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字一木野逸,号闲云阁。1954年生人,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高级研修班,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高校妇女儿童委员会委员,西安文史馆研究员,陕西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陕西名人书画院名誉院长。
人物生平
杨勇先生出生于颇具传奇色彩的
周至县,那里紫气绕梁,静水流深。著名的道家圣地楼观台、
赵公明财神庙、“江南小镇”水街等都在哪里。据说神“镇宅真君”钟馗也出生于周至,近年来周至县人才辈出,也是有一定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的。
杨勇自小就有文墨爱好和天赋,临名帖惟妙惟肖,后拜师乔玉川,著名书法家
李成海,
赵熊等,几十年书法历程锻造了他笔耕不乏,为人以专,识人以真的品性,具有清风不语,好花常开,厚积薄发,尊师重道的为人格局。
杨勇先生说:“写书法讲究天才加勤奋然后在创作中‘顿悟’”。古往今来写书法的人很多,要把书法写出自己独具一格的面目来不容易。“结字因人而异,用笔千古不易”“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杨勇的字迹藏有锋芒而不露尖,用笔的灵活和下笔的干净程度相当愉悦人心,笔墨中见气息,纸张上现神采。
2016年杨勇的《悟道》书法作品集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出版发行,即将在陕西美术博物馆举办个人书法展,他将再度启程一如既往的投身于书法的研习、创作和交流之中,用心的收获回报所有殷切的目光,在杨勇以书“悟道”的觉悟里看人生浮华,在悟道中得见真书。
物履历
1992年3月“全国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大赛”获
优秀奖;
1993年8月“长岭杯”
陕西省职工书画大赛获铜奖;
2002年9月入选“群星杯”书画摄影展,并录入《西部艺术家》名录;
2003年入选“西部十佳”并出版发行《当代中国西部书法名家》杨勇作品集。
2004年3月应
日本之邀请为
草堂寺书经文并立碑勒石;
2005年5月入选陕西两岸文化交流展,并录入2005中华书画名人录;
2005年8月入选中韩友好展,并录入《中韩书画名人录》;
2006年3月入编《陕西名人大辞典》;
2007年6月入选“
陕西省首届书法篆刻临作展”并获奖;
2007年8月入选“陕西省第六届
西凤酒人才杯书画大赛”获
三等奖;
2008年7月入选“陕西迎
奥运会”书画大赛获三等奖,
2008年7月又入选“全国首届画册页展”被永久收藏,
2008年10月有入选“全国第二届隶书展”被永久收藏,
2008年12月入选
西安市“春华秋实书画大赛”获
一等奖;
2009年5月入展“第二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
2009年12月“大阅兵特邀展”获金奖。
2010年10月“美丽的祖国世界华人著名美术家爱祖国爱家乡经典作品展”银奖;
2011年9月庆祝建党90周年‘信德杯’全国书法展入展;
2011年9月首届中国,
河西走廊有机美酒书画展入展;
2011年9月陕西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书画展获
三等奖;
2011年9月‘瑞中杯’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书画展入展;
2011年10月陕西省第六届
中国艺术节书画展入展;
2011年10月首届‘希望-圆梦杯’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
2011年10月‘红色富平’全国书画邀请展入展;
2012年5月陕西人精神,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书画作品展入展;
2013年先后参加
李成海师生在
西安市、
延安市、
汉中市、
榆林市、安康、
太原市举办的书法作品展;
2014年4月《墨韵唐风》
中原地区书道特别邀请展入展;
