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采风
越剧“金派”艺术创始人,表演艺术家
金采风(1930年11月-2022年1月10日),原名金翠凤,女,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鄞县,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金派创始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金采风于1946年考入雪声剧团训练班,工小生,后转东山越艺社改演旦角,工闺门旦,兼擅花旦。1950年出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得到观众好评,次年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团。1952年演出传统老戏《桑园访妻》一折,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演员三等奖。1954年,主演的传统剧《盘夫索夫》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表演一等奖。之后,又主演了《碧玉簪》《彩楼记》等剧目,并赴越南朝鲜等国家演出。
1962年,金采风在越剧电影《红楼梦》中饰演了王熙凤一角,后由她主演的《碧玉簪》也被摄制成电影。“文化大革命”后,她在宽银幕越剧艺术影片《祥林嫂》中饰演了青年祥林嫂,在《鲁迅在广州》中饰演了许广平。1987年,她在越剧电视片《西厢记》中扮演崔莺莺。1991年,上海音像公司等4单位联合摄录了她的演出剧目集锦《越苑采风》共7集,后上海声像出版社发行了《金采风表演艺术集锦》录像带2盒。2009年,金采风在上海举行金采风个人艺术专场。2022年1月10日,在上海徐汇区中心医院因病去世,享年92岁。
金采风为越剧艺术发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历史性贡献,她在唱腔上继承袁(雪芬)派,并吸收有施银花、傅全香的音腔成分,也吸收了范瑞娟唱腔的醇厚,集各家精华,又自成一格,有“金派”之称。她教授的金派弟子有谢群英黄美菊樊婷婷等。1993年,金采风获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人奖”,2006年5月荣获上海市“百年越剧特殊贡献艺术家”称号,2021年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师从名角
金采风原名金翠凤,于1930年11月出生于上海。抗战胜利前夕,金采风在上海一所私立女中念书,读到初二时,因父亲去世,一家人的生活成了问题,金采风没有条件继续读书,被迫辍学。
1946年,金采风考入袁雪芬创立的雪声剧团,初学小生,边跑龙套边自学。因生活艰辛、收入有限,金采风一度产生了离团的想法,于是下定决心跟袁雪芬老师辞行,但被袁雪芬亲自挽留。年轻的金采风几乎没有多考虑,就默默留下了。后金采风因在电台唱新编剧目《戏迷传》,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了范(瑞娟)派、袁(雪芬)派、傅(全香)派等八个流派的唱腔而成名,逐渐增加了演出机会。之后,她转入东山越艺社改演旦角
首任主角
1948年,东山越艺社在明星大戏院演出《活捉王魁》时,傅全香突然嗓音失润,临时由金采风顶替,使金采风第一次扮演主角。1950年夏,金采风与丁赛君合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得到观众好评,开始与吕瑞英、丁赛君被称为“东山”的“三鼎甲”。1951年8月,金采风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团,得到重点培养,主演了《碧玉簪》《盘夫索夫》《杨八姐盗刀》《拾玉镯》《彩楼记》等一批传统戏。
演艺经历
初获奖项
金采风于1952年演出传统老戏《桑园访妻》一折,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演员三等奖。1954年,她主演的传统剧《盘夫索夫》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表演一等奖。之后,金采风又主演了《碧玉簪》《彩楼记》等剧目。
演出历练
1955年,金采风转入上海越剧院。同年,金采风随上海越剧院进京演出《西厢记》,周恩来总理数次观看了她的演出,给了她极大的鼓舞 。
