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铁乡
达州市达川区辖乡
银铁乡是达州市达川区辖乡。明代建场,清属宝芝乡,1940年置银铁乡,1958年改银铁公社,1984年复银铁乡。银铁乡位于达州市主城西北部,距达州主城36公里。面积20.72平方千米,人口6982人(2017)。乡村公路与达(川)广(元)、达(县)渠(县)公路交会。辖街道社区(城镇社区)、流河社区(农村社区)2个社区和石坎子村、铁顶垭村、董家场村、茶斗坡村、三溪口村、小银山村6个村委会。银铁乡乡镇企业有粮油加工厂
历史沿革
春秋,属子国。
战国,属巴国地。
东汉永元二年(90年),属宣汉县
清至民国,属达州市(今达川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置银山乡苏维埃。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置银山、铁钉2乡,属达川区第五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银山、铁钉2乡合并为银铁乡。
1958年9月,乡改公社。
1983年12月,公社改乡。 
2019年12月20日,撤销银铁乡、五四镇,将原银铁乡和原五四镇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石梯镇管辖。
达川区距达州市主城70公里。面积25.5平方公里。乡村公路与达(川)广(元)、达(川)渠(县)公路交会。辖街道社区(城镇社区)、流河社区(农村社区)、石坎子村、铁顶垭村、董家场村、茶斗坡村、三溪口村、小银山村。 银铁乡位于大巴山脉南麓,辖2个社区,6个行政村,82个村民小组,6982人(2017)。这里,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基础条件极差,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缓慢,人民群众还不富裕。但是自2004年来,在书记潘彬、乡长邹业超等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银铁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貌换新颜。乡党政一班人以其坚实的脚步,有力的措施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乡GDP总量达到3513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00%,消化财政负债30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万元,实现粮食总产7632.18吨,经济作物收入7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300万元,劳务收入75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元;7个村50%的社通了公路,移动、联通、电信通讯覆盖面积达70%以上,20%的农户改建了住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二00四年被达州市表彰为30个进步乡(镇),被达县县委表彰为"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原青海省军区司令员张江霖出生于银铁乡石坎子村。
银铁场镇
银铁乡地处丘陵地带,山坡较多,场镇就在一条呈"之"字形的坡道上,街面坑坑洼洼,晴天灰尘满天飞,雨天污水横流,小摊贩摆设点,没有规则,混乱不堪。逢赶集天下雨,乡民及摆摊贩苦不堪言,加之前届政府出台了硬化措施、集了资,但始终未硬化,老百姓怨声载道。党委、政府为了顺民心,树形象,决定由政府牵头,花小钱办大事,自己购材料施工,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完成了场镇硬化,顺了民意,政府形象得到了较大改观。
场镇硬化后,党委、政府加大力度治理脏、乱问题。发动乡级单位,政府各部门和街道居民全力赴治理场镇脏乱现象。疏通、维修下水道,修建完善化粪池,规范经商经营摊位和车辆停放点。实施场镇"三网"(电网、电视网、电话网)改造和居住房棉壁面壁工程,落实垃圾日常清运、堆码(处理)工作,建立场镇清洁卫生管理和保洁制度。如今的场镇规划井然有序,昔日脏乱的局面不复出现,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银铁乡辖银铁1个居民委员会,流河、石坎子、铁钉境、董家场、茶斗坡、三溪口、小银山7个村民委员会;下设3个居民小组、82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银铁乡辖2个社区和6个行政村,  乡人民政府驻正街26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银铁乡地处达川区西北部,距达川区城区72千米,东接渠县报恩乡,南靠渠县安北乡,西邻渠县大义乡,西北与石桥镇相连,北与石梯镇接壤,东北与石梯镇交界。  辖区总面积20.7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银铁乡地处四川盆东平行岭谷区、盆中丘陵区、盆周低山区连接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境内最高点位于茶斗坡村大苏坡,海拔808米;最低点位于流河村高滩坝,海拔270米。
气候特征
银铁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热、秋凉,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7.3℃,1月平均气温6.2℃;8月平均气温27.3℃。平均气温年较差1.5℃。生长期年平均322天。无霜期年平均311.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328.15小时,年总辐射116.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211.4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40.1天,降雨集中在每年的4~10月,7月最多。 
自然灾害
银铁乡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年均发生0.3次,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2011年9月18日,导致全乡大部分稻田和居民房屋被淹没,公路中断,受灾1460户、4500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100万元。 