2014年5月西安市书法家协会成立30周年书法作品展入展;
2014年8月(中国梦-丝路情)
陕西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书画作品邀请展入展;
2014年10月陕西省第六届
中国艺术节书画展入展;
2015年6月中日书画邀请展入展;
2015年8月
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书画展入展;
2015年8月台湾裕德望贤书法邀请展入展。
人物评价
终南秀水启灵根 ——文\ 李成海
没有把临帖习书当闲事、小道,专博于此,对杨勇而言的确不易。尤其是近些年,扎根传统的书家越来越少,然在书法家愈演愈多的环境下,他能群处守口,潜心于真、草、隶、篆,着实难能可贵。
二十多年前,去
太白山采风,画家
乔玉川先生,把陪同着的四十岁不到的杨勇向我引荐一番,说是他很仰慕我的为人,也崇尚我的书艺;旁边几位同道也争相介绍,说杨勇好书多年,在
周至县小有名气,且有“上将杨勇”之绰号。随后杨勇将几张习作拿给我看,记得有几种书体,但记忆最深的是他写的
草书,线条狂放,明显是受谓之现代名家的俗气所绕,给人一种墨不入纸的感觉,与他那关中汉子的身材,却一表文静的脸,有着明显反差,我就开玩笑地撂了一句“终南水秀——文杨勇好听些”。杨勇就如何选帖、读帖、入帖、出帖,并将古人运草的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鸿飞兽骇,鸾舞蛇惊,绝岸颓峰以及何为“草乖使转,不能成字”谈了些许看法,以便解决今不逮古之现状。尽管在太白待了三日,和杨勇就书法探讨了几次,却有了后来的师生之缘。交往多了,才发现他对艺术之事有忍辱不辩、寡言不争的钻劲。2003年他为了开阔视野,方便师生间交流,身
西安市至今。其间结业于中国美院书法高级研修班。2008年7月作品入选“全国首届册页展”,同年10月作品获得“全国第二届隶书展”
提名奖。2009年5月作品入选“第二届西部书法篆刻展”。2013年
春节,
周至县政协邀请他举办了一次回乡“问道”书法个展,一时轰动而获得众赞。
此次结集成册,就作品整体看,应当说杨勇是一个很有实力的书家。年龄已是耳顺,更要开卷有益,根植传统,敞启灵根,为而不争。须知“熟能生巧,只是经验;熟而能生,才会创新”。换句古话:大巧若拙,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也。
道路在眼前————文 / 赵 熊
杨勇说他六十岁了,要出个作品集,我有点吃惊,不是吃惊他要出集子,而是吃惊他竟然年届
花甲。这“白驹过隙”也未免太匆忙了些。
渭河平原王道教化甚早,文化底蕴丰厚。漫说是旧京
西安市,周遭四邻八县、千村万户,胸藏诗书、手写好字的人也大有所在。杨勇老家在
周至县,离西安不过数十公里,其和
鄠邑区毗连,一直以来被关中人誉为“金周至、银户县”,其富足可知。杨勇学习书法得益于山肥水美、胜迹如林、生我养我的家乡,得益于祖上留下的毛笔和砚台。可见一个地方的富足不仅在于物质,在于自然环境,更在于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这大约也就是前人所谓“陶冶性灵”的根基所在了。
生于农,受于学,事于工,这既是杨勇的大半生经历,也是这一代大多数人相同的人生轨迹。当三十多年前杨勇开始舞笔弄墨之后,无论环境有着怎样的变化,书法都一直伴随着他的生活。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书法愈来愈在他的生命中添加着分量。五十多岁时,凭借在全国展览中的几次入展,杨勇加入了
中国书法家协会,这无疑是对他多年努力学习创作的一个肯定和回报。
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虽然现时资讯发达、交流便捷,
地球几乎成“一村”之势,但是这因地理而风俗,因风俗而性格,毕竟还未必能笼而统之。杨勇的字里行间,一眼看去是有些关中人的朴实与豪放。魏碑体态中流露着
汉隶的气息,大篆中也不失两周金文中的那种“官书”模样。至于其临摹的晋人尺手札,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点画笔墨之间竟少了些南方之秀媚,多了些北方的厚拙。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觉今是而昨非”的名言,足以发人深省。当代书法之兴,肇始
