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樵
民国著名书法家王雪樵
王雪樵(1894--1939)神木县城人,名光荫,字雪樵,号雪山樵夫,雪山耕夫,一苇居士等,肄业于北京法政大学。曾任北洋政府农商部主事陕西省督军李根源秘书、府谷县县丞等职。
人物简介
王雪樵(1894-1939年),神木市人,民国著名书法家。
因为与当局政见不合,厌倦了走马灯式的北洋政府和纷纭繁杂的人事圈子,于是从1924年起退隐家乡,宣传新文化,创立“天足会”,倡导女子放足,挑战旧礼教,因而引起守旧势力极力反对。于是以驻军骑兵旅长高志清代表名义,驻南京、西安市等地。1930年又回到神木,隐居家乡古佛洞、关帝庙等处。王雪樵从小喜爱书法艺术,对各家碑贴广泛临摹,都能领会其中的神韵精髓,十二岁时就题书了神木“凯歌楼”牌匾。壮年时期游历了北京、太原市、五台、西安、杭州市、南京等书法名城古刹,浏览了众多古今名家墨宝,更进一步提高了书法艺术境界。在此基础上,集中对秦汉魏六朝碑碣进行了深入研究,悉心揣摩,苦练30余年,集各家之长,创“魏隶参合”,自成一体。从而达到了质朴而不呆板、洒脱而不轻浮、豪放而不犷野、典雅而不矜持的高超境界。1936年去北京参加笔会,名列第七,成了近代著名的书法家,与陕西省李棠于右任齐名。他的墨迹遍留于北京、南京、内蒙、榆林市神木市等地,被人们视为珍品。王雪樵学识丰富,在诗文方面造诣也很高,但是不轻易写作。所书写的屏联,也大多是前人的佳句,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和志向。也有自己撰写的对联诗文,例如“宁与渔樵为小隐,不随莺雁逐波尘”,表达了他不甘随波逐流,却又找不到光明出路的矛盾心理。
1939年,王雪樵贫病交加,病逝于内蒙古自治区扎萨克旗(现伊旗新街镇),终年45岁。
奇人奇事
王雪樵先生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屠户家庭,三岁丧母,身为屠夫的父亲深感自己社会地位低下,决心培养子女中的有出息者支撑门户。王雪樵天资聪颖,幼而好学,少有书名,12岁为神木凯歌楼以榜书题匾,被誉为“神童”。
1914年王雪樵入北京政法大学攻读法律,期间临池广涉汉魏六朝,搜求碑帖于书肆坊间,每得一册爱不释手,心悟手摹不曾间断。王雪樵在西安市任职期间出入书肆西安碑林博物馆,收集历代书法拓本近千册,并广交同好,据传,其与于右任熟识即在此时。
1923年,29岁的王雪樵回到神木市后出任神木大学堂堂长(小学校长),开设数学、史地、格致(自然)、体操等课程,进行新式教育并增设了写字课,传授书法知识和技能,组织书法活动,培养书法弟子,他的学生至今对他“雁不双飞,蚕不并列,岭断脉连,干枯神完”的教诲,仍记忆犹新。
王雪樵于书法成痴,每日清晨起床,不事盥洗即立于案前,杜绝一切干扰,专心致志,临习数百字而后他事,数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其家人因长期磨墨而叫苦不迭,尔后他的学生、亲友为之濡砚亦无不嗟叹劳累。王雪樵常对弟子言:“天分聪明者,也需垛两三房纸练字。”王雪樵每确定一帖,必临习数月,心悟玄微,苦练不辍。
有一次,王雪樵为山西省忻县一富户写完寿幛谢绝润金,富户过意不去,用四头骡子驮纸八垛,专程由山西运至神木市相赠,王雪樵全部用来临帖练字,仅此一项书纸数万张。以笔为犁如牛之耕田,书法之于王雪樵,这种在功利之外的躬身力行,不但是为了精神的自由与心灵的安妥,而且更是为了“生命的自足存在”。
