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埠牛肉丸是
广东省地区有名的
汉族小吃。
牛肉丸来源于汉族中的客家菜。在清末及民国初期,卖牛肉丸的小贩大部分是客家人,他们挑着小担在
潮州市挨街串巷叫卖。20世纪40年代的一带饮食摊档甚多。
改革开放以来,牛肉丸成为
潮汕地区美食美名远扬,其中尤以用料上等口味正宗的牛肉丸著称。
庵埠牛肉丸,起源于客家。因广东客家地区山地多,饲养
黄牛、
水牛较普遍,所以客家常以牛肉作为日常食用的肉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客家人逐渐摸索出,将牛肉制成牛肉丸来食用这种形式。
在清末及民国初期,便有许多客家人挑着
二胆岛,在汕头潮州走街串巷,叫卖牛肉丸汤。潮汕人看到客家的
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吸取其优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以此将它移植过来。
如客家人捶打牛肉丸,用菜刀的刀背,效果差且力度不够,影响打出的肉浆质量,潮汕人便改用两根特制的铁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双手轮流捶打,左右开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浆。
又如客家人煮
肉丸是用清水,一向讲究原汁原味的潮汕人则改用牛肉、牛骨熬汤来煮牛肉丸,这样就保证在煮牛肉丸时,肉丸的肉味不会渗透到汤水中,从而使牛肉丸更具浓郁的牛肉味,同时还增加用
沙茶酱作酱碟吃。
由于
潮汕地区人制作的
牛肉丸比客家人技高一筹,更为精细考究,故潮汕制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成为一种最为大众化的潮汕民间小食。时间一久,人们都知道潮汕手捶牛肉丸,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庵埠手捶牛肉丸是起源于客家了。
庵埠牛肉丸要选用新鲜的牛腿包肉,牛筋作料切成块,放在砧板上,用特制的方形锤刀两把(重量3公斤左右),用力把
牛腿肉槌成肉浆,加入少量雪粉(
食用碱)、精盐、上等潮汕鱼露和味精,继续再槌15分钟,随后用大钵(大盆子)盛装,加入方鱼末、
白肉粒和味精,拌匀,然后用手使劲搅挞,至肉浆粘手不掉下为止,然后用手捻肉浆,握住拳头控制从大拇指和食指成环状中挤出丸,用羹匙掏下放到温水盆里,再用文火煮丸约8分钟,
捞起牛肉丸。食时用原汤和牛肉丸下锅煮至初沸,加入适量味精、芝麻油、胡椒粉和
芹菜粒,配上
番茄酱、
沙茶酱或
辣椒酱佐食,号称牛肉丸之王,最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