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双卿,1715年生,
金坛区(今属江苏常州)人,字秋碧,初名卿卿,一名庄青,家中排行为二,遂名双卿,是
清代康乾年间的农民女词人,
胡适先生誉其为“清代第一女词人”。
贺双卿,家世累代务农,她姿容绝代、生性聪慧,渴盼读书,常常到家门口私塾的窗口专心听先生讲课。久而久之,贺双卿不仅能识字,而且还掌握了填词作诗的本领。她从七八岁开始练习书法,特别是小楷写得婉转清丽,酷似其人。贺双卿成年后,嫁给当地的农家周氏子为妻。其丈夫性情粗暴,不学无术,婆婆待她又十分刻薄,最终劳病患而死。
贺双卿因家中贫穷,无钱购买笔砚,便以粉作墨,以叶当纸,写诗填词,故散佚颇多。
同里镇史震林《
西青散记》录其诗二十四首、词十四首;董潮《东皋杂钞》对其身世与创作也有所论及;
黄燮清《
国朝词综续编》收其词,冠以《雪压轩集》之名。
人物生平
康熙五十四年秋天,
金坛区四屏山下的一户姓贺的农家又添了一个女儿。这是贺家的第二个女儿,所以取名双卿。小双卿十分乖巧,很少哭闹,常常瞪着一双黑白分明的眸子四面观望外面的世界。她似乎知道家境贫困,父母整日为生计奔忙,无心多关照自己,于是乖乖地生长着。小双卿在不知不觉中会走路了、会说话了,别看她并不爱多说话,可说起来有板有眼、很有慧性。双卿的舅舅在镇上的学馆做杂役,镇子离贺双卿的家不远,没人照料的小双卿,常常一个人“吧哒、吧哒”地跑到学馆悄悄站在窗外偷看。里面的学生读书,她也跟着“伊伊呀呀”地模仿。还觉得饶有趣味。后来学馆的先生看到这小姑娘聪明好学,就破例同意她进课堂旁听。小双卿高兴得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一下课就忙着为先生递水送茶,夏日打扇赶蝇、冬日添炭拨火,以感谢先生的特别关照。就这样,小双卿免费在学馆旁听了三年,学会了读书写字,还入了吟诗作文的门。
三年过去,贺双卿十岁了。妈妈认为姑娘大了,整天在外跑来跑去,像个疯丫头没样子,将来怕嫁不出去,于是不再让她天天往镇上学馆跑,而让她留在家里学针线女红。小双卿不知道怎样反抗母亲的意思,因为村里其他的小姐妹都是轻易不出家门的。大多数女子都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照常嫁人生孩子做母亲,贺家能让双卿在外面跑上了几年,已算够开放的了。
在家跟着妈妈做家务,心里仍是放不下学馆里的笔墨诗文。她央舅舅买来纸笔砚墨,一有闲暇,便坐在饭桌边写诗作文。还请舅舅把她的习作带到学馆请先生批改,先生常在她的习作上批下鼓励之句,也深为她的飞速进步暗暗称奇。
田里的庄稼种了又收,收了又种,转眼贺双卿已经十八岁,长成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善诗能文的内秀使她较其他的乡村姑娘多一份含蓄和深度。贺双卿虽然有出色的诗才和气韵,可在乡下人眼里这些一钱不值。双卿父亲去世,便由
叔父做主,嫁与邻村佃户周大旺。周大旺也是农户出身,只知道埋头种庄稼。
周大旺体壮如牛,脾气火爆,斗大的字不识一时。与贺双卿的体质纤弱、性情柔怯和才学俊秀,形成了极不和谐的对比。新婚的贺双卿望着陌生的丈夫,感觉自己被抛到了荒野上,以后的命运不知是吉是凶。
新婚燕尔,周大旺对温雅纤秀的妻子十分着迷,夜夜抱着她揉搓个没够。虽然没有轻言蜜语,可他那宽厚的胸膛、结实的双臂,让贺双卿体会到一种坚实的爱护,虽然没有书本上那种才子佳人般的浪漫,遗憾之下她也略微有一些满足。反正农家姑娘都是这样嫁人的。
可进入周家三天后,贺双卿开始尝到一些苦涩的滋味。婆母杨氏是个泼辣能干的女人。年轻守寡,一个人将独生儿子周大旺苦撑着带大,媳妇进门,儿子竟然一头迷了进去,到她这个做娘的跟前来的时候少了,真是“娶了媳妇忘了娘”!她把恨算到了贺双卿头上,认定是这个
狐狸精抢走了她儿子的心,便开始鸡蛋里面挑骨头地找岔子了。新媳妇第三天开始下厨,贺双卿用心地为婆婆做了一碗糖心汤团,小心翼翼地端给了婆婆。杨氏装腔作势地接过来,用汤匙舀了一颗送进嘴里,刚咬了一口,突然眉头一皱,“扑”地一声将吃进嘴里的汤团用力吐了出来,同时将手中的碗重重地朝桌上一嗑,随即站了起来,大怒道:“你这小娼妇想烫死我啊?做汤团哪里要放这么多糖的,纯粹想败了我们周家不是?真是个
彗星!”
