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子峰(Lhotse),位于北纬27°57'42",东经86°56'00",属于
喜马拉雅山脉,主峰海拔8,516米,是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地处珠穆朗玛峰以南3千米处,通过南坳与珠穆朗玛峰相连。以山峰北
山脊与东南山脊为界,洛子峰东侧在
中原地区西藏自治区境内,其西侧属
尼泊尔。洛子峰的两个主要卫峰分别为洛子中峰(海拔8,426m)和洛子东峰(海拔8,398m)。
洛子峰地质成因是喜马拉雅运动的持续活动,在距今约6500万至5000万年前,印度板块开始以较快的速度向北漂移,最终撞向亚欧板块,挤压
特提斯海逐渐萎缩。该活动促使珠峰以南和珠峰以北地区的地质构造向两极分化,
喜马拉雅山脉山区不断地上升,而南部沉陷区则相应下降,在经历
第四纪多次冰期、间水期外营力的修饰之后,角峰地形更为明显突出。
地形极其险峻,环境异常复杂,北侧是昆布冰川,西侧是一堵高1,125米,倾斜角度在40至50度之间的冰川墙,南侧是陡峭的岩壁,水平长达2.25千米,垂直高达3.2千米。洛子峰周围发育有大量冰川,其中以洛子冰川、康雄冰川和昆布冰川为著名。地貌垂直地带性十分鲜明,造成随坡不同高度带的多样性,属世界最齐全的垂直自然带。整体气候属
亚热带山地气候,风速较珠峰略低,雨量大于珠峰,气候变幻莫测。洛子峰主要由4亿3千万年以前的
奥陶纪大理石和
石灰岩组成,矿产资源丰富,尤其以含有大量的
绿柱石、
锂辉石、
电气石等矿物的
喜马拉雅山脉淡色
花岗石为最著名。
洛子峰所处的珠峰地区土壤以山地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
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寒漠土等土壤类型为主。中国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
尼泊尔萨加玛塔国家公园均将洛子峰包括其中,促进了洛子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
生物多样性。洛子峰低坡以各种植物群为主,主要是
针叶树,包括
云杉、
松树和
冷杉属。此外,该地区生存有几种杜鹃花。随着海拔的上升和高山条件逐渐恶劣,植被逐渐变成矮灌木和
青苔。洛子峰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
栖息地,
雪豹和
喜马拉雅山脉雪豹是其中最著名的物种,该地区也是雪鸽和喜马拉雅狮等几种鸟类的家园。
洛子峰地区的居民以
夏尔巴人为主,在中国境内常住人口约2000人,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藏文,有自己的语言夏尔巴语,语法结构与藏语相同,属于藏语方言。信仰
藏传佛教,大部分人信仰其中的萨迦派和噶举派,主要生活在西藏
聂拉木县樟木镇和日喀则市
定结县陈塘镇。前者所包含的立新村是夏尔巴人的第一批先民焚烧森林后建立的村寨,已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随着1965年中尼公路修通和1966年樟木口岸开放,逐步形成了目前四个行政村、一个自然村的格局;后者1960年设陈塘乡,经过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逐步形成了该镇下设6个村民委员会,镇政府驻藏嘎村的格局。
农业和畜牧业是洛子峰地区居民的主要生计来源,过去贸易也为该地区的居民带来一定的收入,现在旅游业成为了众多居住在洛子峰地区的
夏尔巴人的谋生方式,该地区手工业相对落后,除为农牧业服务的铁器和竹器织生产外几乎空白。该地区拥有一定的航空和公路交通基础设施,
加德满都特里布万机场(ICAO机场代码VNKT,IATA代码为KTM)是距离洛子峰最近的机场,该机场是位于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是尼泊尔唯一的国际机场。1967年5月通车的中尼国际公路在尼泊尔境内的路线,顺洛子峰所处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沿逊科西河和波达科西河而行,直达公路终点。
洛子峰首次登顶成功发生于1956年5月18日,由
瑞士登山队员弗里茨·卢辛格和恩斯特·赖斯两人完成,自尼泊尔沿西坡实现登顶。该路线亦是迄今为止唯一的成功登顶洛子峰路线,另有2条路线位于南壁的攀登路线和3条可登顶两个主要卫峰的路线,目前尚无由中国西藏境内
东壁成功登顶记录。洛子峰地区独特的环境和景观吸引着旅行者的关注,主要景点有:景观资源极为丰富、以徒步生态科考旅游为主的嘎玛沟景区,拥有丰富生态环境和数量可观
冰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世界自然遗产之一的
萨加玛塔国家公园,
尼泊尔最著名的寺庙之一天波切寺(Tengboche)等。
命名
洛子峰(英语:Lhotse,尼泊尔语:ल्होत्से,转写:L'hōtsē;藏语:ལྷོ་རྩེ,威利转写:lho rtse,藏语拼音:Lhorze)在藏语称为“丁结协桑玛”,意为“青色美貌的仙女”。“洛子“是南的意思,意为该山峰位于珠峰的南侧。。E(1)是洛子峰最初的测量符号,表示珠穆朗玛峰1,1931年由印度测量局赋予。
位置境域
地处北纬27°57'42"、东经86°56'00",位于中国大陆和
尼泊尔边境珠穆朗玛峰以南约3千米处,属于
