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高地》是当代作家
马丽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6年。该小说通过虚构与纪实结合的方式,讲述了几个人沿着古书《
艽野尘梦》提供的线索,打捞出沉埋经年的历史。故事表达了对汉藏民族关系和谐共处的愿望,将百年前的历史与当下的故事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段传奇故事。
内容简介
沿着一本旧书提供的线索,一群人循迹而去,打捞出沉埋经年、几被遗忘的一段历史,从而让活过的重新活过,让死去的再死一回。清末民初历史转折关头,在边远地带的
西藏自治区,曾经的故事令人惊异,曾经的爱情令人唏嘘,历史经验创剧痛深,而小人物的命运、大群体的命运,则令人长久地感喟不已。
寻找者与被寻找者在这里显示出同一性。包括作者在内的这群当代人,与这一段历史有着或深或浅的关联,在当下的和平年代里,他们置身边缘,各自过着属于西藏的常态生活,虽然不时地与历史相遇,由此穿插交织,融会重叠,但毕竟时过境迁,前尘往事风流云散——古人今人一并进入传奇。
本书是曾以叙写西藏著称的作家
马丽华奉献给读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其在藏生活多年所积累的丰厚资源、西藏文化熏陶而成的慧眼、修炼而成的心态,在看似忠实的记录中悉心建构与解构,在匪夷所思的想象中机巧整合,在她一向所标榜的“宽阔的边缘地带”任意行走,终于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大胆文本实践,引领读者将百年间酷烈而不乏奇幻的风景一路看过。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马丽华在小说序言中反复强调《如意高地》的撰写,是由一本名为《
艽野尘梦》的旧书衍生而来的。《艽野尘梦》的作者是“
陈渠珍”陈渠珍,此书是为“追忆西藏青海事迹”所作,书名源于《诗经·小雅》“我祖征西,至于艽野”。陈渠珍随
川军抵藏,满怀建功立业的梦想,渴望在这块高原冻土上一酬壮志,1910年在德摩与贡觉头人的侄女西原相遇,结为夫妇。无奈正值国家风雨飘摇之际,
辛亥革命胜利之时,远在藏地西土的驻军,在哥老会的策动下,一举哗变。陈渠珍为避灾祸,不得已取道
羌塘高原返回内地。由于向导误导,走入苦寒
荒漠的无人区,历时不堪回首惨绝人寰的七个月,一路上茹毛饮血,饥寒交迫,陈氏夫妇及其追随者一百一十五人,最终仅有七人生还至
西安市。西原一直与
陈渠珍生死相随,对其呵护备至,不想在西安忽染天花身亡,陈渠珍痛不欲生。
马丽华为了写作这段历史,作了大量的准备:“此后的多年里,有意无意地接触到同一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意高地》以《
艽野尘梦》的情节为引,参考
任乃强对此书的校注,马丽华查阅了大量的清末民国初年的有关
西藏自治区史料,最终创作而成。
人物介绍
西原(近代)
西原为了追随夫君,远离故土,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旅程。遇险时,西原总是护佑在陈渠珍的左右,以身相救,自己忍饥挨饿,省下食物让陈果腹,演绎了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情传奇。对于西原的忠贞奉献精神,身受现代观念熏陶的
马丽华持保留的态度。
西原(现代)
一个现代
藏族知性女子的形象,也叫西原,她和近代西原是同族的女子,不过此西原非彼西原。这个原名叫西若的女孩听了西原的故事改名为西原,而且立志也要嫁给军人,她们同是性情中人,但现在的西原在视野、观念、思维等方面都与现代文明保持了同步,读了研究生,用所学为家乡作贡献,有自己选择的爱情,充满青春活力和现代气息。这是作者对自我包括众多藏族女性文化身份的理想定位。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小说讲述了几次由于个人交恶或好大喜功而不顾民族共和大局而导致的藏汉关系恶化、僵化。恩达之战中,本来能达成协商,但是由于清朝大臣
联豫与达赖的个人交恶,导致达赖与清廷关系的僵化,使西藏政府与清政府和解不再,而且终其一生没与中央政府直接对话,历史的差错造成日后的遗留问题。波密之战,本来可以先抚后剿,但由于联豫、
陈渠珍的主战,以强力征服波密,有恃强凌弱胜之不武的
