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是位于
浙江省宁波市东25公里的太白山麓的一座佛教禅宗寺院,历史悠久,是禅宗五大名山之一,号称“东南佛国”,天童寺为“禅院五山十刹”“天下禅宗五山”之一,被日本曹洞宗尊称为“
祖庭”,
赵昚曾御书“太白名山”赐之。历史上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扬州高旻寺并称我国佛教禅宗的四大丛林。
天童寺始建于
晋朝永康元年(300年),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历经沧桑兴衰更替,从义兴结庐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海上丝绸之路”项目遗产点之一。天童寺是
曹洞宗祖庭,也是日本禅宗的发源地之一。
天童寺院殿堂顺着山势由低渐高,从寺前的六塔到天王殿、佛殿、法堂,再到
罗汉堂,整个建筑呈梯级布局,错落有致。寺院占地面积7.6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8万余平方米。有殿、堂楼、阁、轩、、居30余个,计999间。天王殿、钟楼、东禅堂等重建于1936年。寺内佛殿前有
康熙帝书“名香清梵”、
雍正帝书“慈云密布”匾、
顺治帝书“敬佛”碑及宋、元、明、清
碑刻三十余方。天童寺群山环抱,重嶂养翠,古松参天,有“深径回松”“凤岗修竹”“双池印景”“西涧分钟”“平台铺月”“玲珑天凿”“太白生云”等十大胜景。
景点介绍
天童寺位于
浙江省宁波市东30公里的县东乡太白山麓,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天童寺创建于
晋朝永康元年(300年)。僧人义兴云游至南山之东谷,见此地山明水秀,遂结茅修持,当时有童子日奉薪水,临辞时自称是“
金德太白星君”化身,受
玉皇大帝派遣前来护持。自此山名“太白”,寺曰“天童”。唐开元二十年(732年),法璇禅师建太白精舍,后人称之为“古天童”。
至德二年(732年),宗弼禅师将寺迁到太白峰下,即今寺址。
乾元二年(759年),肃宗赐名为“天童玲珑寺。”
咸通十年(869年),
李漼敕赐“天寿寺”名。
景德四年(1007年),
赵恒敕赐“天童景德禅寺”额。寺僧惟白多次与神宗皇帝研讨佛理,
宋徽宗敕赐他“佛
国禅师”称号,并御书天童景德寺惟白续灯录序。建炎三年(1129年),
曹洞宗著名禅师正觉(1091—1157)
住持,住山30年,弘传曹洞宗教义,倡导“默照禅”。1134年,寺内修建容纳千人僧堂,继而扩大山门为佛阁,内供千佛。中建卢舍那阁,置五十三善智识像,称“千佛阁”。寺内常住僧人上千,被称为中兴时期。
淳熙十六年(1189年),
日本僧人荣西本寺习禅,承临济法脉,回国后创立日本临济宗。宋淳熙五年(1178年),
赵昚赐“太白名山”四字。
绍兴四年(1134年)虚庵禅师来寺住持,扩建千佛阁,高3层12丈,成为东南第一大殿。宋
嘉定年间被列为“禅院五山”之第三山。天王殿四大天王特高特大,为江南诸刹所不及。佛殿供三世佛坐像,连座各高9.38米,
摩诃迦叶、
阿难陀侍立释迦佛左右,两翼为高约2米的
十八罗汉坐像。三世佛后为
海岛观音。法堂上层为藏经楼,堂西为
罗汉堂,内层高1.5米的十八罗汉石刻像碑,刀工精细,形象生动。从天王殿到法堂,两侧有庑廊与配殿相连。中轴线西有佛祖殿、选佛场、禅场,后有东桂堂,又西为大鉴堂。中轴线东有钟楼、御书楼、御碑亭等。天童寺四周群山环抱,重嶂叠翠,古松参天,景色绚丽,有"深径回松"、"凤岗修竹"、"双池印景"、"西涧分钟"、"平台铺月"、"玲珑天凿"、"太白生云"十大胜景。宋
王安石在
宁波市任县令时;曾留下描绘天童的名句:"山山桑枯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十分贴切。天童禅风远播海外,宋代有日僧
荣西到天童求法,并从
日本募大批百围巨木,建成千佛阁。以后代有日僧来此学禅。
村村桑拓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
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
——王安石《游天童寺》
天童寺位于宁波市东25公里的太白山麓,号称"东南佛国",为我国"五大丛林"之一。始建于
晋朝永康元年(300年)。它从义兴结庐至今近1700年,几度兴毁。其中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一次特大
山洪几乎使天童寺荡然无存。一直到
崇祯四年(1631年),密云禅师主持修建,经10年,建筑面积约4万5千
平方米,建成殿屋999间,规模宏伟,建筑华丽,佛像高大,为国内罕见。
寺内佛殿前有清
顺治帝书"敬佛"碑、
康熙帝书"名香清梵"匾、