喜马拉雅山脉,通过南坳与珠穆朗玛峰相连。主峰海拔8,516米,是世界第四高峰。以山峰北
山脊与东南山脊为界,洛子峰东侧在中国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
定日县境内,其西侧属尼泊尔王国。
洛子峰两个主要卫峰分别为洛子中峰(海拔8,420m)和洛子东峰(海拔8,398m),同时附近有著名的
努子峰(Nuptse峰)。
成因
地质和地理学考察表明,在距今约2.8亿年前的
二叠纪时期,青藏高原高原地区曾是一片古老的汪洋大海,地质学家们称它为“
特提斯海”或“特提斯海”。位于这片古海洋北面的
劳亚大陆和南面的冈瓦纳大陆在二叠纪末期逐渐开始分裂,在向四周漂移的过程中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各大板块。到了距今约6500万至5000万年前,印度板块开始以较快的速度向北漂移,最终鲁莽地撞向亚欧板块,受到挤压的古地中海逐渐萎缩消亡,青藏高原也渐露雏形,这一时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
喜马拉雅山脉迅速隆起,一举成为地球上最高的山脉。
在包含洛子峰在内的珠峰地区内,
喜马拉雅山脉运动的持续活动促使珠峰以南和珠峰以北地区的地质构造向两极分化,喜马拉雅山区不断地上升,而南部沉陷区则相应下降。两极分化作用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使喜马拉雅山南部开始翘起,其结果是构成了珠峰以及整个喜马拉雅山脉中许多8,000m以上高峰所组成的高峻地形。这一景观在第三纪中已具备了维形,在喜马拉雅运动的第四期中更加快上升翘起,在珠峰地区经历了
第四纪多次冰期、间水期外营力的修饰之后,角峰地形更为明显突出。
地理特征
气候
洛子峰所在的珠穆朗玛峰区域气候属于
亚热带山地气候类型,年均气温在2.1℃,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为24.8℃和-46.4℃,该区域的全年平均日照达3,323h,全年平均
降水达到270.5mm,无霜期在100至120天。洛子峰气候变幻莫测,风速比珠峰略低,但降雨量相比珠峰更大,常有较大的高空风,积雪深度平均达到60-65cm,冰坡度为75度,部分地段可达到85度以上。
洛子峰周边区域主体山脊线分为东西与南北两个走向,总体上该区域气候主要受西南季风控制,但气候特点与同纬度低海拔地区迥然不同。受地形阻挡与
大气环流作用,区域内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性,洛子峰所处于的珠峰南坡地区属常绿雨林高山针叶林及高山植被区,区内发育着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且植被垂直分异明显,从谷底到山顶依次由亚热带常绿半常绿阔叶林、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山地寒温带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寒带灌丛草甸、高山寒冻草甸垫状植被、高山寒冻冰碛地衣带直至5500米以上的高山冰雪带构成。
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暴雨、
雪崩频繁发生。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中旬,最低气温可降至-60℃以下。每年3月初至5月末的春季,或9月初至10月末的秋季,气候相对较为稳定,出现较为适于登山的天气。
地质构造与地层
岩石特征
洛子峰由4亿3千万年以前的
奥陶纪大理石和
石灰岩组成,与珠峰顶部地层、珠峰北侧的
章子峰相同,但洛子峰与章子峰之间以东西向断裂相隔,即地形上的南场和北场。
矿产资源
洛子峰所在的青藏高原矿产资源丰富,尤其以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为最著名,由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碰撞,距今约3,200万年前,珠峰底部的岩石在大于650℃的高温下,开始发生变质和熔融并且形成
岩浆,到了距今2,400万年至1,500万年之间,岩浆注入到珠峰底部的
变质岩当中,经过漫长的冷却结晶,形成了颜色相对较浅、色泽较暗的
花岗石,被称为
喜马拉雅山脉淡色花岗岩。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含有大量的
绿柱石、
锂辉石、
电气石等矿物,这些绿柱石中有些达到了
海蓝宝石的级别,同时这些矿物蕴含丰富的稀有金属元素,作为全球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在航空航天、军事、芯片、新能源等领域稀有金属都具有重要作用。
北至热曲,南至珠峰南坡
尼泊尔境内的洛子峰、昆布冰川、努子峰地区,珠峰地区稀有金属矿化涵盖区域面积超过了700km2。
地形地貌
洛子峰海拔8,516米,北侧是昆布冰川,西侧是一堵高1,125米,倾斜角度在40至50度之间的冰川墙,偶有80度的凸起,攀登期间将会遇到黄带层(Yellow Band)和日内瓦支线(Geneva Spur)两个岩石层,南侧是陡峭的岩壁,水平长达2.25千米,垂直高达3.2千米,地形险峻,地理环境复杂,巨大的活动
冰川、冰崩、
雪崩频发,尤其是自大本营至一号营地路段,均被千年
冰碛和巨大的冰川所覆盖,地形错综复杂,路线长、冰坡度大,有大量的巨大冰裂缝,此外通往三、四号营地的路线也是攀登洛子峰最艰难的路段之一。
