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绿茶
江西婺源县特产
婺源绿茶是江西省婺源县的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种茶历史悠久,唐朝著名茶叶专家陆羽在《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于婺源山谷”的记载。《宋史·食货》中,婺源的谢源茶被列为全国六种名茶“绝品”之一。明清时代,婺源绿茶曾列为向朝廷进献的“贡茶”,每年进贡的茶叶量约为2500公斤。婺源绿茶外形紧细圆直,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具有“叶绿、汤清、香浓、味醇”的特点。从18世纪开始,婺源绿茶就已进入国际市场,乾隆,外销到英国咸丰年间,婺源县的四家茶号共制绿茶数千箱运往香港特别行政区销售,“俞德盛”茶号所制“新六香”绿茶还远销西欧。2008年10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婺源绿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0年03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婺源绿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9年11月15日,婺源绿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婺源绿茶品种繁多,叶质柔软,持嫩性好,芽肥叶厚,有效成分高,质量上乘,素以“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的品质著称,宜制优质绿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05年的检测结果显示,婺源绿茶的水浸出物含量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儿茶素指数为全国同类茶叶最高。
等级分类
“婺源绿茶”主要产品有名茶(婺源茗眉)、级内茶。
①名茶(婺源茗眉)设:一级(贡品)、二级(珍品)、三级(精品)、四级(特级)。
②级内茶设: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
甄别选择
一看:干看茶叶的外形和色泽,湿看茶汤的色泽和叶底。
二闻:闻茶香。用手抓一把茶叶送至鼻端,深吸一下茶香,判断茶香的高低、纯浊、正异。
三摸:用手掂茶,估量茶叶“身骨”的轻与重、光与粗,判断水分含量的高与低。
四品:冲泡品饮,婺源县俗称“开汤”,是最后鉴别茶叶品质的手段。其程序是:观汤色,闻香气、尝滋味。
冲泡方法
冲泡器具:根据各自喜好,可选用瓷器杯、盖碗、玻璃杯、紫砂壶。品茶则用小壶冲泡,小杯分饮,日常则用杯。
泡茶水温:冲泡名优茶水温宜在85℃左右,冲泡特级茶水温90℃为宜,冲泡级内茶水温要求达到95℃为好。
泡饮方法:首先是涤器(温杯);其次是投茶,一般杯泡投3克,喜喝浓茶者可根据习惯定量投茶;三是冲泡,按选用茶叶依冲泡水温要求冲泡,冲泡后应盖上杯盖或壶盖,一般盖后3—5分钟即可饮用,名优茶盖时可略短,级内茶需盖5分钟,以利茶汁浸出。
贮藏方法
贮藏条件:低温、低湿、厌氧、避光、无异味。
藏茶禁忌:忌茶叶含水量高、忌茶叶接触异味、忌受潮、忌挤压。
藏茶方法:
坛藏法:选用干燥无异味的陶罐,中间放干燥剂,其四周存放包装好的茶叶。
罐藏法:选用事先处理过无异味的铁罐、竹盒或木盒,装茶后置于阴凉干燥处,避免潮湿和阳光直射。如罐装茶叶暂时不饮,可用透明胶纸封口,以免潮湿空气进入。
袋藏法:选用质地好、强度高,对人身健康无害的食品包装袋,茶叶事先用白净纸包好,而后置于包装袋内抽气密封。
冷藏法:用冰箱冷藏茶叶,可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冰箱温度控制在在5℃以下,茶叶一般可贮藏2年,若温度控制在-5℃以下,则效果更佳。冰箱存放,茶叶必须是干燥的,且包装的密封性一定要好,以防冰箱异味污染和潮气进入。
产地环境
位置境域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位于东经117°22′—118°11′,北纬29°01′—29°35′,介于海拔33米—1630米,东邻浙江省开化县,南接本省德兴市乐平市两市,西毗本省浮梁县,北连安徽省休宁县。地域范围包括段莘、溪头、江湾、秋口、大鄣山、沱川、浙源、清华、思口、紫阳镇太白县中云赋春镇、许村、珍珠山、镇头等16个乡(镇)共171个行政村,保护面积10333.3公顷。
土壤地貌
婺源县境内为中山、低山、丘陵三种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产地土壤的PH值在4.5—6.5之间,90%为红黄壤,土层深厚,养分丰富,渗透性良好,是“婺源绿茶”生产的独特土壤条件。
水文情况
婺源县境内主要水系乐安河,发源于鄣公山南麓,由段莘水和清华水汇合而成,较大的一级支流有赋春水、中云水、高砂水等。水库星罗棋布,有1320座水利蓄水工程,总库容量达1.524亿立方米。地下水蓄量充沛,水质较好。水利设施、天然水系和优质的地下水资源,为“婺源绿茶”生产及独特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气候情况
