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整体分为成都、泸州两个部分,涵盖三个片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总面积119.99平方千米。
2017年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2018年8月23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2019年7月,四川省政府明确了
德阳市、
资阳市、
眉山市、
南充市、
自贡市、
内江市和
温江区7个协同改革先行区的实施范围及功能定位。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临空经济、集散转运、保税物流仓储、
航运物流、港口贸易、特色金融、信息服务等产业。
总体方案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7〕20号
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中国(
四川省)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7年3月15日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建立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深入推进
西部大开发、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举措。为全面有效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培育内陆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全力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引擎,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
(二)战略定位。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立足内陆、承东启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西部
门户城市开发开放引领区、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先导区、国际开放通道枢纽区、内陆
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
(三)发展目标。
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力争建成法治环境规范、投资贸易便利、创新要素集聚、监管高效便捷、协同开放效果显著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在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深入推进
西部大开发和
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二、区位布局
(一)实施范围。
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119.99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
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片区90.32平方公里(含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区块四〔双流园区〕4平方公里、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0.09平方公里),成都
青白江铁路港片区9.68平方公里(含成都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0.18平方公里),川南临港片区19.99平方公里(含
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0.21平方公里)。
自贸试验区土地开发利用须遵守
土地利用、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的有关要求。
(二)功能划分。
按区域布局划分,
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片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临空经济、口岸服务等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开放型金融产业创新高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性航空枢纽,打造西部地区
门户城市开放高地;成都
青白江铁路港片区重点发展国际商品集散转运、分拨展示、保税物流仓储、国际货代、整车进口、特色金融等口岸服务业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内陆地区联通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向
国际贸易大通道重要支点;川南临港片区重点发展
航运物流、港口贸易、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以及装备制造、现代医药、食品饮料等先进制造和特色优势产业,建设成为重要区域性
综合交通枢纽和
成渝铁路城市群南向开放、辐射滇黔的重要门户。
按海关监管方式划分,自贸试验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重点探索以贸易便利化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开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业务;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重点探索投资、金融、创新创业等制度改革,完善事中事后监管,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1.推进
简政放权。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建立行政权责清单制度,明确政府职能边界。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探索设立法定机构,推进相关政府机构从直接提供
公共服务转变为通过合同管理交由第三方机构提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取消行政审批事项。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探索全程电子化登记、电子营业执照管理。放宽企业名称表述限制,开放企业名称数据库,推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网上核准,完善企业名称争议纠纷处理机制。放宽企业住所登记条件,探索以邮政通信地址作为企业住所的登记方式。建立“一窗受理、协同审批”的“一站式”高效服务模式,建设
市场准入统一平台,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依托“
互联网+税务”,创新税收征管服务。
2.构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推进
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和部门间
数据交换共享,建设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和运用清单。完善
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各部门间依法履职信息的联通和共享。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企业网上信用承诺制度。政府部门加强对第三方企业信用征信、评估机构开展企业登记评价工作的引导和监督检查。规范开放征信服务,为公民、企业、社会组织、司法部门、政府机构提供信用查询等服务。在监管、执法等方面全面推行“双随机”抽查监管机制。完善行业监管制度和资格