由于高度的不一样而导致地貌作用外营力的差异,洛子峰所处的
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出现巨大高差的险峻地形,地貌的垂直地带性十分鲜明,其效应所致,造成随坡不同高度带气候的多样性,南坡出现山地森林生态系的一系列众多垂直自然景观带,属世界最齐全的垂直自然带。不同自然带内,景观鲜明有特色,蕴含资源十分丰富,构成包含洛子峰在内的珠峰自然保护区内一大自然特色。
水文
冰川
喜马拉雅极高山区,山地终年为大片冰雪覆盖,为低纬度地区一个巨大的现代
冰川作用中心。洛子峰周围发育有大量冰川,截至2015年洛子峰周边区域共有冰川329条,总面积884.67平方千米,其中,表覆盖型冰川33条,且多为大型的山谷冰川,占区域冰川总面积的66.3%。洛子峰附近的主要冰川包括在东、西两坡分别发育的康雄冰川和昆布冰川西冰斗,以及在南坡发育的洛子冰川等。
洛子冰川
洛子冰川(Lhotse Glacier)位于北纬27°54’12'',东经86°52'40'',朝向西南,面积15.95km2,表碛覆盖率45%,冰湖面积0.01km2。从海拔8,501米的洛子峰发源,直到海拔4,800米的终点,
冰川绵延8.5公里,由
雪崩滋养、碎片覆盖。冰川在最低的3.5公里处相对停滞,并有许多冰上池塘。位于洛子峰顶壁下方的上部4公里冰川仍然相当活跃,从其高度裂缝特征和瞬态冰川上池塘可以看出冰川地下的频繁变化。洛子冰川是该地区少数几个没有陡峭的终端冰碛的冰川之一,冰川末端相对陡峭(>6°),利于冰上池塘的排水,防止了大型冰川前湖的发展。
康雄冰川
康雄冰川(Kangshung Glacier),又名康春冰川、卓穷冰川,与昆布冰川、
绒布冰川并列为珠穆朗玛峰三大冰川,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境内的日喀则地区珠穆朗玛峰的东侧,经水注入形成噶玛河(Kamachu River),向东流经噶玛沟(Kama Valley)。
冰川以南和洛子峰以东是Petangtse(海拔6738米)和
马卡鲁峰(Makalu Massif,海拔8463米),以及邻近的马卡鲁II峰(Makalu II/Kanshuntse,海拔7678米)和珠穆朗索峰(Chomo Ronzo,海拔7818米)。
昆布冰川
昆布冰川(Khumbu Glacier)是一条长17千米的冰川河流,发源于洛子壁下约7,600米处,位于珠穆朗玛峰大本营(海拔5,270米)和1号营地(海拔5,943米)之间。昆布冰川离开洛子壁后在距离西库姆冰斗大约3.2千米处迅速下降,形成大约4千米长的
昆布冰瀑(Khumbu Icefall)。
河流
科西河(Koshi River)
科西河(或柯西河)流域位于青藏高原南部、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26.86°–29.14°N,85.39°–88.95°E),北抵
雅鲁藏布江,南至
尼泊尔与
印度交界处,西临
加德满都附近,东达中、尼、印三国接壤地区。流域内地势北高南低,海拔落差极大,主河全长255km,上游分Arun(中国境内称为
朋曲)、Sun Koshi(中国境内称为波曲)和Tamor三个支流。流域东西长340km,南北宽230km,总面积约5.5×104km2,位于中国和尼泊尔境内的面积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51.96%和48.04%。作为世界上海拔落差最大的流域,陆地上14座海拔8,000m以上的高峰有6座分布在该流域,如珠穆朗玛峰(8,848.86m)、
干城章嘉峰(8,586m)和洛子峰(8,516m)等,其中珠穆朗玛峰为该流域的最高点,最低处位于科西河与恒河的汇口,海拔仅33m,流域落差达8,815m。围绕这些山峰发育了众多的
冰川及冰湖,现代冰川发育,冰川覆盖率达9.78%。
土壤
洛子峰所处的珠峰地区土壤以山地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
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寒漠土等土壤类型为主。
生物
洛子峰横跨西藏和尼泊尔之间的边界。它所处的这些地区的高海拔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动植物组合。由于其极端的海拔和恶劣的气候,洛子峰周围的动植物都需要适应严格的生存条件。
植物
洛子峰低坡以各种植物群为主,主要是针叶树,包括云杉、松树和冷杉。此外,该地区生存有几种杜鹃花。随着海拔的上升和高山条件逐渐恶劣,植被逐渐变成矮灌木和苔藓。
洛子峰所处的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坡
植被类型丰富,结构复杂,植物种类较多。其中喜马拉雅冷杉 Abies spectabilis、
糙皮桦 Betula utilis、乔松Pinus griffithii、
雪层杜鹃 杜鹃花属 nivale、
髯花杜鹃 Rhododendron anthopogon、
北美乔柏Sabinapingii、
高山柏 Sabina squamata、滇藏方枝柏 Sabinawallichiana、
绢毛蔷薇 Rosa sericea、
匍匐栒子Cotoneaster adpressus 等植物分布面积较大。
动物
洛子峰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
栖息地,雪豹和
喜马拉雅山脉雪豹是其中最著名的物种。雪豹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受伤害的动物。此外该地区也是
