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重庆大学的二级学院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前身是1932年成立的化学系和1936年成立的化工系。
据2019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拥有科研和实验用房总面积近10000平方米,设有4个教学系、1个基础化学实验中心,有教职工110余人。
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催化、应用化学5个二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一级学科下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物理化学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还设有药物化学、环境科学材料物理与化学、食品科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材料工程、制药工程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学院的两个一级学科“化学工程和技术”和“化学”都是重庆市重点学科。具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部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化学科研机构ESI排名前1%,“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中并列全国第11名。学院建有重庆大学化工过程强化与反应工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以及洁净能源与特色资源高效利用化工过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此外还建有精细化工分离与纯化过程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重庆市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化学”重庆市教学团队;2009年建成了“大学化学”国家精品课程,同时“大学化学”教学团队获得了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建成“物理化学”重庆市级精品课程,学院还拥有“化工工艺学”和“基础化学实验”两门校级精品课程。
学院名师荟萃,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日臻改善。现拥有科研和实验用房总面积10000余平方米,在建化工大楼20000余平方米。拥有大型仪器设备40余台套,价值近亿元。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下设化学系、应用化学系、化学工程系、药学系4个系和1个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现有教职工100人,专任教师75人,博士生导师 28人,教授 30人,副教授2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美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学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青年 1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重庆市教学名师1人。
学院目前正在主持多项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其中2011年获科部“973”项目3项,863项目1项,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国家自然基金总经费达970万元。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9年5月,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设有3个教学系,开设4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据2019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10余人,其中教授43人、副教授及高工37人。学院现有跨/新世纪人才7名,重庆市“322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人,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重庆市百名工程技术高端人才2人;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2人,重大百人10人。
组织机构
博导风采
黎学明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1988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应用化学系应用化学,1991年硕士毕业于重庆大学化工学院物理化学专业,1999年博士毕业于重庆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光纤化学传感器方向,2002年博士后出站。重庆市首批企业科技特派员、“天然气化工重大专项”主题责任专家。先后主讲过应用电化学、电化学原理、材料化学等课程,长期从事应用电化学、电解工程、盐化工等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
先后负责和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应用开发计划重点项目1项、重庆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及横向课题10多项等;获权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SCI论文30多篇。
魏子栋,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宝钢优秀教师奖,唐立新奖教金优秀科研一等奖获得者;是《中国电镀》、《表面技术》、《化学通报》、《电化学》、《ChemXPress》、《ISRN Chemical Engineering》,《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Chemical Engineering》和《Recent Patents on Corrosion Science》等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委员;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三、十四届化学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纳米电化学召集人,中国电子学会电子电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电镀与精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燃料电池与氢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科技大学“理论化学与分子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燃料电池技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和西北大学“陕北能源先进化工利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或技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作为研究团队负责人,领导研究团队主持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课题2项,国家“863”高技术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2次,专业学会奖励4次,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他引2000多次,申请发明专利27项,获授权16项。
夏之宁 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校长助理,1961年生,1995年毕业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年丹麦哥本哈根科学园博士后。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分析化学学科学术带头人,重庆市色谱学会理事长,重庆市分析测试学会副理事长。
先后主持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参与科技部国家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计划)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曾负责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基金”等项目5项;主持重庆市重点项目1项,参加1项;在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110篇,出版专著2本,教材1本,获得专利6项。主要研究领域为分析化学与微波化学(微波辅助有机与药物合成)。
张云怀 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副院长。1967年生,1992年重庆大学物理化学硕士,2004年重庆大学冶金学博士。2006年4-7月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进修,2007.10-2008.10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作访问学者,美国材料学会会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留学回国人员基金1项,作为主研人参加国家863高科技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2项,企业委托项目50余项,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省市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获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陈昌国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1982年重庆大学学士,1988年重庆大学理学硕士,1995年重庆大学工学博士,1997年重庆大学教授。加拿大University of 卡尔加里访问科学家(2007.12-2008.6)。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秘书长。获中国化学会优秀青年化学奖、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两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申请专利7项(获权5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教改论文15篇),主编教材《实验化学导论》和《现代基础化学实验》(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谭世语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生,1985年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工学硕士。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化工高教学会理事,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委会主任委员。作为项目主研人员和负责人,先后承担过国家级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研究项目8项、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次。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6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已获授权4项。出版教材和专著7部。
