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653年-732年),沧州景城(今
沧县)人,唐朝宰相、名将。
王晙明经出身,授清苑
县尉,后任
殿中侍御史、
渭南市县令,在任
桂林市都督时,兴修水利,开垦屯田,深得百姓爱戴。后来,王晙历任鸿胪少卿、
朔方军副大总管、安北大都护、太仆少卿、陇右
群牧使。
开元二年(714年),王晙率二千兵马袭破入侵的吐蕃军,因功加为银青光禄大夫,进封并州大都督府
长史,赐爵
清徐县男。四年(716年),王晙平定突厥降户叛乱,升任左
散骑常侍、
朔方郡行军大总管,加封
御史大夫。九年(721年),王晙镇压胡人
康待宾叛乱,进爵清源县公,但不久因胡人再叛,被贬为梓州
刺史。后起复为太子詹事,封中山郡公。
此后,王晙历任吏部尚书兼
太原市尹、
兵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三品、
朔方军节度大使、蕲州刺史、
户部尚书。
开元二十年(732年),王晙去世,追赠尚书
丞相,谥号忠烈。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王晙祖籍沧州景城,后迁至
洛阳市,父亲王行果,官至
长安县尉。王晙年幼丧父,由祖父王有方抚养长大,生性豪放旷达、勤奋好学。
672年(
咸亨三年),王晙考中明经科,被授为清苑县尉,后任
殿中侍御史。
后来,朔方军元帅
魏元忠出征失利,将罪责推给副将
韩思忠,奏请将其诛杀。王晙却认为:“韩思忠是副将,兵权不在自己手里,而且他有勇有谋值得爱惜,不该单单处罚他一个人。”于是上表辩解。韩思忠因此得到释放,而王晙也被调任
临渭区县令。
709年(
景龙三年),王晙出任
桂林市(今广西桂林)
都督。此前,桂州的驻军一直依靠
衡州府(今
衡阳市)、
永州市(今湖南零陵)等地提供粮饷。王晙到任后,修筑城郭,撤去驻军,兴修水利,开垦屯田数千顷,使百姓丰衣足食。后来,王晙请求调回家乡,结果桂州百姓一起上书朝廷,请求让他留任。朝廷闻讯后,特下诏表彰王晙的功绩,让他留任一年。王晙离任时,桂州百姓又刻石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击破吐蕃
714年(
开元二年),王晙以鸿胪寺少卿、
朔方军副大总管之职兼任安北大都护、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统领丰安(今宁夏永宁西)、定远(今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南)、三受降城等地军队。他将安北大都护府治所迁到
中受降城城址(今
包头市西),并实行屯田之策。不久,王晙又改任太仆寺少卿、陇右
群牧使。
同年,吐蕃兴兵十万入侵临洮军,驻军于大来谷口。王晙率所部两千人与临洮军会师,又挑选精兵七百人换穿吐蕃服装,分为前后两队,乘夜偷袭吐蕃军营。在距离敌军五里时,王晙命前队大声呼喊,后队击鼓响应。吐蕃军以为
唐军主力赶到,惊恐之中,自相残杀,死伤惨重。
不久,右羽林将军
薛讷也率军赶到,在大来谷二十里外的武阶谷,遭遇
吐蕃拦截。吐蕃在王晙与薛讷两军之间,摆开战阵,连绵数十里。王晙趁夜命精兵袭击敌军,再次大败吐蕃。与薛讷会师后,王晙乘胜追杀,一直追到
洮河,将吐蕃掠走的牧马全部夺回。
战后,王晙被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赐爵清源县男,兼任
原州区(今宁夏固原)
都督。不久,王晙又改任并州大都督府
长史。
讨平叛胡
716年(
开元四年),突厥默啜可汗被拔曳固部落袭杀,部下大多都投降
唐朝,被安置在河曲地区。不久,
毗伽可汗继位,突厥降户都逐渐萌生叛意。
王晙得知后,便上奏朝廷,认为突厥是迫于形势方才归顺唐朝,让他们久居边境会引发祸患,建议胁之以威,诱之以利,并将他们迁徙到
黄河以南,使其逐渐汉化。同时,王晙还认为,如果不将突厥降户安置在内地,等到黄河封冻,必将发生变故。结果,朝廷尚未答复,突厥降户便已反叛。
同年十月,
李隆基诏命王晙率
太原市军队渡河平叛。王晙抄小路进军,轻骑奔袭,不料夜遇暴风雪,难以行进。王晙担心耽误时间,对神灵祷告道:“如果我不应该出兵讨贼,就惩罚我一个人好了,为什么要连累众将士?如果我是忠心为国,就请上天停止下雪,调转风向,助我讨贼成功。”随即,风停雪止,王晙遂率军急驰。这时,叛军分成两路逃跑,王晙沿东路追击,斩首三千。战后,王晙升任左
散骑常侍、
朔方郡行军大总管,又改任
御史大夫。
720年(
开元八年),散居在受降城附近的□跌部落与仆固
都督勺磨暗中勾结突厥,企图攻占受降城。王晙闻讯后,秘奏
李隆基,然后将他们引诱入中受降城,全部诛杀。不久,王晙被授为
兵部尚书,充任朔方军大总管。
721年(开元九年),兰池胡人
康待宾发动叛乱,攻陷六胡州(今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一带),进逼夏州(今
靖边县东北),唐玄宗诏命王晙与陇右节度使
郭知运一同平叛。王晙认为单凭
朔方军便能平叛,因此奏请皇帝,要求让郭知运返回陇右。但是,奏疏未报,郭知运便已赶到,并因此对王晙不满。不久,王晙生擒康待宾,进爵清源县公。
同年九月,郭知运纵兵攻打已经被王晙招降的叛军。投降的叛军以为被王晙出卖,纷纷逃走,再次反叛。
李隆基认为王晙未能平定胡人叛乱,将他贬为梓州(今四川三台)
刺史。
晚年生活
722年(
开元十年),王晙被起复为太子詹事,累封中山郡公。
723年(开元十一年)正月,唐玄宗北巡,改
太原市为北都
