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鹤堂是
赵姓堂号,得自于宋朝名臣
赵抃,他为官清廉爱民,由于面颜黑,人称“铁面御史”。入川后,自奉俭廉,禁吏为奸,蜀风为之一变。
人物介绍
宋朝名臣赵,字阅道,州西安人,
景祐元年
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以太子少保致仕。他是个清廉爱民的 好官,由于面颜黑,人称“铁面御史”。与当时的
包拯齐名,其实戏曲中的包拯形象正是融合了赵抃事迹。入川后,自奉俭廉,禁吏为奸,蜀风为之一变。后为
成都市知府。
赵顼时,被诏回京师任参知政事,因反对
王安石青苗法再次入蜀,孤身一人,仅一琴一鹤相随,后再知成都府。其时他为政宽简,故而人民安居乐业,百姓生活富足,所以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
《宋史·赵抃传》:“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神宗即位后,
赵抃官拜参知政事,因反对新法,罢为
杭州市知州,移任
青州市(今属
山东省)、
成都市、越州(今
绍兴市)等地长官。后世裔孙为颂扬先祖为官俭约、轻车简从的高风亮节而以“琴鹤”标额其堂。
族裔分布
此堂后裔有
赵知微,赵方,
赵范,
赵葵,赵履和,赵煦雍,
赵恒惕,赵藻藩,
赵一荻等一大批著名人士。此堂号
赵姓后人主要分布在
江苏省,山东,
河南省,
福建省,
浙江省,
湖南省,安徽,
四川省等省。
赵抃传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进士及第,为武安军节度
推官。人有赦前伪造印,更赦而用者,法吏当以死。抃曰:“赦前不用,赦后不造,不当死。”而生之。知
隆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州。守给士卒赐不如法,声欲变,守惧,日未入,辄闭门不出。
转运使檄抃摄治之,抃至,从容如平时,州以无事。
翰林学士
曾公亮未之识,荐为
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
袁可立。”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温成皇后之丧,
刘沆以参知政事监护,及为相,领事如初。抃论其当罢,以全国体。又言宰相
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过失;
宣徽使
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使不法;
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
李淑不称职;皆罢去。
吴充、
鞠真卿、
刁约以治礼院吏,
马遵、
吕景初、吴中复以论
梁适,相继被逐。
抃言其故,悉召还。
吕溱、
蔡襄、吴奎、
韩绛既出守,
欧阳修、
贾黯复求郡。抃言:“近日正人端士纷纷引去,侍从之贤如修辈无几,今皆欲去者,以正色立朝,不能谄事权要,伤之者众耳。”修、黯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
请知睦州,移
梓州路转运使,改
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服。召为右司谏。内侍邓保信引退兵董吉烧炼禁中,抃引文成、五利、
郑注为比,力论之。
陈升之副枢密,抃与
唐介、吕海、
范师道言升之奸邪,交结宦,进不以道。章二十余上,升之去位。抃与言者亦罢,出知
南康郡。
虔素难治,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召为
侍御史知杂事,改
度支副使,进天章阁待制、
河北省都
转运使。时
贾昌朝以故相守魏,抃将按视府库,昌朝使来告曰:“前此,监司未有按视吾藏者,恐事无比,若何?抃曰:“舍是,则他郡不服。”竟往焉。昌朝不悦。初,有诏募义勇,过期不能办,官吏当坐者八百余人。抃被旨督之,奏言:“河朔频岁丰,故应募者少,请宽其罪,以俟农隙。”从之。坐者获免,而募亦随足。昌朝始愧服。加龙图阁直学士、知
成都市,以宽为治。抃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复有此狱,皆谓不免。抃察其亡他,曰:“是特酒食过耳。”刑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会荣諲除
转运使,
朱祁镇谕諲曰:“
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
赵顼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及谢,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未几,参知政事。抃感顾知遇,朝政有未协者,必密启闻,帝手诏褒答。
王安石用事,抃屡斥其不便。
韩琦上疏极论青苗法,帝语执政,令罢之。时安石家居求去,抃曰:“新法皆安石所建,不若俟其出。”既出,安石持之愈坚。抃大悔恨,即上言:“制置条例司建使者四十辈,骚动天下。安石强辩自用,诋天下公论以为流俗,违众罔民,顺非文过。近者台谏侍从,多以言不听而去;
司马光除枢密,不肯拜。且事有轻重,体有大小。财利于事为轻,而民心得失为重;青苗使者于体为小,而禁近耳目之臣用舍为大。今去重而取轻,失大而得小,惧非