雪鸽和喜马拉雅狮鹫等几种鸟类的家园。洛子峰附近的科西河流域重点保护动物30余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如黑羊(Grus nigricollis),,、
白头蝰(Panthera pardus)、虎皮老年虫(Presbytis entellus)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如假羊(Pseudois
矮岩羊)、西藏四足鼠(Tetraogallus tibetanus)等。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范围涉及西藏日喀则市定日、
定结县、
聂拉木县和
吉隆县四县,总面积约3.38万平方千米,有近10万人长期生活在该区域内。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种功能分区。其中,珠峰所在区域位于南部边缘,被称作“珠穆朗玛核心区”,面积约3000平方千米。除珠峰外,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第五高峰
马卡鲁峰和第六高峰
卓奥友峰均在此区域内。
2019年1月,日喀则市
定日县珠峰管理局发布公告,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绒布寺以上核心区域旅游。在2018年的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中,从景区入口到绒布寺的道路及两侧100米内的范围均被划入实验区,目前属于实验区的绒布寺一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仍然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等活动。
2023年12月,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西藏日喀则珠峰及周边兽类及鸟类重要栖息地入选《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
萨加玛塔国家公园
萨加玛塔国家公园位于
尼泊尔一中国西藏边境的尼泊尔境内,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最深的峡谷谷底超出
地平线2,845米。它占地1,148平方千米,下含昆布地区,上达流入恒河的都德科西河。它的扇形盆地地区四周环绕着挺拔崎的高山。朱孔、昆布、高养和囊帕四个主要山谷上的
冰川为河流注入大量的冰凉清澈的河水。随着
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加快,注入
河内的水也在逐年增加。公园不仅包含了全球最高点珠穆朗玛峰,还囊括了八座海拔在8,000米以上的山峰,它们分别是:洛子峰、
卓奥友峰、
马卡鲁峰、乔戈峰、
加舒尔布鲁木山、
道拉吉里峰、马纳新鲁峰和
希夏邦马峰。
该公园成立于1976年,1979年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虽然这个自然保护区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荒凉的原野,但这里也不是完全没有任何植被。这里大约有30%的地区是草原,还有3%的地区是森林。公园内的景观包括山峰、
冰川、河流、湖泊、森林、高山
灌木丛和草地。森林由
橡树、
松花、
冷杉属、
白桦、
杜松和杜鹃花林组成。该公园栖息着208种鸟类,包括
雪豹、
小熊猫属、麝和喜马拉雅塔尔,以及印卑雉、
胡兀鹫、
雪鹱和食腐鸟。山麓上的植被和野生物的
栖息地是根据海拔的变化而变化的。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分布了稀疏的
银杉林、
喜马拉雅山脉日本五针松、杜松和
桦树。海拔3,800米的地方生长着茂密的高山杜丛。海拔4,500米的地方是矮丛灌木的地盘,而当海拔升到5,500至6,000米时,就只有一些矮杜鹃花。
重要卫峰
洛子峰与邻近山峰构成一组高峰群,有多座超过8,000米的高峰,主要卫峰包括洛子东峰和洛子中峰。
洛子东峰,又名洛子夏尔峰(Lhotse Shar),夏尔在藏语中是东边的意思,该山峰位于洛子峰以东1,000米处,海拔8,398米。
洛子中峰,即洛子中央I峰(Lhotse C-Peak I),又名洛子中/东峰(Lhotse Middle/East),该山峰位于洛子夏尔峰与洛子峰之间,东经86.90°,北纬27.9°,1956年由瑞士登山队在攀登洛子峰时发现,海拔8,426米。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洛子峰地区的
夏尔巴人主要生活在西藏
聂拉木县黄樟镇和日喀则市
定结县陈塘镇,此章节将分别介绍两个乡镇地区的历史变迁及重要历史事件。
樟木镇历史沿革
下辖
黄樟、帮村、立新和雪布岗4个行政村,此外,还有一个由4村村民自发组建、新近形成的自然村——迪斯岗。其中,立新村和雪布岗村是夏尔巴人的传统聚居区。立新村是夏尔巴人的第一批先民焚烧森林后建立的村寨,已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现在的村名是西藏和平解放后最早来此工作的汉族干部“张主任”命名的,取“新生”之意。雪布岗村原是立新村夏尔巴人的一个后山牧场,19世纪30年代,夏尔巴人引进土豆种植后,食物增多,人口增加,雪布岗就由牧户的临时聚居点逐渐演变成一个新的夏尔巴人村落。
