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佛教
元世祖即位至顺帝末年间的佛教
元代佛教是指蒙古族在中国境内建立元王朝时期(1260-1368年)的佛教。在此期间,佛教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发展,包括对各种宗教的平等对待政策。元代佛教不仅涉及中原地区,还包括蒙古时代之前的佛教历史。
历史沿革
元世祖忽必烈在即位前,邀请了西藏地区的名僧帕思巴前来,即位后,将其奉为帝师,负责全国佛教事务,并兼任藏区政教领袖。帕思巴去世后,其家族成员继续担任帝师职位。元朝皇帝通常会在帝师指导下接受戒律,然后再登基。国家财政经常用于支持佛教活动,如兴建寺庙、雕刻藏经等。喇嘛僧侣享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政策与影响
元代初期,汉族僧徒和河西回鹘僧侣仍然受到良好的待遇。耶律楚材刘秉忠等佛教人士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对佛教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禅宗在江南地区盛行,天台、白云、白莲等宗派也颇为活跃。然而,佛教教义并未得到显著发展,主要体现在寺院经济的增长和僧尼数量的增加。寺院积极涉足工商业,这成为了元代佛教的一个独特现象。
管理机构
元代管理佛教的机构经历了多次变更。最初的总制院后来更名为宣政院,职责范围扩大,并在全国设立了多个分支机构。僧官如僧录、僧正、僧纲等均由宣政院管理。至顺二年(1331年),撤销行宣政院,改为广教总管府。元统二年(1334年),再次更改组织架构。
寺院经济
元代寺院和僧尼的数量庞大。据统计,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全国共有寺院24,318所,僧尼总数达到213,148人。皇室建造了许多官寺,如大护国仁王寺、圣寿万安寺等。随着寺院的兴起,朝廷向寺院提供了大量的土地,促进了寺院经济的发展。
藏经
元代虽然没有大规模官方刻印藏经,但已有弘法寺大藏经版,并进行了修订。民间私人刻印的藏经也有多种版本,如普宁寺本、碛砂版等。此外,还有西河字(西夏文)大藏经版和白莲宗的毗卢大藏。
人物
元代佛教的重要人物包括帝师帕思巴及其弟子,如胆巴、阿鲁浑萨理、沙罗巴、达益巴、迦鲁纳答思等。他们对佛教的传播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禅宗在南北两地都有杰出的代表,如万松行秀、海云印简、云峰妙高、雪岩祖钦、高峰原妙禅师中峰明本、元叟行端等。天台、华严、慈恩、戒律等宗派仍有传承,如湛堂性澄、玉岗蒙阔、浮休允若、大用必才、绝宗善继等。此外,还有白云宗、白莲宗等新兴教团。
文化艺术
元代佛教艺术受到了来自西藏自治区和蒙古的工匠的影响,尤其是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及其学生刘元的作品。他们的创作推动了佛像塑造和雕刻艺术的变化。元代僧侣的文学成就也很突出,如明本、行端、祖铭、栯堂、宗衍、子庭、本诚、端木赐、圆至、实存、善住、清珙、至仁、惟则等,都在诗歌领域有所建树。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政策与影响
管理机构
寺院经济
藏经
人物
文化艺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