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新年
2016年上映的纪录电影
《舌尖上的新年》是一部由陈晓卿担任艺术指导,陈磊、邓洁、李勇联合执导,李立宏解说的纪录电影。该片是中国中央电视台饮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派生作品,记录了在新年前后中国24个地点的43种美食的习俗。影片由爱奇艺影业、英皇(北京)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制作,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发行,于2016年1月7日以2D格式在中国上映。影片通过记录摄制组在温岭石塘镇苏州市、重庆酉阳、闽南地区黄土高原、香港元朗等地采访和拍摄,展现了春节期间各地的美食文化和传统习俗。影片的导演和解说员都是知名的电影人,阿鲲为影片配乐。该片在中国上映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成为了一部经典的中国美食纪录片。
剧情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重回时间”、“寻找年味儿”的电影,将透过中原地区广袤大地上奇绝的年货食物,串接一个个新年故事,展示东方的文化习俗,用鲜活的镜头语言保存一部民族生活史和文化档案,带观众重寻旧日的习俗和年味儿。
幕后制作
创作过程
从海风肆虐的温岭石塘,到微风娴静的苏州园林;从崇山峻岭中的重庆酉阳,到祭神传统深厚的闽南地区;从黄土高原上的古老城墙,到香港最后的村庄元朗区。为了找到最诱人的新年美食。
2016年9月4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美食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导演陈磊率团队来安庆市,拍摄当地美食“鸡汤泡炒米”。9月5日全天,摄制组围绕炒米、鸡汤泡炒米的制作进行精心拍摄。
《舌尖上的新年》剧组2016年过年时去到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苍岭镇石泉苗寨寻找素材,剧组一共去了近10人,在石泉古苗寨待了一周,除夕都在石泉苗寨。剧组每天早上5点就起来工作,一直拍摄到晚上十一二点左右,非常辛苦。
音乐选择
该影片使用了大大七和旋,音色上回收了双簧管,让人听起来会有流口水的感受。
花絮
• 导演陈磊介绍,制作团队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进行考察拍摄,辗转了35个地方,去寻找不同的食物,希望给大家呈现一个春节大餐。他曾表示,走了这么多地方,拍了这么多美食,见过这么多把食物做的很好吃的人,发现他们都特别特爱生活,特别认真地对待生活。
• 影片中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苍岭镇古石泉苗寨中的两位老人已经70多岁了,平时做饭非常好吃,当地人人都知道。剧组拍摄时,老人的子女们也正好都回来过年了,剧组就拍摄了老人家把对儿女的牵挂,化为春节美食,全家一起吃春节菜谱的故事。
播出信息
前期宣传
2015年11月19日,《舌尖上的新年》在北京九朝会举行发布会,宣布电影将于2016年1月7日全国院线公映。
2015年12月30日,《舌尖上的新年》在北京举行首映礼,艺术总监陈晓卿,导演陈磊邓洁,解说李立宏,作曲阿鲲等主创齐齐亮相,与观众分享美食电影创作的独家幕后。
制片信息
上映信息
上映信息参考资料
作品评价
该片获得了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观影现场的观众频频发出咂嘴的和惊叹的声音。现场观众也评论看了电影后有种想立刻游遍全中国,吃遍片中美食的冲动。《舌尖上的新年》打动观众的除了美食的诱惑,还有食物背后的人情,有观众表示所有的乡愁都是因为馋。(网易娱乐评)