近百年来,从事
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间货物贩运的夏尔巴人商贩搭建的临时休息点构成了帮村和樟木村的雏形,1965年中尼公路修通,1966年樟木口岸开放,使当地与外界的交流更加便捷,各国登山队也不断造访此地,使帮村和樟木村作为物资中转点和人员休息地的地位愈发突出,不断涌入的藏族和汉族人就与当地的夏尔巴人一起组成了新的村落,形成了现在的帮村和樟木村。根据2015年数据樟木镇常住夏尔巴人口为1442人,占整个樟木镇常住人口的85%以上,其中,立新村664人,雪布岗300人,帮村182人,樟木村226人,新近形成的迪斯岗村,村民户口还在原来的4村之内。
陈塘镇历史沿革
陈塘镇为夏尔巴人的主要聚集地。位于是西藏日喀则市定结县西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坡,珠峰东南侧的原始森林地带,东南与尼泊尔隔河相望,北接定结县日屋镇,西临定日县。,目前全镇下辖6个行政村,总面积为254.55平方公里,边境线长达12公里,有21个国界界桩,5个山口与尼泊尔相通,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多彩。2016年全镇农牧民513户2387人,其中夏尔巴人2362人,占全镇人口的99%。
1960年设陈塘乡。1961年由定日县卡达区管辖划归定结。1962年1月,西藏工委调整行政区划,将定日县卡达区龙堆划归定结,陈塘行政区划基本定格,隶属萨尔区管辖。1972年11月,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建立陈塘区,并成立革命委员会,陈塘乡隶属其管辖。1973年,陈塘增设为区。1984年11月,全区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时,增设藏嘎乡,隶属陈塘区,选举建立藏嘎乡人民政府。1988年6月全区撤区并乡时,保留陈塘区和陈塘乡,隶属陈塘区,下辖4个村民委员会;保留藏嘎乡,隶属陈塘区,下辖2个村民委员会。1995年5月20日全区行政区划调整时,撤销陈塘区,将原陈塘乡、藏嘎乡2个乡合并,设置陈塘镇,直属
定结县,下辖6个村民委员会。2014年,陈塘镇萨里村、沃雪村、修修玛村、藏嘎村、那当村、比塘村6个村民委员会,镇人民政府驻藏嘎村。
科考研究
自十九世纪中叶西方探险家开始对包括洛子峰在内的青藏高原进行地理学考察以来,青藏科考已逾百年。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的几十年中,
中原地区正处在国力由盛及衰、社会经济由封建农业体系向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转换的动荡期,完备的
地球科学、博物学研究体系并未传入我国。因此,彼时的青藏高原考察,基本都是由西方探险家完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
西藏自治区的和平解放,中国科学家开始了一系列自力更生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包括1951-1953年
中国科学院受政务院委托组建第一支西藏工作队,在西藏东部和中部开展地质、地理、气象、农业、畜牧、水利、医药、社会和语言等方面的调查工作;1955-1968年中国科学院登山科考以世界海拔最高的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为主要研究对象,中国科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极高海拔的科学考察工作;1973-1980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等。
经济发展
农业和畜牧业是洛子峰地区居民的主要生计来源,过去贸易也为该地区的居民带来一定的收入,现在旅游业成为了众多居住在洛子峰地区的
夏尔巴人的谋生方式。夏尔巴居民在高度不同的地方耕种、放牧,尽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主要的农作物是
阳芋、
大麦、玉米等,家畜有
野牦牛(长毛的高原牛)以及他们的杂交品种,同时也在森林中进行采集和狩猎猎,如
熊瞎子、雹猪、
野山羊和豹子等。很早以前,夏尔巴人就在西藏高原和
喜马拉雅山脉南部的低地之间进行着活跃的物资交易。位于昆布地区中央位置的纳姆泽就是一个因为这种贸易来而繁荣的村庄,至今,在纳姆泽还会举办定期市场。随着贸易逐渐衰弱,夏尔巴人转而去
大吉岭打工,他们卓越的登山能力开始为世人所知。现在很多的登山队和徒步旅行者会到
尼泊尔,因此昆布地区的
夏尔巴人就开始从事向高处搬运物资或者为徒步旅行者当向导的工作,并以此为生。
手工业相对落后,除为农牧业服务的铁器和竹器织生产外几乎空白。制革、染色、缝纫、木工、首饰等必要的手工业品都要依靠外地。铁器制作有专业铁匠,他们打制的“郭边”刀,呈弯月形,大小不一,小的只有半尺左右,长的可达一尺,均为一个刀鞘,大小两刀相配,有些精制的“郭边”,其刀上还装配有挖耳、剔牙之类玲珑小巧的手工艺品。这种刀是夏尔巴和附近山区边民随身一宝,长年配带在身,质好美观,名驰远方。这些铁匠还能锻造小型农具和农牧业生活用品,深受夏尔巴群众的欢迎。此外,编织和竹席是当地最普遍的家庭手工业,大都自产自销。
登山活动
攀登历史
洛子峰主峰
