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大营
2010年晨曲所著的书籍
《赶大营》,中国首部津商历史长篇小说,由西青作家、《天津日报·聚焦西青》编辑王洪海历时一年半的时间创作完成,日前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列入2010年北京图书订货会订货目录和图书馆采购目录。王洪海,笔名晨曲,曾有多部小说出版。《赶大营》共分35个篇章,总计50万字,第一次印刷5000册。
摘要
天津杨柳青镇镇以年画出名,但是实际上杨柳青人“赶大营”的影响要远超过杨柳青年画。杨柳青人“赶大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自发而又成功的移民,使天津杨柳青人成为了新疆商业舞台上第一大商帮。“赶大营”极大地促进了两地经济商贸的发展。这一商贸活动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为边防巩固作出巨大贡献。
推荐
《赶大营》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天津市商人安文忠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励志故事,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赶大营”事件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光绪元年,一大批被饥荒逼上绝路的杨柳青人,在安文忠的率领下,背井离乡,肩挑小篓,紧跟左宗棠征讨侵略者阿古柏的西征大军,沿途贩售军需生活用品。他们攀崇山峻岭、过茫茫草原,抛尸大漠,血染戈壁,前赴后继,一辈一辈,展现了一幅“数万货郎满天山”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大营客们形成了新疆规模庞大、富可敌国的天津商帮,把古丝绸之路的东线延伸拓展到了渤海之滨!从纤夫到货郎,从杨柳青到新疆,从小店主到雇佣两千头骆驼的大客商,主人公历尽艰难险阻,尽尝孤独失意,终于开拓出足以彪炳千秋的光辉业绩。
“赶大营”事件既是西青区杨柳青镇的历史事件,也是天津市的重大历史事件。现在,新疆仍有大营客的后代近六十万人。
作者在创作此书的过程中,得到市、区各级领导的关注支持,并得到众多大营客后代的帮助。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运河上的爱恨情仇
第二章 抓商机纤夫变货郎
第三章 刀光剑影行商路
第四章 因柳霞人亡人伤
第五章 误喝人血思故乡
第六章 粮船倾覆婚姻泡汤
第七章 受挫折再赶西大营
第八章 无奈何痛心失柳霞
第九章 柳霞投河高旺卖妻
第十章 边陲血染货郎担
第十一章 大营客随军入南疆
第十二章 三勇士魂惊驿道
第十三章 众乡亲险闯大营路
第十四章 训高旺文忠费心机
第十五章 为护干尸拼性命
第十六章 险闯青楼赎巧云
第十七章 杨柳青掀起大营潮
第十八章 京货进疆获成功
第十九章 为柳霞情痴杀人
第二十章 大营客如日中天
第二十一章 维吾尔族汉族同胞亲如手足
第二十二章 取财无道深害己
第二十三章 灵机动协办饷银
第二十四章 初识娇女马素清
第二十五章 国耻家愁多事之秋
第二十六章 高旺贩毒引风波
第二十七章 因哗变大义筹军饷
第二十八章 芳心执意向英雄
第二十九章 借宝玉设套害文忠
第三十章 救文忠巧云献身
第三十一章 行不义高旺入狱
第三十二章 办银号衣锦还乡
第三十三章 高旺走险盗黄金
第三十四章 王高升火烧津帮
第三十五章 大营客梦留边疆
后记
……
内容简介
清末光绪年间发生的杨柳青镇人“赶大营”事件,是西青区、杨柳青镇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天津市的重大历史事件。左宗棠率西征大军进入西北清军收复新疆之战,杨柳青货郎肩挑小篓追赶西征军大营做生意,此谓“赶大营”。
“赶大营”之所以能成为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是杨柳青人前赴后继、历时60年,先后有上万人进疆做生意而且有不少人成为巨富,更重要的是大营客们将生意做大后,把新疆大量土特产运进内地,又将大量内地商品运进新疆,极大地促进了两地经济商贸的发展。
当时,左宗棠率西征军进入新疆收复失地,杨柳青货郎随军贩售。进入新疆后,杨柳青货郎逐渐升级为坐商。赶大营的带头人安文忠在新疆发迹后,产生巨大号召力,使众多因水灾而贫困的杨柳青人前赴后继奔向新疆,时有“三千货郎遍天山”之说。而实际进入新疆的杨柳青及周边民众远不止三千之数。
赶大营壮举不仅给杨柳青人又开辟了一条致富路,给古镇带来新的辉煌,而且引发“百艺进疆”的恢弘场面,各行各业的杨柳青能工巧匠进入新疆,为西域边陲带去一股股新风。“商业”和“百艺”不仅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而且起到了文化融合的作用,大大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为巩固边防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赶大营壮举还延伸了古丝绸之路,由西安市的起点拓展到渤海之滨的天津市。“赶大营”这一商贸活动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为边防巩固作出巨大贡献。
