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蟠龙新区
位于宝鸡市中心城区北部
蟠龙新区(Baoji Panlong New Area)位于宝鸡市中心城区北部,全区规划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一期建设规划用地面积约43.81平方公里,规划城市人口30万。
开发建设蟠龙新区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和陕西省省委、省政府支持宝鸡加快建设关天副中心一系列决策精神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加快宝鸡转型突破,实现走在建设“三个陕西”前列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宝鸡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和宝鸡百万人口城市建设的主要承载地,是宝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建成后的蟠龙新区将是宝鸡市未来城市宜居、宜业、宜商、宜游、怡心的生态文明示范城。
项目介绍
蟠龙新区(Baoji Panlong New Area)是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区一期规划总构架为“一环三廊六区”:“一环”,是绕边500米宽幅生态林带,打造宝鸡城市核心绿地,形成城市中间的生态涵养带;“三廊”,是三条300米宽的生态景观廊道,是新区市民休憩、健身、散步、游览的生态公园景观廊道;“六区”,分别为都市工业区、宜居生活区、办公研发区、商业核心区、体育休闲区、教育科创区。做好蟠龙新区开发建设,对于拉大宝鸡市城市BOBBIN,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领域,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善区域内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宝鸡市正处于“加快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蟠龙新区,推进新区产业集群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是宝鸡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拓展城市空间,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的重大举措。
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
蟠龙新区紧邻宝鸡市中心城区,自然环境优美,光、热资源丰富。新区整体地势较平坦,土质肥沃。东、南、西三侧均为生态林带。山坡、平塬、田野,景点、风光美好,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为生活居住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实现新区建设幸福产业高地奠定了基础。蟠龙新区历史遗存丰富,留有明末清初党崇雅故居、蟠龙古城等历史遗迹。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为新区文化创意、生态旅游、休闲养生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自然条件
蟠龙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全年气候变化受制于季风影响,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春季升温迅速而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干燥和温热多雨交替出现,秋季降温快多连阴雨,冬季天气干冷少雪。光、热资源较丰富,年日照1860-2250小时,无霜期210—185天,属于干旱农业区。
蟠龙新区整体地势较平坦,土质肥沃。东、南、西三侧均为塬坡,地形整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走势,场地内南北高差约50米,东西高差约110米左右。与主城区高差大约170-220米。
行政区划
蟠龙塬现状包含20个行政村,其中19个隶属蟠龙镇,1个隶属千河镇,具体包括底店坪、东升、小村、东壕、冯家崖、小韩村、南社、北社、晓光、宝鸡市、闫家村、索家村、大槐树、蟠龙山、张家窑、西营、南皋、车家寺、坡头、王家崖20个行政村。截止2015年总人口4万余人。
历史文化
蟠龙古塬,历史遗存丰富,留有陈仓古城、明末清初党崇雅故居等历史遗迹。自然环境优美,光、热资源丰富,蟠龙森林公园、蟠龙公园等项目相继投入建设,将营造湿生林地、平原林地、农田林地和山地林地四大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新区文化创意、生态旅游、休闲养生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因为与宝鸡市市区紧邻的独特优势,成为人们上塬踏青、休闲娱乐、感怀风物的好去处。
交通区位
新区距离宝鸡市行政中心6公里,10分钟车程,市区南北中轴线串联南客站、行政中心和蟠龙新区。区位交通优势得天独厚,新区地处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四省区的几何中心陇海铁路宝成铁路宝中铁路在市区交汇,连霍、宝汉高速公路从市区穿境而过,是连接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新区距离西安市约180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仅90分钟车程,一日交通圈覆盖人口达3000多万人。新区规划“六纵九横”城市主干道路网正在建设,部分已投入使用,连接市区与新区的道路现已建成,正在规划的城市轻轨将覆盖新区。发达的对外交通网络不但对加速宝鸡市北部组团融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使主城区与周边区县空间距离拉得更近、联系更加紧密。
发展机遇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化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多重机遇叠加红利将集中释放,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提速,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培育将迎来良好契机。后发赶超潜能加大,新区处于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期,基础设施配套趋于完善,加之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承载产业、商业资本潜能和势能将加大。随着新一轮产业转移加速,新区后发赶超的潜能将进一步释放。新区将以低碳绿色发展为主线,按照绿色、人本、集约、智慧、包容的理念建设宜居宜业示范城。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将促进劳动力、资金等发展要素集聚,为产业集聚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为承载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提供了机遇。
