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是一处密集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遗址,位于
四川盆地的
自流井背斜的东北端,占地约7万平方米,于1972年首次发现。
截至2024年9月,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已经发掘出200多具恐龙和其他脊椎类动物化石。其中,已鉴定出26属29种,包括
蜥脚下目、基干新鸟臀类、
剑龙亚目、鱼类、
两栖动物、
龟类、
鳄类、
蛇颈龙目、
翼龙目和
兽孔目类,由此组成了中侏罗世高度多样化的脊椎类动物群落。 在此建立的遗址博物馆——自贡
自贡恐龙博物馆,是
亚洲和中国国内首个专题恐龙博物馆。中国国内外的科学家对遗址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已出版专著10余部,特刊5期,科普专著5部以上,学术论文100余篇。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于2008年入选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2024年9月,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入选第二批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这处地质遗产地填补了恐龙进化史上的某些空白,并为从各个方面研究恐龙及与其他脊椎类动物的关系提供了非常好的样本。
历史沿革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最早是在1972年3月,由
四川省石油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的两名地质工作者首次发现。197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杨钟健教授来此进行了考察,并指出这里很可能是一处埋藏丰富的化石点。1977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
重庆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四川省保护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干部培训班”组织学员首次对大山铺恐龙化石点进行试掘,采集到一具较大型的
蜥脚类恐龙骨架,后被研究命名为
蜀龙属。1979年12月17日,
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西南矿区综合队在征用土地上修建停车场,该土地就在
大山铺镇万年灯化石点附近。伴着“轰隆隆”的暴破声,埋藏在小丘山包里的恐龙化石被纷纷抛向地面。经过抢救性发掘,专家们采集了大量珍贵化石。
1979年12月至1984年6月,中科院古
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重庆自然博物馆、
成都理工大学、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和
自贡恐龙博物馆先后单独或联合对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清理和发掘,在已发掘的28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获得了上百具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骨架,包括
蜥脚下目、
鸟脚亚目、
肉食龙类、剑龙类等恐龙类型,以及鱼类、
两栖动物、龟鳖类、
鳄类、
翼龙目、
蛇颈龙目、似哺乳
爬行纲等。从中已研究定名了恐龙鱼类、两栖类、龟鳖类、鳄类、翼龙类、似哺乳爬行类等18个属21个种。整个大山铺化石群集中埋藏范围约17000平方米,化石骨骼10万块以上,被誉为"恐龙公墓"。
1983年,
自贡恐龙博物馆开始筹建。1987年,依托
大山铺镇遗址建成的自贡恐龙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恐龙主题的专业性博物馆。2001年,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成为首批
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自贡恐龙博物馆对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进行了二期发掘,发掘面积超过300平方米,发现了一具保存非常完整的特大型晰脚类恐龙化石。同时,形成一处独具特色的野外化石发掘现场和一条典型的中侏罗世含恐龙化石的
地层剖面。2008年,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成为
世界地质公园。2024年9月,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入选第二批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
地理位置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
四川盆地的
自流井背斜的东北端,这里有最为密集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这里也是高度多样化的脊椎类动物群。
主要展厅
主展馆
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主展馆保留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在这里,中侏罗世(1.6亿年前)的大量恐龙及其他
脊椎动物化石原地完好地保留在
地层中,层叠堆积,交错横陈,是被称作“世界奇观”的大山铺“恐龙群窟”的缩影。
恐龙探秘馆
在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发现二十多年以后,在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约9米的一层
砂岩中,揭露出一具比较完整的
蜥脚类恐龙化石——焦氏峨眉龙、一大型蜥脚类恐龙的股骨和
胫骨,以及若干
爬行纲骨骼碎片。这说明大山铺恐龙化石群不仅分布面积大,而且至少存在两个化石富集层。焦氏峨眉龙为一种特大型的长颈型蜥脚类恐龙,保存骨骼115块,体长达23米,是大山铺发现的个体最大的恐龙。