主要研究方向:
化工过程开发:主要开展从化工原料到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开发,包括小试研究、扩大试验研究、工业化实施技术,如化工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化工生产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等。
分离工程:主要开展均相传质分离技术方面的研究,如溶剂精馏回收技术、生物活性物质萃取分离技术、液液萃取机理和萃取动力学研究等。
化工过程系统工程:主要针对化工生产过程进行模拟分析、计算和优化,如生产过程的物料平衡分析、热量平衡分析,设备运行状况评价,工艺系统的优化组合等。
董立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中国化工高教学会理事。1993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无机化合物化工专业获学士,1996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获工业催化学位,2004年获美国University of Alabama工学博士学位,同年10月-2007年3月在美国Lehigh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6月到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近期负责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回国留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基金1项,企业横向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参编教材1部。2010年获重庆大学黄尚廉院士青年创新奖”。2012 年起,担任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
微尺度传递:通过CFD模拟及PIV、荧光成像技术开展液滴内部流体流动、传热传质机制,明确振动等外部条件对也液滴内部传递现象的影响。开展微通道内复杂流体流动机制的研究,为适合颗粒流混合的微混合器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工业催化:开展二氧化碳利用、脱硝等领域的纳米催化剂制备及机理的研究,通过设计催化剂的微观构型,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及稳定性。
化工过程开发:化工新工艺、新分离技术的开发及工业设计
张胜涛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生,1987年重庆大学硕士,2001年重庆大学工学博士,重庆市物理化学学科学术带头人;《表面技术》杂志编委;中国化学学会委员,重庆市电镀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基金一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若干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三等奖若干次。发表学术论文逾百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两项,获授权两项,获得美国专利一项。
主要从事应用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张胜涛同志共负责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多项部委、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张胜涛已发表论文逾170篇,出版著作两部,教材一本,获得重庆市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六项,美国专利一项。因为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先后被国家人事部和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中共四川省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徐溢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6年生,1989年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分析化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重庆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1998-2002年期间,在帝国理工学院分析科学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和项目联合研究。现任化学化工学院药学专业系主任,重庆大学985平台微系统研究中心骨干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特聘专家;获2008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重庆市分析化学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重庆市色谱学会理事。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和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863计划项目3项,973计划项目子项1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6项,企业委托项目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三等奖1次。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8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权2项。博士学位论文“集成生化低电压芯片电泳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获2008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编专著《合成高分子助剂》,主编出版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药物分析》,参编国家教指委推荐教材《中药分析》。
陶长元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3月生,1992年四川大学理学博士,2004.9-2005.2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三届科技顾问团成员、重庆市科技特派员、重庆市万盛区人民政府科技顾问、重庆市物理化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作为项目负责人,现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863高技术项目1项,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1项,企业委托项目3项;作为主研人,现参与973项目1项,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2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二等奖一次。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6项,获授权12项。
刘仁龙,1966年2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8年7月重庆大学应用化学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2004年6月获重庆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在美国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ombia做访问学者,2006年11月-12月在德国 Technische Universitat Dresden Institute访问研修。长期从事应用化学、化工装备与资能源综合利用及工业催化等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主持了“科技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项目、重庆市教改重点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作为主研人员先后参加了“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春晖计划”项目、“国家军工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重要科技项目等2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EI收录20余篇。获权国家发明专利26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2项。