婺源县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属温暖多雨气候区中的常湿温暖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春季与初夏多雨,盛夏炎热,伏秋干旱,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最热月平均气温28℃(7月),最冷月平均气温4.6℃(1月),稳定通过10℃的年活动积温5231.9℃,全年无霜期252天,年平均降雨量1821毫米,年平均日照1868.4小时,日照率为42%,年平均辐射总量107.68千卡/平方米,相对湿度83%,这种气候条件特别适宜茶树生长发育。“婺源绿茶”一般于每年的2月或10月—12月栽种茶苗,三年后每年的3月—8月采制。
婺源县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的赣东北山区,为怀玉山脉黄山山脉所环抱,森林覆盖率近85%,“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是其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境内地势高峻,峰峦耸立,山清水秀,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最适宜栽培茶树。“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是婺源显著的气候特点,茶树在这种环境下有利于内含物的形成,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婺源绿茶的高品质与独特性。
历史渊源
婺源有“红绿黑白”四色特产,绿茶在其中最负盛名。绿茶产业一直以来就是婺源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唐朝,“陆羽”陆羽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茶经》中记载,“歙县(茶)生婺源山谷”。当时的歙州即历史上的徽州早期,州府在歙县,地域包括现今安徽黄山市辖地域、宣城市绩溪县旌德县石台县南部以及江西省婺源县。根据此记载,婺源茶无疑是歙州茶的代表。同时,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列出了唐代产茶的八个道、四十三个州郡、四十四个县,婺源位列其中,说明婺源在唐代就是中原地区著名的茶区。
五代十国南唐都置制使刘津在《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中,记述了茶区的盛况:“太和中,以婺源、浮梁县祁门县德兴市四县,茶货实多,兵甲且众,甚殷户口,素是奥区……。于时辖此一方,隶彼四邑,乃升婺源县都制置,兵刑课税,属而理之。”(《全唐文》卷871)在这篇《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中,刘津已把婺源与浮梁、祁门并列,说明婺源的茶产量并不逊于浮梁、祁门。而在婺源设税茶机构负责管理四县茶税,还说明婺源的税茶额在浮梁、祁门之上,属税茶大县。
宋代,婺源产制的茶叶已出类拔萃。《宋史?食货》中对茶叶有“顾诸之紫笋、毗邻之阳羡,绍兴市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的记载,说明当时婺源的谢源茶,已列入全国六大绝品茶之一。《新广安录》记载,由于婺源县茶叶品质优异被直接征收入贡,因而得到了减免茶税的优惠待遇。
古代婺源绿茶产量虽无史料记载,但可以茶价、税率和总税值推算。据推算,婺源绿茶产量在宋代已达万担,明代为六至七千担左右,到清嘉庆时,婺源的岁行茶引已达二万道,占全徽州茶引总数的三分之一强,一跃成为徽州最主要的产地。“我婺物产,茶为大宗,顾茶唯销于外洋一路”(光绪《婺源乡土志·风俗》)。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徽属茶务条陈》中载记:“徽属产茶,以婺为最,每年约销洋庄(外销)三万数千引。”按每引60千克计算,外销茶已达四万担左右,加上内销和运往上海市加工的茶叶,婺源县年产鹧鸪茶当时预计在五万担以上。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据婺源县政府调查科调查,全县种植茶叶17.2万亩,当时“皖南产茶区域为歙县、休宁、婺源、祁门、县、绩溪六县。”朱美予《中国茶叶》记:“六县之中,婺源茶区面积之大,产量之多,推为第一。”
美国人威廉·乌克斯所著的《茶叶全书》与陆羽的《茶经》、日本高僧荣西和尚的《吃茶养生记》并称世界三大茶叶经典。其在书中写到:“婺源茶不独为路庄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之最优者。其特征在于叶质柔软细嫩而光滑,水色澄清而滋润。稍呈灰色,有特殊的樱草香,味特强。有各种商标,以头帮茶(春茶)最佳。”
2005年8月1日,正式启用“婺源绿茶”证明商标
2006年7月1日《婺源绿茶——江西省地方标准》经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备案公告,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实施。