自50年代中期起,金采风多次随上海越剧院赴德国苏联越南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演出:1955年6月19日至9月10日,金采风作为主要演出人员,随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访问演出;1959年赴越南民主共和国演出;1960年首次赴香港演出;1961年赴朝鲜演出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在此期间,金采风主要演出的剧目包括《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碧玉簪》等,在演出中数次受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朝鲜等国家的领导人的接见和肯定。
创造辉煌
1962年,金采风在电影《红楼梦》中成功地塑造了王熙凤一角她在《红楼梦》中,“只闻其声、未见其实”,甫一登场就是身段俏丽顾盼生姿的“泼辣货”王熙凤。该版《红楼梦》集优秀演员于一堂,徐玉兰王文娟主演,吕瑞英薛宝钗
1963年,金采风主演的《碧玉簪》被摄制成电影,她塑造了温婉而内向的李秀英一角。
“文化大革命”后,金采风参与男女合演。在1978年拍摄的宽银幕越剧艺术影片《祥林嫂》中扮演青年祥林嫂。在反映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现代剧《三月春潮》中扮演女主角玲娣。在1981年《鲁迅在广州》中扮演许广平
1982年10月18日,金采风主演的《汉文皇后》在人民大舞台首演。该剧于1987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第六届布拉格舞台美术展荣获“传统与现代舞台美术结合荣誉奖”,1988年上海电视台将其拍摄成5集戏曲电视剧。
1987年,金采风在与吕瑞英刘觉张桂凤合演的电视片《西厢记》中,成功塑造崔莺莺一角。
晚年活动
再登舞台
金采风于1988年退休。次年,金采风赴美国演出。她还在1993年获纽约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人奖”。2006年5月荣获上海市“百年越剧特殊贡献艺术家”称号。2009年在上海举行金采凤个人艺术专场,当年79岁。为纪念越剧改革70周年,83岁高龄的金采风于2013年再度登台,表演大型越剧《舞台姐妹情》,扮演许广平先生身边的好友“李大姐”,这也是金采风最后留给越剧观众的舞台绝唱。
授戏育人
金采风在退休后,仍继续传承带教,授戏育人培养后辈,“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各类非遗项目的抢救记录,助力越剧艺术活态传承,即使高龄仍积极参与剧院各项党组织活动,比如文艺党课的录制,通过言传身教为后辈树立了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艺术家榜样。2021年,金采风的女儿为她领取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因病逝世
金采风因病于2022年1月10日10时45分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因病逝世,享年92岁。
个人生活
越剧界,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和丈夫黄沙导演一直是越坛的一段佳话。黄沙是越剧界著名的老导演,金采风艺术的成长离不开黄沙的辅导和帮助 , 她的成名作《碧玉簪》和《盘夫索夫》都是黄沙导演的 。 黄沙一生先后导演过《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等近40出越剧经典作品,为越剧从一桌二椅的简单形式向编、导、音、美综合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黄沙带给金采风艺术上最大的影响,是他导演生涯中一直努力追求的“老戏一定要新演”。他们育有一双儿女,黄晓光(子)和黄晓风(女)。1988年,黄沙病逝。
流派传人
金采风的“金派”传人有谢群英、黄美菊、樊婷婷史燕彬、董美华、樊建萍、张明惠、张杭英、应国英陈莉萍裘锦媛等。2023年5月,“我是风儿你是沙”纪念越剧宗师金采风系列演出举行,金派代表作《汉文皇后》《碧玉簪》与专场演出共同登陆宛平剧院,谢群英、黄美菊、樊婷婷等金派弟子应邀参演。