雍正帝书"慈云密布"匾。寺内有宋、元、明、清
碑刻30余方。天童寺四面群山环抱,重嶂叠翠,古松参天,有"深径回松"、"凤岗修竹"、"双池印景"、"西涧分钟"、"平台铺月"、"玲珑天凿"、"太白生云"等十大胜景。
“
曹洞宗”是
日本佛教重要派别之一,其开山祖师道元禅师曾在该寺参禅得法。
日本“临济宗”始祖千光荣西,也曾来此参学,并从日本募大批百围巨木,建成千佛阁。此外,日本一代绘画巨匠雪舟和尚,还曾任过天童寺首座。
寺院环境
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天童寺,曾列入禅宗五大寺院之一,赐“中华禅宗五山之第二山”,与
江天禅寺、
天宁寺、扬州高雯寺并称禅宗四大丛林。天童寺占地近6万平方米,傍山而筑,梯级布局,有建筑物720间。宋代
王安石曾写诗赞美:“二十里松林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但目前天童寺山门外建筑物杂乱无章,有的树木面临枯萎,环境脏乱差,与风景名胜很不协调。今年年初,
鄞州区政府决定出资对景区外围进行大规模拆迁整治,当地村民对这一重大工程也给予了积极配合。目前拆迁工程已经过半,全长1175米的三塘村新的绕村道路也已基本完工。据悉,此次天童寺景区集中整治需拆迁各类建筑物的面积共计2.1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天童伏虎亭周边,有民房、厂房、宾馆、饭店、农用房、集体用房等,性质复杂。对此,东吴镇干部对有关的天童、三塘村村民进行政策宣传与思想引导,先后多次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座谈会,讲清景区整治的现实意义,同时,组织部分村民代表到杭州灵隐寺(
梅家坞村)参观考察。在拆迁过程中,镇里还请了专业的评估单位会同村民进行全面丈量评估,此举也得到了村民的全力支持。自10月8日全面动迁以来,已累计拆除房屋1.29余万平方米。
天童寺位于鄞县天童乡太白山麓,开创于
晋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号称“东南佛国”,为我国“五大丛林”之
中原地区的禅宗到宋代日益昌盛,至
南宋时达鼎盛时期,天童禅寺也成为禅宗之名刹。
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真宗帝敕赐“天童景德禅寺”额。神宗帝即位后,召寺僧惟白人禁问道,三登高座。并于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赐惟白金紫衣一袭。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微宗帝敕赐惟白“佛国禅师”号,并御制天童景德寺惟白续灯录序。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觉禅师继席,住山30年,复弘
曹洞宗风,僧人常住千人以上,为天童禅寺中兴时期。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建成能容纳千人的僧堂,前后14间、20架、三过廊、二天井,纵200尺广16丈。继而扩大山门,成为巍峨杰阁,安奉千佛。中建卢舍那阁,旁设五十三善智识像,名为“千佛阁”。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
丞相永国公
史浩奏请,
赵昚帝翰挥“太白名山”四字赐寺。
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虚庵禅师扩建千佛阁,鸠工材,历三寒署。扩建后的千佛阁高三层12丈,飞异,隐接云霄,宏丽甲东南。
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
太师右丞相
史弥远奏请定“禅院五山十刹”,天童禅寺列为五山之第三山。
元
大德三年(公元1301年),成宗帝赐千佛阁为朝元宝阁,后殿。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元良禅师重建朝元宝阁,铸万铜佛供于阁中,阁旁增置二楼,左鸿钟,右轮藏,烟云缭绕,金碧辉煌。有诗赞曰:“云从太白山头起,香自朝元阁上飘”。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顺帝敕赐元良禅师“善觉普光祥师”号。
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6年)册封天下名寺,赐
浙江省宁波府鄞县天童山景德禅寺为天童禅寺,列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二山。到神宗年间,寺院遭受了一次历史性的灾难。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七月二十一日,