作者简介
晨曲,天津作家协会会员。著作有:长篇小说《霍元甲》,江苏人民出版社;《霍东阁传奇》,百花文艺出版社;《正说霍元甲》,百花文艺出版社。另有中短篇小说若干发表。长篇小说《赶大营》已改编成35集电视连续剧,即将由津源影视公司投拍。
历史沿革
19世纪70年代,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率清军西征,击败了盘踞新疆多年的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收复了全疆。在此期间,清廷因为数万大军的后勤补给号召内地人支边。被贫苦生活逼上绝路的杨柳青人纷纷响应。杨柳青人肩挑货担,跟随左宗棠的进疆大军,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艰难历程。
这一批批饱受灾难的杨柳青人没有想到,此举居然在古今中外的商贸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这些杨柳青人因经常追随部队大营不断迁移,且处于西北边疆,因此被称之为“赶西大营”。最初随部队赶大营进入新疆的杨柳青人,紧密配合清军的军事行动,历经大小战役百余次,克复南北疆16座大城,清军收复新疆之战160万平方公里土地。他们出生入死,为部队提供了坚强可靠的后勤支援,为收复祖国西北边疆立下了赫赫功勋。很多人甚至为此英勇捐躯,成为客死异乡的无名忠骨。
他们的货郎担里贩售的物品有毛巾,肥皂、布袜、腿带、针线、茶、烟、糖、辣椒、常用药等等,就是这些不被人注意的“针头线脑”连接上了天津市与新疆的一条血脉。杨柳青镇人就是靠这样一点一滴的积淀使天津人的精神、天津人的语言,甚至天津人的味道遍布新疆天山南北。
“赶大营”带动了沿线陕、甘、晋、绥等地的经济发展。战事停止后,后续的杨柳青人进疆谋生就称“上西大营”或“跑西大营”。“赶西大营”简称“赶大营”,“上西大营”或“跑西大营”则是“赶大营”的继续和延伸。进疆“赶大营”的人,则被称作“大营客”。
光绪三年(1877)清军收复全疆时,随军的杨柳青商贩逐渐形成规模庞大、财势雄厚的“天津商帮”,即俗称的“天津帮”或“津帮”。老家杨柳青或京津一带,则称他们为“新疆帮”。
“津帮”当时翘居“新疆八帮”之首,其他或先或后进入新疆的燕、晋、鄂、湘、豫、秦、陇各帮,均未形成足以与津帮相抗衡的财势和社会影响。津帮商人不像山西人那样以四海经商见长。不过,天津市有海港作为大宗进出口贸易的依托,在西北的津商竟然会“压倒”了“海内最富”的晋商。
津帮在新疆商业史上开创了众多第一,其数量至今难于统计,成为新疆商业发展的奠基者。《新疆图志》记载称,新疆商业“津人植基最先,分枝遍及南北疆”。
光绪十年(1884)新疆设省之后,新疆各城纷纷倡建商会,首建商会的乌鲁木齐市(今乌鲁木齐)、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今伊犁地区)、古城子(今奇台县)三城,是津帮聚集的中心,因此商会中津帮占有绝对优势,会长一职几乎全为津帮包办,使商会成为实质上的津帮社团。遥想当年,随军的杨柳青商贩遍布新疆各大中小城镇,形成“三千货郎满天山”的局面。
“大营客”的这些经商经历已被茅盾先生写进了《新疆风土杂记》之中。他们“一挑之货,几次转易,利即数倍”,“其魅力巨大者,即由行商而变为坐庄”。
杨柳青人经历了多年的随军贩售和摆摊经营,多数人都积累了充裕的资金,一般都有上千两银子。于是他们便在各地效仿京津的铺面形式,取个吉祥上口的店名,挂上招牌匾额,改为“坐商”。
杨柳青人之所以能跃居八帮之首,除了能够吃苦耐劳以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有一套严格的经营理念。津帮非常讲究经营以外的东西,比如按照儒家道德规范来经商。做生意最讲究诚信,无诚不信,无信不立,所以津帮将诚信作为立身之本。坚持“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利为义”,“仁心为质”,因此他们能够在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
津帮虽然远居边陲,但非常注重自身形象,店员衣着整齐统一,同时崇尚和气生财,待客十分礼貌,捆扎货物很讲究技巧。津帮店铺还十分注意店堂与门脸的布置点缀。店堂除栏门柜、账桌、货架等陈设外,柜外边摆放茶几和座位,或设春凳以备顾客休息。
乌鲁木齐市(今乌鲁木齐)是“天津商帮”的发祥地。由于战乱,城市内地旷人稀,入城者可以择地建房,以安文忠为首的杨柳青人便在“大十字路”开始了他们“坐商”的生涯。使这里成为迪化最繁华的地区,被称为“小杨柳青”。今天乌鲁木齐的“大十字”仍是商铺林立的兴旺之地。
杨柳青人进行的一系列商贸和垦殖活动,为巩固和发展边疆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融合。汉、维、回、哈、蒙等各族群众互相关心爱护,在民族团结史上写下了许多佳话。