2013年,婺源县召开全县动员大会,打造“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力争通过八年的努力实现全县“从做普通茶到做有机茶、从绿茶之乡到好茶之乡”的转变。
2016年,“婺源问茶”乡村茶旅游路线获评“中国十大金牌茶旅游路线”殊荣,全县涉茶人员达22万之多。
2018年,婺源县财政将茶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提升至5000万元,并计划筹措5亿元茶产业引导基金,实施茶业振兴战略。
生产情况
2008年生产、加工、经营“婺源绿茶”的规模企业35家,其中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4家、县级9家,通过QS认证的企业17家,11个企业20个产品获得AA级绿色食品标志和有机茶认证。
2009年,婺源县茶园面积已经达15.7万亩,其中有机茶基地5.2万亩,茶叶年产值4.8亿元,外销婺源绿茶占欧盟有机绿茶市场70%以上份额。
2017年,婺源县茶园面积达18.8万亩,采制茶叶1.7万吨,加工贸易6.5万吨,实现系列产值35.02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
2018年,婺源县发展茶园面积18.8万亩(其中,有机茶园认证面积3.41万亩),茶产业实现系列年产值逾35亿元,全县茶农人均年收3000多元。婺源绿茶品牌价值评估达17.34亿元,位列江西省“四绿一红”品牌整合绩效考核第一名。
产品荣誉
清光绪年间,“婺源绿茶”获南洋劝业会金奖和美国赛会奖。
民国四年(1915年),在巴拿马共和国世界博览会的茶叶类评比中,婺源县“协和昌”茶庄产制的珠兰精茶、“益芳”、“鼎盛隆”茶庄的精制绿茶、“林茂昌”茶号的精制绿茶代表婺源绿茶参评,囊括了一等奖二等奖和金牌奖,与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等并称“中国十大名茶”。
2003年开始,婺源县先后获“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茶叶)出口示范基地县”、“全国首批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
2007年,“婺源绿茶”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
2008年10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婺源绿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0年3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婺源绿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9年11月15日,婺源绿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2020年5月,经第四个中国品牌日“2020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线上评选,入选区域品牌100强榜单。
2020年7月,欧盟中国商会先期整理第一批双方市场保护、来自中国的100个地理标志,名单中包括婺源绿茶。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婺源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江西省婺源县人民政府《关于要求划定婺源绿茶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请示》(婺府字〔2007〕134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江西省婺源县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上梅洲、鄣科1号、婺茶1号、2号、34号、43号、上溪早等。
(二)立地条件
婺源绿茶产地海拔百米以上,pH值4.5至6.5之间,土层深度在0.3米以上,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上。
(三)茶树栽培
1.建园:茶园基地要求土层深厚,坡度35度以下,周围植被保护良好,土壤肥沃,茶园开垦深度50厘米以上。
2.育苗:选择规定品种为苗木,采用短穗插的方法培育无性系种苗。
3.移植:无性系茶苗以一年生的合格壮苗。移植时间:春季2月中旬至3月上旬;秋季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
4.种植密度:单条种植每亩植≤2500株;双条种植每亩植≤5000株。
5.耕作:婺源绿茶茶园耕作一般分为春锄春壅,夏锄夏壅,秋挖窖草施基肥的方法。
6.施肥: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焙茶类型和气候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间,实施茶园平衡施肥,同时防止茶园过量乱施肥。