王煜 重庆大学文理学部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00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物理化学(材料)专业,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新能源新材料的研究工作,于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博士后研究,之后于2008年6月加入新加坡科技局化学与工程科学研究所任研究科学家。研究重点是通过高效低成本的方法大幅度提升电化学储能器件的效率(超级电容器和二次锂离子电池),以及根据新加坡工业界的需求提供技术支持、产品测试以及新材料的设计研发。2012年获得中组部青年和重庆大学青年百人计划的支持,全职回到重庆大学担任洁净能源工程与功能材料课题组长,作为学术带头人从事新能源新材料的教学科研工作。
王教授在半导体二维有序孔道薄膜合成技术及面激光器制备、电化学储能器件及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近年来在国际科学综合刊物和材料科学领域的高端杂志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30余篇,通讯作者兼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近20篇,包括Sci. Rep., Adv.Mater.,J.Am.Chem.Soc, 能量\u0026 Environ. Sci,ACS Nano, Chem. Eur. J., ChemSusChem等,他引次数近800次,相关工作发表后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迄今已受邀为多家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和工程刊物担当审稿人,如Angew. Chem. Int. Ed.,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Sci. Rep.,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化学A European Journal,Nanoscale, ChemSusChem,晶体 Growth \u0026 设计,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Small,, RSC Advances,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Nanosicence and Nanotechnology Letters.,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等。
马利,男,1958年出生,博士,化学化工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共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攻关项目以及省部级科技计划攻关重点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雷惊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
1973年出生,1989年9月至1996年7月在重庆大学学习,先后获得应用化学学士和物理化学硕士学位;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于四川大学学习,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7月至2001年7月于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于美国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10月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重庆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回国留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各1项,主研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编英文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9项。
2005年入选“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07年获重庆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2011年入选“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重庆大学黄尚廉院士青年创新奖”,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高放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1971年生,于1994年、199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所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西雅图, WA)生物工程系做高级研究员。2001年8月至2004年5月在美国田纳西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 TN)化学系做博士后。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化学系(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Tucson, AZ)工作,之后又回到美国田纳西大学医学院工作至2006年4月回国应聘重庆大学教授。
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新能源化工”团队主要教授之一;重庆市发改委化工过程与强化重点实验室主要教授之一,重庆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学位授予点学科带头人。
2006-2010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多项授权专利。
向斌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年生,2001年重庆大学硕士,2004年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2009-2010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作访问学者。《北京科技大学学报》、《Corrosion Science》等杂志审稿人。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研究863高技术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企业委托项目数十项。作为主研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9篇,申请发明专利9项,获授权9项。
李凌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974年9月生。1996年、1999年于重庆大学分别获得应用化学学士物理化学硕士学位;2002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材料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于美国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10月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近期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回国留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1项,主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1项、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英文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1项(均为第一发明人)。
2005年入选“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6年获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8年获重庆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2008年获重庆大学黄尚廉院士青年创新奖”,2009年获“华为奖教金”,2010年入选“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历史沿革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起源于1932年设立的重庆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理学院院长为著名数学家何鲁,胡叔平担任化学系主任;1936年重庆大学设立工学院,傅鹰任化工系主任;1953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重庆大学冶金系成立化学教研室,为工科各系承担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任务。1958-1961年间,由李承烈、谢上芬负责办起了化学专业,为从冶金系转入化学专业的学生补开了理科化学专业的课程。 1961年底随全国的调整时期,新办专业暂停。 1977年,全国高校恢复招生,1978年正式招收了化学专业本科生,定为应用化学,与应用物理、应用数学共建成基础科学系,并于1984年正式成立应用化学系。1986年获物理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88年,设立精细化工本科专业。 1990年成立化工学院。1993年,设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本科专业。 1996年更名为化学化工学院。 1998年学校再次进行院系调整,将资源及环境工程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与化学化工学院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合并成立环境与化学化工学院,获应用化学硕士授权点,精细化工与化学工艺本科专业合并为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 2000年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合并,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调出,加入了材料化学专业重新命名为化学化工学院,获化学工程、分析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获生物化工、药物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食品科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设立制药工程本科专业。2004年,设立药学本科专业。2006年,设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设立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设立“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专业介绍