首次有氧登顶:1956年5月18日,瑞士登山队弗里茨·卢辛格(Fritz Luchsinger)和恩斯特·赖斯(Ernst Reiss)两人,从
尼泊尔沿西坡首次登顶成功。
首次无氧登顶:1977年5月11日,德国人米歇尔·达契尔(Michel Dacher)首次实现了无氧攀登。
首次南坡登顶:1989年,20世纪最为伟大的登山家之一波兰人库库齐卡(Jerzy Kukuczka)从洛子峰最难的南坡陡壁直接登顶后,在下撤中遇难,直至今日全世界还未有第二个人攀登该路线。
首位女性登顶:1996年Chantal Mauduit成为第一个登顶洛子峰的女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他登顶记录:1986年10月16日,
意大利登山家
梅斯纳尔(Reinhold Messner)登顶该峰,完成了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一共用时16年。他是世界上第1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而且全部均为无氧攀登,他被公认为20世纪最为伟大的登山家。1998年,“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登顶该峰。2000年5月19日,意大利人马提尼(Sergio Martini)登顶该峰,完成了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一共用时16年,成为世界上第7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
根据
喜马拉雅山脉数据库的数据,截至2014年秋季,洛子峰的登顶成功率为67%,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跌倒。成功登顶中有约25%为不使用补充
氧气的无氧攀登。
重要卫峰
洛子中峰:2001年5月23日,
俄罗斯人Aleksei Bolotov,Piotr Kuznetsov,Sergei Timofeev和Yevgeni Vinogradski首登洛子中峰,即洛子中央I峰(Lhotse C-Peak I)。
洛子夏尔峰:1970年5月12日,
奥地利登山者Josef Mayerl和Rolf Walter首次有氧登顶洛子夏尔峰,1984年5月12日,
斯洛伐克登山者Zoltán Demján完成首次无氧登顶。
攀登路线
迄今为止,洛子西壁上只有一条成功的攀登路线,即1956年5月18日瑞士登山队首次登顶时使用的路线。由A.Eggler率领的瑞士队首先沿珠峰路线攀登到7,800米,然后转向狭窄的冰雪槽路线,最终弗利莱姆·卢嘉格尔姆(F.Luchsinger)和埃尔斯托姆莱索姆(E.Reiss)在5月18日登上了顶峰。
除了传统的“瑞士路线”,另外有两条在南壁的路线可以登顶洛子峰,位于中国西藏境内的东壁至今无人登顶。此外还有3条路线可以登顶洛子夏尔峰(LhotseShar)和洛子中峰。
交通运输
航空
加德满都特里布万机场(Tribhuvan International Airport,ICAO机场代码为VNKT,IATA代码为KTM):距离洛子峰最近的机场为加德满都机场,该机场是位于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一个国际机场,同时也是尼泊尔唯一的国际机场,机场距离在加德满都市中心大约6千米。尼泊尔民用航空局官网2021年3月显示,特里布万国际机场总占地面积共计3,565,350.49平方米,拥有2座航站楼,跑道长3,350米、宽45米,民航站坪设28个机位。
公路
中尼公路是由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
拉萨市至尼泊尔王国首都
加德满都的国际公路。这条公路在中国境内经过
堆龙德庆区、日喀则、萨迦拉孜、
聂拉木县等城镇,长829千米;在
尼泊尔境内经过科达里、当塔里、巴拉比斯、巴斯卡尔、巴克达浦等城镇,长114千米。中尼公路于1963年6月动工,1967年5月建成通车。路线翻越
喜马拉雅山脉,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工程十分艰巨。尼泊尔境内的路线,顺喜马拉雅山南坡,沿逊科西河和波达科西河而行,直达终点。
族群和人口
洛子峰地区的居民以
夏尔巴人为主,在中国境内常住人口约2000人,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藏文,有自己的语言夏尔巴语,语法结构与藏语相同,属于藏语方言。信仰
藏传佛教,大部分人信仰其中的萨迦派和噶举派。
夏尔巴人
夏尔巴人主要生活在以珠穆朗玛峰为代表的高山林立的昆布山区。大致的范围是以其南面的杜多河沿岸的索尔地区为中心,东至大吉岭,西至何兰普山谷一带的喜马拉雅高原地带。在我国境内的常住人口约有2000人。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藏文,使用的夏尔巴语也被认为是
藏族的方言,少量词语不同于藏语(属于尼泊尔绒语),语法结构与藏语相同,属于藏语方言,发音卷舌与藏语音相似。信仰藏传佛教,其生活习惯以及风俗与我国西藏非常接近。
夏尔巴的意思是“东方人”,许多人类学家认为,
夏尔巴人的先民居住在西藏东部,到公元16世纪,他们的活动范围才逐渐固定在尼泊尔境内。夏尔巴人世代居住在高海拔地区,个头不高却身体健壮,血液中
血色素的浓度显著高于常人,抗缺氧能力强。在高原上,他们背负超过自己体重的物资,其步伐也往往比经过训练的登山队员快得多。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攀登活动污染问题