主要作品
参演电影
参演电视剧
参演舞台剧
书籍作品
影音作品
艺术特色
唱腔
金采风以闺门旦应工,兼擅花旦。她的唱腔继承袁(雪芬)派,并吸收有施银花傅全香的音腔成分,同时也吸收了范瑞娟唱腔的醇厚,各家精华,高雅得体,自成一格,有“金派”之称。其特点是委婉流畅、富有韵味、好听易学。她曾演唱袁派名剧《西厢记》《祥林嫂》,在演唱时既保持了袁派委婉流畅的特点,又发挥了自己嗓音较亮、力度较强的唱法,赋予唱腔另一种艺术特色,被音乐家称为“袁腔金唱”。
在《碧玉簪》中,其唱腔婉转秀丽,刚柔相济,嗓音明亮,行腔自然流畅,质朴中展风采,秀婉中显棱角,柔中寓刚,端庄大方;咬字清楚,特别讲究念白的抑扬顿挫,具有鲜明的音乐性,令人听罢难忘,且琅琅上口,传播度很高。如“三盖衣”核心唱段中,金采风的这段长达70句的大型唱段,以迟缓的[尺调腔·慢板]开头,后转入速度稍快的[中板],又加入[男调板],中间用叠句唱法描述紧张胆怯的情绪。特别到了第三次盖衣时,人物内心冲突达到高潮,在一声凄切的哭腔后,转入对定亲回忆的叙述性[清板];到打四更时则转入急切的[嚣板],最后一句以传统的[清板]落调结束。整段唱由慢而快,由快转散,生动刻画了李秀英善良纯真、关爱丈夫的贤良品格,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盘夫索夫》中,金采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按照自己对角色的体验和理解,不断对唱腔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尤其是对传统的四工腔,在音调板式、润腔处理等方面加以丰富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如剧中“官人好比天上月”这段脍炙人口的唱段,原唱腔处理较简单朴实,金采风将原来的[四工腔·中板]发展为[四工腔·慢中板],增加了唱腔的抒情性。唱腔主体部分八句主要吸收施银花的唱腔,但在[四工腔]唱腔中糅进了委婉的[尺调腔]润腔因素,显得更细腻、优美、精致,其感情色彩也更浓郁。
表演
金采风的表演注重个性的突出, 注意分寸的把握,关注细节的处理,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在感情。她擅演大家闺秀,也擅长青衣。其塑造的角色多为古代善良、真诚、美好的闺阁女子,角色千姿百态、看似相近,却各具特点、毫不雷同。其塑造的古典女性形象,恰好展现了封建时代女子面对爱情、家庭、婚姻,最真挚且善良的品德。也成了越剧这一剧种最为擅长且最受观众认可、欢迎的艺术特点。
在金采风的表演中,同样是大家闺秀,《盘夫索夫》中的严兰贞比较开朗、外向,因受祖父宠爱又有些任性,在她身上有着骄傲和娇气的表现;而《碧玉簪》中的李秀英却不相同,她被父亲管束得严厉,呈现出温婉而内向的特点。严兰贞虽出身侯门,却不同于一般大家闺秀,她既有单纯、热情的一面,又有骄矜、任性的一面 。金采风非常注意把握这个人物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在表演上有创造有有发展。如迎接曾荣上楼一节戏,当见到成婚二十余天从不上楼的曾荣终于来 到时,严兰贞又喜又羞地招呼“官人请上楼来”。可曾荣走上楼后,冷若冰霜,冲着她就是一个甩 袖,径直独自进房。金采风认为,这里如果只是表现严兰贞的忍气吞声,那就不够准确 。于是 她在曾荣甩袖进房时,设计了一个气呼呼回敬他无礼的抛袖,生动地表现了严兰贞既深爱曾荣又委屈不满的柔情傲态。进房后的曾荣旁若无人,含温坐下,兰贞却故意彬彬有礼,而又不无讽刺 意味地说了声“官人请坐 ”,不料曾荣进一步反唇相讥“你不说,我早就坐了!” 此处,金采风接连运用几个舞台动作,先是一个吃惊的跌坐,然后欲待发作,猛地趋身起立随即双眸一转,轻轻一叹,克制住自己,最后胸有成竹地淡淡一笑,恢复了常态。这一坐、一起、一叹、一笑,准确生动、层次分明、细致入微地描绘出严兰贞既自尊好强又善于控制,既气丈夫又爱丈夫的复杂心情。再如,严兰贞在书房外窃听到曾荣呼唤她“小姐呀小姐” 时,金采风不满足于传统表演只作一般喜悦状的简单反应,而是根据人物单纯而爽直,热情而任性的特点,在白口“啊呀呀”处,设计了一个喜形于色、轻轻拍手的动作,来揭示严兰贞出乎意外、喜不自禁的神情。当知道曾荣含冤遭屈的凄凉身世时,又表现她从同情感慨到黯然神伤、缨缨而泣。这一拍、一哭,有画龙点睛之妙,把人物单纯、善良、活泼的声容状貌勾勒得活灵活现。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作品荣誉
