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岭镇位于
鄱阳湖东畔
鄱阳县中部地区,距县城22.5千米。总面积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500人(2017年),耕地面积近4万亩,水面4200亩,辖17个行政村。高家岭镇地处于
亚热带,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率高。
土地肥沃,是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水产,工业的最佳场所。农作物有水稻,棉花,大豆,芝麻,西瓜,红薯,油菜,花生,
甘蔗等。高家岭镇上下改变传统种植观念,调整产业结构,现建有300余亩连片
反季节蔬菜基地,种植葛根400余亩,传统产品西瓜,梨瓜已逐渐形成品牌而盛誉全省。
历史沿革
高家岭镇辖:五十里岗村、
牛马坦村、积谷村、大塘村、韩山村、晓明村、包丰村、官庄村、龙岭村、大宗村、内湖村、车廊村、汪岭村、站前村、芦埠村、凤山村、双岭村、程塘村、董红村。1958年成立国营淮王坦综合垦殖场,因当时场部驻淮王坦而得名。1969年全民退回集体,改称红卫垦殖场、红卫公社,为场社合一体制。1973年恢复全民,以驻地高家岭和体制的性质得名为国营
鄱阳县(即鄱阳县)高家岭垦殖场。1984年改为高家岭乡、高家岭垦殖场,乡(场)合一。1997年,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1.1万,辖牛马坦、大塘、官庄、百罗山、包丰、五十里岗、龙岭、积谷8个行政村。2000年撤乡设镇,
垦殖场性质仍保留。2001年12月,撤销站前乡,划归高家岭镇。
风貌改造
高家岭镇为策应全县精细化城市建设和管理年活动,立足实际,着力对集镇环境进行综合改造,让集镇环境改版升级。该镇计划投入1000余万元,将新农村镇村联动建设点一起纳入改造范围。改造内容涵盖新老鄱田路、阳光大道等境内主干道及人行道绿化带和下水道改造建设,对整个集镇全方位进行绿化、美化、亮化。目前,已率先启动镇村联动点改造,以进一步提升城镇建设品位,优化集镇居住环境。
为有效整治集镇“脏、乱、差”现象,该镇城管中队在集镇两条主干道上施划了停车位,有效规范了汽车停放秩序。成功拆除了68家沿街商铺的违章搭建物,先后共清除大小广告牌100余个。新聘请了8名环卫工人,分路段包干负责清扫工作。整治行动换得集镇环境的日渐改善,赢得了沿街店主及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整个工程预计年底竣工。
地理环境
气候特征
气温
年平均气温为17.9℃。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5℃(1971年7月31日)。极端最低气温—9.1℃(1977年2月4日)。其中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9.4℃;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5.6℃。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3月18日,终日11月26日,持续254天。由于县内地形复杂,山区、丘陵、河谷地区的气温各有差异,形成小地形温度。在海拔400米以上地区,一般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5℃左右,地处山区的桐、岭底、管村和嵩峰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要比其他地区低1℃~3℃。
霜期
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66天。
宝石花期为11月25日,最早为1978年10月30日;最迟为1970年12月16日。终霜期为3月2日,最早为1973年1月30日;最迟为1974年3月28日。无霜期以1980年最长,为298天;1974年最短,为237天。年平均有霜日18.9天,初终霜间隔日为99天。1963年
冬至1964年春霜期最长为136天。1970年冬到1971年春最短,仅62天。
雨量
年平均降雨量为1626.9毫米,多雨年达2446.9毫米(1975年)。少雨年为1971年仅923.7毫米。相对变率为17%。雨量四季分布不均,春季为344.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21.4%;夏季795毫米,占全年降雨量48.9%;汛期平均始日4月15日(最早4月1日,最迟5月29日),终止日期7月4日(最早4月12日,最迟7月19日),间隔日数为82天,降雨量819毫米,占全年降雨量50%;秋季为318.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19.5%;冬季为168.5毫米,占全年降雨量10.2%。雨量分布地区间也有差异。岭底、嵩峰等南部和东部,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左右。洋口、