《舌尖上的新年》是真正适合也只能是在大银幕上观看的美食。影片的全部镜头都采用最新的电影器材拍摄,4K电影级的画质,超高清分辨率,观众可以身临其境看清食材的每一个细节;高速摄影和显微镜摄影,则刻画出肉眼看不到的美食瞬间的形态变化;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美食电影,满足所有吃货对食物的最终视觉想象。(凤凰网评)
美食家沈宏非也曾调侃,该影片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像UFO那么大的一坨米饭,整个人都会嗨起来。有的观众也表示,不在影院看《舌尖上的新年》,是无法感受到这满屏油汁溅起的壮美。仰望大屏幕,第一次觉得食物也会如此震撼。(中国日报中文网评)
该影片作为一部商业纪录片,在电影市场却显得较为另类,让观众看完之后是回味的,那这就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好电影。(腾讯控股娱乐评)电影评价
精彩影评
《舌尖上的新年》:在吃上很精细其实没大意思
《舌尖上的新年》:在吃上很精细其实没大意思文/马庆云昨天晚上跟儿子一起看电影《舌尖上的新年》,每每被镜头惊艳到,我便,“哇……”,他便,“我流口水了”……电影围绕过年期间天南海北的美食展开,讲制作,也将人情,可以当讲食片看,也可以当风景片看。整部电影唯一一处较为恶心的地方,是植入的咏春拳武馆,美食与武术的结合,太过矫情。这也不能怪主创,武馆花钱植入,也都是为了经济考量。我2014年给《商周刊》写过一篇详实的文章,阐述我对《舌尖上的中国》两部专题片的看法。这篇文章,在百度集团里边检索我名字加专题片名字,还能读到。在那文里边,我认为,第一部,是从美食制作悄无声息地上升到人文,第二部,则是从故事出发,美食不足,故事补齐。在电影《舌尖上的新年》中,也更偏重于后者,故事性略大于美食性,悄无声息的对人文情怀的代入感,少了一些。舌尖二字,极为有趣。舌尖者,必是精细者也。提到精细,中国人从来不缺这个。历来文人笔记,对吃食茶饮的记录,都极尽精细之能事。找文人笔记去读,可能费劲,但只要略读一下《红楼梦》,便能发现大量的美食制作方法,用心挑剔之处,也没谁了。中国美食,若是仔细研究进去,每一道菜,都有自己的精细之处。这种精细,有的,是食材的选取,有的,是火候的掌控,有的,则是大厨自身的气质。听懂行地说,老北京有几个馆子,是大厨成就了饭馆儿,而不是饭馆儿养活大厨。中原地区古人,在吃喝玩乐上,都极尽精细。这是一个会生活享乐的民族,虽然这个民族多灾多难。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边,精细的生活方式,是贵族的象征。所以,但凡文人雅士,或者装文人雅士,都要学这种生活方式。两宋时期,在文人笔记中,也有其它精细的记载。《天工开物》里边便是很多。国人在吃喝玩乐之外,对其他生产工具的精细改良,也多有趣且有用。我们俨然是一个追求卓越的民族。但到了明清,好像就很换了气象。我们只追求吃喝玩乐上的精细了。《红楼梦》吃喝上的精细,都快到了矫情的程度上。国人对生产资料精细的追求,仿佛有断层。乃至于,到了现代科技到来之后,我们在精细程度上的追求,远不及西方国家。在机械表这样的小件儿上,我们离德国瑞士等等,都有极大的距离。我们当下,没有将一种美食上的精细生活态度,折射到对工艺精细的追求上来。中国目前可以做载人飞船,却做不了不错的发动机。这就是我们的工艺精细追求还不够。我们的精细生活,不能只停留在美食等的享乐上,也应该更专注在工艺创造上。这或许应该是《舌尖上的新年》带给我们的一点篇外的东西。从我个人而言,我不太赞同,在吃喝玩乐上找精细。喝茶树的哪部分叶子,吃炒肝的哪部分肝脏,其实,都是不必太精细的。太精细了,反而是矫情。但在工艺科技上,则应该精细,有做机械表的精神,精细到一分一毫。如果有这种态度的话,中原地区的工艺科技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目前在一些科技产品上得过且过,在美食上却有过分精细,有点说不过去。其实,两宋极其以前,中国人在生产资料的精细上,是有追求的。明清才开始放弃。这可能便是,社会专制,造成明哲保身。社会的中产阶级一旦明哲保身,便只会在吃喝玩乐上追求精细了,不会继续在生产资料的建树上发力。看到这一点,或许对当下的中国,有巨大的启发意义。中国工艺集团,应该学习中国美食,精益求精。
