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像寺,原名殊祥寺,是
五台山佛教最早建立的寺庙之一,位于
山西省五台县台怀镇大白塔西南里许的凤林谷北侧,地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中原地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内。殊像寺现任住持为果祥法师。
殊像寺是五台山早期佛教寺庙之一,因寺内供奉着
文殊菩萨而得名,始建年代不详,根据文献资料推测可能建于后赵,重建于
唐朝。元泰定二年(1325年)重建后遭火灾。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年)重修。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康熙帝题匾“瑞相天然”于文殊骑
狻猊像。因此,殊像寺成为
五台山五大禅处与十大
青庙之一。
殊像寺占地面积6420平方米,其建筑布局为一进三层。前有牌楼、天王殿,后有位于高台上的藏经阁5间,两侧各有耳楼3间。寺院正中为文殊殿。正殿前东西两侧分别是钟鼓楼,正殿东侧有伽蓝殿、五观堂,西侧有祖师殿、客堂。
“五台山佛乐”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殊像寺佛教音乐作为“五台山佛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住持果祥法师是五台山佛乐传承人之一。1983年,殊像寺成为国务院公布的
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1986年,殊像寺被列为
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殊像寺原名殊祥寺,是
五台山佛教最早建立的寺庙之一,因寺内供奉着
文殊菩萨而得名。此寺始建年代不详,据各种文献资料考证,可能建于
后赵,重建于
唐朝。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
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明代
天启六年(1626),在寺后西北角清净处修建了一间客堂,后来被清朝的三公主看中,把它改名“善静室”,作为“习静”之处。
康熙二十八年(1689),
康熙帝为殊像寺的文殊骑狻像题匾:“瑞相天然”。于是,殊像寺一跃而成了
五台山的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
青庙之一。
1998年4月“
文殊菩萨一会
五百罗汉悬塑”修建竣工。
景区布局
布局特点
殊像寺建筑布局高低错落,内部摆设考究,环境幽雅,园林气息浓厚,犹其叠石更为驰名。
殊像寺属殿建一进三层,前有牌楼、天王殿,后有雄踞高台的藏经阁5间,该阁的两侧各有耳楼3间,高大的文殊殿矗立寺院正中。月台上下,立着明、清两代的石牌7通。前面东西两侧是钟鼓楼,正殿东有伽蓝殿、五观堂,西面有祖师殿、客堂。东西两面还有两处院落,有30间房,整个寺容、布局规整严谨,主次分明。
天王殿与山门合一,殿前蹲狮一对,殿内正面供
弥勒佛、背后佛龛,中站着一尊手执金刚杵的护法韦驮。天王殿北两侧为东、西配殿,东殿名馔香室,西殿名演梵堂。
建筑特点
殊像寺山门面南,面阔三楹,进深两间,单檐
歇山顶,内供
护法神哼、哈二将。山门前左右置
石狮一对,两侧设腰门。过门殿两侧摆钟、鼓楼,均为面阔三楹,进深一间,单檐歇山。山门正北为天王殿,面阔五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前后格封木壁板,中三间设欢门,稍间开欢窗,殿两侧置腰墙,界以一进院落,腰墙辟腰门与二进相通。
殊像寺内最著名的建筑大文殊殿为殊像寺的主殿,重檐九脊歇山顶。殊像寺为典型汉式寺庙,采用庭园布局手法,大规模叠砌假山,散植松树,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文殊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
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这一彩色悬塑,反映了
阿罗汉在峻岭间的千姿百态,有降龙伏虎、撼山探海、聆听讲经、端坐习定、脚踩水兽、坐船渡海、飞行空中等各种形像。这一巨型彩色悬塑,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场景多变。
主要建筑
天王殿
天王殿与山门合一,殿前蹲狮一对,通高1.9米。
天王殿为三开间,面宽15米,进深6米,单檐歇山顶,殿内正面供
弥勒佛、背后
佛龛,龛中站着一尊手执
金刚杵的护法韦驮,高1米,四大天王高3米,是近年新塑。
文殊殿
文殊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也是寺内的最大殿堂。周雕高耸,巍峨壮观。殿面宽五间,56.4米,进深三间,19.63米。月台长21米,宽9.3米,高1米,连同殿基、踏垛和散水共占地989.5平方米。月台上下,有明弘治万历年间的殊像寺重修碑5通,有
康熙、
