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位于安徽省
合肥市,为安徽大学所属二级教学科研单位。现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全日制学术型硕士专业;另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2013年1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侯惠勤教授受聘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历史沿革
安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始建于1958年安徽大学建校时的的政治系,1964年并入
皖南农学院,
改革开放后原安徽劳动大学政治系中的部分老师组建成了安徽大学
马克思列宁主义部,1988年创办公共关系专业(专科),1994年创办商学系(本科),至1998年顺应国家专业调整,停办;2005年创办
政治学系(本科),2011年院系调整至政治社会学院,现为安徽大学所属二级教学科研单位。
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术骨干:吴学琴教授、
张崇旺教授、王孝哲教授、潘金刚副教授、
张爱勤副教授、李明副教授、周明海副教授、单小芬讲师等。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代化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学术骨干:朱士群教授、
任暟教授、吴家华教授、吴学琴教授、
方爱东教授、陈义平教授、黄志高副教授、王进芬副教授、李明副教授等。
要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
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等。
学科带头人:方爱东教授
学术骨干:方爱东教授、陈义平教授、
凌有江教授、王建文副教授、凌宏彬副教授、
沈素珍副教授、许华副教授、丁成际副教授等。
主要研究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研究、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城市文化建设等。
院系概况
安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于2005年由
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教学部改建而成。建部以来,一直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1979-1985年开设“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1985-1998开设“中国革命史、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1998-2004开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文科);2005年以来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
除此之外,还对研究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1987-2010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科)、自然辩证法(理科)”;对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文科)、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理科)”。2011年以来对研究生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自然辩证法(理科)”;对博士生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选修)”。
安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博士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授权点。现招收和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的专业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近两年授予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70余人。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一个省级重点学科、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一个省级重点基地、1个专业资料室,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70余人、博士研究生19人。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五个教研室和“形势与政策”课程组。
安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作为教学科研单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曾聚集了一批有影响专家学者,如瞿介章、周新生、袁之勤、
朱士群、
任暟、
吴学琴、
吴家华等。现有教职员工4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23人。博士12人、博士在读8人。,省科学与学术带头人2人,省科学与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硕导20人,博导8人。现在学科队伍齐整,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一批年轻学者迅速成长。
多年来,共出版《理解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解释学视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学术专著50余部,在《
哲学研究》、《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将》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几百篇,主持和参加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百余项;获省部级等各类奖项几十项。出版《毛泽东思想概论》、《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学生时政读本》等各类教材20余部。在教学研究方面发表论文几十篇,获省教学成果
一等奖1项,
二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自招收博硕士生以来,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广泛好评和肯定,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已在科学研究、政府机关、学校教育、
社会工作等部门成为重要的骨干力量。我系还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研究的优势,服务社会,为省内高校培训师资,为地方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作一些咨询和智力服务工作。
教授委员会
副主任:潘金刚
委员:张崇旺、吴学琴、吴家华、
方爱东、潘金刚、黄志高、李明
学位委员会
主 任:吴家华
副主任:张崇旺
导师
博士生导师
朱士群
朱士群,男,
汉族,1956年2月 生于
淮南市,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7),安徽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9)。先后就读
安徽大学、
厦门大学、
南京大学,获哲学学士、哲学硕士、
社会学博士学位。兼任教育部思政理论课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主持完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世纪之交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1996)、《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2006),主持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2006),省社科规划重点委托项目《社会矛盾态势与社会建设任务》(2010)。著有《
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引论》(合作,安大出版社1997年,2004年修订再版)、《阶级意识、交往行动与社会合理性》(合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007,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10多种著译。发表过70多篇学术文章,其中《认真对待传统:从诠释学观点看》(《
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回应与引领》(《安徽师大学报》2007年第4期),被《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分获省社科优秀成果
三等奖、
二等奖。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名著选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国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等博士硕士课程,指导本科生获全国挑战杯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指导硕士生获省优秀硕士论文1篇。研究兴趣主要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
社会思潮;亦关注新时期乡村建设。
任,1965年9月生,安徽当涂人。1986年获
安徽大学哲学
学士,1989年获
武汉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5年和199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现为
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点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有者、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
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理事、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哲学学会理事等。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
主要研究论文:(独撰)
1、评新马克思主义对\u003c巴黎手稿\u003e的几种理解 /
光明日报1992-1-13
2、《精神现象学》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
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第17辑),
商务印书馆1995-5
3、
赫伯特·马尔库塞的社会主义观辨析 / 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4
4、析
法兰克福学派对科技异化的批判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6
5、评法兰克福学派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解 /
武汉大学学报1997-5
《
新华文摘》1998-1、《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1转载
