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镇,隶属于
天水市秦州区,地处秦州区中西部,东与
皂郊镇相邻,南与华岐乡接壤,西与秦岭乡相连,北与
藉口镇和
太京镇毗邻,2018年,区域面积131.74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1日,牡丹镇常住人口为10988人。
截至2019年10月,牡丹镇下辖31个行政村。
2018年,牡丹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个。
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牡丹镇。
1949年后,属
天水县第十一区保丰、普岔、丰峪、
秦岭、杨家寺、草川、海地7乡。
1958年,合并为秦岭公社。
1961年,公社划小成立牡丹、秦岭、杨家寺、草川、大柳树、海池、普岔7公社。
1969年,草川公社并入牡丹公社。
1983年,改为乡。
1985年,划归秦城区。
2001年9月,撤乡建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牡丹镇,地处秦州区中西部,东与
皂郊镇相邻,南与华岐乡接壤,西与秦岭乡相连,北与
藉口镇和
太京镇毗邻,区域面积131.7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牡丹镇地处西
秦岭山脉西段,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为秦岭山地,主要山脉有吴家尖嘴、花猫嘴、马蹄梁、王家大山、大嘴梁、大营梁;最高峰吴家尖嘴位于境内南部,海拔1961米;最低点位于磨峪沟口,海拔1434米。
气候
牡丹镇属
温带半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0.4℃,1月平均气温-6.3℃,极端最低气温-18.3℃(1955年1月10日),7月平均气温19.2℃,极端最高气温35.9℃(1997年7月21日),最低月均气温-8℃(1983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9.7℃(2000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2℃,最大日较差25.9℃(1959年4月24日),生长期年平均256天,无霜期年平均174天,最长达213天,最短为13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786.1小时,年总辐射116.6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267天(一般为2月中旬~11月下旬),年平均降水量709.6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07天,最多达141天,最少为95天;极端年最大降雨量718.3毫米(2003年),极端年最少雨量302.6毫米(1996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9月,8月最多。
水文
牡丹镇境内河道主要属
西汉水流域,流域面积2.1平方千米;主要河道稠泥河为三级河,总长13.8千米;四级河4条,总长40.2千米,河流总长度54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稠泥河,从西北至东南流经境内转嘴、大柳树、刘家窑、王家铺进入华岐乡,主要支流有绿家沟等。
自然资源
牡丹镇境内野生动物资源有雉、
红腹锦鸡、狐、
喜鹊、
刺猬亚科等,其中红腹锦鸡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野生植物有半夏、
杜仲、
党参等。
自然灾害
牡丹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洪涝、大风、低温、
霜冻、滑坡等;冰雹灾害年均发生1次,主要发生在5~10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7年7月25日大湾梁地区,受灾人口16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62亩,直接经济损失42.5万元。
行政区划
2011年末,牡丹镇辖牡丹、王家铺、陈石、梁家大湾、大柳树、辛家山、王宋、篆嘴、姚家团庄、邓家门、辛家沟、李家门、刘家沟、
石嘴镇、草川、轶家沟、吴集寨、邵集寨、红土坡、王家大山、张家寨子、河脉、万家山、高磨、杜集寨、谢家岭、辛兆坡、杜白、李关、马堡、任堡31个行政村;下设118个村民小组。
截至2019年10月,牡丹镇下辖31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牡丹村。
人口
2021年6月,
秦州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牡丹镇常住人口为10988人。农村总户数4905户,农村人口27248人。
经济
牡丹镇有农业耕地面积7.7万亩,人均2.8亩;林地面积0.7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436.9万元,比上年增长7.8%;粮食作物以
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3629吨,人均492
千克,其中小麦5177吨,玉米4508吨;主要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葵花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2万亩,产量1936吨,其中胡麻68吨,油菜1020吨;蔬菜种植面积0.8万亩,产量19000吨。
牡丹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7962头,年末存栏4376头;羊饲养量0.2万只,年末存栏0.1万只,收购山羊板皮850张;家禽饲养量1.5万羽,上市家禽0.7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293.1吨,其中猪肉251吨,羊肉13.2吨;禽蛋45.6吨,
鲜奶3.2吨;畜牧业总产值62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9.6%。
截至2011年末,牡丹镇累计造林7.3万亩,其中防护林5.7万亩,
经济林0.1万亩,灌木林1.5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6.2万株,林木覆盖率21.5%,活立木蓄积量3.6万立方米;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200亩,产量322吨,主要品种有