乾隆的御制碑2通。该大殿重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乾隆年间有过一般性修。1983年,落架大修。重修后的大殿保持了明代建筑风格。殿内
文殊像与大型悬塑只经过了一些补塑,基本保持了原貌。
殿内悬挂着两块牌匾,一块是康熙二十九年(1619年)御制匾,上书“瑞相天然”,一块是乾隆御制匾,上书“大圆镜智”。佛台下,塑着闻名遐迩的
文殊菩萨骑
狻猊像,总高9.87米。其中,狻猊高3.05米,莲花座高1.6米,文殊菩萨像高5.1米。狻猊背披锦垫,上置莲花瓣宝座,花瓣分上下两层,共108个花瓣,每个上塑有一尊小
佛像。文殊菩萨右腿盘屈,左脚踏着莲花半坐其中。菩萨头戴五佛冠,身披
僧衣,手执如意,身后背光图案饰吉祥花卉、珍禽异兽,有三层火焰,身右为
善财童子,左为修罗天王。身后还有四尊胁侍菩萨。
文殊像两旁还塑有
佛陀波利、圣老人、于王。供桌两边,列着两尊
护法神,一为
韦驮菩萨,一为多罗天王,这组雕塑创作于明代弘治年间,代表了明代雕塑的艺术风格。
文殊像背面是渡海观音菩萨群塑。中央是观音菩萨的大
塑像,高2.6米,两旁塑着善财、
龙女、
达摩、
六祖慧能、龙王等。上面还塑着观音菩萨。东西次间,塑有药师佛和
接引佛各一尊,高2米,这两尊塑像姿态自如,比例匀称,为塑像中的上乘之作。
“五百罗汉渡口”悬塑群像
文殊大殿的两山及后面的墙壁上有一组“五百罗汉渡口”悬塑群像。悬塑总长48米,高6.8米,总面积达326.4平方米,悬塑上层为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层次交错,景观复杂,各尊
阿罗汉行进和活动在山涧、
石洞、棚舍、殿堂中,或降龙伏虎、或撼山探海、或诵经念佛。其间用山、水、林、路、云等巧妙隔开,每个局部各自叙述一个离奇曲折的传说故事,都可独立成幅,悬塑下部波涛汹涌,也有旋涡激浪,各位罗汉渡江而过。他们形态各异,满面风采,整个悬塑如镂空了的巨大
浮雕,嵌于殿顶和壁上,着色以深蓝为主,表现了山的青黛和江的幽深。在悬塑东南方中部,还塑有一座小泥碣,高55厘米,宽25厘米,厚5厘米。黑底白字。
五百罗汉悬塑现存人物
塑像423尊。其中
阿罗汉383尊,胁侍像40尊,其余残缺不全,或毁坏无存。1998年4月“
文殊菩萨一会五百罗汉悬塑”修建竣工。再现了历史艺术的风采。
其它景观
殊像寺外牌的前面,有一口泉水,名为般若泉。“般若”是
梵语,为“智慧”的意思。据说,饮此泉水能长智慧、去愚痴。所以,不但佛门把这里的泉水列为供佛的“净水”,还把它作为贡品,清代帝王朝山礼佛,也专饮此水。因此,善男信女们来到这里,都会用瓶盛上泉水带回去与亲人共享。
开发与保护
“
五台山佛乐”被列入2006年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殊像寺佛教音乐是“五台山佛乐”重要组成部分。果祥法师是五台山佛乐传承人之一,在他的培养下,截至2016年,殊像寺目前有二十余位懂佛乐的僧人。
在20世纪后半期至21世纪前十年,五台山佛乐失去了传承数百年的传统,普通佛事皆采用南方寺院的做法,只唱不吹,而
器乐则成了单独的部分。现在殊像寺的僧人能够达到吹唱合一的水平,说明他们的水平在逐渐提高。果祥法师认为,这与政府的支持密切相关。
1983年,殊像寺被国务院列为
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
相关文化
佛教音乐
五台山是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也是全国惟一兼有汉传佛教(称“
青庙”)和
藏传佛教(称“黄庙”)的佛教圣地。佛教音乐与五台山佛教相伴,始于北魏,成为五台山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五台山仅仅
山西南山寺和殊像寺保留着青庙音乐。
传说故事
殊像寺
文殊菩萨殿内的文殊
塑像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当年塑造这尊像时,狮子和菩萨身都已塑好,但是菩萨头却怎么也塑不好。因为,大家本来就没见过菩萨真容。有一天,一位师傅正在和着一团
荞麦面准备做饭,一抬头看到天空上祥云缭绕,文殊菩萨在彩云中显圣了。这位师傅连忙按照菩萨的形象,用手中的荞面塑好了佛头,人们一看,居然不大不小正好和佛头的比例协调配套,于是,干脆就把这荞面头做的佛头安了上去,也就产生了荞面头文殊的故事。
佛乐演出
殊像寺佛乐演出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配合政府宣传演出,如“
五台山佛教文化节开幕式”演出。二是参加国内外的交流演出,这种演出基本上是佛教内部或者是学术内部的交流演出,非商业性的,如2002年,殊像寺僧人参加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所举办的“中国佛道音乐精粹展演”。三是寺里的佛事活动。寺内的佛事活动又分几种:首先是寺里的早晚功课,一般都是唱念,没有吹奏,其次是各种佛教节日所举行的佛事庆典活动,即祝圣佛事。
参考资料
殊像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2024-02-28
五台山概况.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2024-04-29
五台山佛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