产业定位
1.产城融合示范区。以工业化为先导,信息化为支撑,促进产城融合,科学布局产业发展空间,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平台,引导本地就业、本地居住,注重产业发展、人口分布与城乡资源环境的良性互动。深度推进两化融合,利用工业化先进成果反哺农业,利用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激发生态农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融合互动、协同发展。打造成西北一流的高科机电、服装制造、物流仓储和农业科研基地。。
2.动能转化先行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搭建科技、融资、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建立创业孵化、创新转型新体系,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激发全要素的创新潜能,培育发展支撑新区发展的集合动力,加快形成动能转化的新体制、新机制。
3.幸福产业高地。新区是以网状的绿色生态为基底,规划建设“一环三廊”的空间格局,将形成内部宽300米左右的生态维育廊道,新区绿量将达到49.5%,使其真正形成从森林、农田、菜园中生长出来的,具有绿色生命的、会呼吸的城市空间。加大医疗健康、文化创意、休闲旅游、新材料、信息技术等产业引进,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低碳化发展,构建拥有区域特色、引领示范作用的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实现经济与社会、自然环境协同健康发展。
目标定位
实施“五年打基础、十年兴产业、十五年大跨越”三步走战略,到2030年,新区建成配套完善、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一带一路四化融合示范区、动能转化先行区、幸福产业高地,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0亿元。建设成集办公服务、生态休闲、教育产业、电子工业、服装加工为一体的生态宜居新城。
近期目标
( 2016-2020年)
产业规模:新区主导产业产值贡献达到80亿元。
产业结构:以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为主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产业空间布局:“一区多园”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态势初步形成,板块功能优势初步显现。
产业影响: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医疗健康和节能环保四大先导产业成为带动新区初期发展的支柱产业。
资源环境水平: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生态环境良好,满足居民的生态休闲需求。
中期目标
( 2021-2025 年)
产业规模:新区主导产业产值贡献达到180亿元。
产业结构: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医疗健康、节能环保为主导的幸福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强化“一区多园”产业空间布局结构,推进各产业功能片区有序开发,产业集聚功能增强。
产业影响: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军民结合产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五大潜力产业辐射引领作用愈加突出,集聚功能显著、综合配套能力增强。
资源环境水平: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稳步增强,产城融合能力显著提升,宜居宜业程度较高。
远期目标
( 2026-2030 年)
产业规模:新区主导产业产值贡献达到350亿元。
产业结构: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医疗健康、节能环保等四大先导智能产业及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军民结合产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五大潜力产业体系。
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四大先导和五大潜力产业相辅相成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产城融合完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产业影响:三次产业融合能力较强,医疗健康、休闲旅游、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集群高位势差逐步凸现,信息技术、新材料、军民结合产业、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资源环境水平:建成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优美、人居环境舒适的幸福产业新城
先导产业
文化创意
文化创意产业是聚集人气、提升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品位的重要产业。遵循传统与现代文化基因相互嫁接、融合发展的思路,牢固树立创新、绿色、共享发展理念,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和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以动漫、广告、民俗创意、影视传媒创意、艺术创意等产业为发展重点,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先进文化+创意+科技+产业化的创意产业集群。到2020年实现产值10亿元;到2030年实现产值35亿元。
重点方向:
动漫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动漫产业研发、制作、服务提供商,重点培育发展与周文化相关的多媒体、动漫游戏软件开发、戏曲动漫、动漫主题公园、数字动漫、手机游戏设计制作等产业。
广告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广告设计、制作、代理以及相关配套服务产业,建设广告产业园。
民俗创意产业。引进和培育青铜器仿制、泥玩具刺绣、皮影等宝鸡市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品制造等产业。