宁波市发生特大水灾,风雨骤作,山洪暴发,天童禅寺殿宇尽,础砾无存。是年岁冬
住持因怀在废墟上重建殿堂。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密云禅师住持天童,鼎力重兴。于崇祯八年(公元1653年)建佛殿、天王殿,继而建法堂、先觉堂、藏经阁、方丈殿;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建云水堂、供应堂、延寿堂;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建西禅堂、东西两客堂;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建东禅堂、新新堂、迥光阁、返照楼,并重浚万工池,修造七宝塔,所有工程,无不建造完备,奠定了今日寺院的规模和格局。时为寺院的鼎盛时期,现存的铸于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的千僧锅右以佐证,该锅直径2.36米,深1.07米,重4000公斤。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世祖帝召寺僧道进就敕谕,并赐三衣、黄衣、缘云缎袍各一袭。次年赐帑金千两命重修佛殿,敕封道“弘觉禅师”号,并赐银印一颗,重40两,方广三寸许,右为汉篆“弘觉禅师之印”,左镌满文一行,赐三衣、五衣、七衣、黄祖衣、宫道袍、
沉香色道袍及千衲衣、夹衣等。御书僧诗一首,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忱。”
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9年),圣祖帝敕赐天童寺御书金字心经宝塔一幅,旁记康熙岁次乙酉二月南巡舟中书。五月又赐金字心经一卷、僧诗一幅、白绫四条。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3年),世宗帝赐御书“慈云密布”匾额及柱联、赞释迦、观音偈各一。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寄禅和尚
住持后,将十方丛林住持继承制度改为十方选贤制度,称为选贤丛林,这种制度是丛林住持史上的一个进步。中国佛教界领袖圆瑛大师于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930-1936年)住持天童6年,使古刹更为庄严,他主持铸成的
大铜钟高2.76米,下口径1.86米,钟面铸有81卷《华严经》,重达1.5万斤,现挂钟楼上。
新中国成立后,天童禅寺得到了人民政府保护,僧众殿堂功课,威仪整肃,参禅修持,不废古规。同时发扬“农禅并重”优良传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寺院移作它用,佛像被毁。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并拨款进行修复,古寺重辉,法炬复燃,全寺僧众又晨钟暮鼓,诵经礼佛,参究禅理,绍隆三宝,如法如律地进行宗教活动。
历史
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法璇僧在太白山谷重建,名“太白精舍”,今人称之为古天童。
唐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僧宗弼、县聪等迁太白精舍于太白峰下即现今天童寺,成为禅宗十方丛林。
唐
会昌元年(841年)镜禅师
住持天童寺,创建镇莽塔,寺院进一步扩展,宋代列入禅宗五大寺院之一。
到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册立天下寺名时,定名为天童禅寺,赐“中华禅宗五山之第二山”,
清代则与
江天禅寺、
天宁寺、扬州高雯寺并称禅宗四大丛林。导游:建成后屡遭损毁,1631年(
崇祯四年)重建,筑佛殿、天王殿、法堂、先觉堂等,共有寺舍999间。整个建筑梯级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外万工池、七塔苑、内万工池、照壁、天王殿、
大雄宝殿、法堂、先觉堂、
罗汉堂,均重檐歇山顶,筒瓦骑缝,并饰以尾脊兽。
寺内佛殿前有清
顺治帝书“敬佛”碑、
康熙帝书“名香清梵”匾、
雍正帝书“慈云密布”匾。寺内有宋、元、明、清
碑刻30余方。庆安会馆位于宁波三江口,又名“甬东天后宫”,是一所祭祀中国航海保护神“
妈祖”的殿堂和从事海运舶商们的议事聚会场所,始建于1850年。
1841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宁波市被