主要景点
自贡恐龙博物馆位于
自贡市的东北部,距市中心9公里。自贡恐龙博物馆是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上就地兴建的一座大型
遗址类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座专业恐龙博物馆,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自贡恐龙博物馆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主展馆建筑面积为6600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4600平方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园区,
国家一级博物馆。
自贡恐龙博物馆馆藏化石标本几乎囊括了距今2.01-1.45亿年前侏罗纪时期所有已知恐龙种类,是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罗纪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被美国《
国家地理》评价为“世界上最好的恐龙博物馆”。
特点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以恐龙化石数量丰富、种类众多、埋藏集中、保存完好为特点,是中侏罗世高度多样化
脊椎动物群的典型代表,成为了中侏罗世地质历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珍贵样本。除了身为
蜀龙属动物群的类型产地,许多基干类群,如真蜥脚类恐龙——李氏蜀龙,
大鼻龙类——
大山铺龙,剑龙类——
华阳龙,新鸟臀龙类——
灵龙属等,都是各自类别的典型代表。
藏量巨大
自贡恐龙博物馆馆藏恐龙及鱼类、
两栖动物、龟鳖类、
蛇颈龙目、
鳄类等个体200多具, 其中恐龙种类包括
原蜥脚下目、蜥脚类、
兽脚亚目、
鸟脚亚目和剑龙类等,数量占
四川省总数的1/2,占中国总数1/6,是中国第一大恐龙冢穴,在国际上与之齐名的也仅有
犹他州国立恐龙纪念馆和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省立恐龙公园。
种类丰富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的化石不是一个种类单一或单调的
脊椎动物化石群,而是一个从鱼类、
两栖纲、
爬行纲到哺乳类的至少由5个纲、11个目、16个科、40余个属种组成的门类齐全的脊椎动物群组合。共有古脊椎动物36属47种,其中恐龙21属26种,几乎囊括了
侏罗纪早、中、晚期的所有恐龙类别。
遗迹壮观
自贡恐龙博物馆内的化石埋藏厅是世界上可供观览的最大规模的化石埋藏现场之一,化石富集程度为世界之最。同时,在恐龙化石遗址上还保留着一条较完整的地质剖面,更有其特殊的地质意义。该古生物化石遗址曾被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遗址预选名录》,并在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名录》优先推荐的“一等”遗址之列。
完整度高
自贡恐龙博物馆馆藏恐龙及其它古脊椎动物化石完整度都很高,大部分为关联保存在一起的完整骨架。在已发掘出的200多个个体中就有40多具完整率在60%以上的骨架,完整率在80%以上的骨架有10多具。
珍稀程度高
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不仅保存了完好的恐龙化石,还有一些稀有的遗迹化石,例如恐龙皮肤、恐龙蛋、恐龙足迹和恐龙尾锤。另外,还发现了与恐龙同时代的其他动物和植物化石,如
翼龙、
蛇颈龙目、鳄鱼、鱼类、龟、
桫椤和银杏等。其中有许多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世界珍品,被称为“
侏罗纪动物宝库”。
价值特殊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拥有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在恐龙演化史上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在大山铺恐龙动物群发现之前,早、中侏罗世的恐龙化石仅零星见于
北非、东亚、西欧和
澳大利亚,以致在恐龙进化系列上不能很好地衔接,存在“盲区”。大山铺这一丰富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群的发现,恰好填补了恐龙演化史上的这段空白,对研究恐龙及其相关古动物的系统演化、生理特征、生活环境等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被学界誉为“世界恐龙化石发掘研究史上近二三十年来最大的收获”“世界侏罗纪恐龙研究的圣殿”。
景致优美
自贡恐龙博物馆主馆造型独特,犹如一堆巨石兀立在恐龙化石群产出地上。园区内有大量的
铁树、银杏、
松柏等中生代植物,特别是移植了30余株与恐龙同时代有“
活化石”之称的植物——
桫椤,充分地营造了恐龙生活的史前环境。
遗址保护
保护机构的建立
对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最为有效的保护就是在遗址现场上修建了一座遗址性博物馆。1979年12月,遗址发现大量恐龙化石后,
四川省、市各级领导和各界专家对化石的保护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对遗址现场及时进行了停工和现场保护,并先后组建了“四川省联合发掘队”“
自贡恐龙博物馆筹建办科研发掘队”等开展了多次系统发掘。1982年5月,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的张爱萍将军在大山铺视察时作出了“就地保护、就地研究、就地展览”的指示。8月和10月,
四川省人民政府两次向国务院和文化部提交了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报告。12月,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在现场修建中国第一座专业性恐龙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1986年,自贡恐龙博物馆建成,并于年