1925年,陕北地区镇守使井岳秀过寿,派一副官携重金到神木请王雪樵写寿幛,其时王雪樵正在关帝庙避暑乘凉,来人手端银元依势作大,雪樵断然回绝:“字不卖钱,恕不从命。请复命井大人,是手为父母所生,先师所工,非井镇守使然,送客!”来人倨官傲慢,竟出胁迫之语,王雪樵猛地一巴掌扇过去,二百块银元在山坡上乱滚。
隔数日,驻神木八十六师副师长高志清准备送井岳秀寿幛,托人传信请王雪樵书写,王雪樵闻信,大清早跑到族兄王应中家说:“老兄,我这几天要躲鬼,在你家住一段,我有上好纸墨,正好给你写几条。”王雪樵禀性孤峻,不以笔墨侍奉权贵,但乡亲父老但有所求,他却无不应允,甚或倒贴纸墨,其诗曰:“暂借老妪复瓦盆。”正因为如此,王雪樵的书作虽历经战乱、文革毁弃,至今仍有数百幅在榆林市民间流传。
1926年春,刘振华在吴佩孚张作霖的支持下,纠集十万人进攻西安市、围城八个月之久,国民军将领杨虎城李云龙率全城军民坚守,时称“二虎守长安”,后冯玉祥将军率军入陕,西安之围被解。为庆祝西安解围,陕西省各界举行游艺大会。
于右任之邀,雪樵先生从神木骑着毛驴,冒雨浊泥,跋涉一月,在“游艺大会”开幕的前一天赶到,受命书写“游艺大会”四字为会额。据传,若陕北地区王雪樵在开会前一天不能赴会,于先生则决定自己“献丑”。先生即兴泼墨,一挥而就,受到了冯玉祥、于右任及二百同道名流的赞誉,一时书名大振。此次西安市之行,让王雪樵终生引以为豪。
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王雪樵曾任神木看守所所长。他嫉恶如仇,常为弱者抱打不平,但这一行为深为权贵势力所不容,一怒之下,王雪樵辞去所长之职,受八十六师副师长高志清之聘,任驻国防部代表居南京三年。后因其母去世,于1930年再次回到神木市,又因患病,隐居古佛洞、关林等处,静心专研诗文书法。1932年,古佛洞庙修竣,应高志清之请,王雪樵作《重修古佛洞碑记》,并为此碑篆额、书丹,记乃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文采斐然,书为隶体,浑厚劲健,深得汉族神髓。后来王雪樵至内蒙古自治区,任扎萨克(今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政府秘书科长兼警备司令鄂贝王子的参谋,成为扎萨克政府的智囊人物。扎萨克政府在百灵庙战役后,协助傅作义、何柱国保护成吉思汗灵柩迁往西北,日本欲将蒙汉分而治之的阴谋遂告破产。1939年,壮志未酬的王雪樵逝于扎萨克旗,年仅46岁。
王雪樵穷困一生,死时仅一袭破皮袍裹身,然而却为后世留下近万件书作、十万余页手稿。1938年,王雪樵书屋遭日机炸毁,部分墨迹焚毁、失散,其家迁往神木城郊贺家坡。1942年,神木市县长侯石年偕教育科长杨和春、民政科长张伯英两次前往贺家坡观赏王雪樵遗墨,在王雪樵遗作中拣去精品两箱及精拓碑帖数十册,用四亩半水地置换。日后又被亲朋顺手牵羊许多,散失竟尽。“文化大革命”中,王雪樵的家族、亲友及存有王雪樵墨迹者,纷纷“自我革命”,付之一炬。尽管如此,由于王雪樵喜交下层群众,馈赠频繁,书写量巨大,上世纪八十年代武绍文已觅集其父墨迹若干件结集出版为《王雪樵墨迹选》一书。
书法造诣
王雪樵遍游北京、太原市、南京、西安市杭州市、五台等名城古刹,搜奇仿古,抚碑读帖,眼界开阔,国学底蕴丰厚,诗文俱佳,又精研书之五体,锲而不舍。大起大落的经历、深厚的学养、再加上扎实的功力,为王雪樵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量的艺术实践,使王雪樵的书法产生了质的飞跃,臻至“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之境。其于篆由汉到秦再到先秦石鼓文,力追前贤。于隶遍临汉碑,深得汉隶笔势气韵,作品古朴厚重、笔致苍劲、风骨宛然。《陕西省志·名人小辞典》中称其:“近代书法家,其作隶书松姿柏态,遒劲古苍。”钟明善评王雪樵隶书曰:“特别是《重修古佛洞碑记》,诉诸金石之后,倘置之《华山》《史晨》之间亦毫无逊色。”