审查制度,进一步规范开展文化、教育、信息服务的内容审查。构建事前提醒告知、轻微违法约谈与告诫、严重违法依法处置的“三段式”监管方式。建立健全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员等法律服务工作者诚信执业制度、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
3.优化法治环境。建立统一集中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相对集中执法权,建设网上执法办案系统,建设联勤联动指挥平台。建立健全国际仲裁、商事调解机制。对
标高标准国际规则,强化企业责任,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建立工作环境损害监督等制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探索开展出口产品低碳认证。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开展
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建立健全廉洁监督机制。开展
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紧扣创新发展需求,发挥专利、商标、版权等
知识产权的引领作用,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
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支撑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运行机制,推动
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自贸试验区跨部门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完善纠纷调解、援助、仲裁工作机制。
4.建设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新体系。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明确重大行政决策的范围和标准,把专家咨询、社会听证、第三方评估作为重大行政决策必经程序,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机制。建立行政咨询体系,成立由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咨询委员会,为自贸试验区发展提供咨询。编制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目录,将由政府部门承担的
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鉴定、认证、检验检测等逐步交由专业服务机构承担。
(二)统筹双向投资合作。
5.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着力构建与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相适应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之外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国务院规定对国内投资项目保留核准的除外)和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实行备案制,由自贸试验区负责办理。进一步减少或取消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提高开放度和透明度,做好对外开放的
压力测试和风险测试。允许在自贸试验区内注册的符合条件的中外合资旅行社,从事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出境旅游业务;鼓励外资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投资医疗服务业;鼓励外资发展“
互联网+”健康服务。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提升利用外资综合质量。外商在自贸试验区投资适用《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试行办法》。探索强化外商投资实际控制人管理,建立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和外商投资信息公示平台,充分发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作用,提升外商投资全周期监管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完善投资者权益保障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自由转移其投资收益。
6.构筑
国际投资服务促进体系。实施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确立企业对外投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合作,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允许自担风险到境外自由承揽项目。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境外投资事后管理和服务,完善境外资产和人员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保障体系。依托港澳在
金融服务、信息资讯、
国际贸易网络、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企业“走出去”的窗口和综合服务平台。
7.创新国际产能合作。对一般性境外投资项目和设立企业实行备案制。为企业
国际投资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保障。鼓励地方政府引入
社会资本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境内机构投资者投资基金和境外合作基金。提高办理境外
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和抵押处置手续便利化程度。探索开展
知识产权、股权、探矿权、采矿权、
应收账款、订单、出口退税等抵质押融资业务。推动企业用好“内保外贷”等政策,开展企业“走出去”综合性
金融创新服务。加快“中国标准”国际化推广,积极开展与主要贸易国别标准的比对,推动认证认可结果与主要贸易投资合作国家(地区)双向互认。加强与港澳在项目对接、投资拓展、信息交流、人才培训等方面交流合作,共同赴境外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资源等合作。
8.深化园区国际合作。坚持引资、引智、引技与优势产业、产品、技术及服务“走出去”相结合,围绕产业合作、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合作、
职业教育、新型
城市化等领域合作发展,采取“平台+园区”、“政府+机构+企业”的共享开放合作模式,支持在自贸试验区内建设国别产业合作园区,推进创新创业、产业升级。探索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模式,自贸试验区内土地可以按不同功能用途混合利用,允许同一地块或同一建筑兼容多种功能,产业用地实行弹性年期供应,根据产业政策和项目类别可采取先租后让、差异化年期出让等供地措施。
9.深化
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市场化导向,进一步完善自贸试验区内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国有资本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设立国有资本运营平台,提升资本运营能力和水平。鼓励国有企业依托自贸试验区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进一步推进自贸试验区内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国家
铁路运输企业、国家铁路控股
合资铁路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参与