春节正式对外开放。自贡恐龙博物馆是集恐龙化石的保护、收藏、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身的专业性恐龙博物馆,馆内设立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从事遗址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从而使得遗址的保护工作一直正常而有序地开展。
保护范围的划定
由于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的重要科学价值,对它的保护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90年,完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报批及遗址保护范围的初步划定工作,并于1991年被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将遗址划分为三级保护区:重点保护区面积约5万平方米,边界划在
自贡恐龙博物馆围墙之外30米,涵盖
大山铺镇恐龙化石群集中埋藏区;一般保护区面积约16万平方米,边界划在自贡恐龙博物馆围墙之外120米,包含周围已见有化石露头并可能具有发掘前景的部分;建设控制地带为“恐龙公园”规划范围。1992年,
自贡市人民政府批准遗址保护范围的划定。199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了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1年3月,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首批
国家地质公园,同时根据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遗址的保护范围,竖立了公园的园碑和界碑。
保护成果
截至2024年9月,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已经发掘出200多具恐龙和其他脊椎类动物化石。其中,已鉴定出26属29种,包括
蜥脚下目、基干新鸟臀类、
剑龙亚目、鱼类、
两栖动物、
龟类、
鳄类、
蛇颈龙目、
翼龙目和
兽孔目类,由此组成了中侏罗世高度多样化的脊椎类动物群落。 在此建立的遗址博物馆——
自贡恐龙博物馆,是
亚洲和国内首个专题恐龙博物馆。中国国内外的科学家对遗址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已出版专著10余部,特刊5期,科普专著5部以上,学术论文100余篇。
保护项目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内独具特色的地质遗迹,
四川省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地质遗迹保护经费,获得了大量专项资金的支持,先后完成了
国家地质公园扩园工程、公园后山大型恐龙化石的发掘和研究、公园地质剖面的保护、公园博物馆遗址现场的保护、公园地质遗迹数据库的建设等重要保护工作。并正在积极开展博物馆恒温恒湿设施设备的安装、后山新的地质遗迹陈列馆的建设、公园标本库房扩建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遗址已出土的古生物化石和其它重要地质遗迹和
地质现象,同时也改善了公园单调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拓展了公园的
地球科学展示领域,为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特色与价值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作为一处罕见的
自然历史遗产,它所产出的化石,具有重要的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价值,并对研究恐龙及其相关古动物的系统演化、生理特征、生活环境等,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学价值。遗址内还发现了一些独特的恐龙骨骼结构,如
蜥脚类恐龙的尾锤,
剑龙属的肩棘等,对于推断恐龙的行为至关重要。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相关活动
2022年8月26日,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发现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
自贡市召开,中科院院士
刘宝珺、中科院院士
周忠和、中科院院士
朱敏、中国“龙王”
董枝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徐星,著名古生物科普专家
邢立达等百余位古环境古生物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见证和分享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发现50周年以来取得的累累硕果,探讨全球恐龙研究领域的新发现、新成果、新应用,推动
四川省自然类遗址的保护,也为全省博物馆发展提供更新的全球视野。
此次研讨会是首届自贡国际恐龙文化旅游节重头戏之一,也是国际恐龙化石学术研究的重要活动,研讨会主题为“发现与突破”。会议期间,除了专家们分享探讨全球恐龙研究领域的新发现、新成果、新应用外,
自贡恐龙博物馆还举行了“龙”腾大山铺—纪念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发现五十周年特展,通过“横空出世”“群星璀璨”“匠者仁心”三个章节,展示大山铺化石遗址点发现与发掘、保护与利用、创新与发展的艰难历程。
相关评价
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世界恐龙演化史上中侏罗世恐龙化石稀少的短板,也为世界恐龙早期系统演化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化石材料。(封面新闻评)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体现出难得的
生物多样性,在同时期全球范围内的化石记录中极为罕见。其不仅是中侏罗世
蜀龙属动物群的代表性化石产地,也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恐龙化石产地之一。(
自贡恐龙博物馆馆长
曾小芸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