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是
浙江大学下设
二级学院,前身先后为1928年国立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创设的史学与政治学系、浙江大学史地系、杭州大学历史学系、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2021年11月24日,浙江大学原人文学院拆分,历史学院正式筹建。2022年12月15日,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正式成立。
历史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立足于“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强调价值引领和能力导向,培养身怀家国、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和问题意识鲜明的一流历史学专业人才。
历史学专业1994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20年被教育部纳入首批“
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截止目前历史学院共有在校本科生163人,在校硕士研究生91人,博士研究生119人,留学生12人。
学院历史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发展脉络:
1928年国立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创设的史学与
政治学系;
1951年夏,浙江大学与浙江省文教厅合办浙江师范专科学校,以原浙江大学史地系部分教师为骨干建立历史专科;
1952年院系调整,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历史专科并入浙江师范学院,改称历史学系;
1958年,杭州大学与浙江师范学院合并,设杭州大学
历史学系;
1998年浙江大学、杭州大学等“四校合并”,成立新的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
2021年11月24日,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正式筹建。
2022年12月15日,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正式成立。
本系介绍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教学和科研体系,尤其是建国后的几十年里,发展比较迅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1994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改革开放之后,
沈炼之、
徐规、
胡玉堂、
陈桥驿、
黄时鉴、
梁太济、
仓修良、
金普森、
杨树标、
丁建弘、
楼均信等学者弘扬求是创新精神,在
历史学领域继往开来,奠定了浙江大学历史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
学科设置
学院学科方向齐全,特色鲜明,现有
中国史与
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与博士后流动站。在敦煌学和丝路文明、全球视野下的文明互鉴、中国文化与东亚文明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学院现设中国古代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韩国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为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为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另有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国学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地方历史文书编与研究中心、亚洲研究中心、公众史学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中心。
专业分类
现全系设
历史学本科专业;中国史、
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个学科博士点。
1994年底,历史学系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现今历史学系本科各专业每年总计约招生30名,硕、博士研究生约招生40名。
研究重点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经过80余年的发展,各学科在研究方向及学科优势上形成了自己务实创新的鲜明特色。中国古代史学科点包括宋史、隋唐史、中西关系史以及中国历史地理等研究方向,构成中国古代史整体的研究。其中,由于地处
杭州市的优势,宋史的研究长期以来在国内外学界享有相当的知名度,在全国处于同类研究的前列。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点包括中国近代史(包括近代
浙江省)、中华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研究方向。尤其是民国史研究方向,集中科研力量研究
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的关系,成立了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是本学科点的优势特色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方向,以浙江省为基点,主要着眼于当代中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乡村社会变迁史等方面的研究。
世界史学科点包括法国史、美国史、日本史等研究方向。其中,
法国史的研究长期以来是本学科的传统重点,是国内有名的法国史研究中心之一,在法国近现代史方面,研究成果尤为显著。随着人才的引进,美国对外关系史、东亚区域史、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成为世界史新的增长点。
学院领导
卢军霞(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负责人事、组织、
意识形态、师德师风、信访、工会、院机关、校友工作等。联系世界历史研究所、学院机关。
孙英刚(常务副院长):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负责财务、安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联系
古代史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
张凯(副院长):负责科研、国内合作工作,协助学科建设、离退休、校友等工作。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韩国研究所。
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通过多层次人才引育计划,不断完善队伍结构,形成文科资深教授领衔、求是特聘教授与文科领军人才等为中坚、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师48人(其中外籍教师1人),其中含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求是特聘教授、文科领军人才在内的教授20人、副教授16人,“百人计划”研究员与特聘研究员系列6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3人。
李华瑞、
刘进宝、
冯培红、
祖慧、
孙英刚、马娟、
孙竞昊、陶磊、陆敏珍、
陈健梅、杜正贞、吴铮强、杨雨蕾、陈志坚、鲍永军、秦桦林、罗帅、潘敦、周佳、张燕飞。
桑兵、
陈红民、
梁敬明、
肖如平、
张凯、
赵晓红、尤淑君、邓华莹、
姬凌辉、叶君剑、杨丽娟。
世界历史研究所
沈坚、吕一民、
刘国柱、张杨、
王海燕、乐启良、姜振飞、
吴彦、张弛、
朱晓罕、张正萍、刘寅、董子云。
韩国研究所
日本文化研究所
教学与科研机构
研究所
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所
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学科渊源于原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
张荫麟、
