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夏图》是由元代画家
刘贯道创作的一幅人物画,目前收藏在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画作描绘了一位文士赤裸半身躺在卧榻上的场景,展现了文人的夏日休闲生活。画中人物形象以铁线描技法绘制,显得自然真实,整个画面呈现出静谧幽雅的氛围。
刘贯道,字仲贤,元朝中山(今河北定县)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跃于13世纪。他自幼家境贫寒,却天赋异禀,擅长绘画。刘贯道的人物画多取材于晋唐传统,山水画受
李成、
郭熙影响,花卉禽兽方面也能融汇各家之所长。他的画作风格稳健,形神兼备,成为当时的画坛名家。代表作品还包括《
元世祖出猎图》《元世祖半身像》与《元世祖察必皇后半身像》。
《消夏图》中的器物分为实景和虚景两部分。实景包括卧榻及其周围的物品,如书卷、砚台、茶盏等,显示了主人的文雅品味。虚景则是通过屏风上的绘画来呈现,展现了另一层空间的景象。画中主人公身着燕居之服,手持拂尘,枕书而卧,姿态悠闲自得。两位侍女则在一旁伺候,一位手持蒲扇,另一位抱着包裹,等待主人的需求。此外,画中还出现了屏风、
香蕉树、翠竹等元素,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
元初世祖
孛儿只斤·忽必烈对
汉族文人采取宽容政策,使得许多旧朝文人在元初获得了官职或相对安定的生活。这种社会环境反映在《消夏图》中,体现了当时文人的精神状态。
刘贯道在宫廷中有机会接触到类似
五代十国南唐周文矩《
重屏会棋图》的作品,从而在《消夏图》中采用了多重屏风的设计。画中主人公的形象和使用的器具,结合其他文献资料,推测可能是“竹林七贤”之一的
阮咸。
《消夏图》通过前两屏的人物和场景展示了士大夫与名士的不同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于入世与出世的态度。后屏风中的画面则展现了
儒家生活的风貌。拖尾
虞谦的题诗认为,此图反映了佛道互补的思想,并以隐逸的手法表达了归隐的主题。
刘贯道巧妙地将三幅主题不同、情境各异的画面通过“重屏”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创造出富有深度的空间感和观赏性。
现代书画家
徐志兴在其作品《读刘贯道〈读消夏图〉》中写道:“流水行云体态闲,琴书相伴重屏间。蕉风袭袭消暑气,吟过小诗敲竹眠。”
《消夏图》的历史传承经历了多个阶段。明代的
虞谦、
清代的清怡亲王、
安歧等人均曾收藏此画。清末,画作流散至民间,后来被张珩所得。20世纪40年代,随着
王己千前往
美国,画作也随之流传至海外,最终被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收藏。
2012年,为了庆祝
上海博物馆成立60周年,举办了“翰墨荟萃——美国藏
五代十国宋元书画展”,《消夏图》作为元代的重要展品参加了此次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