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柳
海洋珊瑚类
海柳,学名海铁树,是一种海洋生物,属于刺胞动物门珊瑚虫纲。其形态特征为树枝状的分枝结构,具有纤细的枝条和柔韧的质地,外观上与陆地上的柳树相似,因此得名"海柳"。尽管海柳木在形态上与树木相似,但经过科学研究确认,它并非植物,而是海洋动物的一种,属于珊瑚科。
物种简介
海柳,学名黑珊瑚目,属于黑角珊瑚科、黑角珊瑚属,是一种群体分枝的海洋刺胞动物门。其名称来源于其外形与陆地上的柳树相似。海柳生长在海底30米深的岩石上,通过吸盘紧密附着于岩石,采集过程极为困难。
海柳的生长速度极为缓慢,据科学研究,每年仅能增高5毫米。因此,一株海柳长至1米高,至少需要200年的时间。
海柳的密度大,质地坚硬,具有极高的耐腐性和耐热性,被誉为"海底神木"。1958年,在东山岛官路尾村的宋代古墓中出土了一些用海柳雕刻的手镯和茶具,这些陪葬品保存完好,展现了海柳的惊人耐腐力。官路尾村的历史可追溯至宋朝末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形态特征
海柳是一种质地坚韧的海洋刺胞动物门,具有水浸不腐、火焚难损的特性,表面富有光泽。海柳因其独特的形态、色泽和材质,常被加工成烟嘴、烟斗等工艺艺术品。加工过程包括取材、剪枝、锯、打坯、钻、雕、抛光等多道工序,能够制作出精美的烟嘴、烟斗、摆件、手镯、茶杯、戒指、佛珠等艺术品。海柳的材质特性允许雕刻师在其表面雕刻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人物形象等图案,创作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作品。
海柳与水母近亲蟳,生长在水深30多米的海底岩石上,高度可达3-4米。尽管外形类似植物,海柳实际上是海洋动物,属于刺胞动物门的铁木科。赤柳是海柳的一种,颜色鲜艳,出水时枝头小叶闪闪发光,树枝具有弹性,离水后变得坚硬。海柳出水时身上附有红、白、黄色的水猴子体,干后变为黑铁色,因此又称海铁树。海柳表面在雨天前颜色变暗,分泌微量粘液,有"小气象台"之称。
日本黑角珊瑚是海柳的一种,群体树状,分枝不规则,主枝和大分枝横切面椭圆形,羽枝刚硬密集,形成多层分枝平面。最小羽枝直径1026~1596mm,分枝呈黑褐色,刺圆锥形,光滑,分布于南海海域。
多小枝黑角珊瑚
多小枝黑角珊瑚,群体高26.5cm,基干短,分枝上再生产二叉分枝。最小分枝长6cm左右,直径447.5~537mm,刺三角形,顶端钝,有粒状突起。水螅体铁锈色,环绕分布在主干和大分枝上,触手较短,口锥半球形。分布于海南省三亚和西沙群岛
生长环境
栖息于水深15-20米的硬底上,或更深的珊瑚石和岩石上。
分布范围
分布于广东大鹏湾和海南的亚龙湾、三亚、西瑁等海域。现在本地海柳已经开采完了,大部分的海柳都是从东南亚和南非进口的原料
主要品种
常见有血柳、红柳、赤柳、乌柳、石柳、藤柳、珊瑚柳和金丝柳等,其中赤柳、乌柳常见,血柳、红柳相对稀少,金丝柳属极为稀有的品种。金丝柳,色似黄金,呈金丝镂状,发育变彩和呈现猫眼石效应,异常精美。
主要价值
工艺价值
海柳质地坚韧,颜色鲜艳,光泽柔和,抗火烧水浸能力强,是制作各种艺术品的上乘材料,以其制成的烟嘴,对尼古丁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吸烟时凉喉爽口,深受人们的喜爱。常加工成各种工艺品,如手链、摆件、茶杯、戒指等。古代海柳制品是帝王将相和达官贵人的高尚玩物。
药用价值
海柳煲鸡头内服可止血,煮汤吃还治腰痛。海柳——柳珊瑚,含有柳珊瑚倍半;对其进行结构测定及药理学和药效等方面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其不含N元素,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和解毒作用,还具有较好的降血压、减慢心率、抗心律失常、抗血管及回肠的肌肉痉挛和耐缺氧作用。历代本草如《唐本草》、《本草拾遗》、《本草纲目》和《海药本草》等均有记载,某种种类和珊瑚、海蜇等至今在中医临床上,特别在福建省广东省沿海民间仍在广泛使用。
收藏价值
因为海柳稀有珍贵,特别是活的海柳,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因而用海柳(尤其是活的海柳)制成的烟斗,价格往往较高。由于海柳连年来被过度采集,以致海柳越来越少,目前已频临绝迹,因而价值越来越高。无论制作成何种工艺品或者海柳烟斗,都可作为工艺品摆设,有收藏价值。
采收储藏
垂网采取,洗净,晾干。
目录
概述
物种简介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主要品种
主要价值
工艺价值
药用价值
收藏价值
采收储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