自然资源
截至2011年末,银铁乡耕地面积9841亩。
人口民族
总人口6982人(2017)。
截至2011年末,银铁乡辖区总人口9206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60人,城镇化率13.7%。另有流动人口1560人。总人口中,男性5155人,占56%;女性4051人,占44%;18岁以下1848人,占20%;18~60岁6440人,占70%;60岁以上918人,占10%。人口均为汉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30人。 
截至2017年末,银铁乡常住总人口6982人。 
截至2019年末,银铁乡户籍总人口9055人。
经济
深入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完善好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工作,给农民吃上减免的定心丸,明确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银铁乡穷乡僻壤,经济落后,但我们坚持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寻求新的增长点,确立了五大经济支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粮食增收。由于经作面积的扩大,要保证粮食生产稳中有增。乡党委、政府做到了小春勤管理,大春生产早发动,技术早培训,良种、化肥早供应。把旱地改制、稻田高产开发、两高田开发作为增产的主要措施。大春粮食产量实现3500吨,比上年增产76吨。
--畜禽增收。年初,乡党委、政府确立了"发展畜牧业,大步奔小康"的工作思路。出台了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上下形成共识,层层落实责任。大力发展生猪、肉牛、家禽。在被邻县出现生猪口疫的影响下,做到信心不减,总量上升,全年出栏肥猪1.2万头,家禽出栏42万只,配种安格斯肉牛217头,实现畜牧业产值879万元。
--渔业增收。年初,党委、政府把渔业发展作为一项目。大力推行稻田养鱼,全乡有稻田养鱼5家,塘堰水满鱼跃。
--果菜增量。在结构调整中除扩大油菜种植面积以外,把增大水果、蔬菜面积当作结构调整的重点。全乡水果产量达到430吨,产值80万元。蔬菜产量650吨。实现产值65万元。果菜在数量和效益上有了大幅度增长。
--外出务员增值。党委、政府鼓励剩余劳动力就业转化,鼓励外出务工。2004年全乡外出务工1100余人,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综述
2011年,银铁乡农业总产值8203万元,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5%。农民人均纯收入4957元。财政总收入302万元。 
2019年,银铁乡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个。 
第一产业
银铁乡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2011年,银铁乡生产粮食7164.1吨,其中水稻2915.4吨,小麦1006吨,玉米1213.3吨,高粱27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等。2011年,油菜种植面积3500亩,产量889吨;花生种植面积668.1亩,产量681吨。
银铁乡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银铁乡生猪饲养量20260头,年末存栏8855头;羊饲养量3932只,年末存栏1667只;家禽饲养量18.3万羽。
截至2011年末,银铁乡累计造林300亩,林木覆盖率36.8%。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480亩,产量626吨。
2011年,银铁乡大型农业机械2台(辆)。 
第三产业
截至2011年末,银铁乡有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350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000万元。
交通
2011年末,银铁乡有乡级公路2条,总长16千米。客运汽车3辆,客运总量3.2万人次。
文化
地名由来
银铁乡取银山观与铁钉埠山峰首字原而得名。
抗灾稳粮
2004年,银铁乡与全区一样遭受了百年不遇的"9·3"洪灾,造成全乡200余户农户受损,2300亩农作物受灾,800亩水稻受重灾,在如此惨重的灾害面前,党委、政府没有退缩,而是组织全体乡村社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抗灾自救,增大晚秋作物种植面积,依靠科技投入,重抓田间管理,大灾之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到4632.18吨,比以前略有增长。
在"9·3"洪灾中,全乡住房受损户在县政府和县民政局的关心指导支持下,立即组织实施受灾农户住房灾后重建工作,采取"一帮一"的办法,责任落实到人,规划落实建房用地,协助组织建筑材料,并在信用社担保贷款,使受灾户住房得到重建,使受灾农户顺利地住进了新居,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银铁特色
粮油,水稻,小麦,蚕茧,柑橘,生猪,家禽
地方特产
银铁乡有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州脆李,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川区苎麻达县乌梅
达州脆李果实中大,圆形,果顶平或微凸;果面黄绿色,果粉中多、灰白色;缝合线浅、明显、不对称;果肉淡黄色,肉质脆,汁液中多,味甜、浓,离核。
2011年12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达州脆李”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达川区苎麻,具有强度好、单纤维支数高、纤维长等特点。达县苎麻的单纤维强度为35~40克,束纤维强度为52克左右;达州市苎麻平均单纤维支数在1900~2200米/克支,纤维支数最高可达2402米/克支。