人物评价
“金采风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她一生致力于越剧事业的传承和发扬,在潜心进行艺术创造的同时,多次参与越剧出国演出,积极扶持越剧男女合演,悉心培养金派艺术传人,为越剧艺术发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历史性贡献。”(中国蓝新闻评)
“她塑造《盘夫索夫》严兰贞、《碧玉簪》李秀英,被誉为‘活兰贞,神秀英’,成为金派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她还是《红楼梦》八面玲珑的‘凤辣子’,是隐忍的‘祥林嫂’,是高贵的‘崔莺莺’,也是深明大义的‘窦皇后’。”(上观新闻评)
人物轶事
“小小越迷”
金采风从小就爱跟着祖母一起看越剧。还在她求学的年代,她就在家门对面的“同乐戏院”里,饱览了当时上海市几乎所有越剧名角的“拉局戏”和“大会串”。像铁块碰上了磁石,这位“小越迷”被丰富多彩的越剧艺术深深吸引住了。于是,金采风在家里把大床当舞台,用被单作水袖,依样画葫芦地球科学 着唱,学着演。然而,唱戏在旧社会是被人轻视的,她父亲自然不同意女儿去当“戏花子” 。后来,父亲去世,生活艰难,十六岁的金采风被迫辍学。
为了自立,也出于她的爱好,金采风终于考入了以袁雪芬为台柱的雪声剧团越剧训练班。在那学艺难、难学艺的社会条件下,要想切实学到一技之长谈何容易。但是,金采风学艺的愿望仍然很强烈。她除了上台 “ 跑龙套 ” 外, 一有机会就靠在台角边,听戏、看戏、偷戏。刚进“雪声”,金采风学小生行当,但她平时不但学、听小生戏,而且学、听花旦戏。对于唱功戏她更是特别用心,一腔一字、一板一眼地学下来、背下来散戏回去再一一回忆,记到自己的唱本上。经过不断学习、揣摩,金采风学会了各家流派的唱腔。 她的发愤苦学,为她以后的唱功打下了较扎实的基础 。
伉俪情深
1951年,金采风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团。也就在那个时候,她认识了黄沙。
黄沙比金采风早进剧团,相比金采风这个不起眼的小演员,黄沙当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导演。黄沙毕业于上海圣约翰书院政治经济系,始终给人文质彬彬的印象。作为一个大学高材生,黄沙在上海海关当过“岸口事务员”,在一家饭店当过出纳,在一家商行当过推销员……然而,各种体面的工作都没能让黄沙感到踏实。直到这个在大学期间一直组织业余话剧团演出的“文艺男青年”,最终被袁雪芬请进了越剧团,他才终于发现,自己找到了可以终生追求的事业。
金采风曾在采访中提到:“我们开始有感情,是在我们第一次合作排传统小戏《芦花记》的时候,当时我要演一个狠毒的继母,但我一点都没有感觉,他给了我很多建议。我那时候就觉得这个导演很聪明,有想法,人又很正派很实在,而且还挺帅的,所以我当时就对他很有好感。”回忆起往事,金采风至今一脸灿烂,“那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走到了一起,越来越觉得谁都离不开谁了。”
直到要去领结婚证的时候,金采风才知道黄沙比自己大整整10岁。“其实我后来才知道,黄沙的家境很窘迫,他之所以能上贵族学校,也是亲戚接济,睡的是灶披间,饭也不敢多吃,不折不扣的寄人篱下。”婚后,金采风和黄沙始终和和睦睦、相濡以沫。即使是“文革”的大风大浪,两人也携手共度。金采风曾说:“我们两个人婚后相处都遵守一个原则:我尊重他,他尊重我。我们是夫妻,又是艺术上的挚友。我们之间,谈论生活上的问题很少,多的是谈论艺术上的问题。”
三十多年艺术和生活上的朝夕相伴,使得金采风和黄沙的艺术几乎不分你我。黄沙一生执导了大小剧目40余台,《梁山伯与祝英台》《追鱼》等不仅都成了上海越剧院的保留剧目,有的还被摄制成电影放映。而金采风的代表作品《盘夫索夫》《彩楼记》《碧玉簪》等几乎都出自黄沙的导演,《杨贵妃》等一些剧目甚至是黄沙亲自编剧。而黄沙带给金采风艺术上最大的影响,是他导演生涯中一直努力追求的“老戏一定要新演”。在这种艺术追求下,金采风在艺术上既尊重传统又不墨守成规,她的代表作《盘夫索夫》《碧玉簪》,正是她在演出中经过反复琢磨,精益求精,不断加工,不断丰富才成为屡演屡新,日臻完美的保留剧目的。而金采风本人也因在戏中塑造了两个成功的典型,被誉为“活兰贞”“神秀英”。
生活强者