影视传媒创意产业。引进和培育微电影制作、电影放映、录音制作等产业,推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开展。
艺术创意产业。以周文化为重点,培育发展与之相关的文艺创作、表演、戏剧等。
重点策划与区域文化资源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如歌舞剧表演、民俗艺术创作、微电影制作、文艺创作、动漫、手机游戏、广告产业园等项目。2016年-2020年,积极引进文化创意优势产业,培养和吸引高端创意人才,培育发展民俗创意、动漫制作等产业。2021年-2030年,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式发展,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意产业基地。
休闲旅游
蟠龙新区休闲旅游产业主要包括乡村旅游、特色度假旅游、运动休闲旅游、蟠龙新区历史文化公园旅游、现代商贸时尚旅游、慢生活旅游休闲等。坚持绿色生态理念,以培育现代农业、森林生态、时尚购物为主的旅游休闲产业为重点,以提升旅游休闲产业竞争力和发展水平为目标,完善景区设施,提升景区品味,把旅游休闲产业打造为支撑新区发展的先导产业。到2020年实现产值8亿元;到2030年实现产值25亿元。
重点方向:
现代农业休闲游。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业观光示范区为基础,积极建设丝绸之路各国家观光农田、农耕文化园、果蔬采摘园、市民农耕园、民俗风情园,培育发展集现代农业生产、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产业。
森林生态休闲游。以多样的生态森林景观和台塬地貌为基础,依托蟠龙森林公园、湿地、绿地等项目建设,发展以生态郊野、市民休闲为主题的生态休闲旅游产业。
时尚购物休闲游。积极吸引大型特色零售品牌,创新购物模式,通过打造赏心悦目的建设风格和贴心舒适的购物环境,为游客提供优质的多元服务和兼具便利性、舒适性及娱乐性的购物体验,发展集休闲度假、娱乐参与、购物体验、建筑景观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产业。
现代农业休闲游。重点策划现代农业示范园、农耕文化园、市民农耕园、果蔬采摘园等项目。森林生态休闲游重点策划生态科普、自然观光、雕塑艺术等项目。时尚购物休闲游重点策划异域风情购物小镇、大型综合超市、大型特色家居卖场等项目。2016年-2020年,重点引进现代农业生产、生态农业观光、婚庆博览、生态森林休闲旅游企业以及大型综合零售企业,聚集人气,提升园区发展活力。2021年-2030年,重点引进奥特莱斯等集地产、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企业,丰富园区服务业态,提升园区旅游品位和形象。
医疗健康
大力引进国内外名优企业及能迅速带动产业升级的重大项目,按照产业高端、特色突出、国内知名的定位,重点培育发展健康监测设备、远程医疗设备、康复设备生产及智慧养老、中医理疗服务业。到2020年,力争实现产值10亿元;2030年实现产值60亿元。
重点方向:
健康监测设备。重点引进和发展非侵入式糖尿病监测设备、预防突发心脏病和中风的可穿戴设备、老年人生活模式监测器、可穿戴设备助听器和视力增强器等健康监测产品。
远程医疗设备。重点引进和发展家庭远程医疗主机、血糖仪心电图仪、智能血压仪、老年人呼叫器、老年健忘提醒器等家用医疗器械,远程医疗系统终端套装以及APP远程医疗配件等产品。
康复设备。重点引进和发展作业治疗、病房护理等康复理疗设备和运动器械、主被动训练、儿童康复等康复训练器材等产品。
体育用品制造。重点引进和发展竞技器材、赛事装备、训练器材,以及健身器材、户外运动装备等产品。
智慧养老服务。积极引进具有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的国内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医养结合的现代养老机构;构建托老所、护理院、临终关怀三级养老机构。
中医理疗服务。重点引进和发展高端医疗、名老中医诊疗、国医精粹、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
2016年-2020年,重点引进可穿戴健康监测产品生产企业、远程医疗系统终端产品制造企业、康复训练器材生产企业、智能化养老服务企业、中医康复理疗机构。2021年-2030年,重点引进健康监测技术研发项目、远程医疗软件系统开发与优化、智力康复器材生产项目、国际领先临终关怀服务企业。
节能环保
依托国家重大节能及新能源推广应用重大工程实施,加大引进节能环保龙头骨干企业,推进建设标志性清洁制造项目、资源高效利用项目,培育发展节能制造、高效节能电器、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建材及节能环保服务业。到2020年,力争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5亿元;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35亿元。
重点方向:
节能制造。引进和培育高效照明产品,如T8灯管太阳能路灯、路灯节电器,以及金属有机源化学气相沉积和高纯金属有机源膜片、大功率芯片等半导体照明产品。
高效节能电器制造。大力发展工业节电制造业,如节能电机,节能通用流体机械,节能变压器和节能电炉。推进建筑节能产品制造业发展,如地源热泵节能空调冷水机组,以及新型制冷剂相变储能剂等制造。
环保产业。培育发展高浓度有机废水高效处理技术与装备、垃圾填埋渗滤液处理技术与装备、汽车尾气和工业有机废气治理技术与装备、污染土壤治理等技术与装备。大力发展新型水处理材料及药剂、膜材料和膜组件、高性能防渗材料、布袋除尘器高端纤维滤料和配件等产品制造。
资源循环利用。针对工矿企业固体废物,重点发展废旧电子电器、汽车、废杂金属、轮胎、塑料等废旧资源分类回收管理系统。针对生活固废,重点发展城市污水污泥、餐厨垃圾、医疗垃圾等固废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以及农村环境废物资源化,农作物秸秆节材代木、生物质能燃料制备及畜禽养殖业废物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与装备。
节能建材。培育发展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新型高效节能墙体材料以及保温隔热防火材料、复合保温砌块、轻质复合保温板材等新型墙体材料。
节能环保服务业。重点培育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业,循环经济和环保工程咨询、设计及监理,环境技术评价,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环境信息,环境金融,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服务;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在线监测及污染治理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