6、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与
卡尔·马克思批判理论之比较 / 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3
7、析
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论”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6
8、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哲学基础 /
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4
9、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评析 /
哲学动态1999-2
《新华文摘》摘转1999-8
10、“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辨义 /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4
11、“
人类中心主义”辨正 / 哲学动态2001-1
12、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哲学思考 / 求是学刊2001-3
13、技术文明社会的生态危机意识 /
现代哲学2002-4
14、
尤尔根·哈贝马斯“生活世界”学说管窥 /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4
15、马克思的跨越发展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 /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1
16、与时俱进的“生产力动力观” /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6
17、恩格斯系统观的当代解读 /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5
18、“三个代表”的科学人文精神 / 光明日报2005-7-5
19、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意蕴 / 哲学动态2005-8
20、
卡尔·马克思“自然人化论”的生态学阐释 /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6
21、生态思维与科学发展观/光明日报 / 2006-6-5
22、“新唯物主义”的实践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
23、科技视阈下的绿色之维——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 /
江汉论坛2007-7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2007-6
24、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思维特征/光明日报2008-5-27 《中国哲学年鉴》摘转2009
25、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
伦理学的理论基点/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7
主要著作:
1、
民主社会主义哲学源流 /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合著)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合著)
3、批判与反思——
法兰克福学派“当代
资本主义理论”辨析 /
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独著)
4、
阶级意识、交往行动与社会合理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现代性话语 /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合著) 《中国哲学年鉴》作详细介绍2006
5、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论 /
学习出版社2006(合著)
入选首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文库;《中国哲学年鉴》作详细介绍2007
项目:(主持)
1、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AHSK01-02D1008
2、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三个代表’的哲学精神与时代内涵研究”/AHSK03-04D01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08BKS030
科研奖励:
1、合著《民主社会主义哲学源流》 / 皖版优秀图书
二等奖1995;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三等奖1998
2、独著《评法兰克福学派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解》 / 安徽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一等奖1998
3、独著《批判与反思——法兰克福学派“当代资本主义理论”辨析》 / 皖版优秀图书三等奖1998
4、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 / 第二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
5、独著《与时俱进的“生产力动力观”》 / 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三等奖2006
6、合著《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论》 / 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一等奖2009
7、独著《科技视阈下的绿色之维——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 / 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
二等奖2011
吴学琴
吴学琴,1965年生,安徽人。1987年
安徽大学哲学专业本科毕业,1990年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硕士毕业,2004年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毕业。2005年至2008年在
南京大学哲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1990年起在(原
政治学系)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工作。现任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意识形态、西方解释学。
职务与兼职: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学会理事、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副会长、
安徽省教育学会中学政治课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
所获荣誉: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与改革 / 安徽省教学成果奖
三等奖 / 2001;2005。
2、《西方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 /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 2005。
3、《正确评价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影响》 / 安徽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
二等奖 / 2007。
4、2007年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称号 / 2007。
5、“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的教学与改革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08。
6、荣获
安徽大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支持 /2009。
7、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三等奖 /2009- 2010。
8、《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解释学视域》 /
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
一等奖 / 2010。
9、《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解释学视域》 / 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奖 / 2012
项目:(主持)
1、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解释学视域”,已结题。
2、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当代
资本主义批判的方法论研究”,已结题。
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纬度的
意识形态研究” / 项目编号:09BAS041;已结题并获优秀等次。
4、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的子课题“当代中国的
后现代主义思潮” / 项目编号:06JZD0001。
5、安徽省研究生精品课程项目:“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 / 09-12。
6、2011年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工程省级建设项目:精品课程体系建设项目/ 项目编号:2011SZKJSGC2-2。
7、2011年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工程省级建设项目:思政理论课重点基础学科建设项目 / 项目编号:2011SZKJSGC5-2。
8、2011年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工程省级建设项目:思政理论课带头人建设项目 / 项目编号:2011SZKJSGC9-2。
9、2012—2013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工程省级立项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育支持建设项目 / 项目编号:20122013SZKJSGC4-2
主要著作:
1《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解释学视域》,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2《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合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
百喻经》(注译),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主要研究论文:
1、《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与新中国流行语的变迁》,《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3期。
2、《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分析及其认同》,《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红旗文稿》2009.12文摘。
