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簇生;柄长60-80厘米,基部稍膨大,粗1-2厘米,坚硬,
栗色,表面粗糙,上面有阔纵沟;叶片五角状阔卵形,长70-85厘米,基部宽约60厘米,三回深羽裂,自叶柄顶端分为三大枝,侧生两枝通常再一次(或二次)分枝;中央一枝长圆形,长50-70厘米,宽20-25厘米,柄长7-10厘米,侧生两枝小于中央一枝;小羽片20对以上,互生,斜展或斜向上,上部的无柄,下部的有
短柄,相距3-4厘米,
披针形,长11-15(20)厘米,宽2-2.5(3.5)厘米,先端具长1-2厘米、边缘有浅齿的线状尖尾,基部近截形至阔楔形,篦齿状深羽裂达到小羽轴两侧的狭翅,基部的小羽片略缩短,顶生小羽片的形状、大小及分裂度与上部的侧生小羽片相同,但其基部为楔形并有短柄;裂片23-30对,互生,接近或有尖缺刻,间隔宽1-2毫米,斜展,长圆状阔披针形,长10-13(18)毫米,向基部渐宽,宽3.5-4.5毫米,先端钝或尖,其边缘有浅钝锯齿。
侧脉两面均明显,斜展,裂片基部上侧一脉与其上一片裂片的基部下侧一脉联结成1条弧形脉,沿小羽轴两侧各形成1列狭长的并与小羽轴平行的网眼,在弧形脉外缘有几条外行达缺刻上面叶缘的单一小脉,网眼以外的小脉皆分离,顶部2-3对单一,其余皆自基部以上二叉,斜上。叶干后坚草质,暗绿色或灰绿色,
近无毛;羽轴禾秆色至棕禾秆色,有时为红棕色,无毛,上面有浅纵沟。
孢子萌发及丝状体形成:西南凤尾蕨孢子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
配子体先产生一条
假根。原叶体母
细胞经过连续横分裂,形成2-19个细胞长的丝状体。在此发育过程中,孢子壁宿存。
片状体及原叶体发育:西南凤尾蕨丝状体一侧的楔形细胞进行左右交替的斜向分裂,使片状体向两侧扩展。随着片状体的发育,分生组织的活动逐渐位于远离顶点的片状体一侧的一群边缘细胞。随着生长的推进,四点变的日益明显,而这个侧面的分生组织区域很快就位于凹点的底部。分生组织的位置导致幼原叶体一翼大,一翼小,形状不对称;分生组织越远离顶点,原叶体呈不对称的形状时间就越长。但随着原叶体一翼的生长,原叶体会逐渐趋于对称,从而使分生组织接近顶点。最终原叶体成为对称的心形。原叶体发育类型为
水蕨型。随后带有性器官的中脉形成。成熟原叶体裸露,无毛状体。
性器官:西南凤尾蕨
精子器分布在中脉基部的原叶体的低表面。精子器球形,由基
细胞、环细胞和盖细胞组成精子器裂开的过程中,盖细胞变松弛并被撕裂,精子释出
颈卵器分布在中脉的中心区域,靠近分生组织区域颈部向
配子体基部弯曲,由四列细胞组成,每层3-5个细胞。
云南凤尾蕨(Pteris wallichiana Agardh var. yunnanensis (Christ) Ohing et S. H. Wu):植株高达2米。叶柄及叶轴密被紫
褐色节状刚毛;小羽轴下面也疏被紫褐色节状毛。特产
云南省南部及西部(
蒙自市、
景东彝族自治县、
大理白族自治州、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生长于海拔500-2600米的山地林下沟边。
圆头凤尾蕨(Pteris wallichiana Agardh var. obtusa S. H. Wu ex Ching et S. H. Wu):植株较小,裂片圆头。分布于中国江西(
武功山)、
四川省(
峨眉山市)、云南南部。生长于林下。
西南凤尾蕨的繁殖方法以分株繁殖或孢子繁殖为佳。土壤要保持湿润,但要疏松透气,培养土可用等量的粗沙和腐叶土配成。生长季节肥水供应非常重要,每两周施一次液肥。适当地通风有助于锻炼叶柄而防止徒长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