2016年-2020年,引进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和产品制造企业,建成技术先进、覆盖新区的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产业体系。2021年-2030年,引进高端节能技术装备、先进环保产品和技术装备企业,引进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技术服务提供商,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保服务业。
产业园
医疗健康
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蟠龙医院项目建设,加大健康监测设备、远程医疗设备、康复设备、智慧养老服务等优势企业引进,建设集总部经济、高端医疗器械、特色专科、医疗旅游、养生保健、健康管理、会展经济、医疗地产等为一体的现代医疗健康产业园。
信息技术
依托蟠龙高科技产业项目的实施,加大光电子信息、激光电子、大数据云计算、高技术服务业骨干企业的引进,持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商务营运环境,建设集产、学、研为一体,技术、投资、人才、就业密集型的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
新材料新能源
依托TC4、箔材系列产品10000吨以及TPS不锈钢大型拱梁结构件等项目的实施,承揽陈仓区及周边地区新材料研发、中试及精深加工服务,积极推进与陕西有色研究院、宝钛集团科研合作,建立起长期、稳定、良性的合作机制,引进优秀人才资源,重点培育发展钛及钛合金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3D打印新材料,打造西部重要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
军民融合
依托蟠龙航空产业园项目的实施,引进培育一批以通航制造、光机电一体化、专用设备制造、应急救援为核心的军民融合项目,着力搭建中小微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创业平台、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平台、军民科技创新战略协作平台、军民融合展示交流平台、军民融合综合服务保障平台,建设西部重要的军民融合产业园。
机器人智造园
紧抓“京企进陕”以及智能装备制造发展战略机遇,以完善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生产、研发、创新功能为核心,积极重点推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企业的集聚,建设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营造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环境,全力打造集研发办公、高端生产、生活配套、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智能装备产业园区。
潜力产业
信息技术
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高端发展的思路,以光通信产业、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服务为重点,引进培育一批技术引领的知名企业,形成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信息技术产业链,打造优势明突出的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到2020年,实现产值6亿元;2030年,实现产值35亿元。
重点方向:
信息元器件制造。重点引进和培育新型传感器、嵌入式设备、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自动控制装置和系统、大规模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等信息技术基础元器件产品。
光通信产业。积极引进国际先进光电子核心技术,发展光电子器件、光纤光缆、光纤交接设备等产业,积极配套发展光纤传感器、精密陶瓷结构件、通信网络建设热缩套(带)及高分子塑料管道等光通信延伸产品。
大数据服务业。重点引进和开发建设健康医疗、工业设计、应急救援、教育培训等海量数据库,创新数据资源使用和服务模式,提高企业投资、市场拓展精准化服务水平。
2016年-2020年,重点引进和培育信息技术元器件、光感一体化、先进电子材料及大数据挖掘应用服务企业和项目。2021年-2030年,重点引进和培育新一代移动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微网卫星导航、光感系统总成等企业和项目,建设“一带一路”智慧新区。
新材料
以高性能化、轻量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相互融合,满足高端装备重大需求为导向,引进和培育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电子信息功能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产业,建设西部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0年,实现产值10亿元;到2030年,实现产值40亿元。
重点方向:
高性能金属材料。重点引进和培育发展满足大型运输机、高速铁路等交通运输装备需求的钛及钛合金材、镁及镁合金材、锆及锆合金材、硬质材料。
电子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引进和发展通信用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印制电路板专用化学材料及半导体新材料。
前沿新材料。重点培育和发展硅基太阳能与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墨汐负极材料、高能储氢材料、聚合物电池材料等新能源材料;积极发展3D打印及生物质全降解等特色环保材料。
2016年-2020年,积极引进高性能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企业,培育发展优势新材料产业。2021年-2030年,积极吸引国内前沿新材料、光电子材料与集成技术企业在我区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和营销中心。
新能源
新区具有良好的光热资源以及风力资源,发展新能源经济前景十分广阔。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风电产业、太阳能光热利用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创新商业模式,拉长和延伸新能产业链条,重点培育发展太阳能光热利用产业、风电装备、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推动节能减排,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实现产值8亿元;2030年实现产值25亿元。
重点方向:
