于赤水河东侧,
遇仙河两岸,台以北,总面积30.1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委员会,92个村民小组,52个自然村,46901人(2018年),耕地29669亩。这个镇的农业、乡镇工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在各乡镇中,都较为发达。小麦、玉米、棉花产量较高,赤水大葱驰名各地,农业总产值为602万元,
农业机械总动力为5230千瓦。
镇办、村办、联户及个体工业企业58家,工业总产值348万元,较大厂家有镇办棉纺厂和赤水村办的汽车配件厂,年产值分别为85万元和73万元。
农村经济总收入2406.8万元,为全县第一,其中工业、
交通运输、建筑、商业、饮食服务业等收入1601.3万元,占总收入的66.5%,商业、饮食服务业收入位居各乡镇之首。农村居民纯收入每人平均495.77元。赤水镇有中学两所,小学16所,在校学生近3千人。有地段医院一所,职工32人。
镇政府所在地赤水街,位于
临渭区、
华州区交界处,赤水河之畔,靠近
渭河。历史上,因位居东西驿道要冲,又北达渭北,南通高塘塬与岭南,更靠近渭河水运渡口,独占水陆运输之便,因而商业长期得以繁荣。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市况仍比华州州城繁荣,甚至
山西省货船也多在此卸载,并出现了使用美国缫棉机的缫棉工业。三十年代以后,由于
陇海铁路修至
渭河平原,渭河水运衰落,赤水作为关中东部物资集散地的地位下降,市场多为
渭南市夺去,但仍不失为华县西部的商业重镇。
四十年代初,赤水商号仍有90多家。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赤水街工商业仍居各乡镇首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进一步发展。1989年,赤水街有工业企业40多家,商业饮食服务业门店200多家,逢农历三、七日的集会日上集人数达万人以上。赤水街除驻有镇政府外,还驻有法庭、公安派出所、邮电支局、
工商管理所、税务所、农业银行营业所、信用社、地段医院、文化站等机构。
近几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始终坚持“稳粮、优果、兴加工、重养、促商、”发展思路的同时,提出了东果园,南加工,北养殖,中商贸的产业结构布局,东片形成万亩地膜
阳芋基地,白菜、莲花白10000亩,酥梨、优质桃4300亩,群众人均收入在达3000余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南片借着有利的交通条件,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已建成南会免烧砖厂,江村木材
加工厂,水城厂,煤炭转运站,配合县纪检委对硅炭棒厂实行了挂牌保护,确保了投资环境,并扶持其扩大再生产能力。北片四个行政村属
渭河夹槽地带,多年来以粮食种植为主,结合实际镇政府引导当地群众发展养殖业,且形成养殖一体化生产线,赤水、乔家以集市为中心,鼓励经商和从事服务业,群众收入也较以前有大的增长。
文化
桥上桥,又名赤水桥,位于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赤水镇西的赤水河上,是渭南市和华县的分界桥。下桥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后因洪沙拥塞桥孔,遂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在原桥上叠建一桥。
桥上桥为古代双重
石桥,即赤水桥上桥。桥为东西走向,桥面宽5米,长70米。桥身全部以
花岗石条砌筑,下桥为7孔拱形石桥,上桥为九孔拱形石桥,在第2孔至第8孔桥拱上方正中,各有一个石雕龙头,桥北有石雕龙尾。
2013年5月3日,
桥上桥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
赤水镇境内
陇海铁路、
郑西高速铁路、
310国道、
连霍高速、
渭蒲高速公路通过。截至2011年末,赤水镇镇区道路总长度3.5千米,人均拥有道路长度2.35米;镇区桥梁2座,总长度60米。截至2011年末,赤水镇镇区开通公交汽车线路3条,运营总里程达42千米,公交运营车辆20辆,其中汽车20辆,电车0辆,年客运量54.8万人次。
社会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赤水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10个,业余文艺演出单位4个,藏书20万余册,书法创作人员14人。全镇有
锣鼓20套,锣鼓手300人。城里村的“芯子”,样田村的“血故事”为文艺代表。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赤水镇有幼儿园(所)8所,在园幼儿1200人,专任教师56人;小学11所,在校生960人,专任教师18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80人,专任教师5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赤水镇有卫生院2个,村级卫生所33个,有从业资质的卫生机构40个,病床5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2张,固定资产总值36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96人,其中执业医师16人,注册护士10人。2011年完成诊疗2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