应用化学专业
应用电化学领域涉及电化学新能源体系的开发和利用,金属的表面精饰,电化学腐蚀和防腐,电化学传感器的开发以及无机、有机化合物的电解合成等。电化学合成正在逐渐取代许多传统的化学合成方法,并已成为生产钠、钴、镁、、氯、氢氧化钠、锰、铝、己二腈等惟一或首选方法。以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汽车、空天飞行器、远洋舰艇和导弹为本专业学子实现个人奋斗、保家卫国、富国强军的梦想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重庆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将引领你走入一个充满机遇和光明的未来。
这里将为你掌握和应用电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让你接受到应用电化学方面的实践、设计与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新型电源等应用化学方向的设计、研发、生产和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燃料电池、锂电池、电合成、新材料、电化学传感器和材料表面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等领域有发挥你的特长,展现你的创造力;在德智体各个方面快速成长,培养形成良好思想素养、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成为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结构化学、应用化学实验、电化学原理、电化学测试技术、能源电化学等。
就业方向:可在化工、能源、轻工、国产日化品牌、环保、制药、石油、冶金、军工等相关的研究开发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技术管理、教学、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等领域的工作。成绩优秀者可直接保送进入硕士或硕-博连读学习,供进一步深造。
材料化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工作的具有开拓型、前瞻性、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仪器分析、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科学基础、晶体化学、合成化学、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就业方向:可在研究设计院所、工厂企业、材料产品及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管理、教学、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等领域的工作。成绩优秀者可直接保送进入硕士或硕-博连读学习,供进一步深造。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四大基础产业之一,包括石油炼制工业、冶金工业、材料工业、食品工业、造纸工业等,借助化学、物理和生物的过程,改变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状态,创造出新的物质或加工成高价值产品。今天,化学工程已不是20世纪初的手工或机械化单元操作,它正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是朝着信息化、自动化、集约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是不断向新的领域渗透和扩展,研究和解决新领域中的新问题,绿色化工、新能源化工、新材料化工、生态化工等应运而生。绿色工艺和产品、新能源技术和材料、信息材料和特殊功能材料等现代化工成就,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现代科技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支撑这一领域发展的核心,正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过程系统工程、化工设计、化工过程控制、化工工艺学、化工技术经济等。
就业方向:可到科研或设计单位从事化工科研和设计工作,也可到化工、石油化工、轻工、高分子材料、食品及制药等以化工过程为主体的工业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管理等工作,还可到环保、汽车和电子等与化学化工相关的行业和部门从事相关工作。成绩优秀者可直接保送进入硕士或硕-博连读学习。
在这里我们将为你提供掌握制药工程方面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实践良好平台,使你接受到制药工程实践、工程设计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药物设计、研发、生产和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药物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等领域发挥你的特长并显示你的创造力。
主干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制药工程学、制药工艺及设计、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等。
就业方向:可在研究设计院所、工厂企业、医药产品及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管理、教学、研究、开发、生产、流通等领域的工作。成绩优秀者可直接保送进入硕士或硕-博连读学习,供进一步深造。
在这里我们将为你提供掌握药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实践良好平台,使你接受到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初步训练,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潜能,能够在药物化学、药物设计、药物合成、药物分析、临床药学、药物调配、药物制剂专业生产与管理、医药营销等方面发挥你的特长并显示你的创造力。
主干课程: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基础医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合成、天然药物化学、药物设计、药事管理等。
就业方向:可在研究和设计院所、医药产品及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开发、教学、生产和技术管理等领域的工作。成绩优秀者可直接保送进入硕士或硕-博连读学习,供进一步深造。
合作交流
学院重视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与北京大学签有战略合作协议,高年级学生可免试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著名高校攻读研究生。与美国Houston大学签有合作协议,优秀学生在完成三年级的学习后可到Houston大学攻读该校的硕士学位。优秀毕业生可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国图卢兹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此外,学生每年可参与学校组织到意大利法国日本的短期游学计划项目。
知名校友
王林:1978级应用化学本科生,重庆开放大学副校长,教授。
苏德水:1980级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河北万圣环保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
牟天明:1981级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副总裁。
方之宁:1981级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北京中原公司董事长。
郭龙:1983级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长虹能源总经理。
蔡林涛:1985级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筹建副组长,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
游劲松:1985级应用化学本科生,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
孟宪兴:1985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山东省化工研究院副院长。
周益志:1985级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重庆卡福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谭光明:1985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重庆太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仁龙:1988级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重庆大学资产与后勤管理处处长,教授。
韩福社:1989级应用化学本科生,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
王小毛:1997级工程硕士,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副总裁。
郑旭煦:1997级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生,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教授。
刘作华:1997级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生,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郑道敏:1998级工程硕士,重庆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经理。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学科建设
办学条件
组织机构
博导风采
历史沿革
专业介绍
知名校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