年夜饭不是只有饺子
说起年夜饭,估计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饺子,不过这里面有很多其实是因为身居北方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年春节期间都会不停地洗脑循环“过年就得吃饺子”的原因。因为很多南方人其实并不怎么在春节期间吃饺子,而且很多南方人就算吃饺子也吃的是一种叫做“饺子”,实为馄饨的食物。所以,《舌尖上的新年》其实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其实是告诉我们:年夜饭绝不是只有饺子。《舌尖上的新年》是原《舌尖上的中国》原班人马团队打造的电影版《舌尖》系列,包括导演陈磊、艺术总监陈晓卿和作曲阿鲲等等全部回归,当然也少不了点睛之笔——解说李立宏浑厚的声线。一个火热的电视节目出了电影版,很难不被人认为是捞钱,不仅仅是因为每一个现象级的真人秀都有了根本算不上电影的“综艺大电影”,还有一个原因是2015年的1月就已经有了一部和《舌尖上的中国》极其相似的中国美食纪录片上映。这部名为《味道中国》的纪录片其实跟《舌尖上的中国》除了题材相同外,几乎没有一丁点关系,而最终拍出来的成品也是和《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差了1000个《舌尖上的中国2》。首先在器材方面都处处显出超低成本的捞钱心态,航拍画面掉帧严重如同外行,画面清晰度还没有电视台高;其次在摄影方面也是极力模仿《舌尖上的中国》,可惜基本的构图都不会,打光是也乱七八糟;旁白方面选择了和《舌尖上的中国》完全不同的女声,至于配音效果大家见仁见智,但解说词写的实在是烂,走马观花又毫无头绪;音得方面更是卑鄙无耻,直接把《舌尖上的中国》配乐拿来用,简直是盗名欺世、沽名钓誉。不知是不是《舌尖上的中国》团队在看到这部山寨作品后,为了“打击盗版”,所以在2015年11月19日,《舌尖上的新年》在北京九朝会举行了发布会,宣布电影将于2016年1月7日全国院线公映。《舌尖上的新年》与之前的《舌尖上的中国》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对象依然是中国美食,而且都是“主题作文”而非“命题作文”,只要抓住“新年”这个主题电影就不会烂到哪里去;不同的是电视版每集只有50分钟,而电影版有89分钟,如何用更长的时间讲好更多的食物,而又不让人觉得拼盘化、碎片化是对于主创们最大的挑战。从海风肆虐的温岭石塘,到微风娴静的苏州园林;从崇山峻岭中的重庆酉阳,到祭神传统深厚的闽南地区;从黄土高原上的古老城墙,到香港最后的村庄元朗区……为了找到最诱人的新年美食,《舌尖上的新年》剧组脚步遍布全国35个地点,寻访到60多种美食,拍摄了10000多分钟素材,最终85分钟的成片中呈现出24个地点的43种美食。影片最终呈现的叙述模式还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模式,不仅仅介绍食物,还介绍做食物的人,和这些人的故事。又吸取了《舌尖上的中国Ⅱ》的失败经验,不刻意煽情,重心依旧在于专注拍好食物。而且在食物的选择上也下了功夫,重庆腊肉、平乐松皮扣、浙江河豚鱼、台湾红米糕、鲁中糖瓜、苏州七件子、广西酿菜、香港盆菜、广东脆皮烧鹅……绝大多数都是外地人没听说过的美食,但这些食物的食材并不珍贵或稀有,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不过大多数的烹制过程却都算得上繁琐,蒸、炸、炒、煮、焖各种烹方式轮番上阵,煞是新奇有趣,好不热闹。单是看着食材们在加工过程中美妙精彩的七十二般变化,电影院里的观众们都开始不自觉地烟口水了。