壶峤镇等西部和北部,年平均降雨量1680毫米左右。中部大部份地区年平均降雨量1630毫米左右,其中桐畈镇靖安只有1548.1毫米,为少雨区。
经济
综述
高家岭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
物华天宝,风景秀丽。农业以水稻为主,更兼有蚕桑、
天桂梨、葛根等特色,“高家岭鱼”在
广丰区久负盛名。工业以烟花鞭炮为龙头,现拥有厂家(基地)10个。高家岭镇通过实施强攻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等举措,做大做强高家岭财政。2007年共实现财政收入560万元,高家岭镇经济社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高家岭境内公路四通八达,路面平坦,主干线洋霞公路达国家三级标准,广霞公路交省道二上线,横穿水尾山风景区,镇内已实现所有自然村通公路。镇党委政府坚持规划先行,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个集净化、绿化、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集镇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高家岭镇是
鄱阳县内土质较好地区,粮食单产较高。“大黄李”曾鄱阳县闻名。田边地头种植高梁较多,“高粱酒“也曾有名气。池塘养鱼产量高,鱼味好。
2000年高家岭镇有耕地面积965公顷,其中水田面积936公顷,粮食总产量9991吨,2002年12100种植面积16公顷。果园面积176公顷,水果年产量425吨。养殖水面78.2公顷,水产品产量1229吨。农业总产值2269万元。工业总产值15822万元,其中镇办企业有高家岭机砖厂、新光木雕工艺厂,年产值110万元。高家岭镇财政收14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00元。2002年,高家岭镇农业总产值2549万元,工业总产值3628万元,民营企业1个,产值15万元。高家岭镇财政收入248万元,农民人元气纯收入2700元。
文化
特产美食
四季时鱼
鄱阳县自古“稻饭鱼羹”,是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地处鄱阳湖滨,鱼是除稻之外的主食之一,长此以往,食有所择,烩有所究,于是有“春、夏鲤、秋鳜、冬”四季时鱼之分。
春鲇:鲇者,粘也。
鲇形目有涎遍布全身,腥滑粘腻,所以有此雅名。做为底层鱼类,喜性荤食,常栖深水污泥之中。入秋则蛰伏泥淖,春时非常活跃,进食日增,体膘时长。鱼的味在其脂肪,这时候的鲇鱼,鳍刺皆被厚厚的
黄油包裹,食后让人加倍感到肥美鲜香。据《
本草纲目》说,鲇有和脾养血之功,春食鲇鱼,不仅鲜美无比,更使人精力倍增。
夏鲤:鲤为广食性鱼类。长期以来,鲤为吉祥的象征,"
鲤鱼跳龙门",使鲤在人们眼中有着升腾的
隐喻,
春节婚庆,红白喜事,都喜欢以鲤鱼入席。然而,鲤鱼味道真正鲜美,唯有夏季。这种鱼仲春产卵,消耗较大。只有随着水温上升,食物增多,因为产卵而消瘦的鲤鱼,才会渐渐变得背圆体丰,肉脂明显增多,味道愈显鲜美。
秋鳜:在一些地区,因为唐人
张志和"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而有了歧误,认为鳜鱼是春时的宠食。而积累几千年食鱼历史的
鄱阳县人,根据鱼的生长习性断言,此鱼秋天吃食是最佳季节。鳜在农历三、四月产卵,是嗜荤鱼类,随着它的长大,食欲也逐日增大,凭着它的阔嘴坚腭和一个特殊的胃囊,餐不息,吞食不已,鱼膘也逐日增厚,肉质鲜嫩,皮紧若
面筋,味美如子鸡。当然,鳜鱼是四时佳鱼,而这个季节食用尤为上乘。
冬鳊:鳊鱼的正名叫。“鲂者,腹内有肪也。”《
诗经》说:“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此鱼为中水鱼群,农历四、五月产卵,入秋后喜在
河港深潭集群越冬,因而并没有进人冬休状态,不像别的鱼,冬休后食欲减少,体膘下降。所以有渔俚说:“入冬之鲂,美如牛羊”。冬鳊,依然是其肪如凝,肉嫩味美。加上这种鱼有调胃气,利五脏,去胃风、消谷的功效,非常有益于人体在冬天的养护。
四季时鱼为大多数人所知,鄱阳三鲜的称谓很多人不大清楚。不过把这三种鱼说出,人们也就不感到生疏了,这就是
银鱼、鳗鲡和(即
河刀鱼)。
银鱼:古称脍残鱼,又名
巢湖银鱼。
唐朝大诗人
杜甫曾有《白小》诗说:“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
水族,风俗当园蔬。人肆
湘蕾金银花乱,倾箱雪片虚。生成犹舍卵,尽其义何如。”这诗写得很概括,很形象。这种鱼小而剔透,洁白晶莹,纤柔圆嫩,浑体透明。虽然,银鱼并非鄱阳特有,但鄱阳银鱼名扬遐迩,独享盛名。说鄱阳银鱼之所以独特,主要是品质上乘,体长6厘米左右,农历九月出水,它与其它银鱼品种“