苹果、梨,其中苹果19吨,梨303吨。
2011年,牡丹镇有大型农业机械55台(辆);绿色环保农产品有马铃薯,农民人均纯收入3138元。
牡丹镇
2011年末,牡丹镇有商业网点712个,其中商贸市场2个,建材市场3个,共有职工1082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3364万元,比上年增长9.6%;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031万元,比上年增长10.1%。
2011年,牡丹镇财政总收入336.8万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2.2万元,比上年增长11.8%;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67.3万元,增值税101.1万元,企业所得税6.7万元,
个人所得税26.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2%、11.2%、3.2%、6.5%;人均财政收入121.6元,比上年增长14%。
2011年,牡丹镇有金融机构2家;各类存款余额1.2亿元,比上年增长3.8%,人均储蓄4332.4元;各项贷款余额0.4亿元,比上年增长7.9%。
2018年,牡丹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个。
交通
牡丹镇已形成由公路运输方式构成的
交通运输网络,2011年,客运总量11.7万人次,货运总量57万吨;有县级公路3条,总长46.5千米;牡丹客运站日均发送32辆客车,日客运量500人次。
2011年末,牡丹镇镇区道路总长度6千米,镇区有客运车辆16辆,日发客运汽车32班次,日均客运量500余人。
社会
文体事业
2011年末,牡丹镇有文化艺术团体5个,会员162个,其中团体会员1个,个人会员161个,创作完成的文化艺术作品有鞭杆舞《庆丰年》、
相声《夸牡丹》;各类艺术表演团体3个,演职人员62人,剧场1座,座位100个,年演出16场次,观众达1334人次;电影放映单位1个,年放映124场次,观众达10340人次;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414.5平方米;村文化活动中心26个,农家书屋31个,藏书3万余册;公共图书室1个,建筑面积45平方米;文学艺术业余创作人员98人;文化行业从业人员13人,其中事业单位从业人员2人。
牡丹镇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社火、鞭杆舞等,其中鞭杆舞表演队在
秦州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文艺演出中荣获
一等奖。
2011年末,牡丹镇有体育场地23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人;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5次,23%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3%。
1960年1月,牡丹镇开通有线
广播站,城区到乡镇41杆千米,乡镇到村48杆千米,村以下3200杆千米;1985年7月开通广播电台,有广播喇叭5430只,入户率97%,通响率98%,2003年11月,开通模拟有线电视,共有601个电视节目;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600户,广播电视“村村通”用户2867户,电视综合覆盖率80%。
教育事业
2011年末,牡丹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50人,专任教师6人;小学21所,在校生2820人,专任教师17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960人,专任教师8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743人,专任教师39人;主要学校有牡丹中学,2011年,教育经费达1770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550万元。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牡丹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9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所,病床24张;村级卫生所38所,固定资产总值56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5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
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5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0.9万人次,住院手术214台次,出院病人972人次。
2011年,牡丹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151/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5.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3万人,参合率95%,孕产妇死亡率24/10万。
社会保障
2011年,牡丹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79户,人数1910人,支出222.1万元,比上年增长29.7%;农村五保集中供养4人,支出1.1万元,比上年增长34.2%;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36人,支出36.1万元,比上年增长37.6%;农村医疗救助130人次,共支出114.4万元,比上年增长265.3%;农村临时救济4人次,支出2万元,比上年增长400%。
2011年,牡丹镇自然灾害受灾人口3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30亩,倒塌房屋27间,直接经济损失26.4万元,救灾支出3.9万元,比上年增长6.8%;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87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5.1万元,比上年增长17.1%。