太阳能光热利用产业。大力引进太阳能电池与组件产品,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开发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和大型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重点引进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等关键技术及设备。
风电装备。着力引进和发展风电整机制造,积极推进风电技术开发及配套产业发展,逐渐形成整机与关键部件基本配套、协调发展的风电产业体系;抓住国家鼓励分布式发电发展的机遇,推进风电装备制造业示范和产业化。
生物质能。引进和发展生物质直燃和掺烧发电、秸秆发电、垃圾发电和沼气发电等发电机组;积极发展生物质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固体燃料等新能源产品制造工艺和装备。
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重点引进和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燃气汽车、氢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制造,以及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氢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动力电源。
2016年-2020年,围绕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的前沿和高端,大力引进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制造及新能源汽车名优企业。2021年-2030年,建设风电装备、太阳能综合利用研发总部、销售总部,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加工制造产业集群。
军民结合产业
新区可依托全市国防军工产业基础,大力承接军民结合产品生产、维修及后市场服务。军民结合产业主要包括航空航天、车辆装备、船舶、电子信息、核电工程等领域。依托国防军工优势资源, 建设军民技术融合双向平台,培育发展通航、电子信息、专用设备制造、应急救援研发、制造、销售、维修服务一体化的军民结合产业体系。到2020年,实现产值12亿元;2030年实现产值60亿元。
重点方向:
通用航空产业。重点引进直升机、钛合金航空旋翼机、新型“猎鹰”旋翼机和空中机器人的制造,大力引进机载设备、双向无线电通信系统等关键部件的制造,培育发展通用航空服务产业,发展飞机维修保养、运营托管、飞行培训、试飞训练、燃料供应、航空体验以及搜索救援等配套保障方面的服务。
军工电子设备。加快发展电子元器件设备、精度测量仪器、物联网通信系统、导航系统、雷达系统等通信技术与产品。
专用设备。重点引进卡车、专用汽车、特种车辆等汽车制造以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大力引进各类消防车和消防器材的生产。
应急产业。重点引进和发展应急监测、运输、物资储备、通讯设备、救援装备及配套服务。
2016年-2020年,围绕空中机器人及航空零部件制造、专用设备和电子通讯产业,加快重大项目的引进,大力发展通航及零部件、通用航空服务及专用设备制造产业。2021年-2030年,推动军民结合产业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形成以通用航空、军工电子、专用设备、应急救援产业为主导的军民结合产业体系。
机器人及智造
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以定制化、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为特征的智能装备制造已经成为新兴工业革命的主导, 智能制造正在加速生产模式的变革和组织方式的重构,重塑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智能制造主要包括机器人、智能化基础制造与成套装备、自动化生产线、流程制造智能成套装备、智能电子制造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智能农业装备等产业。抓住新一轮制造业变革和我国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机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企业、智能工厂项目的引进和承接,开发智能设备、机器人、感知系统、智能仪表及数字化车间等产品,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完善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力争实现产值10亿元;到2030年,实现产值30亿元。
重点方向:
智能机器人。围绕助老助残、家庭服务、医疗康复、救援救灾、公共安全等领域,重点引进和发展手术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消防救援机器人等系列化产品。
智能成套装备。着重针对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轻纺家电等流程工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需求,引进发展智能成型、系统集成、检测巡检、包装设计等成套装备。
物流成套设备。重点发展基于计算智能与生产物流分层递阶设计、具有网络智能监控、动态优化、高效敏捷的堆垛机、输送设备、AGV自动导引车系统、高速分拣(合流)系统等智能制造物流设备。
智能农业装备。重点发展光机电液一体化土地平整设备、粮食精少量播种及监控设备、精准施肥设备、注入式变量农药喷洒机具、设施环境智能灌溉、精准施药植保设备、生物信息学传感器、环境信息传感器、智能嫁接和缓苗系统、高效智能移栽设备和工厂化基质生产关键设备。
智能机器人重点策划专业服务机器人及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项目;智能成套装备重点策划智能成型、巡检检测项目;物流设备制造项目重点策划第三方物流集成、基于大数据的物流运营服务项目;智能农业装备重点策划智能农业一体化设备及技术总成项目。2016年-2020年,重点引进和策划智能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智能物流设备、智能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和项目,实现智能制造的突破发展;2021年-2030年,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企业总部、研发机构集聚,形成完整的智能产业链条,将新区打造为一带一路重要的智能制造集聚区。
功能板块
现代产业
地址:蟠龙大道以北,环北高速公路以南
重点任务:围绕新区产业定位,聚集优势资源,规划布局医疗健康产业园、信息技术产业园、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和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五大园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拓展和完善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功能区规划,强化高端核心企业对功能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强化产业功能区对产业强区的支撑和提升作用。不断优化招商环境,为企业提供资本、科技、土地、税收等多方面的服务,把优质大项目引进来,促进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从而实现产业板块规模实力稳步提升。