面条”和“锈花针”不同。鄱阳银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绣花针”肥度不够,干瘪味淡;“面条”肉老筋硬,入口不适。当然这里所指的鄱阳银鱼,实际上是鄱阳珠湖银鱼。
高邮湖为内湖,水肥草丰,饵料生物极为丰富,加上极少污染,水温正常,是
银鱼最理想的
繁殖场。所以,
珠湖银鱼是
鄱阳湖银鱼的上品。银鱼是极富钙质的鱼类,营养学家将它列为长寿食品,它的“补肺清金、滋阴补虚”的功效,成为水中珍品。
鳗鲡:又称
鳗鲡,简称鳗,洄游性鱼类。此鱼在秋季游入深海产卵,幼鱼
变态后,进入淡水生长。形状如蛇,肉连尾,无鳞有舌,大者长数尺。肉嫩如豆腐,味美似
暗纹多纪鲀,为荤食属性鱼类。营养丰富,
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尼克酸含量较高,有补虚羸、怯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虚劳骨蒸、风湿痹痛等功效。
鲚:俗名
白鼻凤尾七丝鲚、
刨花鱼,是名贵的经济鱼类,食用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倍受美食家青睐,曾有这样的诗句称赞它:“耸肩下惊雷,腮红新出水。尾似姜桂椒,半熟香浮鼻。河豚愧有毒,江鲈渐寡味。”正是如此,宋代大文学家
苏轼才有这样的诗:“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鲚鱼肥。”这种鱼无论是煎是炸或作鱼鲜,都令人舔唇咋舌,赞不绝口。
鄱阳县三鲜除鳗鲡稍稍稀疏之外,
银鱼和凤尾都是鄱阳大宗出口的特产。
独特虫鱼
虫鱼学名暇
虎鱼,亦称
春鲤,
端午节前后才有;体长约15-20毫米,通体晶莹,散有黑点。虫鱼是世界上体长最小的鱼种,“小鱼一斤千头”。所以
唐朝有人这样记述:“鱼大如针,易以为酱也。”虫鱼生长在有岩洞的水中,春汛时,随水至洞产卵,初夏长成复出。有诗这样描写它的生长习性:“牛湖洞口水痕平,飞云洞里虫鱼生。倾筐莫待日停午,翠釜烹米味自清。”对于这种小鱼,古人一直看重。
南宋范成大说:“肉白而丰,味似虾而松美。”
鄱阳县人以它为待客珍品,或佐以炒蛋,炒
春不老腌菜,
炒辣椒以及作羹、或为面的底汤,无不鲜美。由于这种鱼在初夏才有,本县均以它焙或晒干食用。虫鱼“和中益气,令人喜悦”,为县内一大特产。
少刺黄颊
黄颊鱼古称鲨,俗称
黄颡鱼,又名黄刺鱼、黄骨鱼。青黄色,腹部淡黄,头大扁平,全身无鳞,
胸鳍的后上方与腹鳍的前上方有硬棘,棘后缘有锯齿。黄颊鱼白天栖于江河湖水的底层,夜晚则浮在水面,食性较广。此鱼以肉质细嫩无软刺而著称。用本县特产春不老腌菜相煮,味道尤美。此鱼祛风、醒酒、消水肿、利小便,益胃和五脏。
中华鳖,团鱼、脚鱼,因背有甲,故名甲鱼。鄱阳多湖塘河,此鱼尤多。相传,
赵昚年间,
鄱阳县人
洪迈在朝为官,一次宫筵,孝宗问及洪迈家乡有何特产,洪迈回答:“沙地马蹄鳖,
雪天牛尾狸。”从此这两种动物都成为本县特产。鳖营养丰富,肉质鲜美,有滋阴壮阳,软坚散结之功效,深得人们喜爱。
鲫鱼古称鱼,属
鲤科。东湖水草丛生,有各种微生物和
藻类植物,极宜鲫鱼生长。此湖所产鲫鱼因此而个大体肥,鳞呈黑色而著名。大者1.5
千克,小者0.5千克,肉嫩味鲜,格外清香。如清炖食之,口感尤佳,绵长而略带甜味。此鱼
健脾利湿,温中下气、下乳汁,是四时皆宜的鱼类。
鲜嫩虾仁
虾仁,又称虾米,有干鲜两种,是
鄱阳湖大
真虾下目去壳挤制而成。干虾仁柔韧鲜美,色泽粉红,是本县历朝贡品。鲜虾仁白嫩微红,鲜嫩爽口,一度成为酒楼宾馆的主要佳肴用料。
上等珍珠
鄱阳县在
唐朝贞观年间便有人采珍珠。本县中部的珠湖,便因历史盛产天然珍珠而得名。此地所产蚌珠粒大色艳,光泽照人,多为贡品。建国后,本县各地广泛开展人工培殖,不仅产量大增,而且质优珠美,深受青睐。
春不老
“春不老”为鄱阳
名菜,仅产于东湖四岸及
上土湖的西门、高门一带,也就是在
鄱阳镇旧城周边生长,出城数里则变为芥。
“
春不老”虽为
芥菜的一种,但生在鄱阳镇却与芥菜有了很大差异。其色如墨,叶片较芥为小,且肉质紧密,有茸毛,叶茎肥大如(白菜),呈羽状或不整齐羽状分裂。叶片辛香浓烈,八、九月种,初春收割。制成,本地称之为“春不老
腌菜”;有蒸晒为霉干菜,称之为“春不老盐菜”。或沤肉、或煮黄颊鱼、或作羹、或独炒,香脆爽口,
健脾开胃,回味绵长。
藜蒿学名
白蒿,
菊科多年生野草,古代称之为。明代
李时珍说:“
白蒿处处有之,有水陆二种,陆生辛味重,不及水生者鲜美尔。”藜蒿惟鄱阳湖13点高程的湿地才为正宗。以藜蒿嫩茎炒食,为时尚佳肴。
鄱阳县湿地面积大,野生藜蒿产量大。
鄱阳漆工艺传承久远,到明清时日渐显著。1914年,张席珍老先生,仿景德镇瓷器帽筒,制作出黑退光脱胎漆器帽筒一对,被湖北客商买走。次年,这对帽筒送
巴拿马共和国世界博览会参展,获四等褒奖。
此后,鄱阳髹漆工艺更上一层楼,不但制作出不少器具出口创汇,而且先后两次承制了北京