3、《隐性的意识形态——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反思)》,《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0期。
4、《
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与高校网络平台建设》,《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5、《解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6.8。
6、《析“意识形态直接就是社会存在”——齐泽克的“后意识形态”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8期。
7、《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新发展》,《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0期。
8、《批判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分析》,《南京
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6.,11。
9、《结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阿尔都塞的阅读法分析》,《
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6.11。
10、《试析“单向度意识形态”的替代方案》,《
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1、《齐泽克的“后意识形态”概念辨析》,《江淮论坛)》2007年第4期。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哲学原理》2008.2。
13、《挑战单向度的“意识形态”——《
单向度的人》的文本解读》,《
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14、《深入反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
15、《正确评价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3 .5。
16、《真理的追寻和意义的考古——马克思主义与解释学的历史观比较》,《
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5.10。
17、《元批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理论评析》,《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3期。
18、《新青年需要新道德》,《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2期。
19、《阿尔都塞和汤普森的历史主体观的分歧》,《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20、《开创新世纪理论创新的新局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哲学原理》2003.4。
21、《唯物史观的历史进程与当代创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哲学原理》2006.3。
22、《试析斯大林在党政关系上的畸变及其教训》,《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3.12。
23、《挑战单向度全球化》,《
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4.3。
24、《詹姆逊元批评解释学的理论视角评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5、《可持续发展的伦理价值研究综述》,《哲学动态》2000年第1期。
26、《“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学术研讨会综述》,《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年第1期。
27、《论消除可持续发展伦理价值的障碍》,《
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8、《超越本能:初期人类社会的成因》,《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哲学原理》1997.7。
29、《试论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学术界》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理论经济学》1998.5。
30、《原始人性论探析——考茨基人类学思想评述》,《
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31、《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建设略论》,《江汉论坛》1998年第9期。
32、《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伦理意蕴》,《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年第5期。
33、《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析)》,《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4、《试析实现可持续发展伦理价值的可能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5、《实用主义真理观与“人权高于主权”论》,《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36、《历史深处的反思——唯物史观之科学性阐释》,《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7、《试析斯大林的民主集中制理论》,《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3.3。
38、《可持续发展观的经济哲学思考》,《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期。
39、《社会发展动力经典理论新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第5期。
40、《原典和创新相结合的力作》, 《
皖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1、《评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
徽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42、《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与视觉文化》,《
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7期。
43、《试析流行歌曲中青年价值观的变迁》,《
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5期,《
红旗文摘》2012.4。
44、《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矩阵分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
45、《关于批判性媒体或文化研究》,道格拉斯·凯尔纳著;《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文化研究》2012.7。
基本信息:方爱东,女, 1963年7月生,教授;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负责人及导师。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省级重点学科方向带头人,安徽人文讲坛讲席教授。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个人简历:1980-1984年
华东师范大学获哲学
学士;1992-1995年南京大学哲学系在职进修硕士学位课程结业;2002-2003年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伦理学专业高级访问学者结业;2007-2010
安徽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9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3年晋升教授。2002.5-2005.5任安徽大学商学系(马列部)副主任;2005.6-2011.8任安徽大学政治学系(思政部)主任兼党总支书记。
学术成就: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高校理论战线》等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成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与实践”获2008年安徽省教学成果
一等奖、“社会主义的价值学视域:原则与启示”获 2007-2008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
三等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获 2009-2010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
二等奖。
学科贡献:在2006年第十批硕士点、博士点申报工作中,作为系主任和重要组织者成功申报安徽省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博士点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思想政治教育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08年作为系主任、重要组织者和方向带头人成功申报“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2009年作为系主任和带头人成功组织申报“
安徽大学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基地。2010年作为系主任牵头成功组织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一级学科。
社会兼职:兼任安徽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副会长、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成果通讯评审专家等。
主要荣誉:安徽省优秀“两课”教师(首届),安徽省优秀理论工作者(首届),安徽省优秀德育工作者(2003)等。
吴家华
吴家华,男,1963年6月生,安徽枞阳人。1986年获安徽大学哲学学士 学位,1989年获武汉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安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位点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硕士点负责人,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入选安徽省第二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三届安徽省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分别于2006年和2010年两次获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