改革开放,不过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缘于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文化、对艺术的漠视与破坏,当下的复兴岂能一蹴而就。褪去“家、名家、大家”的名号,胴体里的文化“菜色”显而易见。倘若能『觉今是而昨非』,便有进补的可能;如果“老子天下第一”了,相信这“菜色”只会入理。前人于结集一事甚为谨严,今风大变,大小集子司空见惯,我辈自不能免俗。一味效仿古人倒也不必,若把一本集子看作前行的驿站,觉今日之是,明昨日之非,再将今日翻过当昨日看,道路便在眼前。
啰唆了!且与杨勇共勉。
心忘方入妙,意到不求工——杨勇印象
杨勇师从著名书家
李成海先生,又年长我几岁,自然就是我师兄了。
说来惭愧,对杨勇的认识和了解则是近年的事情。虽然寡闻,但并不影响我对他的深刻理解。
杨勇生长在人杰地灵的
周至县,长期受传统文化的浸淫。由是,朴实厚道中就多了一份性情,在
陕西省书画圈中多了一些机缘,在书法作品中多了一些趣味。
中原地区传统书画之为艺术,重在“写”,其核心在于趣味。而不是单纯的美观好看。书法所体现的平衡感、线条感,以及更难以琢磨的趣味,怕不是单纯依靠技法所能解决的。它们大多是审美经验的体现。
看杨勇写字,一则超然,二则率直;前者从传统的角度追溯,似乎找不到出处。尽管他曾遍临《好大王》、《
张迁碑》、《
醴泉铭》、《
寒食帖》等十数种名碑名帖,尤其钟情于
王铎的
草书。后者则是审美体验,完全是一种性情的使然。
南梁王僧虔《笔意赞》中早就说过,“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唐朝张怀瓘也说,“深识书者,唯见神韵,不见字形”。
苏轼则说得最为明白,“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一语中的,书法必须表达生命意识。故展现于目前的形质必然是活灵活现的,方有性情可求,然而有形质不一定有性情。这是真正书法与美术字的区别。我以为杨勇在追求本真的同时,又进一步寻求着超越。其思想和方法就是追神追韵而忘其形。
杨勇的书法作品让我喜欢,也让我感动。其实让我欣赏的还有他的行状、散淡、
无为和精警。没有创作激情时,会友、品茶、读书则是他的全部,当然还有老酒。有了创作欲望时,可以昼夜连轴转,而且不乏精彩之作。我以为,杨勇的书法能够行世,一是具有现代审美意识;二是取舍整合能力较强;三是巧用功夫。真正使他大受裨益的是从
李成海先生指点中真正开窍,悟得了书法的真谛,摆脱平庸而逐渐走向深刻。
当然,这种深刻还不完全是书法意义的。我想,思想和认识上的深刻,必然导致书法作品的完全成熟。这是已被历史经验证明了的。如果在书法书写过程中过多地加入个人原创的东西,则有可能会降低作品的格调。这也是被审美经验证明了的。
书法技法可以学得,唯有性情而不能。杨勇已具他人难以企及的条件,况且已经有了不凡的成绩。相信,他经过努力获得更大的成功则是必然的。我们期待着。
个人自述
只有创造出来的精采,没有等待出来的辉煌
文/杨 勇
生活丰富了书法,书法来源于生活。我今天举办自己人生的第一次书法展,是向家乡的父老做一个汇报。当大家的目光毫不吝啬地、慷慨地投入拙作,我如沐冬日的阳光。又因自己的不揣浅陋而深感不安。
我的书法能走到今天,得益于祖先留下的毛笔和砚台,让我从小喜欢写字;得益于山肥水美、胜迹林立的
周至县古迹和诸多老师同道,让我把书法作为一生的事业;得益于恩师
乔玉川先生、李成海先生、
赵熊先生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了为人、为学、为书之道,并日渐跻身于书坛;得益于我的妻子和家人,让我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书法创作;更得益于我身边的好友鼎力相助,为《悟道》作品集斥资付梓,及省市各位书法前辈、同道大力支持。成全了这次书法展,我不胜荣幸、不胜感激!
当我收起卷轴,也收藏了大家的关注。只有创造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待出来的辉煌。我将再度启程,一如既往地投身于书法的研习、创作和交流之中,用新的收获回报所有殷切的目光。
甲午秋杨勇于闲云阁晴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