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12年1月6日揭牌成立。学院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坚持“科学问题导向,应用能力驱动,强化学科交叉,突出应用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以超常规举措引进和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实现数学与统计学科跨越式发展。学院下设数学系、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
统计学系、大学数学教学中心和数学实验中心。学院目前拥有1名院士、1名入选者、4名
长江学者、20名博导和32名教授。下设二级学科5个,包括计算数学、
应用数学、
纯粹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运筹学与
控制论。从2012年开始独立招生。
历史沿革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
重点大学,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
上海市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
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
西安区,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是“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项目学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和“985”工程建设,被国家确定为以建设世界知名
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2000年4月,国务院将原西安医科大学、原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并入原
西安交通大学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
学院历程
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揭牌这是西安交大实现“理科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
徐宗本副校长和
程光旭副校长共同为新学院揭牌。
为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推动理科发展,经2011年7月7日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数学与统计学院。
徐宗本副校长、程光旭副校长向学院揭牌表示祝贺。
郑南宁校长也委托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书记朱旭向全院师生表示祝贺。他们表示,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成立,必将在交大数学学科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全院师生能够在新的机遇和平台中做出更大成绩。
在此前刚刚结束的
理学院教职工大会上,学校组织部部长
张定红、常务副部长陈红宣读了学校关于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行政领导班子的任命决定。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
彭济根、党委书记朱旭分别在会上作表态发言。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今日的
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济、管理、文、法、哲、教育和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
研究型大学。学校设有20个学院(部)、8个本科生书院和8所附属教学医院。
师资队伍
现有校本部在职教职工5635人,专任教师2416人,教授、副教授1500余人。学校教师队伍中有
两院院士24名,其中13名为双聘院士。国家教学名师6名,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
讲座教授4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中青年专家15名,“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1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88名,31人,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44名。
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系统科学研究所创建于1994年,其前身为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数学和
应用数学研究所的多个研究室。现有人员40余名,其中教授6人(博导5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固定研究人员中获博士学位者6人,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以教授、博士为骨干,具有相当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研究群体,所在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研究所学术带头人为
徐宗本教授、
张文修教授、
张讲社教授、
蒋耀林教授及
彭济根教授。
研究所以研究
信息工程与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为对象,以解决信息高新技术的理论与算法基础为特色,突出分析研究信息科学与
系统科学中的基本问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2.计算智能推理基础;
3.模拟演化计算技术;
研究所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先后承担了863国家高新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40余项,在智能信息处理理论基础研究(特别在神经网络的复杂性研究、能量分类理论、不同模型化方法比较理论、模拟演化进算的公理化模型等方面)、数据挖掘技术的基础理论与算法研究(特别在视觉分类机与视觉学习理论、基于神经生理、神经物理与
认知心理学的
DBSCAN研究、非线性空间上的模拟识别理论与算法、粗糙集与不确定性知识系统理论与方法等方面)、非线性系统理论研究(特别在Lipschitz
映射半群、大规模
集成电路数值模拟、流行病
动力学研究等方面),研究所研究人员已经作出一系列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工作。先后在IEEETransaction系列杂志、NeuralNetworks、SIAM系列杂志、《
中国科学》等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在AcademicPress、中国科学出版社、高教出版社等出版专著13部。研究与教学成果有4项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获得
省部级奖励。近十年来研究所共培养博士91名,硕士100余人。
目前,该所正承担以上相关的国家
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研究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研究课题4项。
研究所的显著特色是“应用理科型”,主要体现在(1)坚持从基础理论的高起点研究信息与系统工程的基本问题;(2)基于坚实的理论基础发展有效的工程方法。该所研究人员均具有具有“两栖”型知识结构(即同时具有两个一级学科以上的基本知识)这一显明特色,主要研究人员均在取得数学博士学位后,有较长时期的从事
信息工程、
电子工程、力学工程、管理工程字“第二专业”研究经历。这样的结构特征为该所知识创新、特别是出国际一流研究成果及培养高质量应用理科型复合创新型人材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研究所目前与英国Essex大学、美国Iowa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等院校的研究所签定有长期合作协定。除人员、信息的规范化交流外,两地的研究人员正共同在一系列国际前沿的科研领域携手攻关,正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科学计算研究所
科学计算研究所所长
李开泰,副所长陈志平,有教授8个,其中博士导师6个,研究人员的主要研究方向:
3.