7.茶树修剪: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树型要求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重修剪和台等方法,培养优化型树冠,复壮树势。
8.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鲜叶采摘
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成品茶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树制宜的原则,按标准适时采摘一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
(五)加工
鲜叶→摊青→杀青→散热→揉捻→炒二青(炒坯、理条)摊凉→炒三青(造型)→摊凉→烘(炒)足干→精选→包装。
(六)质量特色
“婺源绿茶”产品分为:茗眉、特级、一级、珍眉。
1.感官特色:
2.物理化学指标: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婺源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江西省婺源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历史文化
民间传说
五代十国时期,婺源浙源乡村有一位慈眉善目的方婆,常年在浙岭岭头结茅庐,汲山泉,煮绿茶,方便过往行旅饮用,不取分文。方婆辞世后,葬于浙岭上,过往路人感其恩德,途经其墓时捡石堆冢,年复一年,方婆的墓逐渐堆成了高6米的大石冢,世人称为“堆婆冢”。
方婆故事对婺源民间风俗影响深远,成为婺源民间推崇至善至美的精神象征,广泛影响教育着后人。这里的乡民沿袭着方婆遗风,以礼待客,以做好事为荣,乡民常在乡村的一些山亭、路亭、桥亭、店亭设缸烧茶,免费供行人饮用,有的甚至帘旗高挂,上书“方婆遗风”四个大字,成为婺源县茶文化的精神传承者。也就是从五代十国开始,方婆遗风逐渐在婺源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饮茶习俗与用茶风俗。
婺源人以茶为礼,不断提升生活品味,茶礼、茶俗蔚然成风。婺源饮茶习俗是:“客来斟茶,双手捧上”。客到,主人第一礼便是上茶,情感真挚,朴素大方。若贵客到或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要吃“粿子茶”,即用茶、糖果、瓜子等同时招待客人。婺源人倒茶、倒酒有“浅茶满酒”、“七分茶八分酒”之说,以免茶、酒倒得过浅显主人心意不诚,倒得过满而有主视客粗俗之嫌。
婺源县风俗中也有许多与茶有关,如姑娘出嫁前要用最好的茶叶扎一朵“茶花”,出嫁日在亲朋宾客面前冲泡,敬公婆和宾客。茶,已成婺源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朱熹与婺源绿茶
婺源人朱熹一生嗜茶爱茶,晚年自称“茶仙”。八百多年前,他从福建省回家乡婺源扫墓时,不仅把武夷岩茶苗带回家,在祖居庭院植上十余株,还把老屋更名为“茶院”,并作了《茶院朱氏世谱后序》。
朱熹是理学家,也是教育家,他以茶论道传理学,把茶视为中和清明节的象征,以茶修德,以茶明伦,以茶寓理,不重虚华,崇尚俭朴,更以茶交友,以茶穷理。他曾借品茶喻求学之道,通过饮茶阐明“理而后和”的大道理。他说:“物之甘者:吃过而酸,苦者,吃过即甘。茶本苦物,吃过即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理本天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朱子语类?杂说》)他认为学习过程中要狠下工夫,苦而后甘,始能乐在其中。其所谓“理而后和”,认为“理”乃是自然界严实的规律,是社会人际关系严格的礼仪。“理”是“和”的前提,有理才有和。循理是一种苦修,而只有“行之各得其分”,才能领悟到“至和”的甘甜。这是朱熹对茶之“礼”的思想升华。朱子讲学亦常以茶喻学。宋代煎茶仍然沿袭唐朝遗风,在茶叶中掺杂姜葱椒盐之类同煎,犹如大杂烩而仿茶味。朱熹对学生说,治学有如此盏茶,“一味是茶,便是真才,有些别的味道,便是事物夹杂了。”(《朱子经类》)他认为对理学要钻深研透,皓首穷经,绝不要被当时流行的某些流派所迷乱。朱子巧妙运用这一比喻,既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婺源县是朱子的故里,朱子理学在此间影响深远。自南宋以下,婺源儒学盛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婺源人奉行朱熹《家礼》,尤重礼仪,作为待人的茶礼因而更为讲究。婺源茶道就深深地烙上了朱子思想与婺源淳朴民风的印记,充分体现“敬、和、俭、静”的文化内涵与道德精神,并以“文士茶”、“农家茶”、“富室茶”细分,彰显不同层次的文化形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等级分类
甄别选择
冲泡方法
贮藏方法
产地环境
位置境域
土壤地貌
水文情况
气候情况
历史渊源
生产情况
产品荣誉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质量技术要求
专用标志使用
历史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