成都国际铁路港运营管理,推动铁路资源有效整合。
(三)推动贸易便利化。
10.加快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积极探索服务贸易发展新模式,建立完善服务贸易
公共服务体系和贸易促进平台。重点推进与
欧洲地区在产业人才合作、企业对接联动、项目载体共建、商务环境优化等领域的深入合作,提升对欧服务贸易水平。加快发展技术创新和
商业模式创新相融合的新兴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不断拓展保税维修、检测、研发等业务。对注册在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
融资租赁企业进出口飞机、船舶、海洋工程结构物等大型结构设备涉及跨关区的,在确保有效监管和执行现行相关税收政策的前提下,按物流实际需要,实行海关异地委托监管。在环境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开展
航空发动机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境内外维修业务试点。鼓励发展动漫创意、
信息管理、数据处理、
供应链管理等
服务外包产业。搭建便利化的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设立知识产权服务
工作站,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专业服务业。探索建立自贸试验区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制度和重点产业快速协同保护机制。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知识产权跨境交易,推动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知识产权质物处置机制。支持和鼓励商标品牌服务机构在品牌设计、价值评估、注册代理、法律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和版权贸易。深化艺术品交易市场功能拓展,支持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内开展艺术品保税业务,为境内外艺术品生产、物流、仓储、展示和交易提供服务,对从境外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的文化产品,除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外,不实行许可证管理。创新文化服务海外推广模式,支持发展以传统手工技艺、武术、戏曲、民族音乐和舞蹈等为代表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会展、品牌授权相结合的开发模式,鼓励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企业以项目合作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试点国外巡演的商业化运作。大力发展中医药
服务贸易,建立
四川省中医药服务及贸易大平台,积极与境外开展中药材种植、研发等合作,鼓励开展中医药国际健康旅游线路建设,扩大国际市场。允许境外服务提供者以跨境交付形式提供管理培训、咨询服务。
11.促进服务要素自由流动。为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出入境提供便利。研究制定自贸试验区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落实人才签证实施细则,明确外国人才申请和取得人才签证的标准条件和办理程序。对外籍高层次人才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手续,为高层次人才入出境、工作、在华停居留提供便利。允许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自贸试验区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和语言学习机会,多形式多渠道帮助外国人才更好地融入
中原地区社会。创新建设国际社区,探索外籍人士参与社区治理模式。
12.助推外贸转型升级。在执行现行税收政策的前提下,允许在自贸试验区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
大宗商品交易。完善进口商品网络零售和进出口分拨物流体系。探索中欧班列(
成都市)邮(快)件运输,推动
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探索建立适应跨境电商贸易特点的检验
检疫监管机制。在严格执行货物进出口税收政策前提下,允许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推动保税售后维修业务升级,构建“全球市场销售、本地运营结算”的新型外贸业态新模式。
13.创新口岸服务机制。加大对口岸和场站
公共服务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制定口岸作业、报关报检、查验等环节的工作和服务标准。创新税收担保模式,推行涉税担保信息化管理,支持符合条件的涉税担保业务适用总担保制度。建设完善
四川省电子口岸,依托电子口岸公共平台建设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口岸服务一体化。推动口岸监管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推进企业运营信息与监管系统对接,鼓励企业参与“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重点稽核”等监管制度创新试点。创新自贸试验区国际会展检验
检疫监管模式。探索检验检疫证书国际联网核查机制。支持自贸试验区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海关、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贸易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合作。
14.优化监管通关流程。实施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建立进出口货物口岸放行时间评价体系。健全与
跨境电子商务、进口特殊商品指定口岸、外贸综合服务发展相适应的通关管理机制。积极推动实施一体化通关。积极推进
无纸化申报、无纸化放行,探索施检过程无纸化。在确保有效监管前提下,鼓励口岸监管部门优化查验机制。建设空、铁、公、水多式联运物流监管中心,多方联网共享物流全程信息,实现多式联运货物“单一窗口”办理。深化保税货物流转模式改革。对资信良好、管理规范、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企业,探索实施自动备案、自核单耗和自主核报。试行企业“主动披露”制度,对企业主动报告海关未发现的违规事项,可依法视情从轻、减轻或不予行政处罚。在确保有效监管前提下,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支持区外法人企业依法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内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深圳、
珠海市等口岸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全面实现供港澳蔬菜出口直放。
(四)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创新。
15.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探索建立与自贸试验区相适应的本外币账户管理体系,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鼓励允许自贸试验区内法人金融机构和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和外币债券,所筹资金可根据需要调回自贸试验区内使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