聂氏宗祠社稷之福也。”奏入,恳乞去位,拜资政殿学士、知
杭州市,改青州,时京东旱蝗,青独多麦,蝗来及境,遇风退飞,尽堕水死。
成都市以戍卒为忧,遂以
大学士复知成都。召见,劳之曰:“前此,未有自政府往者,能为朕行乎?”对曰:“
皇帝有言,即法也,奚例之问?”因乞以便宜从事。既至蜀,治益尚宽。有卒长立堂下,呼谕之曰:“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畏以率众,比戍还,得余持归,为室家计可也。”人喜转相告,莫敢为恶,
蜀郡晏然。
剑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为谋逆告,抃不师狱吏,以意决之,悉从轻比。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茂州夷剽境上,惧讨乞降,乃缚奴将杀之,取血以受盟。抃使易用牲,皆欢呼听命。
乞归,越州。
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复徙杭,以太子少保致仕,而官其子提举两浙常平以便养。屼奉抃遍游诸名山,吴人以为荣。
元丰七年,,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
抃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平生不治赀业,不畜声伎,嫁兄弟之女十数、他孤女二十余人,施德茕贫,盖不可胜数。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在虔与
成都市,尤为世所称道。
赵顼每诏二郡守,必以抃为言。要之,以惠利为本。晚学道有得,将终,与屼诀,词气不乱,安坐而没。宰相
韩琦尝称抃真世人标表,盖以为不可及云。
赵抃其人
赵抃出生在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三月二十六日,终于宋
元丰七年(1084)八月二十六日,十二月葬衢州
西安县莲花山。
赵抃的祖父叫
赵湘,为北宋
淳化三年(992)
进士,庐州庐江尉(今
庐江县),著名诗人,宋初文学改革倡导者之一。赵湘把家从越州(今
绍兴市)迁移至衢州西安县西安乡陈庄保大山自然村(今
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后因赵抃在继母墓旁造茅屋守孝,三年不在家住宿,
西安市县令过为表彰他的孝行,将村名“陈庄保”改为“孝悌里”,并撰文《孝悌里记》。
赵抃的父亲叫赵亚才,娶过两位夫人,生了六个儿子:振、拯、抃、拊、抗、扬。赵抃的三个弟弟是继母所生。赵抃在家中是老三,在家族兄弟中排行老四,所以他的《高斋居住》一诗中有“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阿村
赵四郎”之说。顺便说一句,“高斋”是赵抃的住宅名,不是村名。
赵抃幼年丧母,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他是其哥哥赵振与继母徐氏抚养教育下成长的。赵抃小时候在陈庄保家中读书。年稍长,他就沿
衢江、
常山江到了
常山县的三衢山,在三衢山西南坡溶洞中读书并兼教私塾。这个
溶洞因
赵抃成名,叫赵公岩。
赵抃生了三个儿子,名叫赵山元、赵山几、赵岘。他把三儿子赵岘改名
赵棠,过继给在湖南衡山的堂弟赵纪为子。这一支后来成为衡山的一大家族。其中赵棠的孙子
赵葵官至
丞相。而
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中说赵抃有两个儿子,把过继的赵岘未算在内。
这儿,顺便要说一下的是“赵抃、清献书院、书院中学”三者间的联系。
南宋咸淳四年(1268)
衢州市知府陈蒙在
西安县孝悌里赵氏大院创办书院,因赵抃谥号清献,故名“清献书院”。首任山长(校长)是陈士贞。据《续文献通考》所载,清献书院为南宋全国二十二所著名书院之一。因为南宋时期
杭州市(杭州)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衢州为次中心。全国二十二所著名书院中衢州就占两所,另一所叫柯山书院,遗址在
柯城区石室乡烂柯山南面的讲书堂背。
明天顺三年(1459)参议
高崇、知府
唐瑜重建。弘治十二年(1499)知府沈杰立祠主祭,每年仲春
中秋节各一次。祭祀规格为衢州府官祭。沈杰又命知县戴礼于正堂东面添屋三楹为斋沫所,建爱直亭于堂后紫竹林中。清献书院毁于明末兵火。
现存的坐落在
衢州市市区钟楼底十四号的
赵抃祠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是郡守廖希元主持建造。
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重建。
2003年柯城区政府在清献书院遗址西南面兴建书院中学,并在书院中学的清献广场上立
赵抃塑像,在学生公寓东侧重建清献书院的“爱直亭”。期望赵抃文化思想的精华,清献书院重德崇文的遗风能在书院中学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需要说明的是:赵抃小时候在家读书时是没有清献书院的。清献书院是赵抃逝世一百八十四年后才设立的。有人把建于清朝现坐落在衢州市区小西门四十号的修文书院说成是“赵抃少年时代读书的书院”,实乃张冠李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