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的全部脱胎漆器。鄱阳脱胎漆产品有300多种,花色达2000多件,曾远销港、澳、东南亚、
日本、
欧洲和北美,是我国髹漆工艺品的重要产地。
驿前渔钩
鄱阳县是
家鱼的重要产地,渔具生产工艺先进,其中用铁丝制作的渔钩,至今仍是鄱阳县的独特产品。相传,这种手工技艺是在一百多年前从湖北大冶传入并继承下来的。驿前鱼钩向以钢火适度,钩刃锋利,价格低廉著称。除生产捕捞天然鱼的渔钩之外,还研制出适合休闲垂钓的系列玩具渔钩,受到世界各国垂钓者的青睐。
饶州渔卡,扬名国内。这种用
孟宗竹削制成的渔具,品种众多,工艺精致,对保护鱼类资源和发展
渔业生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相传,渔卡是姜太公发明的,直钩钓直鱼,说的就是渔卡。渔卡削成后,如同竹针,捕捞时弯成弓形,套上芦苇制成的筒筒,插上鱼饵,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渔卡虽冠
鄱阳县,实际上却是
鄱阳镇管驿前村的重要特产。
饶河戏
宋朝以南戏为基础,经过元、明两个朝代,
鄱江(鄱阳)人在南戏和弋阳腔的基础上经过改造发展,变一唱众和、
锣鼓伴奏、以板击节的高腔,与
秦腔、徽剧、秦腔、
昆曲等皮黄声腔溶融揉合,形成了唱腔丰富、剧目众多,乡土气息浓郁的饶河戏。因此,鄱阳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戏剧之乡”的称号。
社会
基础设施
高家岭镇交通便利,处
鄱田公路一级公路,高珠路,白官路,大皇路交汇的咽喉地段,离九景高速公路24公里,距景德镇飞机场,火车站50公里,日车流量超过100辆次,是鄱中地区交通枢纽,人流,物流集散中心,配套设施和政府服务体系完善,水,电资源充足,通讯,网络,广播电视事业发达。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全镇有中学二所,完小11所,
中心卫生院一所,村村建立卫生所。
高家岭镇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提出的“站在新起点,再树新理念,高家岭镇位于
鄱阳湖东岸的
鄱阳县中部地区,属农业重镇。
高家岭镇站前徐家组的发展加快,直接连到209省道。在高家岭是一个很有名气的村庄,学校就在村庄不远的地方,小孩们上学也很方便。不久的将来会在高家岭站有独特的地位。
高家岭镇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挂线开发工程已正在施工,高珠路改线及城西商品房开发即将动工,城东商品房开发,鄱阳客运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之中。镇党委、政府欢迎各地有识之士来高家岭镇投资开发、发财致富!立新标准,展示新形象,追求新业绩”的要求。
汽车站
高家岭汽车站于近日开始正式运营。可许多人不知道,高家岭汽车站可以出售鄱阳长运所有的票。该站站长包文峰告诉记者“我们本镇旅客和周边旅客要购买长途汽车票完全不用跑趟
鄱阳县费时又费神,在高家岭就可以买到鄱阳客运站所出售的票。”
高家岭汽车站位于高家岭集镇,面临
鄱田公路,内设客车停车场、货车停车场、出租车临时停放点、旅客候车厅以及司乘人员休息室等。该汽车站不仅开通了多条周边乡镇和周边县市的客运班线,还开通了
上海市、
杭州市、深圳、
广州市、
宁波市、
合肥市、武汉等30余条长途运输线,极大地方便了该镇及周边乡镇旅客的出行。此外,该站还可代旅客办理托运、设立长途、短途线路办事处,接受电话订票业务。
教育
是一所公办完全小学,原名高家岭乡五十里岗小学,创办于1954年,1981年搬迁此地。是高家岭镇最大的一所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为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45.20平方米。学校有14个教学班,560名学生,教职员工38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11人,管理高家岭镇2所初级中学,10所完小和3所初小,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
学校着重创建校园文化建设,是
鄱阳县农村小学
环境设施最好的学校。2006年被推荐为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学校。学校致力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勤奋、文明、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显著。
学校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以研促教,30余篇市、县课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00余篇论文获县级一、