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和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支持跨国公司成立全球或区域结算中心。研究探索自贸试验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向境外销售人民币理财产品、开展人民币项下跨境担保等业务。允许自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按照规定开展境外证券投资业务。
16.增强
金融服务功能。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及政策导向的前提下,支持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支持
外资银行和
中外合资银行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营业性机构,发挥外资银行跨境业务的网络平台优势,为跨境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已获相应业务许可资质的非银行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合作开展企业和个人跨境货物贸易、
服务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加快发展金融
IC卡(芯片银行卡)和移动金融,打造金融IC卡无障碍示范区。优化境外银行卡刷卡消费环境。支持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货币兑换、征信等专业化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内机构按照规定投资境内外
证券市场。支持股权托管交易机构在自贸试验区内建立综合
金融服务平台。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
长江上游
生产要素国际交易业务以及粮食、
矿石和
建筑材料等
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业务。支持设立健康、科技、养老等专业保险机构。支持注册在自贸试验区内的法人
人寿保险机构创新发展。支持自贸试验区内保险机构大力开展跨境人民币
再保险。鼓励各类保险机构在自贸试验区创新特殊风险分散机制,开展特殊风险保险业务。鼓励保险公司创新保险产品,不断拓展
责任保险服务领域。建立完善巨灾保险制度。支持专业性保险中介机构等服务机构以及从事再保险业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自贸试验区依法开展相关业务,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配套服务。探索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机构在自贸试验区以人民币进行新设、增资或参股自贸试验区金融机构等直接投资活动。进一步简化经常项目外汇收支手续,在真实、合法交易基础上,自贸试验区内货物贸易
外汇管制分类等级为A类企业的外汇收入无需开立待核查账户。银行按照“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尽职审查”的展业三原则办理经常项目收结汇、购付汇手续。
17.发展新兴金融业态。积极引进设立各类金融总部、专业子公司、区域总部等机构。支持民营资本依法合规进入
金融业,依法设立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纯中资
民营企业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地方可结合实际试点设立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和并购基金等。研究探索自贸试验区内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依托各类跨境投融资工具,研发跨市场投资理财产品。支持自贸试验区发展科技金融,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积极争取纳入投贷联动试点,促进创业创新。鼓励通过
社会资本设立融资担保基金,缓解中
小微企业融资难。支持符合条件的内地和港澳台机构在自贸试验区设立
金融租赁公司、
融资租赁公司,鼓励在飞机、船舶及其零部件、机器人、农机、医疗设备及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业务,支持其在符合相关规定前提下,设立
项目公司开展境内外融资租赁业务。支持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开展飞机融资租赁。允许自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融资租赁业务收取外币租金。进一步推进内资融资租赁企业试点,注册在自贸试验区内的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由自贸试验区所在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同级国家税务局审核;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建立融资租赁企业设立和变更的备案制度、违反行业管理规定的处罚制度、失信和经营异常企业公示制度、属地监管部门对企业定期抽查检查制度。支持
租赁业境外融资,鼓励各类租赁公司扩大跨境人民币资金使用范围。鼓励国内
期货交易所在自贸试验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开展期货保税交易、仓单质押融资等业务。支持证券业经营机构在自贸试验区内依法设立分支机构或专业子公司。支持商业保理业务发展,探索适合商业保理业务发展的监管模式。
18.探索创新金融监管机制。探索建立与自贸试验区相适应的新型风险监管体系。落实风险为本的原则,探索建立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监管机制,强化开展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
逃税工作,防止非法资金跨境、跨区流动。鼓励金融
行业协会、自律组织独立或者联合依法开展专业调解,建立调解与仲裁、诉讼的对接机制,加大对金融消费者维权的支持力度。支持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教育服务体系,积极创新自贸试验区特色多元化金融消费者教育产品和方式。
(五)实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战略。
19.增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探索形成有利于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向自贸试验区集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自贸试验区与周边地区产业合作新路径,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促进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物流配送等环节协同配合。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基金,建立产业协作发展和收益分享机制。发挥川酒优势,在自贸试验区内探索白酒产销体制创新。深化
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功能,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国际性酒类产品展示、投资、技术等交易,打造中国白酒创新创业集聚地。依法合规开展
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加快推进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发展,强化监管、创新制度、探索经验。推动西部地区区域金融合作,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在西部地区开展产权、技术、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鼓励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运营领域,推广政府和
社会资本合作等投融资模式。构建自贸试验区与陕滇黔渝藏等西部地区、东部发达地区和
长江经济带的国家级开发区协同合作机制,探索共建产业合作园区。探索自贸试验区与其他