英国侵略军占据。战后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宁波的航海商贸得到迅速发展,各地船商云集,港口贸易繁荣。于是甬埠九家北号船商捐资建造了庆安会馆。而南号船商在其比邻兴建了安澜会馆。作为中国古代航海文化的见证,庆安会馆保存了妈祖信仰的仪式和内容,成为
浙东地区乃至江南一带最具影响的妈祖庙。每年农历三月三妈祖诞辰和九月九升天日,
会馆都要举办隆重的仪式祭祀
妈祖,其热闹的庙会蔚为甬上大观。庆安会馆传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采用
宁波市传统建筑装饰,金碧辉煌。其中的砖雕、石雕和朱金木雕,体现了地域鲜明的传统工艺特色,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中国与
日本一衣带水,明州作为日僧进入中土的登陆港,与日本的佛教交往尤为密切。历代来天童寺参修的日本僧人有32人之多,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这三位:其中,道元禅师拜在天童寺
住持,中国
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师如净法师门下学禅得道,因此
日本曹洞宗奉天童寺为祖庭,至今常来参拜交流。天童寺随处可见参拜纪念碑,而日本道元禅师得法灵迹碑就是1980年秋天,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主持和尚秦彗玉带领众僧来参拜之时树立的。而天童寺玉佛殿中,也陈列着一些
日本僧人赠送的礼物。
天童寺的许多地方,都可见到传说遗迹。比如有关天童寺来历“义兴结庐”传说的古天童、如心镜禅师镇蟒的“小白塔”、
十八罗汉显真的罗汉沟、罗汉堂、应供堂的
弥勒佛现身传说等等。
1997年
宁波市文化局组织重新修复庆安会馆,迁建安澜会馆,将两会馆辟为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供人们参观游览。庆安会馆是宁波港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昔日宁波港与海外各国通商贸易的历史见证,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保护单位。
传说
相传,
晋朝僧人义兴和尚云游到此,开山搭庐,潜心苦修。渺无人烟的山中有一小孩每天给他送斋送水,最后寺院建成。一天,小孩向义兴和尚告辞:“我是
金德太白星君,
玉皇大帝见你精进虔诚,派我变作童子照顾你,现大功告成,我去了。”说完腾云而去,后人便以太白名山,以天童名寺。天童寺寺院殿堂顺着山势,由低渐高,从寺前的六塔到天王殿到佛殿到法堂再到
罗汉堂,整个建筑梯级布局,错落有致。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外万工池、七塔苑、内万工池、照壁、天王殿、
大雄宝殿、法堂、先觉堂、罗汉堂,均重檐歇山顶,筒瓦骑缝,并饰以
鸱吻脊兽。天王殿、钟楼、东禅堂等重建于1936年。寺内佛殿前有清
顺治帝书“敬佛碑、
康熙帝书”名香清梵“匾、
雍正帝书“慈云密布”匾,及宋、元、明、清
碑刻30余方。天童寺四周群山环抱,重嶂叠翠,古松参天,有“深径回松”、“凤岗修竹”、“双池印景”、“西涧分钟”、“平台铺月”、“玲珑天凿”、“太白生云”等十大胜景。宋
王安石在
宁波市任县令时;曾留下描绘天童的名句:“山山桑枯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十分贴切。同时,天童禅风远播海外,在日本和东南亚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当时有僧人义兴,云游到此,结茅开山,建造精舍。他在“玲珑天凿”的茅舍中.日夜虔诵经书.天长日久,感动
玉皇大帝,玉帝命
金德太白星君化为一童子,从天而降,为他侍给供奉,待寺建成后,童于飘然而归,故得名为“天童”。并把三面环抱古刹的群山称“太白山”。
由来
一天,小孩向义兴和尚告辞:"我是太白金星,玉皇太帝见你精进虔诚,派我变作童子照顾你,现大功告成,我去了"。说完腾云而去,后人便以太白名山,以天童名寺。天童禅寺从义兴结庐至今近1700年,几度兴毁。其中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一次特大
山洪几乎使天童寺荡然无存。一直到
崇祯四年(1631年),密云禅师主持修建,经10年,建成殿屋999间,规模恢宏,建筑华丽,佛像高大,为国内罕见。寺院殿堂顺着山势,由低渐高,从寺前的六塔到天王殿到佛殿到法堂再到
罗汉堂,错落有致。
地理位置
位于
宁波市东25公里的太白山麓,始建于