陈乐素、
谭其骧、
向达、
贺昌群、
刘节、
钱穆、
方豪、
张其昀等名家先后在此执教。1981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 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历史学科入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中国古代史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中国古代史学科是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浙江省重点学科、浙江大学一流骨干基础学科,设博士后流动站。本所
徐规、
梁太济、
黄时鉴、
仓修良、孙达人等学者在海内外享有声誉。
本所现有教师16人,均为海内外名校博士,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其中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
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3人,长聘教授1人,“百人计划”研究员1人。学科方向包括先秦史、隋唐史、敦煌学与丝路文明、宋史、明清区域史、中西关系史、历史地理等。近年来承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滚动资助1项,出版专著30余种,在《
中国社会科学》《
历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文史》《
中华文史论丛》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获教育部优秀成果
二等奖1项、
浙江省优秀成果奖10余项。
本所注重人才培养,学术活动与对外交流活跃,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交流广泛。现任所长
刘进宝,副所长
孙英刚、
鲍永军、陈志坚。
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
浙江大学
中原地区近现代史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其前身为杭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教研室。本所1986年获得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得中国近现代史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拥有国家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招收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后,是
浙江省重点学科和浙江大学“双一流”基础建设学科。
本所在晚清史、中华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近5年来,本所承担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4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10余项,出版有影响的学术专著、丛书二十余部(套),在《
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
中共党史研究》,以及SSCI等海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优秀成果
二等奖2项,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一等奖3项。本所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国际学术交流频繁,曾多次举办重要国际学术会议。
本所现有专职教师10人,其中教授5人(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文科资深教授、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特聘副研究员2人。
现任所长为肖如平教授,副所长为赵晓红副教授。
浙江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
浙江大学世界史学科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学科底蕴,
沈炼之、
胡玉堂、
楼均信、
丁建弘、
毛昭晰、
黄时鉴、
王正平等老一辈学者以其优异的学术成就,确立了本学科在法国史、德国史、史前史和中外关系史等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在美国史、国际关系史、欧洲文明史、
亚洲区域史、
中世纪史等领域亦有长足进步。世界史学科拥有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是教育部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浙江省重点学科和
浙江大学一流骨干基础学科;拥有世界史博士后流动站。由世界史学科教师组织和参与的研究中心有:法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公众史学研究中心。
世界史学科现有全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人,特聘副研究员1人,外籍讲师1人,博士生导师10人。学科拥有相当数量、享誉国内学术界的一流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法国海外科学院通讯院士1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宝钢优秀教师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人,
浙江省151 第三层次培养人员1人,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永平教学贡献奖获得者1人,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2人,浙江省首届“之江社科学者”1人,
浙江大学长聘副教授1人,浙大百人计划研究员1人。本学科学者长期在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会、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中国日本史研究会等全国性学术团体担任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等重要学术兼职。
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
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隶属历史学院,创建于1993年4月15日,旨在加强中韩两国间的学术文化交流,增强中韩人民之间的友谊,扩展两国间在各领域的合作途径,共同弘扬源远流长的东亚文明。现有专职人员5名,兼职研究人员24名,特邀研究人员16名。学术研究以
韩国传统文化为重点,广涉韩国的历史与文化、中韩文化比较与交流、东亚历史与文化等课题,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和国际相关合作项目。依托专门史学科点,与相关系所联合培养以韩国学、东亚问题为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并为全校学生开设有韩国语以及与东亚文化相关的通识课程。
本研究所以韩国传统文化和东亚海洋文化为重点,先后主办了50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有“韩国研究丛书” 60余卷,举办了包括96、97中韩跨海竹筏漂流学术探险等多项大型活动,帮助
杭州市人民政府创建了韩国临时政府杭州旧址纪念馆,重建了
慧因高丽寺等场馆,成果名列国内韩国研究机构前列,为促进中韩文化交流和中韩两国的友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研究所资料室现有韩文版图书10000余册,中文版图书5000余册,中外期刊30余种,为目前国内高校藏书最多的
韩国研究机构之一。