电影中的食物已经不仅仅是用来装满肚咽了,他们汇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灿烂的饮食文化。在《舌尖上的新年》里每个做食物的人,无论是大厨名师还是家庭主妇,似乎都成为了《寿司之神》里的米其林三星大厨小野二郎,甚至有了几分小野二郎的 “日本工匠精神”。观看影片的时候,随着我们的口水一起涌出的还有我们对于在春节和家人一起团聚的渴望。当电影中那些归乡的人们投射在视网膜上,迎春花的镜头伴着美食映入眼帘,处于胃旁边的心脏同样也有了种莫名的空虚。
这是一部务必在饱腹下方能一览的电影,《舌尖上的新年》以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春节菜谱为展开,一道又一道带有民族与地域色彩的美味佳肴无不令人垂涎欲滴,电影在呈现美食的同时更将中国的年文化作为底蕴依托,使人文与美食的缔结,令人在光影中品尝到了年的味道。作为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无疑继承了昔日《舌尖上的中国》的衣钵,而这一次电影更为突显的无疑在一个“年”上,跨越全国数十个地区的美食盛宴,在过年这个特有氛围的承托下,由显的更为诱人,从香港盆菜、广西酿菜、平乐松树皮扣这显得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美食中,电影凭借精致的镜头语境一再刺激着观众的味蕾,令人所见过年并非饺子的专属,目不暇接带着年文化特色的美食,呈现出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电影中食物已经不再是饱腹的代名词,它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美学,《舌尖上的新年》将每一个在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人们都变成为了绘制这饮食美学的匠人,与此中这种对美食的呈现更以不仅是一种满足人们视觉的冲击,而更是一种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可以说这种在美食中对文化的提炼,在“舌尖”团队手中已然游刃有余,使过年这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佳节,在美食之名下得以了对中国文化的深攫。《舌尖上的新年》对美食的诠释,不仅是寻找着新年餐桌上的味道,电影所聚焦的更是那一个个能烹饪出这年味的人们,当一幕幕归家团聚,爆竹迎春的画面随之美食的呈现而来,这些饮食背后包涵情感的故事,成为了这部记录电影中最为真挚的情感奠基,它告解出一份对家难掩的乡愁。也将中国人对过年特有的情怀淋漓尽致的呈现而出,这是电影在舌尖诱惑之下所寄予“年”真正的味道。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相信《舌尖上的新年》乍看种类繁多的新年佳肴,依旧不过是极具代表的寥寥数笔,但电影所为人垂涎的不仅是美食,更是那弥足珍贵的团圆之乐。
连味蕾都开了花
实在是太享受来自“舌尖上”系列影像的刺激,这一次又被大电影《舌尖上的新年》所“滋养”和“恩宠”,现场所带来的观影体验不仅仅是肚子直响、口水直流、心跳加速、瞳孔放光,还有从影厅传来的一阵阵吧唧嘴声和惊呼声。在这一刻,观众们共同享用到这次空前的大银幕“春节菜谱”,有饕餮神州的满足,有思乡归根的期盼,也有被这久违的年的味道所带来的无限感动,那是一种关于“吃”的神圣的仪式感。美食与风俗背后,其实是关于中华大地的“新年”精神的寻找与传承。还记得苏芮在1983年首唱的《一样的月光》中的那一句么:“什么时候蛙鸣蝉声都成了记忆,什么时候家乡变得如此的拥挤?”其实这些年,我们也在日益的感受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生活愈加缺乏了安全的港湾与温暖的环抱,特别是在过年这件事上,越来越没有“年”味,年也就过得越来越无趣。