综合配套
地址:蟠龙大道北侧及新兴大街和蟠龙大道交汇处
重点任务:围绕新区主导产业导向,建设配套条件好和配套成本低的综合配套功能区。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延长产业链条,培育发展配套产业集群,形成相互关联和支撑的产业配套优势。在横向上,为终端产品提供各类原材料、零部件的生产配套。在纵向上,注重主导产业的上下游配套,建设区域性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采购中心等。依托新区统筹科技资源研发公共平台、孵化器基地、创业中心等建设,打造科技研发、培训、创业一体化的科技及孵化创业区;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个性化服务平台、拓展服务平台等“一站式”服务。
生活保障
地址:沿伏龙大街两侧
重点任务:按照“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目标,加强城市功能规划(住宅、商业、道路、市政等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定位的“规划与定位同步原则”,打造新区生活保障功能区。依托在建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新区的生态居住区,积极引入麦德龙超市华润万家、万达广场等大型商贸企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旗舰店、专卖店、专业店,着力打造高端精品购物商业街;建设休闲度假酒店主题公园等,建设生活休闲区。
基础设施
综合交通体系
着力扩大路网密度、优化网络结构、提升设施等级、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构建“六纵九横”的道路BOBBIN,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窄道路—高密度—小街区”的道路网络。建设中心城区至蟠龙塬的轻轨线路,增加中心城区至蟠龙塬缆车,为新老城区提供舒适和直接的联系;建设步行系统和自行车交通网络,紧密对接新城与外围交通路网;逐步开辟城市公共汽车专用道路或公共汽车专用线,建设公交枢纽站、首末站、保养场和公路客运站、社会停车场、加油站等静态交通体系,打造便捷、畅通、高效、安全、生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绿色能源保障
推动新区内能源资源高效开发和区域能源战略合作并举,以绿色能源为支点,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能源输入网络,构建清洁、安全、可靠、低碳的绿色能源保障体系。加强电网智能化建设和运营管理,提升电网输、变、配、用电侧智能化水平,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接入需要。在新区有条件的地方设置分布式冷热电联供能源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设置天然气高中压调压站和天然气加气站,发展清洁能源公共交通。
信息网络
加强通信设施规划建设,新建一座电信目标机楼、移动通信交换机楼和广电分中心,新建中型综合通信机房。高标准同步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推进无线宽带城市建设,构建“随时随地随需”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全区。实施“三网融合”战略,构建基于数字电视和“三网融合”体系的多媒体信息化平台,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推进综合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全面实施网络民生民情、商务电子化、网络创新创业、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等信息化工程,建设智能社区,全面打造智慧新区。
给排水支撑
建设非常规水资源供应系统和市政供水系统,构建空间布局合理、功能有效发挥的水系格局。非常规水资源供应系统依托王崖水库,以及低冲击开发蓄积的雨水作为水源,满足就近使用。市政供水系统,主要供应生产、生活用水。推动水系的合理利用,营造生态之水、景观之水、文化之水,使水成为新区建设的亮点。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等地下管网建设,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
生态保护
绿地及生态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建设,强化水系生态环境和河流岸线自然景观保护。利用新区自然地形地貌,加快宝鸡蟠龙(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构建“一环三廊六区”景观生态长廊。不断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大力提升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生态环境的监管,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规范各类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衔接,推动相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
环境污染治理
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强化环境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建设由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污水泵站构成的污水处理系统。强化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大力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从源头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强化噪声污染控制,加强声环境功能区划和监督管理,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从单纯的点源治理转变为整体区域防治。倡导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最大限度实现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和减量化。逐步建立排放权交易机制,对标低碳示范园区,争取将新区建设成为全省碳排放交易和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先行区。