邮政电信
2011年末,牡丹镇有邮政网点2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5.4千米,投递点25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3.2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680笔,国内异地
中国邮政速递物流信件完成380件,征订报纸3万份、期刊0.3万册,业务收入68万元。
2011年末,牡丹镇有电信服务网点4个;固定电话用户1860户,比上年增加12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3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移动电话用户1.1万户,比上年增加240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40%,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光缆线路总长达17.5千米,主干电缆达13对千米,宽带接入用户420户,比上年增加89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898万元。
旅游
木门道
位于牡丹镇木门村的“木门道”,是稠泥河深切峡谷,两边高山陡峭,林木丛生,地势险要,至今最窄处不足50米。公元231年春天,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初期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因粮草不济而撤退。撤退过程中,在木门道设伏,引诱魏国大将
张郃(五子良将之一,官至征西
车骑将军)进入木门道,顿时万箭齐发,木石俱下,魏军大乱,张右膝盖中箭,不治身亡,谥号壮侯。
木门村的东侧为王家梁山和张家坪,西侧为旋帽梁。峡谷中稠泥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入
西汉水,峡谷窄处仅有一小道可通,大有一将当关、万夫莫开的气概。这样的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绝对适合古代的战争条件。木门道自古是
街亭之战、
上邽(
天水市古称)南入
祁山的重要通道。一千七百多年前,蜀相
诸葛亮在这里运筹帷幄、挥洒自如地指挥蜀军作战,在
马谡痛失街亭之后于撤退途中从容而激越地大败魏兵,射杀魏国名将
张郃于木门道。
因街亭之战蜀军大败,诸葛亮上表自贬,因此成就了张郃赫赫威名。此时,诸葛亮呕心沥血经营的
蜀汉大好形势顿时全失,不得不退回
汉中市。张郃成了蜀军最可怕的对手,于是诸葛亮恨不得欲置于死地而后快。公元231年,蜀军终于等来了复仇的机会。诸葛亮在四次伐魏时,命蜀将魏延率一万人马领一千弓箭手设伏于木门道峡谷,诱引魏之名将张郃误入此道,被埋伏在此的蜀军一举打败,张郃中箭身亡,并埋葬于峡谷半山的峰坪之上。
峡谷中昔日茂密的林木早已不复存在,只有一高8米,顶部面积27平米的鼓形小石山,呈椭圆状,俗称石鼓,相传为
诸葛亮在山顶指挥作战所用的擂鼓台,后因贤相长逝巨星陨落而自坠谷底。木门道东侧张家坪有伏兵湾、拴马湾,传说当年蜀军对魏军的设伏之处。当地农民耕种时还不断有
古代兵器被翻出泥土,最多的是
箭镞和矛头,间或也有其它的兵器。那些古老的物件沉埋千年后在太阳光下散发着幽幽青光,也散发着因时间隔绝已久的,如风如雨的丝丝古意。
在王家铺,远远就能看见花木丛中的木门道
武侯祠若隐若现。从山下拾级而上,仰头便是半拱红门,左右两侧是砖雕长联。进得青砖仿古山门,整个建筑庄严肃穆,周围山体绿树成荫,鸟鸣啁啁,庭院遍植花草树木,显得幽雅而静谧。新落成不久的武侯祠一院三进,第一进为照壁过厅;第二进为武侯祠,正殿塑
诸葛亮像,东西厢房塑文臣武将像;第三进为先主殿,塑
刘备像。先主殿有联:“破黄巾,救
青州市,丹心力扶汉鼎;逆乌浪,伐碧眼,白帝空余蜀魂。”对刘备一生作了形象概括。是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宝峰山
宝峰山位于
秦州区牡丹境内,海拔1980米,其山峻秀挺拔,高耸巍峨,山体犹如覆钟,镶嵌于群山之巅,,蔚为壮观,宛若群山之首,使人仰止感叹。
自唐以来,宝峰山一直是天水西南路的
道教圣地。山上有
明朝成化十六年铸大钟一口,高1.5米,直径1.2米,钟声洪亮,声闻数十里。清
康熙,修的一寺一观,历经战乱匪祸,已经付之一炬,寺焚庙毁。八十年代以来,国臻大治,民交泰运,宝峰山周围十三庄的群众捐资捐材,重建宝峰山寺院,先后建成圣母宫、祖师殿、药王庙等10余座庙宇35间,
塑像71尊,在其周围诸峰上还建造了八仙庵、文昌阁、白衣寺等庙宇。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至二十日庙会期间,方圆几十里百姓相约游山进香,香客游人日逾万计。每年农历四月初酬神唱戏,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宝峰山西侧有“卧牛山”,传说明洪武年间,山下八位老农同时梦见有一位须眉雪白的老翁借牛,说要犁平宝峰山。到了黎明,则见耕牛皆大汗淋漓,卧地喘息。八老互道所见,十分惊异,远眺宝峰山,山尖不翼而飞,上山则见顶平如砥,遂盖
小庙于其上,塑老翁像祀之,即今之宝峰山土地公公。东边有“盘头山”,相传为宝峰山“圣母殿”三位娘娘每晨梳妆之处。
宝峰山东侧崖底,有一眼清泉,名为“饮马泉”,相传是蜀人盗马之处。南有一小峰名曰:“八仙岭”,山上建有“八仙庵”,为昔日八仙常聚之地。庵旁植有牡丹千株,传说花丛中有位
银黛,欲求
吕洞宾赐成仙之术,故有“吕洞宾三戏牡丹”的传说。
代表名人
辛氏祖地
据
辛姓族谱中记载,牡丹镇中部有一座海拨1980米的宝凤山。西汉时,破羌将军
辛武贤有子孙受封在宝凤山下住居,宝凤山下现有辛家山和辛家沟两个辛姓村庄,共有辛姓人家500余户。
辛家沟下庄和中庄的家庙内都供有
太原市伊海将军、
侍御史朝三品巡殿候辛门第42代宗祖辛武贤及辛武贤夫人李氏(李广之妹),皇帝敕授为“一品命夫人”的圣像。每逢年关、节日,辛姓族人都进庙烧香朝拜。
辛鑫
五代十国后汉时,镇岷州敕授六品,拜左谬将军,伸为朝廷巡寨大王的
辛鑫,为辛门57代,81岁寿终,骸骨葬于牡丹宝凤山下。
辛金
宝凤山下的辛家沟村庄后有一处乌牛坟地,这里埋葬着大明
万历年中举赴任,曾任成纪知县,江南镇江府,户部主事,73岁寿终,辛门第86代的
辛金。
金环娘娘
爱新觉罗·玄烨22年(1683年)牡丹村翟家门俊美聪慧、贤淑
知礼的翟金环被
康熙帝选为秀女,康熙48年(1709年)病逝后葬于翟家门坟地,
雍正元年(1723年)皇帝颁昭下旨为“金环娘娘”。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