金采风在越剧舞台上演过祥林嫂李秀英这样的弱女子,但更多演的是强者。严兰贞刘翠屏崔莺莺、汉文皇后,还有《鲁迅在广州》中的许广平,《三月春潮》中的女工玲娣。都是女中强人。金采风在生活中也不是弱者,是个强者。她在失去丈夫以后,依然在荧屏和舞台闪耀光辉。她在退休以后,继续发挥余热,为越剧事业作出很大贡献。在上海音像公司的支持下,她将自己历年来演出的主要剧目精彩片段,拍摄成《越苑风采》(《金采风越剧艺术集锦》),共有七集。收集的剧目有《盘夫索夫》《碧玉簪》《西厢记》《彩楼记》《汉文皇后》《庵堂认母》《杨贵妃》《不准出生的人》等,由电影《红楼梦》导演岑范导演。这部电视片,记录了金采风的主要艺术成就。金采风认为歌曲可以有卡拉OK,戏曲也可以卡拉OK,使越剧唱段更好更广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她录制了不少音像作品,使“金派”艺术发展发扬。
薪火相传
1984年,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得主谢群英拜金采风为师,在桐庐县上海市往返学习《碧玉簪》。谢群英一直记得金采风的教导,“仅有好嗓子没用,演唱要为人物服务,尤其注意咬字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唱出人物情感;上台后什么都不怕,需要台下100%准备,反复背台词、背唱腔。”尽管分隔两地,金采风经常给谢群英打电话,叮嘱她多演出,不可荒废。谢群英收第一个学生时,金采风特地赶来为徒孙穿戴衣服,寓意衣钵传承。
金采风另一位弟子、梅花奖得主黄美菊回忆:“金老师生活中非常有亲和力,教学时又变得很严格。每次说戏,每个字的尖团音,她都会认真地抠。”
上海越剧院演员金派传人、白玉兰戏剧表演奖配角奖获得者樊婷婷也是金采风的弟子。樊婷婷回忆:“难忘教学中您(金采风)的严谨与认真,为了不耽误进度, 您蹚着大水来剧院教戏;为了让我走好台步,您脱下鞋子光脚在地上示范,只为能最直观地告诉我哪里使劲儿。难忘您一遍遍给我强调演好青衣的三个法宝:动听的唱腔、规范的水袖和扎实的台步。您的唱腔博采众长,以四工调和尺调腔等基本曲调为基础,在师 承袁派为主的同时,又从范瑞娟傅全香等前辈处吸 收营养,再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与剧中人物的性格进行创造,因此,您总是鼓励我根据 自己的情况、根据剧情需要对唱腔做出更合适的调整。”“那是几年前的某天,我照例到您家里聊戏,一进门您就郑重地递给了我两个小锦盒,打开一看是一枚戒指、一对叶子形状的碧绿耳环。看出了我的不解,您解释说:‘婷婷,老师不演戏了,这些给你上台用。’当时的我只当是平常之事,并没有特别放在心上,戒指倒是在演出时常戴,但因觉得耳环款式似乎不太适合目前演出的角色,就一直收着没用。直到今年年初噩耗传来,在忍着悲痛整理您的剧照时,我才猛然意识到您将这副耳环送给我的深意。这副出现在您的《彩楼记》《玉蜻蜓》《汉文皇后》《西厢记》等剧中的耳环,应是您最喜欢、最在意的,您将它交给我,是希望我能怀揣同您一样真挚的梦,把您留下的宝贵艺术财富和精神传承、发扬下去。”
参考资料
金采风 Caifeng Jin.豆瓣.2024-06-11
红楼梦 (1962).豆瓣电影.2024-06-11
祥林嫂 (1978).豆瓣电影.2024-06-11
碧玉簪 (1962).豆瓣电影.2024-06-11
汉文皇后 (1988).豆瓣电影.2024-06-11
金采风.浙江省人民政府.2024-06-11
金采风去世,享年92岁.新浪财经.2024-06-11
1955年.上海越剧.2024-06-17
1959年.上海越剧.2024-06-17
1960年.上海越剧.2024-06-17
1961年.上海越剧团.2024-06-17
1962年--越剧版《红楼梦》.新浪娱乐.2024-06-17
庵堂认母 (1991).豆瓣电影.2024-06-11
彩楼记 (1981).豆瓣电影.2024-06-11
上海 (1978).豆瓣电影.2024-06-11
鲁迅在广州.豆瓣.2024-06-11
越剧黄金-我与黄沙共此生.豆瓣读书.2024-06-1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师从名角
首任主角
演艺经历
初获奖项
演出历练
创造辉煌
晚年活动
再登舞台
授戏育人
因病逝世
个人生活
流派传人
主要作品
参演电影
参演电视剧
参演舞台剧
书籍作品
影音作品
艺术特色
唱腔
表演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作品荣誉
人物评价
人物轶事
“小小越迷”
伉俪情深
生活强者
薪火相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