资源节约
创新资源节约利用机制,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完善资源节约、资源利用、消费引导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法制体系,全方位推进节能。从源头整治入手,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严格水资源保护,加强水权制度建设,强化水资源有偿使用,建设节水型社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用途管制,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加强集约节约用地的督查和考核。
综合建设规划
服务综合体
建设居住、办公、商务、购物、文化娱乐、社交、餐饮等各类功能复合、相互作用、互为价值链的高度集约的街区建筑群体,打造将精致生活和艺术气象紧密融合的“生活艺术会客厅”。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电子商务、高端零售、商品展示展览、时尚购物、休闲娱乐等产业。
主要项目:
——定制私宅项目。开发潜在高端消费市场,打造尽显品味和审美情趣的私人住宅。
——高端公寓项目。按照酒店式管理服务模式,打造集住宅、酒店、会所多功能于一体高端公寓。
——商业街区项目:汇集超市、商场、餐饮、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消费一站式服务。
文化综合体
通过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把脉时尚文化需求,大力发展动漫、网络游戏、影视文化、广告设计等产业,打造一体化、高水平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建设一带一路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主要项目:
——艺术体验街区:引入绘画创作、陶艺体验等文化艺术市场主体,为游客提供o2o艺术文化体验。
——现代文艺演出中心:采用声光电等新型展示模式,集中展示民俗风情的现代文艺演出。
——航空大世界项目:包括航空文化展示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航空爱好者梦幻家园,涵盖航空博览、科技探索、模拟体验、主题教育、航空培训、儿童乐园、创意工厂、飞行广场、主题商业等多个功能区。
养老综合体
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身保健休闲、养生业等产业,打造健全、完善的休闲养生设施和服务体系,把都市休闲养生综合体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最具影响力的休闲养生中心。
主要项目:
——高端养老社区:通过对独特生态资源的高端开发,建设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打造涵盖老年人所需的各种服务业态的养老地产。
——入户式和随身式急救护理系统:需要配备入户式急救呼叫系统以及老年人随身急救呼叫系统。在紧急情况下,老年人可随时按警报器呼叫急救中心寻求帮助。
——医疗体检康复中心:重点开设体检、日常保健、养生调理、老年疾病预防与治疗科室。保证老年人在享受高品质居住环境同时,在居住期间得到科学的治疗及养生指导,有病治病,无病养生。
——无障碍道路系统:包括盲道、轮椅专用道、轮椅入户坡道、长坡升降梯等。根据老年人的具体需求,在道路设计的细节上给予专门的考虑。
互联网+
主要领域
1.互联网+基础设施。逐步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增加各类传感设备,采集和传输关键数据,形成新区基础设施的“立体图”和“健康表”,实现对基础设施运行情况的可视化管理。逐步将新区不同行业的基础设施进行联网,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相互协同、相互促进。
2.互联网+环境保护。建立和完善环境预警和风险监测信息网络,提升危废物等重点风险防范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共享机制,统一数据交换标准,推进全区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逐步实现与全市相关部门资源环境动态监测信息互联共享。
3.互联网+交通管理。加快推动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企业将服务性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通过互联网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实时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等服务。依托社会力量,建立覆盖新区停车位、公共停车场、地下停车场的智能停车系统。
4.互联网+公共安全。加强新区视频监控顶层设计,在建设运维、共享共用等方面集中管理,制订统一的视频数据共享规范,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平台及数据共享更新机制,实现视频资源应用效益的最大化。加快新区食品药品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建成与省市食品药品监管数据互联互通的监管应用体系,提供全面快捷的网上办事渠道,加强移动监管应用,广泛采用远程监控技术,推进数据资源全面开放共享,促进社会共治。
5.互联网+政务协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有效整合政务信息,构建集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和政府采购等功能于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为新区各部门应用提供支撑,为百姓提供政务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热线的政民沟通机制,提升热线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6.互联网+创业创新。依托就业网站、自助服务终端、手机客户端、电子地图,全面推进就业服务“互联网+”,建立集信息发布、政策宣传、网上办事、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就业”平台。
7.互联网+能源管理。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智能化,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发展基于电网的通信设施和新型业务。通过应用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从而对能源的生产、使用、调度和效率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并在大数据云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实时监测、报告和优化处理,使企业能源管理达到最佳状态。