年应该是什么味道?曾经,对小朋友而言,会是好吃的、新衣服、新玩具、放鞭炮;对成年人而言,会是亲人朋友兄弟姐妹欢聚一堂筹交错不醉不休;对老年人而言,会是看一家老小子孙满堂和和气气百业兴旺……却未料到了如今,钱挣多了,衣服玩具美食不再稀罕,人漂远了,相聚团圆围坐吃饭却显得那么难得,当年被简单的归结为北饺子南年糕之后,似乎年的味道也更加单调。感谢《舌尖上的新年》的团队,寻遍大江南北,穿越茫茫人海,带来了各地最具风土人情的新年大餐和小宴,无论是丰盛的盆菜、七件子,还是精妙的炒米发糕,还有惊艳了世人的红蟳米糕红龟粿酿菜糖瓜,哪一种都饱含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哪一种也都刺激到众吃货的脆弱内心,似乎舌尖上的味蕾都开了花,好迎接这一场盛宴,那残暴的美食造型特写,还有对烹饪声音的高调还原,连切一片肉都充满了无限的诱惑,也真真是要醉倒在这温柔的美腻乡了。《舌尖上的新年》不仅仅是一次寻味之旅,一如这个系列的纪录片,在美食之上,还是一个个关于回家过年、全家团聚、报春闹春的动情故事,那一个个归乡的游子,那一簇簇围坐的邻里,响亮的爆竹,灿烂的烟火,给本来孤寂的夜空,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在这夜空中,也仿佛漂荡着一道道美食所带来的别致味感,尽管当今的电影技术并不能在影厅对味道进行还原,但战台烽却也发现,有些味道可以凭感觉而得到体验,那是之于一个“顽固”的吃货对众多美食的深刻记忆。因此,而在这些关乎年味美食的故事之上,又是整个中华大地各个民族之于“年”这个神圣时刻的“朝拜”缩影,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有冰天雪地,也有暖如夏春,有高原严寒,也有海浪温润,由地域和特产所衍生出来的年俗,以及年俗中最重要的美食,确实令人大开眼界、垂涎三尺、味蕾盛放。
向记忆里的春节味道致意
文/鱼为    《舌尖上的新年》放映前,到场的艺术总监陈晓卿告诉观众,他希望带给大家一部观影过程中,会忍不住喊到:不行了,快喂我……的电影。而银幕中广袤大地上奇绝的年货食物确实诱发了每位在场观众的食欲,身体被基因中的食物印象打开,带来的强烈生理反应,整个影厅自始至终充斥着吞咽口水以及“我靠,好想吃”的声音。    聊《舌尖上的新年》必然绕不开陈晓卿。作为一个基本看着陈晓卿博客长大的粉丝读者,对他的趣闻轶事亦不乏了解,江湖传说更是人尽皆知——陈晓卿就是一张活的现成的京城美食地图,他的手机里更是北京乃至全中国好几百家餐馆的数据库,包括餐馆的名称、地址、电话,甚至罗列着各个餐馆的招牌菜。在北京六环以内找不到吃饭的地方时,只要把地址发给他,告诉他想吃什么风味,他马上就能提供最佳方案……替你拨打餐厅的订位电话,甚至在你赶去之前,还会把菜给你点上。    《舌尖上的中国》让吃货看到天堂的真正模样,也见识到地大物博对饮食文化的深切影响。当然,恐怕也只有对美食,对细节如此注重的吃货,才能带给观众看着看着便忍不住呻吟的美食作品。到《舌尖上的新年》,这一系列的作品从重寻旧日习俗的宽延到追忆年味儿的专注,美食并不简单是精美可口的食物,以美食为引,展示的其实是东方的文化习俗,鲜活的镜头与挑逗味蕾的语言,包含的则是一部民族生活史与文化档案——尽管这个民族曾一度盛行地沟油与毒奶粉,但不可否认,此地生长的人群,基因中,仍遗留着对食物的无限遐思与眷恋。    陈晓卿在《舌尖上的新年》这本同名书中写道:现代人活得太累、太畸形了,你需要相信,总有一种味道,像子宫一样,会无条件地接纳你——他相信,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因而,更是无比的喜欢这部天南海北去品尝年味的电影。    从内蒙古自治区布里亚特的冰天雪地到台湾、香港的物阜民丰,从苏州山水环绕的园林景观到陕西边远的农家窑洞,从江湖人的呼啸欢聚,到寻常百姓的一粥一饭,舌尖成为舞台,食材则与情感呼应,节日在吃喝的仪式中成为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光。其实,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社会发展阶段来看,春节已经无用,因而新年更需要仪式,费尽心思制作食物的过程就是仪式,千里返乡和家人吃一碗饺子也是仪式,仪式让人的感情产生归属,所以,我们今天纪念、展示中国的春节,是在向记忆里的春节味道致意。所以要感谢美食,让思乡有了具体的细节。
