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是现代作家
沈从文于1963年创作一篇散文。原题为《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课本后改为此题。此文是一篇描写
云南省的歌会风俗的文章,通过对三种不同歌会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生动地表现了云南人的多才多艺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亦蕴含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挚爱。全文用语淳朴,以明净、潇洒、随意的文字传情,令人回味无穷。
此文被选为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本的第16篇课文。
作品原文
云南的歌会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 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 的场所,对调子 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 在松树林子和
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
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
昆明市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
云南省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
呈贡区 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
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
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
戴胜,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 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
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 本色美。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 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 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迤(yǐ )西:地势向西斜着延长。(文中意为明清时
云南省西部的地区,大致包括
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
丽江市、
保山市等地)。
2.生面别开:即别开生面。生面:新的面目。原意是凌烟阁里的功臣画像本已褪色,经曹将军重画之后才显得有生气。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
3.对调子:对歌。双方一唱一答的歌唱。是一种民间的歌唱形式,多流行于我国某些少数民族。
5.酬和(chóuhè):应和,呼应。
6.譬(pì)喻:比喻。
7.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9.柞(zuò)木林:
柞木:常绿灌木或
小乔木,茎上有刺,叶子卵形,有锯齿,花小,黄白色,
浆果 球形。木质坚硬,可用来做家具等。柞木林也就是常绿灌木的树林。
10.
戴胜:又名胡哱哱(bōbō),花
蒲葵等,全身
褐色,双翅和尾栗黑色,有棕白色横斑。
11.熹(xī)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12.淳(chún)朴:敦厚质朴。
13.龙吟凤哕(huì):形容声音如同龙啼,凤鸣一般。美妙动听,十分悦耳。哕,鸟鸣声。
14.当行(háng)出色:指做本行本业的事,成绩特别显著。
创作背景
此文选自《
过节和观灯》,该文写于1963年。原文由三篇小文章组成,课文所选部分来自第二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后编入课本有所删改,《云南的歌会》这一题目亦为课本编者所加。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无论哪个民族都能歌善舞。日常生活中少不了歌舞,每逢各种集会,更是人们尽情歌唱、一展风采的时机。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
沈从文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所以对云南比较了解。
1948年,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作家。沈从文压力很大,内心紧张,甚至一度想自杀。他借一个机会转到文物这一行,到
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在馆里鉴定、收藏文物,当展览会的解说员。1963年的沈从文,已近20年没有进行文学创作,正在半百之年,但他的心仍在写作上!没办法公开地写,他就只能在心底里暗暗回味,偶或透露于文字的,书信日记之外,还有就是写于1957年的《新湘行记》《湘西民族的艺术》以及这一篇《
过节和观灯》。所以该文看似普通,其实隐含着作家的一个“梦”,一个寻找家园的“梦”。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文通过对“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或金满斗会”三种不同歌会场面的描写,勾勒出了
云南省特有的风景、风物、民情、民风,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生动地表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多才多艺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亦蕴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人生的挚爱。
艺术特色
此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情景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第一个情景:“山野对歌”,实质即是“对唱”,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其内容是“对唱”。主要写唱歌人,工笔描绘唱歌人,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第二个情景:“山路漫歌”,即“小合唱”,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挥性情,自然成趣。此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蓝花美鸟鸣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第三个情景:“村寨传歌”,即“大合唱”,这是一次
民俗音乐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是此文重点段,因为是最热闹的。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全文以明净、潇洒、随意的文字为们勾勒了
云南省特有的风景、风物、民情、民风,这些文字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令人回味无穷。
名家点评
当代作家张炜炜《
老舍与语文教育》:“新世纪教材不仅取消了这些作家们在
新中国成立后一度被标示的反面形象,而且选录多篇他们的作品,如
梁实秋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徐志摩的《
再别康桥》、
胡适的《
我的母亲》、
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和《
边城》(节选)等文章皆展示了这批作家的文学成就和思想魅力。”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荣维东《语文教学原理与策略》:“散文也叙述事件,但多是行止自如,不求完整、单一而以审美眼光摄取有‘意味’的片段,变形处理,抒发情感,这好像把零散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比如《云南的歌会》是取了个对歌的场景来展示云南歌会的‘意思’。”
当代作家、教育家甘其勋《甘其勋自选集·上》:“我国的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也有不同的民间习俗,如《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与《吆喝》(
萧乾)就有不同的文化风味,这样的陌生化阅读有助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作品影响
《云南的歌会》被选为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本的第16篇课文。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苗族。其文学创作丰富,数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70余种集子,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之一。短篇小说《丈夫》、《贵生》、《
三三》与长篇小说《
边城》、《
长河》是其代表作。他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大部分小说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名状的同情与关爱。他以特异的“生命形式”,融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
风景画于一体,展示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散文集《
湘行散记》就是代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