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津口赫哲族乡,隶属于
黑龙江省省
佳木斯市同江市,地处同江市西北部,黑龙江中游南岸的
街津山脚下,东与
勤得利农场相邻,南与青龙山、清河乡相连,西与三村镇接壤,北与
俄罗斯隔黑龙江相望,2018年,区域面积253.19平方千米,
户籍人口3673人。古称“盖金”,
赫哲语,意思是铺满黄金的地方;因街津山正处莲花河注入黑龙江的入口,故得名
街津口。
历史沿革
清乾隆四年(1739年),名街津乌扎拉哈拉一屯。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属同江区。
民国三十六(1947年),组建联合会。
1953年,设街津口村。
1956年5月,属同江乡。
1958年9月,属同江公社。
1963年,析置街津口公社。
1984年3月,改街津口赫哲族乡。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街津口赫哲族乡辖
渔业、卫明、卫国、
卫星、卫华、卫垦6个行政村。
截至2019年10月,街津口赫哲族乡下辖6个行政村; 人民政府驻渔业村。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街津口赫哲族乡境内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势除
街津山以外多为平原地带,其上有漫滩、
丘陵,由街津山和额图山的部分面积构成。
气候
街津口赫哲族乡属
温带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1.8℃,极端最低气温-39.2℃,极端最高气温37℃。
水文
街津口赫哲族乡境内河流属
黑龙江水系,主要河流有
松花江、黑龙江,青龙河、莲花河。
自然资源
街津口赫哲族乡境内矿藏资源主要有
花岗石;野生动物有12种动物为国家级、二级保护动物,主要有兔、狼、熊、野猪、
狐属、飞龙等;林地面积25.5万亩,主要树种有黄菠萝、水曲柳、胡桃、概树等;
藤本植物有丛桦、
刺五加等;
草本植物主要以
薹草属、
地榆为主;菌类有
金顶侧耳、
元蘑、
榛蘑等;境内水面积8.2万亩,水产种类有17科39类,主要特产有鲤鱼、缉鱼、
大麻哈鱼、花、出花、
鲫花、哲罗等鱼类。
自然灾害
街津口赫哲族乡主要自然灾害有低温冷害、洪涝、干旱、大风、冰雹、暴雨、虫害、
霜冻、
雷电、
龙卷风等;1959年,发生洪水灾害,除农业受灾外,
渔业也因水大鱼池冒漾,捕鱼量很少;1984年8月20日,六屯至七屯堤防有300米长堤防漫顶,3处决口。
人口
2011年末,街津口赫哲族乡辖区总人口3894人,另有流动人口547人;总人口中,男性2725人,占70%;女性1169人,占30%; 18岁以下482人,占12.4%; 18~35岁1674人,占43%; 35~60岁1557人,占40%; 60岁以上181人,占4.6%;总人口中,以
汉族为主,达3257人,占83.6%;有
赫哲族、
达斡尔族、
朝鲜、满4个少数民族,共637人,占16.4%;2011年,
人口出生率8.2‰,人口死亡率3.9‰,
人口自然增长率4.3‰。
经济
2011年,街津口赫哲族乡生产粮食2.7万吨;农业耕地面积9.7万亩,人均23.9亩;粮食作物以大豆、玉米为主;2011年,各类捕捞
渔船90艘,水产品总产量4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1350元。
2011年,街津口赫哲族乡财政总收入376万元,比上年增长12%。
2018年,街津口赫哲族乡有工业企业1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1个。
社会事业
文体事业
2011年末,街津口赫哲族乡有村文化活动中心4个;农家书屋4个,藏书0.6万册,有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6人,有业余
摄影、书法、美术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成员30余人,民间文化以依玛堪、说胡力为代表;
民歌以嫁阔令、赫尼娜为代表;乐器以口弦琴、单面手鼓为代表;舞蹈以萨满、神杖舞为代表。
街津口
赫哲族乡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鱼皮衣、河灯节、赫哲族鱼骨,其中赫哲族鱼骨获得“
中原地区首届文物
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金奖和“中华一绝”大赛银奖。
2011年末,街津口赫哲族乡有66.6%的村屯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50.8%。
教育事业
2011年末,街津口赫哲族乡有主要学校有街津口赫哲族学校,是全国仅有的五所赫哲族学校;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社会保障
2011年,街津口赫哲族乡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76户,人数1085人,支出113万元,比上年增长16%,月人均86.8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8人,支出3.2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4.1万元,比上年增长3.7%。
邮政电信
2011年末,街津口赫哲族乡有有邮局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8千米,乡村通邮率98%;全年投递邮件20万件;有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1个;
固定电话用户473户,电话用户普及率50.3%;移动电话用户935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8%;宽带接入用户234户。
交通
街津口赫哲族乡境内公路有外环路、八街线等,有客运站1个。
荣誉称号
2021年11月,街津口赫哲族乡被
黑龙江省省委农办确定为黑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