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机制,实现成果共享、监管互认、业务互通。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优势产业转移,着力打造与东部产业配套协作的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临港产业基地。
20.畅通国际开放通道。依托双流航空枢纽、
成都国际铁路港、川南临港口岸,构建与“
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和长江经济带空、铁、公、水联运的综合物流服务体系。支持
成都市国际铁路港建设国家对外开放口岸,依托
中欧班列(成都)等打造国际
铁路运输重要枢纽,推进与泛欧泛亚国家(地区)枢纽城市的互联互通。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机构在运输安全、环境保护、通关查验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加快推进
中国国航枢纽建设,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支持国际航班代码共享,鼓励符合条件的
东航浙江公司新开、加密、优化国际(地区)国内航线。构建国际(地区)国内有效衔接、相互支撑的航线网络和航班时刻分配机制。允许设立符合条件的全货运基地航空公司。优化多种运输方式衔接、中转流程,完善多式联运标准和服务规则,探索与沿海沿边沿江重要枢纽城市高效联运新模式,加速构建集高铁、地铁、
京雄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中欧陆空联运基地。推进内陆地区国际多式联运示范建设,试点签发具备
物权凭证性质的多式联运
提单,探索多式联运“一单制”。在
交通运输领域,完善快件处理设施和绿色通道。加快发展快递等现代物流业。
21.打造沿江开放口岸。支持川南临港片区设立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加快建设高等级航道,促进与
长江主要港口的协同开放合作。打造长江口岸现代
航运服务系统,推进水运口岸“单一窗口”试点。支持开展内外贸同船运输、国轮捎带业务。大力发展船舶交易、航运物流信息、船员培训、船舶维修等航运服务业。创新长江船舶登记制度,优化船舶运营、检验与登记业务流程,简化入区申报手续,试行电子数据自动填报,加快智能物流网络建设。推进与沿海沿江口岸信息对接互联。大力发展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金融服务,探索组建专业化地方法人航运保险机构,鼓励境内外航运服务中介机构设立营业机构。
(六)激活创新创业要素。
22.优化创新创业制度环境。建立完善技术类
无形资产交易制度,制定技术类国有无形资产管理办法。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创新企业研发进口设备及材料监管模式,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23.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建立科技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标准,引导金融机构探索完善科技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引导境内外资本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拓宽创新创业项目境外融资渠道。
24.整合全球创新创业要素。加强与
发达国家(地区)在高端技术、重点技术领域的联合研究和技术引进。引导国内外知名孵化机构和优秀平台运营团队参与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创新创业体系。探索本土高校自主扩大海外留学生招生规模,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学科建设。开展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试点,完善创新创业人才社会服务机制。
四、保障机制
(一)强化法制保障。
自贸试验区需要暂时调整实施有关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的部分规定的,按规定程序办理。各
有关部门要支持自贸试验区在各领域深化
改革开放试点、加大
压力测试、加强监管、防控风险,做好与相关法律立改废释的衔接,及时解决试点过程中的制度保障问题。
四川省要通过地方立法,建立与试点要求相适应的自贸试验区管理制度。
(二)完善配套税收政策。
落实现有相
关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现有政策的支持促进作用。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
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经试点的税收政策原则上可在自贸试验区进行试点,其中,促进贸易的选择性征收关税、其他相关进出口税收等政策在自贸试验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行试点。自贸试验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范围和税收政策适用范围维持不变。此外,在符合税制改革方向和国际惯例,以及不导致利润转移和税基侵蚀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完善境外所得税收抵免的税收政策。
(三)加强组织实施。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在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
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下,由
四川省完善试点任务组织实施保障机制,按照总体筹划、分步实施、率先突破、逐步完善的原则加快实施。按照既有利于整体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又有利于发挥各片区积极性的原则,建立精简高效、统筹协调的自贸试验区管理体系。各
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及时制定实施细则或办法,加强指导和服务,共同推进相关体制机制创新,把自贸试验区建设好、管理好。在实施过程中,要创新思路、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积累经验;要充分发挥地方和部门的积极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好对比试验和互补试验;要抓好改革措施的落实,重大事项要及时向国务院请示报告。
(四)总结推广可复制的试点经验。
自贸试验区要及时总结改革创新经验和成果。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
联席会议办公室要会同四川省人民政府及
有关部门,及时总结评估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创新试点任务实施效果,加强各领域试点经验系统集成,并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估。对试点效果好、风险可控且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实施分类审查程序后复制推广至全国其他地区。
定位
立足内陆、承东启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西部
门户城市开发开放引领区、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先导区、国际开放通道枢纽区、内陆
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
目标
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力争建成法治环境规范、投资贸易便利、创新要素集聚、监管高效便捷、协同开放效果显著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在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深入推进