2007年03月05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达县苎麻”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品种“耳梅”。乌梅主产在四川等处行中书省贵州省福建体育会等地,四川达川区达县乌梅的原生资源地和主产区,果实椭圆形,青神中学透黄,种核属椭圆籽类型,两侧无棱线,呈流线型边缘。果肉率85.5%,达县乌梅初加工后成品呈不规则的耳扁球形,直径1.5~2.3厘米。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不平。一端有圆形的果柄痕。果肉柔软,乌黑色或黑褐色。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小凹点。
2010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达县乌梅”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社会
基础建设
免征农业税,让农民充满欢乐。但银铁乡党委、政府却没有因此感到轻松,相反,压力更大了。银铁乡远离城市,远离现代农业,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要发展现代工业农业,走致富奔小康路,确实有些困难。乡党委、政府一班人没有退缩,而是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银铁乡的实际情况响亮地提出了"借助优势,依托项目,务实基础,兴镇活商,强企重农,富民强乡"的口号,明确了无税时代农村工作的重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构筑致富平台。
银五公路是我乡的交通大动脉,为了给老百姓办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以带动乡域经济的发展,乡党委、政府多次召开分析会,决定硬化张银路,解决银铁交通难的现状,同时让老百姓真正体验"要想富,修公路"道理。在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乡老百姓的积极支持下,银五公路已竣工。如今,建设好的银五公路如一条自连接着五四乡和银铁乡,成了连接两乡的纽带。"要想富,除了公路,还有技术"是乡党委、政府提出的口号。经济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的便利,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传播。乡政府领导先后组织了农技站、农机站、农经站的工作人员下乡送科技服务,并在2005年工作计划中提出家家通光纤的目标。乡民们通过收看电视可以开阔视野,多了解国际、国内形势,通过科技频道可以懂得更多的农作物种植技术,改变传统落后的种植观念,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
抓水利设施建设、维修,着力解决灌溉用水难的问题。整修堰塘、水库,增加蓄水量,恢复因"9·3"洪灾损毁的灌溉渠堰,清除堵塞渠堰的淤泥、杂物,确保了春耕生产不误农时。
教育
达川区银铁乡共有中小学校7所。
达川区银铁乡中心小学、达川区银铁乡流河村小学、达川区银铁乡石坎子村小学、达川区银铁乡铁顶垭村小学、达川区银铁乡董家场村小学、达川区银铁乡茶斗坡村小学、达川区银铁乡小银山村小学。
2011年末,银铁乡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113人,专任教师4人;小学2所,在校生426人,专任教师2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100人,专任教师1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银铁乡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34万元。 
文化事业
1971年11月,银铁乡建成有线广播站,后改称广播电视站。2011年末,银铁乡有线电视用户253户,入户率10%。
2011年末,银铁乡有乡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室7个;各类图书室8个,藏书13000册。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银铁乡有医疗卫生机构1个;病床10张,固定资产总值89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1人。2011年,银铁乡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4977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 
社会保障
2011年末,银铁乡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9户,人数131人,支出29.3万元,月人均186元;城市医疗救助147人次,支出13.1万元。
2011年末,银铁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57户,人数576人,支出34.3万元,月人均50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41人,支出43.4万元;农村医疗救助137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61人次,共支出12.7万元;农村临时救济505人次,支出8.3万元。
2011年末,银铁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26人,抚恤事业费支出49.2万元。 
邮政电信
2011年末,银铁乡有邮政代办所1个。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237户,移动电话用户3777户,宽带接入用户23户。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银铁场镇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人口民族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三产业
交通
文化
地名由来
抗灾稳粮
银铁特色
地方特产
社会
基础建设
教育
文化事业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邮政电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