新疆教育界的人才也有许多来自天津市,例如主管新疆全省学务的首任提学使杜彤、省视学(督导各地学校)周警言,都是杨柳青人。迪化(乌鲁木齐市)学务公所科长金育才是“天津西沽大学优等毕业生,科学造诣精深”。
天津商帮到宣统二年(1910年)“王高升纵火案”受到重创,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因交通受阻和货源断绝而转向衰落。
贡献
据史料记载,“赶大营”使约3000余户至少1.5万杨柳青人成功移民新疆(约占同时期杨柳青人口的五分之一),进而大大改变了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以一镇之微而影响中国六分之一土地达数十年之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史称的“百艺进疆”就是指由天津市传入新疆的年画,风筝、剪纸、春联、珠算、烹调、社火、(包括龙灯、武术、秧歌、音乐会)水会、花轿、扎彩、建筑(京式楼阁、四合院、庙宇及雕刻、彩绘)、造纸、毛巾、供电、电影、金银工艺、海味、京货、天津风味小吃、蔬菜种植、骨医、游艺(抖空竹、踢毽子)等。
“百艺进疆”为新疆带来了内地的各种技艺文化习俗。每年运去数百万吨商品,推动了新疆的商业开发,促进了乌鲁木齐市等城市的近代化,也为天津增添了繁荣。而新疆地毯编织艺术的传入更使天津地毯在全世界始终享有盛名。
由“赶大营”看 左宗棠对部队后勤保障的重视程度
“赶大营”这一历史壮举,奠定了津帮商人在新疆各地商业发展的根基。赶大营起初并不是纯粹的商业活动,而是一项军事活动。其源于1875年左宗棠率清军清军收复新疆之战,为解决十万大军的后勤补给问题,杨柳青三千货郎随军西征。清军走到哪里,货郎就跟到哪里,部队扎营后,指定一块地盘专供货郎进行针头线脑、中成药等日常用品的交易。这些追赶大军营盘的货郎,被人们称为大营客。赶大营这种军事行动中的军需供给方式,创造了军事后勤保障史上的典范。正确部署军事后勤力量,对于提高作战部队的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作战物资以粮为主的时代,粮草筹措与军需保障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1875年5月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后,从节省费用、减轻后勤负担出发,裁汰冗员,精兵简政,着手进行西征准备。在进军新疆的作战中,采用“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正是基于后勤任务繁重而制定的。新疆地处西北边陲,戈壁茫茫,雨量稀少,产粮不多,物资匮乏,交通不便,加之阿古柏的侵略,更是地贫人寡,生灵涂炭。因此,当年用兵新疆,既不能就地征购粮草,也无法取之于敌,更缺乏稳固的后方保障做支撑,补给基本要靠外运来解决。“缓进”就是周密考虑上述情况,在充分做好战前后勤各项准备的基础上,步步为营推进,注重后路防卫,使远征大军始终有一个后勤基地作依托;“急战”就是待时机成熟后,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予敌重创。这一战略方针使整个清军收复新疆之战作战共用两年多时间,其中战前后勤准备时间就用了一年零八个月,而真正用于作战的时间只有半年。
左宗棠很注意处理军民关系和官私关系,力图通过民力来恢复和发展军需运输,进而解决作战供给的困难。他发现民运民商效益优,关键是民办与私利关系甚大,明确提出“大约官与民交涉之件,总须官肯吃亏,但不可太亏耳”,主张在筹划粮草和运输事宜方面,重用民力,以达到“民间得沾便益,承领必速”的目的。为此,西征清军采取减价售车鼓励民运,责令地方政府、官兵保护商队,严惩危害商人的游匪、惯盗,颁发商人骡运章程告示等一系列措施,大量招募和吸引民间人力与商贩随军服务,有力保证了远征作战补给的充裕和源源不断。
赶大营作为一支随军作战的商贩队伍,长途跋涉,不畏艰难困苦,与清军并肩奋战,在清军收复新疆之战作战保证后勤补给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反映出当年杨柳青商贩的爱国情怀和走出去誓死也要闯出一条生路的英雄气概。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是对左宗棠军事后勤思想和谋略的诠释。清军综合统筹,权衡利弊,精打细算,力求采用最经济、最节约的方案,使有限的军饷发挥更大的效益,从而大大消除了将士们的后顾之忧,才得以获取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反侵略斗争胜利。可以说,左宗棠率清军进军新疆的得意之笔,就在于对后勤保障的谋划与运筹。今天,我们从赶大营来分析看待左宗棠进军新疆的军事后勤方略,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借鉴价值。
西征清军在后勤保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客观上顺应了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军事行动,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特别是离不开一批批赶大营杨柳青商人深明大义、前赴后继、舍身忘己的商业支前、商业支边的壮举。