主持完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比较研究》,出版有专著《理解恩格斯》、合著《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教学与研究》、《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论文《“马克思—恩格斯问题”论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获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
二等奖,专著《理解恩格斯》(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获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合著《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论》(学习出版社,2006)获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
一等奖,教研成果曾获安徽省教学成果
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三等奖2项。
讲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等博士硕士课程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等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研究方向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目前承担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若干重要问题研究”、
安徽大学211工程三期学术创新团队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陈义平
学院:社会与政治学院
姓名:陈义平
出生年月:1967.10
性别:男
职称:教授
职务:副院长
导师类别:博导、硕导
社会兼职:
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安徽省政治学会副会长,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学会理事,安徽省哲学学会理事。
主要荣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大学教学名师
各类项目:主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研究”,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当代中国
自由主义思潮研究”,主持省级精品课程《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主持校级研究生重点建设课程《当代社会思潮评析》等
科研成果:出版专著《政治人:模铸与发展——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公民政治分析》,主编出版省级规划教材《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部。在《
政治学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现代哲学》、《教学与研究》、《现代法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
外国哲学》、《
伦理学》、《中国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等刊物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7篇。
科研获奖:获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安徽图书奖
三等奖、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专著
二等奖等。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政治社会学。
一、基本信息
李明,1978年10月生,安徽巢湖人,
安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博士,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
二、导师类型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博士招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招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三、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当代文化建设、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与意识形态思潮、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研究。
四、教学基本情况
主讲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建设专题》、《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公共管理硕士(MPA)的《政府公共关系》,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企业文化》、《公共关系学》等课程。
五、主要科研、教研项目与成果
(一)科研、教研项目
2、主持国家民政部项目2项
3、主持安徽省领导圈定课题1项
5、主持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项
6、主持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项目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
7、主持安徽省社科联资助项目1项
9、主持安徽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
10、主持安徽省级教研项目1项
11、主持安徽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项目1项
12、主持安徽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项目1项
14、主持安徽大学校级人文素质精品课程1门
15、主持安徽大学校级教研项目1项
16、主持安徽大学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2项
(二)科研、教研成果
近年来,在人民出版社独立出版《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学术专著1部,
合作出版专著、教材8部,在CSSCI核心等刊物上发表教研与学术论文40余篇,向国家民政部、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社科院、
合肥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提交研究报告5篇,部分成果被《
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安徽社科界》等转摘、转载、辑录。
六、获得奖励与荣誉
1、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2、安徽省高校首批省级教坛新秀
3、安徽省高校思政课首批省级教学能手
4、国家民政部“农村社区建设理论研究”优秀成果
三等奖6、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语”优秀论文三等奖
7、全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优秀理论成果青年著作奖
9、中国社会科学院建党90周年优秀学术论文奖
10、中国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
11、教育部全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百题征文优秀论文奖
12、安徽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七、社会学术兼职
1、安徽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
3、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学会理事
4、合肥市委宣传部(讲师团)理论宣讲专家
硕士生导师
张崇旺
张崇旺,男,1964年生,
歙县人,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主任(副院长),教授,中国历史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专业方向硕士生导师,兼任安徽省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学会理事、安徽省
淮河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及常务理事。1995年入选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009年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3年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系省思政工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皖北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助理。主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独著学术著作1部,合著4部,参编工具书3部、省编教材2部,曾分别于2006年、2012年两次获得安徽省优秀社科成果著作
一等奖(合作),2013年获得教育部第六届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三等奖(合作)。主持撰写的《进一步推进皖北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和参与撰写的《加强皖北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2个决策咨询报告皆获得安徽省领导的重要批示。
潘金刚
潘金刚,男,1975年生,现为安徽大学马克思 主义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第九届青联委员,安徽大学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成员,兼任安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等。任教以来,先后主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邓小平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域自主创新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和教材4部,主持和参与厅局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10余项。
思政部教师
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黄志高(教研室主任),王琦,任彬,陈鼎生,邓娟。
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李明(教研室主任),吴家华,吴学琴,夏琼,陈以定,吴猛,程妍。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单小芬(教研室主任),张爱勤,程平,毕传平,李晓兵,钱进,潘金刚,杨增菊,葛晓梅。
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卫青(教研室主任),
万立安,周文洋,周明海,张海琳,丁成际,刘晓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彭祥睿(教研室主任),
王茂水,张崇旺,周滁生,顾友仁,李奕,汪万森,于川,秦培涛,方爱东,许华,田九霞,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