现任所长:金健人(名誉)、陈辉(主持工作副)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始创于1989年,秉持“立足本省、放眼世界”的宗旨,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东亚学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国际前沿。近年来,主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亚笔谈文献整理与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2项,浙江大学“双一流”课题1项,教育部以及博士后科研项目数项,出版《新・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东亚笔谈文献研究丛书》等。同时与
亚洲文明研究院、东北亚研究中心紧密协作,凝练学科交叉课题,打造东亚研究创新平台,起到服务国家的智库作用。
现任所长:王勇。
校级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目标是希望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上知名的蒋介石学术研究中心与资料中心。研究将通过开办网站、召开学术会议、出版学术著作、培养研究生等工作,提高蒋介石研究的学术水平,并以此推动浙江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
研究中心将采用开放式,以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为基干,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与相关的社会人士担任中心的客座研究员与名誉职务。有可能的话,资助知名学者来杭州研究。
浙江大学地方历史文书编纂与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地方历史文书编纂与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是以
龙泉市司法档案为核心,收集、整理、编纂与研究地方历史文书的专业研究机构。中心已获得包括国家重大社科基金在内的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
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第一、二辑(44卷)并获第十八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各级刊物发表大量专题论文,获选“浙江大学2015年度十大学术进展”,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2016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中推选出“十大学术关注”。除龙泉司法档案以外,中心还收集
萧山区民间私藏契约与书信、浙南山区族谱、建德山区生产队账册、《鼎臣日记》等地方历史文书,并为
温州市档案局等单位提供专业档案整理研究服务。中心目前与浙江省各级档案局等单位建立密切联系,并长期在各地展开田野调查、口述史等活动,全面拓展地方历史文书的采集与研究工作。
中心主任:吴铮强(常务副)
浙江大学法国史研究中心
2010年,成立浙江大学法国史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前身是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法国史研究室。著名历史学家
沈炼之先生(1904~1992年)是中国法国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在沈先生的引领下,浙江大学涌现出一批以法国史研究见长的专家,如
楼均信教授、戴成钧教授、
郑德弟教授、张忠其教授。他们共同奠定了浙江大学法国史专业在国内学界的优势地位。
浙江大学法国史研究中心目前拥有教授3名、副教授2名和讲师2名。他们分别是沈坚教授、
吕一民教授、董小燕教授、
乐启良、张弛、
朱晓罕、
汤晓燕。2015年,
沈坚教授、
吕一民教授当选为新一任的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副会长。
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是2015年11月成立的浙江大学校级研究机构,下设公众史学理论研究室、历史数据与新媒体实验室、
口述历史研究室、历史影像纪录研究室、企业与社区历史研究室、青少年核心素养研究室、历史公益项目策划部。自成立以来,中心致力于搭建
历史学与传媒、
计算机、
城市规划等专业的跨领域合作平台,聘用13名专职研究员、15名兼职研究员,并聘用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共同拓展公众史学的跨学科研究与历史学的社会公众服务项目,积极推动人文历史知识向社会公众层面的传播。为此目的,中心为各类对历史感兴趣的专业人士、社会公众搭建平台,建立公众与专业历史学的合作,共同解答现实问题,拓展社会资源。我们以基础科学研究、公众史学学科建设为基础,同时加强新型课题的策划与组织能力,融合社会资源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介入历史数据搜集、分析和利用的渠道,为公众提供可靠的历史文化内容。
目前,中心已与多个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建立紧密联系,长期开展口述史、公众历史讲座、历史戏剧项目。
专业培养方面,中心招收公众史学方向硕士,为历史系本科生开设“公众史学”专业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公众史学研究与实践能力,连接专业历史学科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断裂。
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2016年,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敦煌学与丝路文明研究团队组建成立了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丝路文明研究中心。经过几年的建设,2020年8月,本团队申报的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成功入选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名单。
“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是由国家民委决定在“一带一路”建设沿线省区具备条件的院校设立的研究中心。由各有关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申报,经过专家评审、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最终报国家民委批准确定入选名单。本次共有包括
浙江大学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在内的30个中心获批为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6个中心获批为(培育)中心。
浙江大学关于
中亚等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的研究起步较早,从民国时期的
方豪教授、
向达教授等,到
改革开放后的
黄时鉴教授,都曾对中外文化交流进行过深入探讨。近年来,浙江大学对敦煌学与丝路文明研究方面的工作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了在中亚与丝路文明方面的研究工作,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丝绸之路中亚研究团队。2015年至今,团队已编辑出版了《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20多本,其中5本已经重印,4本11个语种入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本入选经典中国外译项目,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在《
中国社会科学》《
历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创办了《
丝路文明》学刊;目前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学学术史资料整理与研究》(
刘进宝)、《犍陀罗与中国文明交流史》(
孙英刚),重点项目《中古粟特人与河西社会研究》(
冯培红)、《转轮王信仰与中古政治研究》(孙英刚),一般项目《元帝国统治下的外来移民研究》(
马娟),青年项目《汉—贵霜关系与丝绸之路的兴起研究》(罗帅)、《丝绸之路出土汉文刻本研究》(秦桦林)、《唐蕃关系视野下的“陇右”边防体制研究》(宋翔)等一批与丝路文明相关的国家项目;举办了多次与丝路文明相关的学术会议,每季一次的“丝路文明论坛”已连续举办多年。
参考资料
韩国研究所.浙江大学历史学院.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