自1921年人类开始实地深入探索珠穆朗峰及包括洛子峰在内的周围地区以来,由野地探险和登山带来的垃圾成为该地区的重大环境问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堆积多年也无法被降解,一旦冰雪消融,还会污染当地的水源,只能依靠有限的人力扛下山。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冰封废弃物正在重见天日,也让垃圾堆积的严重性日益受到重视。每年游客数量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垃圾的增加。萨格马拉邦污染控制委员会(SPCC)是由
尼泊尔政府和美国的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支持建立的当地非政府组织,该委员会在1993-1994年处理了126吨垃圾,1996-1997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243吨。由于访客流量过大,山路本身也在迅速恶化,许多山路都出现了水土流失、深切口、过度扩宽、径向位移等迹象。
气候变暖与冰川消融问题
气象站资料表明,自1971年至2004年,洛子峰所在珠峰高海拔地区是中国同期升温最显著的区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地区气温升幅明显,2000年以来的气温比上世纪70年代升高了0.4至0.8
摄氏度,冬半年平均气温比上世纪70年代高1摄氏度。在
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1970年至2010年间,该地区属于我国境内的冰川面积减小了约28.4%,冰塔林退缩正是冰川强烈消融的表现之一,
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正以每年2.7米左右的速度变薄。
环境保护
垃圾清理行动
国际清理行动
位于尼泊尔的洛子峰所在的珠峰南坡环保形势更加严峻,尼泊尔在1950年即开始对外国登山队开放,高山营地垃圾更多,清理更为困难。在7980米的突击营地随处可见难以降解的废旧金属氧气瓶和燃料罐等。自20世纪90年代起,尼泊尔方面也在不断地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珠穆朗玛峰的白然环境,包括提高外国登山队进山的门槛、提高进山注册费标准等以控制登山队数量、组织人员进山清理垃圾、规定外国登山队进山前携带的氧气在撤营出山清点并设置相关罚款规定等。
国内清理行动
2009年,西藏登山协会组织高山清扫队,清理5200至8300米突击营地沿途各高山营地及登山路线上的垃圾达3吨。2018年,
西藏自治区组织清理包含洛子峰在内的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8.4吨。
风景名胜
嘎玛沟景区
嘎玛沟位于
定日县与
定结县朋曲河下游的重要支流嘎玛藏布,北至卡达藏布与嘎玛藏布的分水岭,南抵
尼泊尔巴隆国家公园,东自
陈塘镇,西抵珠峰。东西长55千米,南北宽8千米,是一条海拔从2000多米到5000多米的美丽山谷。整个山谷人迹罕至,发育着珠峰地区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山谷内景观资源极为丰富,以徒步生态科考旅游为主,并与尼泊尔巴隆国家公园相连,成为世界一流的环珠峰跨国旅游极品线路。山谷可以从东坡看到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第四高峰洛子峰和第五高峰
马卡鲁峰的壮丽景观。
萨加玛塔国家公园
萨加玛塔国家公园(Sagarmatha National Park),位于
加德满都东北的索洛·昆布地区,坐落在珠穆朗玛峰南坡,总面积1244平方千米,公园有包括珠穆朗玛峰在内的7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世界自然遗产之一。萨加玛塔国家公园于1976年7月19日根据
尼泊尔《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法》成立,由尼泊尔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办公室、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司、森林部管理。国家公园的
平均海拔从入口处的2805米一直上升到8848米。由于落差极大,从而造就了丰富的生态环境和数量可观的
冰川,也是
雪豹和小熊猫等几种
稀有物种的家园。
天波切寺
天波切寺(Tengboche)是尼泊尔最著名的寺庙之一,坐落在昆德峡谷对面的一个高高的
山脊之上,是昆布地区的主要佛教中心,为朝圣者、登山者和旅行者祈福。每年十月,Tengboche寺都会举办Mani Rimdu节,作为佛教庆祝活动的高潮,该节日包括宗教聚会、歌曲、仪式舞蹈和传奇人物的生活表演。最初的Tengboche寺于1989年被烧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更坚固的建筑。寺庙周围有
松树和杜鹃花,在这里可以看到珠穆朗玛峰、洛子峰(Lhotse)和阿玛达布朗峰(Ama Dablam)的壮丽全景。
相关文化
宗教信仰
藏传佛教
洛子峰地区生活的