8.互联网+社区服务。建设社区的智能化系统,提供智慧养老、智慧家居等本地化的应用服务,大力发展线上线下新兴消费和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打造智慧社区。
9.互联网+商贸。加快互联网与流通产业的深度融合,借助互联网实现传统贸易向服务贸易升级,实现产业链整合、供应链集成、价值链提升及生态链维护;重构商业模式,从租售模式演进为信息、物流、互联网金融等创新盈利模式。推进高端农产品、大宗商品、农村电子商务社区服务、特色产品、跨境电商等平台建设,构建电商公共服务、第三方服务、生态产品供应基地支撑体系。
10.互联网+旅游。满足旅游需求感受,促进传统旅游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和升级。加强景区智能化管理,提升景区数字监测平台的预防预警、快速响应和及时处置能力。建设旅游服务在线平台,支持发展综合型、特色型旅游服务在线平台,促进旅游生态链融合。
支撑体系
1.大力引进互联网企业。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方案,不断加大互联网产业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模式,推进专业招商、“点对点”招商,以数据、平台、模式、环境,吸引省内外互联网企业入驻新区。加强资源整合,以特许经营等方式将公共服务平台、公共信息资源优先委托新区企业运营开发,实现“一行业一平台,一平台一公司”,力争催生一批互联网企业。
2.建立完善信息化设施。不断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4G网络覆盖、WiFi覆盖等工程,着力打造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互联网+”提供高速可靠的基础网络支撑;落实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安全测评、应急管理等监管制度和相关国家标准,强化“互联网+”关键领域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进一步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积极营造安全可信、文明守法的网络社会环境。
3.建设分享经济示范区。充分利用“互联网+”实施新契机,勇于打破原有体制和机制限制,通过规划、建设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进行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互利共赢,扩大两地合作广度,加深两地合作深度。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接中谋求更大的发展,把新区打造成为分享经济服务示范区。
人才支撑体系
人才培养
围绕产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积极推进分层次、分类别的人才教育和培训,通过促进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培训机构间的合作,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满足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大力支持和发展符合市场需要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及职业培训中心,积极与国内外工科类知名大学合作建设高级职业技术学院,为新区产业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实施领军人才培训工程、首席技师培训工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一线员工职业素养提升工程等一批产业人才岗位职务培训工程,重点培养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层次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以首席技师为引领的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选拔一批骨干人员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考察和学习,了解掌握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人才引进
订立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度、多渠道、跨领域引进国内外高级专业人才,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能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鼓励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成果、带技术来新区开展创新创业。及时解决人才引进过程中的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创新创业扶持等相关问题。
人才激励
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激励措施。形成事业激励、利益驱动和公平竞争的人才激励机制,对行业领军人物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鼓励区外创新型人才通过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学术休假、担任业务顾问等多种形式服务。加快建立人才信息库、就业服务库、行业专家库和企业家信息库,免费为企业提供人才信息服务。综合考虑和满足人才对事业和生活的多方需求,创造有利于最大程度吸引和使用区内外高端人才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
参考资料
园区概况,宝鸡市蟠龙新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宝鸡市蟠龙新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2023-12-20
目录
概述
项目介绍
自然环境
自然条件
行政区划
历史文化
交通区位
发展机遇
产业定位
目标定位
近期目标
中期目标
远期目标
先导产业
文化创意
休闲旅游
医疗健康
节能环保
产业园
医疗健康
信息技术
新材料新能源
军民融合
机器人智造园
潜力产业
信息技术
新材料
新能源
军民结合产业
机器人及智造
功能板块
现代产业
综合配套
生活保障
基础设施
综合交通体系
绿色能源保障
信息网络
给排水支撑
生态保护
绿地及生态
环境污染治理
资源节约
综合建设规划
服务综合体
文化综合体
养老综合体
互联网+
主要领域
支撑体系
人才支撑体系
人才培养
人才引进
人才激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