意义
“赶大营”是天津杨柳青镇人发家致富的梦想,那一个个风霜雪雨的日子,渐渐使他们懂得,也许梦想如同夸父追日那样遥不可及,或许他们永远与梦想保持着一段距离,但执著的秉性使他们义无返顾,终于,他们守得云开见月明……
“赶大营”是天津杨柳青人的历史壮举,也是中国近代商贸史上的奇迹。杨柳青的“货郎担”为新疆立下了卓越的功勋,这里的每一条街都留有他们的痕迹,一代代、一个个有志之士将青春和热血洒在了新疆这片热土上……那漫长、辉煌的“丝绸之路”似一条条血管,把它和祖国悠久的文明血肉相连,任关山万里,翰海无边也隔不开,阻不断!新疆会记住他们,历史会记住他们,巍巍天山也会铭记住他们。
反响
彭巧/天津日报聚焦西青区编辑
得到《赶大营》一书,已到年根底了,虽然七事八事很多,还是忍不住忙里偷闲地看上几行。春节从初一到初六,足未出户,直到元宵节前才读完这部书。 《赶大营》是一部好书。
如果把赶大营喻为历史留给我们的一棵沧桑大树,那么一直以来,我们看到的只是这棵大树的枝和干,而晨曲先生对赶大营细节的梳理和将具体事件引向深层的表述与串连,则使读者看到了赶大营延伸于地下的根系。
根是有梦的,根的梦永远在土地上。
《赶大营》一书告诉我们,只要为国为民做出贡献,身居要职也好,一介布衣也罢,都能让历史“记住”,并为后人称颂。
100多年前的赶大营,是已经发生过的一种客观存在, 是不依人们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是杨柳青镇人的伟大创举,是天津历史津商精神的辉煌展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自发且成功的移民,是一曲民族大团结的乐章,是西青文化中最具浪漫色彩和悲壮色彩的生动传奇。
晨曲先生以清俊睿智的构思,通俗而不失细腻的文笔向读者再现了100多年前赶大营的真实,每章每节都是意到笔随,从容稳健,惊心动魄,品位高远,抒事陈情,浑然融圆,意境深远广阔,形象明丽自然,字里行间,无不充满对赶大营人的敬仰与肯定,无不渗透着对杨柳青民俗的记忆与总结,不仅给读者以精神力量与艺术上的享受,更给人以驰聘古今的启示。细品细读《赶大营》,撼人心魄,余味无穷。
随着章节的深入,我们看到了杨柳青人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坚忍,与大自然搏斗的恢弘;看到了这些普通平凡的杨柳青人,用其生命爆发出的异常强大的力量和苍凉而充满豪情的执着。我们对历史的评价,最终是以事实为依据的,《赶大营》给我们的就是历史的真实。赶大营是生命的旋律,《赶大营》是生命旋律的升华。
历史不会重演,也不能人为复制,但历史可以被认识。晨曲先生在搜集、整理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鲜活的事件和人物,用简洁准确的描述,捋清了赶大营的脉络,以尊重历史的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环境、背景及人和事。书中对赶大营精神价值的探求,让我们对赶大营的历史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书中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都写出了面貌,写出了神志,写出了各自的特点,触动着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不经意间,赶大营精神已沁入心扉,大有润物无声的妙处,让读者感到赶大营的意义和影响已远远超过了作品本身,这是《赶大营》 一书的成功所在。《赶大营》是一部能够经受浩荡起伏历史长河检验的好书。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我们西青区,有杨柳青镇年画,有精武会,有赶大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人物,比如我们西青,有晨曲这样的作家,这些都是西青人的骄傲,是西青的财富。对于晨曲,读者内心都凝聚了太多的钦佩。晨曲先生根植于西青这片沃土,为挖掘、保护、传播西青民俗文化和相关人文历史不辞辛苦,走遍角角落落,寻访一个个知情人,搜集散落民间的点点滴滴,多少年来,不沽名钓誉,不逐风赶浪,始终以宣传西青为己任,勤奋耕耘,佳绩骄人,在这风光的背后,读者能体会到晨曲先生创作上的甘苦与付出。《赶大营》就是这种付出与积累的又一部力作,是源于作者内心的激情与呼号。阅读《赶大营》,就像品尝一道丰盛的人生盛宴,这道盛宴蕴含着西青百年的文化积淀,彰显着西青人文风貌的博深与魅力,展示着西青人不朽的进取精神和永不言败的追求。
《赶大营》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的发轫之作。
《赶大营》是一部好书。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摘要
推荐
目录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历史沿革
贡献
意义
反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