晋朝永康元年(300年)。相传,西晋僧人义兴和尚云游到此,开山搭庐,潜心苦修。渺无人烟的山中有一小孩每天给他送斋送水,最后寺院建成。
旅游路线
景区位置:中国\u003e
浙江省\u003e宁波市\u003e
鄞州区\u003e
潘火街道\u003e聚贤街道\u003e
东吴镇旅游路线:市内可乘坐空调162路公交车到天童寺下车即到
自驾:五乡中路、
甬台温高速公路→宝瞻线→宝天线→景区
旅游线路
少白岭→深径回松→凤岗修竹→双池印景→天王殿→
大雄宝殿→千僧
锅→西涧分钟、玲珑天凿、太白生云、东谷秋红、南山晚翠、平台铺月→应供堂→觉磐石→法堂、藏经楼→
罗汉堂→应真寺→钟楼
下面主要介绍下天王殿、大雄宝殿,以供拜佛人参考。
天王殿:正门供养
弥勒佛,许合家平安愿;反面供养韦驮菩萨,许家宅平安,出入平安愿。
韦驮菩萨——背靠弥勒佛、手持降魔杵,面朝大雄宝殿的佛祖。按佛教寺院规矩,韦陀面朝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意为持法护法,驱除邪魔。他常在东、西、南三洲巡游,守护佛法,故称“三洲感应”,是寺庙的守护神。
殿两侧分列着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手持青锋宝剑的是守护南方的增长天王,“锋”和“风”同音,增长的意思是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持剑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手弹琵琶而没有弦,需要调音,谐音“调”的是东方
持国天王,他要用音乐感化众生,
皈依佛门。守护北方的多闻天王,手擎雨伞样的宝幢象征“雨”,用于制服魔众,保护众生财产。而手缠龙蛇的
西方广目天王,能用“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他是群龙领袖。合起来的意思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大雄宝殿:中央供养佛祖释迦牟尼、药师佛和
接引佛,代表东、中、西三方空间世界,故称“横三世佛”。右面的药师佛人们称他为消灾延寿药师琉璃光佛。左面的这尊佛是西方极乐世界净土门之教主的阿弥陀佛。大殿两侧为
十八罗汉。
三世佛背后为海岛
观世音,是以童子拜观音为主体的“五十三参”海岛立体彩色群塑,塑造了神态各异的大小佛像150尊。据佛经讲,善财童子是福生城长者五百童子之一。出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名“善财”。他曾向文殊菩萨请教过佛法,文殊菩萨指点他去参访53个名师,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即身成佛”,得道后成为观音的胁持。中间为手执净水瓶的观音菩萨,观音大慈大悲,最能接受告急信息,又肯助人为乐,所以受到了众多信徒的欢迎。
遗产价值
天童寺位于东吴镇太白山南麓,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朝永康元年(300)僧人义兴在南山之东谷结茅修持,为天童寺之创始。唐开元二十年(732)僧法璇于此建太白精舍(即今古天童),
至德二年(757)僧宗弼将精舍迁徙太白峰下(今天童寺址),
乾元二年(759)赐名天童玲珑寺。唐、宋期间,几易寺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册定天童寺名。
现天童寺占地面积76400平方米,占地面积38800平方米。整个建筑阶梯布局,总体平面由南而北。纵轴线上有外万工池、七
佛塔、内万工池、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经楼)、先觉堂、
罗汉堂等。结构玲珑剔透,画梁雕栋,重檐叠阁,蔚为壮观。两侧配殿左右对称配置,由新新堂、禅堂、应供堂、戒堂、御书楼、返照楼、钟楼等建筑,共计30余幢,(旧说计999间)。
天童寺现存建筑大都为明
崇祯年间重建,
清代重修。寺内遗有宋、元、明、清历代碑碣60余通,石刻楹联26对,匾额34块。玉器、瓷器、铜器、字画等文物95件,有着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天童寺为禅宗十方丛林,历来是僧才荟萃和国际友好往来的场所。特别与日本国佛教关系甚密,日本的临济宗、
曹洞宗与天童寺有殊甚因缘,在中日佛教史上载有重要一页。宋乾道四年(1168年),日本
荣西二次远渡重洋,从天童寺的虚庵怀蔽禅师处习禅,回日后创立临济宗;
宝庆元年(1125年),道元禅师在天童寺如净法师座下得曹洞宗法,回国后成为
日本曹洞宗宗祖。以及天童寺寂圆法师等东渡弘法,使天童寺的佛教在日本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