从新年大餐里看中国饮食文化
由《舌尖上的中国思想班人马倾力打造的纪录片电影《舌尖上的新年》,依然与我们在荧幕上所看的《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好吃,甚至看起来更美。这一次,食物成为了真正的主角,超高清的画质拍摄出食物制作的整个过程,完全想象不到的美食瞬间的形态变化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颠覆了吃货们对美食的想象,看得人垂涎欲滴,同时也让人瞠目结舌。从温岭石塘,到苏州园林;从重庆酉阳,到福建闽南;从黄土高原,到香港元朗……《舌尖上的新年》剧组为了拍摄最完美的美食电影,踏遍了全国35个地点,寻访了60多种美食,拍摄了一万分钟的素材,最后的成片中呈现出的是24个地点的43中美食。其中大部分都是南方的菜系,作为一个东北人看的分分钟口水都要流下来。以前我总以为自己走南闯北是一个有见识的人,而今看得这部纪录片,才知道,原来新年除了饺子之外,还有如此花样繁多的美食,我也真是太没有见识了。前几天跟一个南方朋友吃饭,他说我想用一个字来形容你们东北地区的菜,问其什么字,他说“糙”。仔细咂摸,觉得他说的不无道理。这次看了《舌尖上的新年》更是不得不服,南方的春节菜谱以绝对的优说得北方打败了。比如我看到了很多我从未见过的食物,更别说吃了,即使吃到过也从未有如此正宗吧。印象最深刻的是平乐松皮扣,那复杂的做法,适当的火候,从每一个细节都能看到我国人民的智慧,用心制作的食物,最后出锅摆盘,口水掉下来。后头再想一下,北方的新年,完全是以饺子为主啊。怪不得《舌尖上的新年》摄制组用了搞笑的手法拍摄东北地区食物——一大堆人过年嗑榛子,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东北人新年的日常,同时也显示出了东北人的自然淳朴,其实东北还是有很多好吃的,比如做法复杂的锅包肉,对火候很有讲究,色香味俱全,希望如果拍摄《舌尖上的新年2》的话,可以再去我们东北仔细研究一下。虽然《舌尖上的新年》展示的是各地新年的大餐,然并卵,剧组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意义不在于让大家欣赏全国各地的美食,而是通过对美食的完整记录,展现出我国普通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对食物的尊重,以及展现出普通百姓无可比拟的智慧,各个像匠人,通过勤劳的双手,巧夺天工,让中国美食不仅只有饱腹之用,更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同时这部纪录片也兼顾了地域性,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美食,其中很多食物对地域也是有要求的,比如在天气寒冷的内蒙,会因为天气的原因而形成怎样好吃好做的食物。这些全都是中国百姓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
大众评分
该数据截止至2024年1月21日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幕后制作
创作过程
音乐选择
花絮
播出信息
前期宣传
制片信息
上映信息
作品评价
精彩影评
年夜饭不是只有饺子
连味蕾都开了花
向记忆里的春节味道致意
从新年大餐里看中国饮食文化
大众评分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