1936年秋,王雪樵赴北平市参加“北平笔会”,经轮番竞选,反复鉴评,其书法作品被评为北方第六,书名于塞北竞相传颂。
1937年春王雪樵应内蒙扎萨克旗沙王和其子鄂贝子之邀赴内蒙,行前,应侄子王既佑之索,赋七绝两首:
夜雨泠书画连,王朗泼墨便天然。
从今留幅鹅经卷,竟作吾家故事传。
不妨衣食老风尘,诗酒清寒骨肉真。
留得千年遗像在,儿孙须仿画中人。王雪樵在书法初步形成个人风格之时,因患伤寒被误诊,撒手人寰。天生斯人未尽才,能不叹乎?王雪樵的一生犹如彗星划过夜空,虽然短暂,却耀眼夺目。
书法家赵熊云:“民国时期,陕西省的书画艺术活动是陕西近代文化史上的一块亮色。当诸多书画大家依托西京金石书画学会,活跃于西安市渭河平原地区时,王雪樵先生独秀于陕北地区及塞上,其书法风格与关中一脉相承,俱呈宽博敦厚的北派韵致。”艺术的力量,说到底就是人的力量。在土窑破屋中,王雪樵以心血为汁液调合汉魏于鼎,融汇碑帖于一炉,胸中道义、腹内诗书化作笔底波澜,呈现出一种恢宏壮美的生命境界。
古人讲究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对王雪樵先生来说,书法是他的性格,性格是他的书法。
书名远播
雪樵先生自幼喜爱书法,对各家碑帖广泛临摹,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壮年遍游北京、太原市、五台、西安市杭州市、南京等书法名城古刹,更进一步提高了书法艺术境界,在此基础上,集中对秦汉魏六朝碑碣之研究,悉心揣摩,揉苦练所得,集各家之长,创“魏隶参合”,自成一体。他孜孜不倦,晨夕揣摩、临池染翰,在对汉魏碑石的书法艺术的研讨中,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心线”。他以隶法、方笔入行草,以草书入隶楷,形成了源于古人、异于古人的独特艺术风格。拙朴、雄健、丰厚、生犷、含蓄、直率、力感特盛,是明清以来“法古以开新”的碑派书法家中很有成就的书法家之一。他的草书“与殿卿四条屏”、“与紫垣条幅”等作品,笔势得疾涩之要义,纵收得体,丰腴沉迟,“肥不露肉,瘦不露骨”,得意入趣处不让王鲁生。所存大量行楷书,最能体现他的个性特点。在他的笔下,时而篆意,时而隶意,时而方笔,时而圆笔,时而笔连字连,时而笔断意连,妙趣横生。结字上舒展似康有为,不稳似沈曾植,韵味似张问陶杨守敬,似隶、似楷、似行、似草,“似以不似”是王雪樵先生书法独具有特殊的心画轨迹。在笔法、结字、章法这三要素中,抓住笔法这一关键综合运用各种笔法,以自己的审美理想,加以取舍、融化、贯通,创作出面目多样、风格统一的大量瑰宝。康南海先生论书有“异态新姿杂笔端”之句,王雪樵先生正是这样:“汉魏风骨笔底参”(钟明善先生语)。雪樵先生的书法成就,来自天赋启迪下的苦练,追求是他潜入书法海洋的唯一动力,勤奋是他取得成就的唯一途径。据家人谈及,每日晨昏起床,不迭更厕,不事洗盥,蹲于案前凳上,然后立于案前,禁绝一切干扰,专心致志,“涩笔”数百字而后他事,数十年如一日。