夏尔巴人是虔诚的佛教信仰者,他们对历史上出现的一些佛教圣人至今还顶礼膜拜。大部分夏尔巴人信仰萨迦派和噶举派,但也有的夏尔巴人信仰格鲁派、宁玛派和苯教。这些佛教派系均属于藏传佛教,10世纪末,佛教复兴势力通过“下路弘法”(978年佛教复兴势力由
青海省地区进入卫藏)和“上路弘法”(1045年佛教复兴势力由阿里进入卫藏)分别从青海地区和
阿里地区进入西藏腹心地带,与
藏族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正式形成藏传佛教,并陆续形成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等教派。
萨迦派
洛子峰地区生活的
夏尔巴人主要信奉的宗教之一,“萨迦”藏语意为“灰白色的土地”,同时因该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
文殊菩萨、
观世音、
金刚手菩萨的红、白、蓝三色花条而被俗称为“花教”。1073年,后藏的
昆·贡却杰布(1034-1102)在萨迦地方建立
萨迦寺,从此逐渐形成萨迦派。该派独特的密法传承为道果教授。
噶举派
洛子峰地区生活的夏尔巴人主要信奉的宗教之二,“噶举”意为“佛语传承”,以该派绍继帝洛巴所传四大教法而得名。因该派僧人有穿白色僧裙习惯,故被俗称为“白教”。11世纪,
确吉洛卓(1012-1097)和琼波南觉钦布(990-?)赴印度学得帝洛巴四大教敕等法,回到
西藏自治区后分别发展出塔波噶举和香巴噶举。塔波噶举派后又分化出许多支派,有“四大八小”之称。四大支为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拔戎噶举和
帕竹噶举。帕竹噶举又分出止贡、达、竹巴、雅桑、绰浦、修赛、叶巴、玛仓噶举八小支。四大支中的噶玛噶举和帕竹噶举,历史上对
藏传佛教及
藏族社会具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噶玛噶举至今在藏传佛教中仍具一定地位。该派独特的密法传承为大手印法。西藏的
达拉岗布寺、噶玛寺、
楚布寺,四川甘孜德格的
八邦寺等为该派主寺。
宁玛派
洛子峰周边区域的绒布寺正是宁玛派寺庙,因该派僧人在做法时戴红色僧帽,故俗称“红教”。11世纪以后,当时西藏素尔家族的素尔波且·释迦迥乃(1002-1062)等人奉
吐蕃时期入藏的印度高僧为祖师,依其入藏所传密咒和所遗“伏藏”(禁佛时期埋藏于地下的经典)修习传承,遂自成一派。该派独特的密法传承为大圆满法。
典故
洛子峰在
藏传佛教绘画中通常被描绘成一位绿色神灵,出行时手持魔镜和一根系有彩带的木杖,骑一匹高大的野马,主要职责是预测光明与黑暗,
占卜吉祥与凶险,她奉献给人们的是先知先觉般的智慧,因此也被称为“圆光占卜女神”。
历史人物
瑞士登山队
1956年,斯特·赖斯(Ernst Reiss) 和弗里茨·卢辛格(Fritz Luchsinger)首次成功登顶8,516米的洛子峰,随后登山队队员Jürg Marmet and Ernst Schmied实现第二次登顶,Dölf Reist and Hansruedi von Gunten在一天后实现第三次的登顶。
瑞士登山家弗里茨·卢辛格(Fritz Luchsinger)1921年3月8日出生在圣加仑,是瑞士军队的一名训练军官。1956年作为瑞士登山队的一员,与恩斯特·赖斯(Ernst Reiss)实现人类历史上对洛子峰的首次登顶,1983年在在攀登希夏邦马峰期间死于肺水肿。
瑞士登山家恩斯特·赖斯(Ernst Reiss) 1920年出生于
达沃斯,2010年在
巴塞尔市自然去世,享年90岁。
萨努·夏尔巴
尼泊尔的著名登山者,2022年7月21日
巴基斯坦当地时间上午8点17分左右成功登顶加舒布鲁木II峰(Gasherbrum II),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登顶2遍14座8000米山峰的登山者,时年47岁,曾于2008、2021、2022年三次登顶洛子峰。
民俗文化
生活在洛子峰地区的
夏尔巴人的主要节日是正月,藏历中夏尔巴人的正月是在2月前后,在此期间人们会准备美食,并且跳起夏尔巴
民族舞蹈。夏尔巴人最大的宗教活动是假面具舞蹈节,每年的11月在丹波切的寺院内举行,寺院僧侣们会戴上代表各位神灵的面具进行舞蹈仪式,很多夏尔巴人为了祈求祝福从很远的村庄赶来,每当这时,特意来观看这一仪式的徒步旅行者也会增加。另外5月在塔梅的寺院也会举办假面具舞蹈节。
艺术作品
图书《The Everest-Lhotse Adventure》作者为Albert Eggler,1957年由英文版本由George Allen & Unwin出版发行,德文版本由Harper & Brothers出版发行,讲述了瑞士登山队攀登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的故事。
纪录片《征服14座高峰:凡事皆可能》(14 Peaks: Nothing is Impossible)关于
尼泊尔登山家Nirmal Purja在7个月内登顶包括洛子峰在内的世界上所有14座8000米高的山峰的故事,上映于2021年11月29日与美国上映,由
Netflix出品。
纪录片《洛子峰之路》(The Road to Lhotse)关于2018年一对情侣希拉丽·纳尔逊和吉姆·莫里森完成了第一次从27,940英尺高的洛子山滑雪下山的故事。
参考资料
洛子峰.ntb.gov.np.2024-02-04
Lhotse.mountainfieldguide.2024-02-18
加德满都机场.caanepal.gov.np.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