太原府,任命王晙为吏部尚书兼太原
府尹。四月,王晙接替
张说担任
兵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加金紫光禄大夫。五月,王晙又兼任
朔方军节度大使,统领河西、陇石、
山西省、
河北省诸军。
同年十一月,唐玄宗到南郊祭天,让王晙回京参加大典。但王晙恐怕突厥趁机入侵,上表推辞,受到
李隆基的嘉勉。这时,
许昌市(今河南许昌)
刺史王乔的家奴状告王乔与王晙暗中勾结,意图谋反,玄宗便命侍中源乾曜、
中书令张说进行调查。王晙虽无反意,但玄宗还是以前次违诏为罪名,将他贬为
蕲州镇(今湖北蕲春)刺史。
726年(
开元十四年),王晙升为
户部尚书,再次担任为朔方军节度使。
732年(开元二十年),王晙去世,终年七十余岁,追赠尚书
丞相,谥号忠烈。
个人作品
《
全唐诗》收录有其诗作一首:《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太和》
《
全唐文》收录有其表疏五篇:《贺拜南郊表》(两篇)、《贺太庙拜南郊表》、《谢追赴大礼表》、《请移突厥降人於南中安置疏》
家庭成员
轶事典故
感愧宋璟
武则天时,
魏元忠被
张易之兄弟陷害,贬为高要尉。王晙上奏皇帝,为他申辩。凤阁
舍人宋璟劝道:“魏公已侥幸免死,现在你又来惹天子发怒,能不倒霉吗!”王晙大义凛然地说:“魏公忠正无二却受到处罚,我激于正义才这样做,即使因此而颠沛流离,也不会后悔。”宋璟惭愧地道:“宋璟不能辨明魏公所受的冤屈,实在是有负于朝廷。”
保护刘幽求
刘幽求被发配封州(今广东封川)时,
广州市都督周利贞受宰相
崔湜指使,准备加害刘幽求。王晙得知这一阴谋,便将刘幽求扣留在
桂林市。周利贞闻讯,屡次发公文索要刘幽求,王晙都不予理睬,周利贞便将此事上奏朝廷。崔数次向王晙施压,让他遣送刘幽求,但王晙依旧不予理睬。刘幽求担心地道:“您违抗宰相的命令而保护一个被流放的人,势必无法保全,只不过是让您受牵连罢了。”于是请求王晙放他去广州。王晙道:“您所犯的罪过还不至于让朋友与你绝交,我王晙为国家的事而获罪,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最终还是没有将
刘幽求遣送到
广州市。刘幽求因此而得以幸免。
史书记载
《旧唐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四十三》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三十六》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唐纪二十三》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唐纪二十六》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唐纪二十七》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唐纪二十八》
人物评价
李隆基:① 正议大夫行鸿胪少卿上柱国
朔方军副大总管王晙,倜傥多智,坚刚竭节,每读前史,思齐古人。辞家而志灭戎,报国而躬先将校。 ② 王晙学综九流,才苞七德,武称敌国,文乃时宗。忧边之诚,所怀必尽。奉上之道,知无不为。出则守於四方,入则式是百辟。
李:晙,慷慨英达,激扬忠孝,诵习文忠,昭宣干略,元宰经国,
上将示师,申通明之伟方,竭寅亮之诚节。其志如石,其心如丹,五□三连,少籍多得,空始无所逞其计,合散无所用其锋。
李牧十年,武侯七纵,尽兵声于河外,扬主威于海滨。
刘昫:① 晙气貌雄壮,时人谓之有熊虎之状。然慕义激励,有古人之风,御下整肃,人吏畏而爱之。②
王孝杰,
唐休璟、
张仁愿、
薛讷、王晙等,皆韬武干,亟立边功。然孝杰失于再擒,休璟亏于余行。先败
后胜,薛讷何惭;止雪回风,王晙难掩;仁愿操履,中否相兼。③ 拯物之心,不形于色。将相之材,人何以测。臣有始终,功无爽忒。多忌梁公,自招惭德。唐、张、讷、晙,善阵能师。共服戎虏,不忧边陲。
张预:孙子曰:“动如雷震。”晙令士卒大呼,鼓角应之,而敌惊溃。又曰:“卒善而养之。”晙以降虏料以充兵,则皆劲卒。又曰:“上下同欲者,胜。”晙与知运不协而贼叛是也。
陈元靓:熊虎其姿,惟人杰,挺彼忠诚,几回风雪。二营咸维,群凶殄灭,清史之上,见乎辉烈。
蔡东藩:①
唐朝文武兼才,自
李靖、
郭元振、
唐休璟、
张仁愿外,要算是王晙了。②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岂和亲之策,所得而羁之者?微王晙之智足破敌,
吐蕃其肯敛迹乎?
后世地位
779年(唐
大历十四年),
李豫评定前代功臣,王晙与
李孝恭、
尉迟敬德等十四位凌烟阁功臣同列第二等二十四人之内。
780年(唐建中元年),王晙与
裴寂、
刘文静等三十四人被定为功臣上等。
782年(唐建中三年),
李适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其中就包括“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中山公王晙”。
1123年(
北宋宣和五年),宋室依照
唐朝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王晙。
北宋年间成书的《
十七史百将传》中,王晙亦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