某年雪樵先生为山西省某富户完成寿幛,谢绝润笔,富户过意不去,专程由山西至神木市,赠纸四骡驮,先生都作为练字草稿,仅此一项,不下数万页,他的家人因长期磨墨而苦烦不迭。之后,学生、亲友为之濡砚,又无不嗟叹劳累。今存稿可见,先生每确定一练习项目,必坚持数月,持之以恒,一丝不苟,苦练不辍。一九三一年,先生的砚台不能支持了,先生给它包了一个铁壳,并题铭:“砚系袁君陈子昂所赠。余浸淫秦汉魏六朝碑碣,垂年矣,此石有劳焉。”加上先生题砚后的八年,他潜心书法三十年,据他的学生武怀义回忆,雪樵先生经常讲:“天分聪明者,也需垛两三房纸练字。”又说:“篆隶具有筋骨血肉,颜柳欧赵仅具某一点。”要在筋骨的基础上长自己的肉。要脱俗,独创一家,方有归宿。他强调“苍松古柏,如龟如鳖。长如螳螂,短如枣核。”从中明显看出“尊碑抑唐”的碑派理论主张。雪樵颜师古
而不泥古,终于自成一体,尤其雪樵先生晚期的字,挥泼自如,趣妙天成,苍老古拙中显示出独特的风格。《陕西省志·名人小辞典》中称其:“……近代书法家,其作隶书松姿柏态,遒劲古苍;行书则如流水行云,秀丽飘逸。”。雪樵先生的书法艺术,曾受到全国性的鉴评。一九二六年,为庆祝西安市解围,应于右任先生之邀请,雪樵先生从神木市骑着毛驴,冒雨浊泥,跋涉一月,在“游艺大会”开幕的前一天赶到,先生受命书写“游艺大会”四字为会额。据传,若陕北地区王雪樵在开会前一天不能赴会,于先生则决定自己“献丑”。先生即兴泼墨,一挥而就,受到了冯玉祥将军、于右任主席及与会二百余名流的极高评价。一九三六年秋,先生负“北平市笔会”,经过轮番竞技,反复鉴评,先生书法被评为北方第六。先生北平归来,道经包头市,受到了河套平原同乡的盛情欢迎,包头广亨西经理董五三为先生赞助川资银元二百元以示仰慕。青冢河畔留下了先生不少墨迹。经过两次书法盛会,王雪樵先生的书法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名驰塞北。
不畏权贵
王雪樵先生性格矜清,藐视权势,喜与下层人民交结。本乡父老但求墨宝,无不应允,多数还贴垫了宣纸、香墨。有一次,石匠师傅侯二拉请先生给他写一幅,正好有一个驻军姓崔的营长也慕名索字。雪樵先生当面答应了侯师傅的要求,却给崔某一个“不好看”。隔两天先生派侄儿王绍瀛,将写好的条幅送给侯师傅。一九二五年,陕北地区镇守使井岳秀过寿,派人带着丰厚的润笔来神木市,请先生写寿幛。当时先生正在关帝庙避暑,来人端着银元提起井镇守使……雪樵断然回绝:“字不卖钱,恕不从命”。来人还想以“井大人”胁迫,先生反而愈听愈火,“请复命井大人,是手为父母所生,先师所工,非井镇守使使然,送客!”来人是一个副官,正想倨官傲慢,不防雪樵先生一巴掌过去,二百元银洋在山坡上乱滚。那副官恐不好交待,只好托人改请另一位“王先生”代书。隔了几天驻神木副师长高志清托人传言,准备送井岳秀寿幛,请雪樵先生写。先生闻风,一大清早跑到兄弟王应中家说:“老兄,我这几天要躲鬼,在你家住一段,我有上好纸墨,正好给你写几条。”于是为王应中写了条幅、中堂。他不以笔奉权贵,愿“暂借老妪复瓦盆”,“不如高卧且加餐”。当井岳秀在堂会广众之间,打开寿幛,看到署名不是“王雪樵”时,然失色,拂袖而去。
神木市有位乡绅任官碱局长、省参议员,他在省参议员任上,月薪三百银元,共当了三年,据说卸任时路过太原市,买成金子,发了大财。也有人说,他把瑶镇碱厂的银子驮回家中,谎报土匪抢去,给南乡红军栽赃,然后再把银子用高利放给南乡农民,民间评价极坏。其发迹后,上任来神木的官员,先要拜见他,外地回乡的官员或旅外学生回乡也形成“未曾参正堂,先来拜乡绅”的惯例。一九三五年,神府区土地革命轰轰烈烈,国民政府一方面用武力平剿中国工农红军,同时想在内部打击少数土豪,以平民愤,缓和阶级矛盾。当榆林专员公署召集各县党部指导员会议后,神木市党部开始对劣绅摸底,雪樵先生闻讯,联合旅外回乡学生,收集该乡绅劣迹,投状要求惩办。榆林专署专员杭义来神木后,雪樵先生组织学生到党部请愿将状子亲自递给杭义,杭义批示,迅速将其逮捕。该乡绅押解至榆林市后,行贿杭义使案子变得复杂。王雪樵先生受地方人士委托,多次到榆林催案,为此卖掉妻子的金戒指。但杭义并不打算严格惩办,他一方面向上呈报,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借此敲诈其一大笔钱。当这些目的都达到后,便将其释放了。雪樵先生借大形势为地方除恶,自身却遭到报复。乡绅的弟弟、县财政局长恶狠狠地对雪樵先生说:“我叫你好好跑(指不能在本地谋事),像蚂蚁一样愈跑腰愈细。”先生只好谋食外地。