西部大开发和
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片区介绍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规划面积90.32平方公里(含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区块四〔双流园区〕4平方公里、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0.09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临空经济、口岸服务等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开放型金融产业创新高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性航空枢纽,打造西部地区
门户城市开放高地。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规划面积9.68平方公里(含成都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0.18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国际商品集散转运、分拨展示、保税物流仓储、国际货代、整车进口、特色金融等口岸服务业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内陆地区联通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向
国际贸易大通道重要支点。
川南临港片区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规划面积19.99平方公里(含
泸州市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0.21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
航运物流、港口贸易、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以及装备制造、现代医药、食品饮料等先进制造和特色优势产业,建设成为重要区域性
综合交通枢纽和
成渝铁路城市群南向开放、辐射滇黔的重要门户。
主要任务
四川省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大西部地区
门户城市开放力度以及建设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的要求,打造内陆
开放型经济高地,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
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四川省获批设立自贸区,正在加快融入国内外产业链和价值链。需要汇聚形成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打造“走出去”的大通道和“引进来”的强磁场,更加深度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
长江经济带发展。
进程
2016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
辽宁省、
浙江省、
河南省、
湖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陕西省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四川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大西部地区
门户城市开放力度以及建设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的要求,打造内陆
开放型经济高地,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
2016年12月9日,川渝沪三大自贸区联手,第九次
联席会议在泸州举行。三地口岸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三地单一窗口建设
互联互通,探索建立
长江经济带单一窗口,构建长江大通关体系。
2016年12月18日,四川自贸区政策法律研究中心在
西南财经大学成立。西南财大四川自贸区政策法律研究中心将立足于
四川省对外开放实践,依托各类高端研究资源,把握国际经济合作趋势,着眼于我国引领未来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需要,着力加强对
跨境电子商务、数字经济、投资便利化、中小企业发展等自贸区重大议题的研究,为四川乃至成都经贸政策制定、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和我国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017年1月,为更好地完成自贸区建设工作,我省将在自贸区落地区域的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
青白江区、
双流区、泸州
龙马潭区建立自贸区政务服务
专区,从窗口设置、事项梳理、系统建设3个方面全面打造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政务服务体系。目前已开展审批服务事项的梳理、双语办事指南的编制等前期筹备工作。
2017年1月17日,省商务厅副厅长刘祥超一行到
天府新区调研指导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刘祥超副厅长一行实地考察了天府新区政务服务中心自贸窗口筹备情况,听取了
成都市自贸区管委会(筹)及天府新区等四个自贸试验区落地区工作推进情况的汇报。刘祥超副厅长充分肯定了
成都市及天府新区等自贸落地区前期工作成效;他指出,要抓紧研究形成自贸试验区改革事项,尽快明确今年的改革任务清单,着手研究阶段成果评估有关事宜,高水平地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同时,对积极筹备四川自贸试验区挂牌仪式进行了安排部署。
2017年1月18日,省商务厅副厅长刘祥超一行深入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政务中心调研了建设筹备情况。刘祥超副厅长指出,
泸州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贸片区筹建工作有序推进,有关工作值得充分肯定。刘祥超副厅长要求,泸州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发扬敢于担当的精神,认真梳理改革事项、细化责任分工、拟定实施方案、加强支持保障;同时泸州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研究省级审批事项授权目录清单,真正发挥自贸试验区平台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
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印发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7〕20号)正式公开《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2017年4月1日,四川
省委书记王东明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分别为向
成都市、
泸州市授予“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管委会”“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授牌。
成都自贸试验区自4月1日挂牌以来已运行100天,新注册企业7608家,
注册资本1026亿元,改革红利逐渐释放。
成都市商务委主任、成都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
郭启舟介绍,100天来,成都自贸区密集出台了制度创新和改革举措。包括发行全国首单银行间市场“双创债”、率先推出中欧班列
物权化多式联运提单“第一票”、推进“先进区、后报关”等通关便利化政策、平行汽车进口实现零的突破、“中国—欧洲中心”项目全面投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