大民族主义色彩,没有真正使人心归服。江孜之战,因
色拉寺僧人拒绝为
川军准备粮马差役攻打
藏军,哥老会张子青等炮轰色拉寺而起,僧人反击,后发生藏军的驱汉事件。清末民初几次的交战终没有达到安内攘外保疆卫国的目的,反而进藏官兵被驱或逃,藏汉关系一度恶化。与主战的方式不同,反战和
怀柔区的手段缓和了民族矛盾,避免了劳民伤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包包老爷夏瑚西抚野入山,以美食、礼物、先进器物、未来美好蓝图相诱惑,不久便使之诚心归顺,相处其乐融融。通过这些事件的描述,作者反战的立场昭然若揭。
小说还揭示了普通士兵和民众对战事的盲从以及战事导致生灵涂炭,说明战事是违背百姓意愿之举。在噶厦政府对
钟颖川军实行包围时,哨卡的
地方武装每天还是载歌载舞,天天都像过节。当
谢国梁说现在是战场会流血死人的,有人回答说不怕,说
噶厦的大人们说了,为保卫宗教而战,假如死了,可保我们上天堂入净土。还有人说“
应征入伍也抵消了我家今年的差役”,另有人说,只要相聚就是欢乐。对日参战的兵士并非不清楚交战何为,他们关心的是现世的生存和往生的极乐。缺粮危机困扰着包围圈里的兵民,饿死的,投河自杀的,百姓外出寻食时每天都有或中流弹或吃
食用野菜而死的。战争使人性处于极限的考验,民不聊生,惨绝人寰。作者从平民的视角和立场反思这段历史,传达了民间的声音。
小说《如意高地》有两条故事线索:一条线索是讲述清末民初历史动荡时期
川军在藏的经历;另一条线索是和平年代的刘先生等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藏的活动。小说关于历史的部分是对史实的重述和再现,透过历史的烟云,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对藏汉民族关系的思考。
此外,小说还从正面展现了藏汉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和相互接纳、彼此融合的情景。当陈营开进德摩时,
陈渠珍欣赏小活佛丹增嘉措的聪慧,以自己的姓氏相赠,这是当时的时尚。另外,汉藏联姻也是进藏官兵和当地人都很乐意的事情。正因有这样的时代背景,所以有陈渠珍与西原结缘,谢国梁也讨得娇妻央吉玛,
李焕章与丹真结为伉俪。官兵每收服一个地方,都要对当地推行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和交流,这些交流是双向的,
汉族官兵主动学习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历史文化;
藏族同胞也积极主动地学习汉族的饮食文化等,如阿卜西扎的夫人亚嘎仿照包包老爷的食谱学做出了一桌美味佳肴。
通过对历史的描述和反思,
马丽华表达了对汉藏民族关系和谐共处的愿望。藏汉民族关系的和谐,需摒除大汉族民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才能彰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格局。
艺术特色
《如意高地》史料密集繁复,人物纷至沓来,时代跨度突转,加上马丽华以理性见长的独特深的思维方式,使得小说容量饱满欲裂。以十余万字来容纳密度如此之大的人、事、史,马丽华在小说的结构及其人物的铺排可谓煞费苦心。《如意高地》以蒙太奇闪回的结构形式将
西藏自治区的历史回放与现实生活交相转换,单数篇章为现世,双数篇章为过去,现世舒缓自如与乱世波谲云诡的情节交替出现,有效地平衡了小说的节奏,呈现出富于弹性的作品
张力。
作品评价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何镇邦说:“
马丽华在作品中容纳了太多的人物,在写当下感受时也挤进去太多内容。这样一来搞得很复杂,像我这样搞专业文学评论的人都看得有点吃力。”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马丽华,生于山东济南。1976年毕业于
临沂市师专中文系,同年进藏,曾任《
西藏文学》编辑,后任西藏作协副主席。在
西藏自治区工作和生活了27年,马丽华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包括“走过西藏”作品系列之《
藏北游历》《
西行阿里》《
灵魂像风》《藏东红山脉》等。2003年调至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