历久弥珍
雪樵先生的墨迹,留于北京、南京、太原市杭州市西安市包头市榆林市等地,神木市最多,据他的亲族、学生粗计,中堂、条幅、赠联、墓铭、墨册近万件,手稿亦不下十万页。此外书籍、碑帖甚多。一九三八年,先生书屋遭日机炸毁,焚毁、失散不少。先生只好避弹城郊贺家坡,墨迹随之迁居,一九四二年,神木教育科长杨和春、民政科长张伯英偕县长侯石年两次前往贺家坡观赏先生遗墨。侯石年对先生的遗孀说:“……你们留下没用,这些字、帖不能当饭,你母子要生活啊……”结果,用半园子(即四亩半水地)先后拣去两箱子。之后天雨霉沤,亲朋牵羊,散失竟尽。一九四八年,笔者从河套平原回到贺家坡,看到村里大多数农民用先生的手稿糊窗户,经查问,据说已经糊了几年,仍有存备。“文化大革命”中,先生墨迹被当作四旧破除,红卫兵所到之处,雪樵先生墨迹尽在涤荡之列。先生的侄子王老十,听到红卫兵威名,惊恐不迭,赶忙回到家,将已有的和代族兄保存的上百件,一根火柴烧成灰沫子。接着家族、亲友及存有先生墨迹者,纷纷“自我革命”,付之一炬。尽管如此,由于先生喜交下层,赠遗频繁,至今仍有数百件留于民间。王雪樵先生自号右军之裔,欲步王羲之后尘之意显然,他临摹的圣教序,惟妙惟肖,得意传神。此外先辈书法大师,如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曾巩苏轼陆游米芾邢侗等都是他的师宗。先生善写楷、草、行、多体隶,金石峪、石鼓、礼器碑、张迁碑、张猛龙碑晋文公碑、曹全碑、张黑女志及其他秦汉六朝碑碣,都是他的范本,因而他能达到不似所师,确有所师,参揉创造,自成一家。雪樵先生的情志,成全了他对艺术的追求。他喜爱陶渊明张问陶的诗和品格,每每以此为书写内容,借以寄托情志。他蛰居僻壤有闲适恬淡的一面,如“林间煮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挡绿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等。也有悲观出世的一面,如“学于古训乃有获,乐夫天命复奚疑”、“谁传死后诗千首,莫放生前酒一杯”等。但是更突出的乃是哀怨中表现出不平之气,压抑中呐喊抗争之声。他愿与乾隆大诗人张问陶为知音,抒发其怀才不遇颠沛不屈的忧愤。如:“草兔初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天若有情犹识我,人如无命不须才”等。古人讲究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对王雪樵先生来说,书法是他的性格,性格是他的书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史实续,典籍增补,经济飞腾,文苑盎然。雪樵先生的书法艺术也日益受到重视,对其作品的整理、介绍、学习、评论、研究工作陆续深入。这位半世纪无闻的塞外奇才以其自成一家的书法和自由平等的精神,开始重新被人们认识,并且越来越显示出弥足珍贵的价值。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奇人奇事
书法造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