二等奖,经常开展教研活动,成果翡然。2006年被评为
上饶市农村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学校各项工作均走在鄱阳县前列,2005-2006年连续两年夺得全县“普九”工作第一名,2006年被评为上饶市先进学校。
高家岭镇中心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和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开拓创新,为创建全市一流农村教育示范学校而不懈奋斗。
高家岭始建于1969年,历史悠久,位于高家岭集镇
鄱田公路西侧通往
珠湖乡公路边上(西山村),四周树木环绕,校内绿草如茵,是一所理想的办学场所。
学校占地面积18600平方米,现有教学楼3栋(其中1栋作学生寝室),学生食堂1间,教师宿舍1间,建设总面积达3620.4平方米。目前学校有学生400左右,教职工37人,有7个教学班,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8人,
专科学历25人,中高级职称合计11人。
我校优越的地理位置,优静的校园环境,并未得到优良的发展,尤其是硬件建设方面与兄弟学校相比相差甚远。随着普九工作的深入,我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学校去年新建了一间厕所,修补了四周围墙,建造了一个自行车棚,还装上了自来水。有望今年建一栋学生宿舍,硬化校内路面,力争学校硬件建设大改观。
枯木逢春吐嫩芽。随着教育春天的到来,我校萌发出勃勃生机。去年新调进的9位年轻教师充实了我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活力,为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去年的音、体、美等课程就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学生运动会的成功召开,唱歌比赛的精彩演出,博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采取24小时行政值班制,签定责任状,层层落实,对学生负责,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06年还被评为市先进学校。
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初级中学,创办于1975年,原名站前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34亩,建筑面积4055平方米。学校有16个教学班,896名学生,教职工4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5人,中学一级教师32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校曾经因师范和重点高中录取率持续居高不下而成为全县闻名的农村初级中学,为鄱阳的教育事业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20多年后的今天,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充满活力,广大教师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继承了站中的优良传统,弘扬了站中的拼搏精神,提升了
高家岭镇秀才岭中学办学品位。尤其是近几年来,我校在全县教育教学评估均列全县农村中学第一位,并先后被评为
上饶市先进学校,上饶市文明学校,
鄱阳县特色学校,鄱阳县先进学校,鄱阳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
项目
房改造集中建房项目
12月19日,高家岭镇的危房改造集中建房项目——雄宇小区(一期)正式开工建设。县委常委、人武部长余连盛,县委调研员董耕耘,县公安局政委
江学琴以及本报负责人出席了当天的开工仪式,并为该项目培土奠基。
高家岭镇危房改造集中建房雄宇小区项目总投资近2700万元,由江西联燃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分两期进行。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449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403平方米,绿化率30%,整个建设期为12个月,力争打造融商贸、住宅为一体的现代商业区和生态宜居区。项目建成后,将彻底解决高家岭镇300余户农场职工的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