曲面拟合、
小波分析和
样条函数及其在通讯中的应用
研究方向简要介绍:
偏微分方程理论与计算:
主要进展及突破性成果:本研究方向以流体动力学数学理论和计算为核心,结合
能源科学、流体机械、
机械工程、航空航天等实际工程背景,提出实际科学问题的
数学模型,研究偏微分方程理论及相应的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以理论分析为指导,开发与流体动力学性质相适应的保结构的创新型算法以发展高效稳定的数值方法和软件。
主要进展及成果有:
1、提出
叶轮机械和
发动机叶片几何形状数学
计算理论和方法,开发相应的
通用软件。这是一个运用数学、
流体力学和
工程科学交叉知识,实现从数学模型、理论分析和应用软件,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已发表在SCI杂志CNM上;
2、提出流层概念,并应用微分几何、张量分析等工具建立了维数分裂算法和渐进分析方法,克服了维数困难且为研究3-DNavier-Stokes方程解的正则性、奇异吸引子及维数估计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并且将这一思想和工具应用于3-D弹性壳体问题,提出了3-D壳体维数分裂方法。部分成果已发表在SCI杂志CNM和中国科学上。并且在第7届流动问题有限元方法国际会议(Austin,Texas,USA)和第3届计算物理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3、提出“稳定化有限元算法”、“最优非线性Galerkin方法”、“小涡校正算法”、“N-S
方程一步Newton算法”、“外部流动问题有限元和边界
积分方程耦合算法”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建立在
惯性流形、时滞惯性流形基础上计算格式”及算法分析;
4、对分歧问题提出一个
映射分裂算法及分析、给出锥
不动点指标
定理的证明、给出一类多参数
发展方程分歧图的证明等;
5、在能源数学方面,针对油藏模拟问题,建立了多项
渗流模型,并证明了该模型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和正则性,在退化
偏微分方程数学理论和数值方法及相关数值模拟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Springer出版专著2本。另外以
中子测井、地震探矿等工程问题为背景,研究了相应正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反问题的数学理论和数值方法。
以上部分研究成果获得2002年
陕西省科学技术
二等奖(项目名称:“流动问题中稳定性、分歧及其高性能算法”,获奖人:
李开泰、
何银年、
黄艾香、
侯延仁、刘之行、
李东升、王立周等)和2003年度教育部提名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名称:“建立在
惯性流形基础上Navier-Stokes
方程和湍流新算法的研究”,获奖人:李开泰、何银年、侯延仁、黄艾香、
李东升等)。
本研究方向以“复杂优化问题的理论与算法”为核心,全方位探索与发展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的数学理论与方法。特色是:研究直接结合重大科学与工程问题,既突出发展有普遍意义的创新数学理论,更注重发展能有效解决现实工程问题的创新模型与创新计算方法。
在优化理论与算法研究方面,该方向集中于对大规模
非线性规划、
组合优化、随机优化等展开系统研究。对最小二乘问题,提出了混合算法与分裂型
艾萨克·牛顿方法两大类十多种相关新算法,其中混合算法被国内外公认是当前已知最有效的算法之一,有关结果被总结在最近KluwerAcademicPress出版的《MethodsforNonlinearLeastSquares》(
徐成贤著)专著中;对一般
最优化问题,提出了克服整体收敛信赖域方法
中子问题过于复杂的几何方法-不定折线法,本质地推动了信赖域方法的推广与应用;对于
金融工程系统(如风险管理、最优投资等)所出现的随机优化问题,提出了解多阶段有补偿问题的对偶
梯度法与对偶
次梯度法等。
该方向研究教师11人,其中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年平均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篇以上。曾组织和主持召开《最优化理论与算法国际学术讨论会》(两届)、《计算机和组合数学国际会议》等国际学术会议。目前,课题组正参与《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大规模科学计算》研究。
徐成贤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在英国Dundee大学数学科学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复杂优化问题的理论与算法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一项,与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作基金项目一项。
基础数学研究所是由1979年恢复数学系后的
代数与几何教研室演变而来,于1998年更名为基础数学研究所。基础数学研究所现有固定编制教师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博士导师1人。基础数学研究所一直负责着数学学科的主要基础课,承担的课程有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微分几何、
微分拓扑、
拓扑学、代数学、实变函数、复变函数、
泛函分析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近年来,相应于全国教育改革的大环境,
纯粹数学研究所在教材和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和建设成果。基础数学研究所现有两个研究方向:
1.
微分方程与
动力系统,特别是解的唯一唯二性问题。
数学教学实验中心
数学教学实验中心于1998年元月正式成立。该中心是在原工科数学部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中心现有固定编制教师25人(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8人,副教授8人,讲师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
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校教学名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专职实验技术人员2人。
数学教学实验中心全面负责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全校
数学分析(工科类)、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论与随机过程、复变函数、
积分变换、数学物理方程、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改革工作。近年来,中心在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的建设以及工科数学系列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均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建成了以四大基础(连续量基础、离散量基础、随机量基础、数学应用基础)为必修课,四大
应用数学方法(数学物理方法、实用数值方法、
最优化、应用统计方法)为选修课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建成了三层次(
纯粹数学实验、数学建模实验、建模创新实验)、渐进式培养创新人才的大学数学实践教学体系和支撑数学实践教学的网络化管理、开放式数学实验室。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是1996年底由教育部批准开始建设。在教育部组织的中期检查(2000年5月)和验收(2004年3月)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教学基地,实现了出“名师、名课、名教材”的建设目标。近年来,数学教学实验中心共承担国家级教改课题9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
特等奖2项,
一等奖5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出版教材30余部,教学辅导书20余部。
领导团队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领导分工.-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2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