那颗吐出的汤团正吐在贺双卿的裙裾上,她猛吓了一跳,接着又是一顿臭骂劈头盖脸地砸来,把她镇得不知所措,豆大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
“啧啧!老娘说几句都不行了?告诉你,在这里还是老娘当家,由不得你随心胡来,还不把地上的东西快快收拾起来,圈里的猪、栏里的鸡还要喂哩!咱们庄户人家,可养不起闲人!”杨氏仿佛还没有发泄够,对着贺双卿又是一顿训斥。接着又转过头,朝房里的儿子大声嚷道:“旺儿,天天守着媳妇就能守出谷子来啊?还不下田干活去,看你懒成什么样子了!”新婚夫妻刚刚歇了三天,杨氏心里就窝下了一大团火,她觉得儿子都快被媳妇带坏了。
老实巴交的周大旺从小听惯了母亲的调摆,这时自然不敢反抗,只好乖乖地扛了锄头下田,心中还把气恼怪到了妻子身上。觉得母亲发火,自己挨训都是她惹出来的,不由得就将对妻子的爱怜减少了一半。
从这一天开始,贺双卿便日日在婆母的压制下生活了。家中清扫、煮饭、喂鸡、养猪、谷之类的杂活都落到她的头上。她原本身体孱弱,在娘家就很少做这些事。乍一开始还适应不下来,不是忘了这样、就是漏了那样,忙得焦头烂额,一旁坐着的婆母不但不帮上一把,还嫌她手脚太慢,这里不是、那里不对。
开头贺双卿在婆母那里受了委屈,还向丈夫悄悄诉说,想从丈夫那里得到些抚慰。可是慢慢地丈夫听信了婆母的编排,也认定是贺双卿笨拙懒惰,常站在母亲一边来帮着叱责妻子,贺双卿伤心至极。
既然无处诉苦,贺双卿想到了从娘家带过来的纸笔,只好把满腔的忧怨倾诉在纸上,形成一首首滴血含泪的诗篇。
尽管贺双卿抛出一片苦心,可那个笨拙粗俗的丈夫一点也体会不到。反而在母亲
杨太后的唆使下,不断地折磨妻子。一天,贺双卿清扫了屋里屋外,洗完一大盆衣服,又喂完鸡猪,刚想坐下来稍事歇息婆婆又在院子里喊道:“趁着不到做晌午饭,快把那箩谷给舂了,还想等到日头落西啊!”贺双卿从不敢违抗婆婆的指令,周大旺从地里回来一进门见妻无力地站在石臼边,抱着石杵一动也不动,便以为是她偷懒怠工,竟然不假思索地走过去,一把把她推倒在石臼旁。石杵正压在了她的腰上,贺双卿痛得好半天都爬不起来,痛苦的眼泪却还不敢当着丈夫的面流出来。
好不容易挣扎着舂完谷,又到了做午饭的时间,贺双卿来不及喘口气,便下厨房
熬粥。弄得灶声上一片狼藉。机敏的婆婆闻声探进头来一看,不禁火冒三丈,吼骂道:“你这个小贱人,如此糟蹋粮食,这日子还过不过啦!”贺双卿早已听惯了她的呵斥,此时自己又确实全身无力,便不理睬她,只是埋头清理灶台。杨氏一见媳妇那种对她要理不理的样子,更加气不打一处来冲上前一把抓住贺双卿的
耳环,用力一扯,把她的耳垂撕裂开来,鲜血流满了肩头。贺双卿仍然不敢反抗,却默默地咬牙忍住疼痛,照常乖乖地把饭食端到屋里,丈夫和婆婆看都不看她一眼,坐下就大吃大嚼起来。
贺双卿患有严重的
疟疾,在周家得不到调治,忽冷忽热经常发作,把她折磨得面黄肌瘦,憔悴不堪。丈夫对她也就越来越讨厌了,幸好婆婆不在家,她倒在床上大哭一场。
据说她舅舅是当地的塾师,一说她舅舅是帮塾师打柴、担水的杂役,但无论如何,这都给好学的双卿提供了一个求学的便利条件。每当塾师授课时,双卿就倚于窗下,悉心聆听,铭记在心。三年过去了,双卿学会了读书、写字、吟诗、作文,父母亲认为姑娘家大了,不能再到处乱跑了,便不再让双卿去学馆听课。此时的双卿,已经善诗能文了,可是,双卿虽有卓越的才华,却一直没有引起家人的注意。
闺中闲暇,双卿即吟诗填词,练字作画。买不起书,她便用自做的精巧的女红,向商贩们换些诗词书籍来读。在诗书的熏陶下,双卿如一枝
红杏在农家小院含苞怒放。然而令人叹惋不止的是,双卿18岁时,父亲去世,由
叔父作主,以三石谷子的聘礼,被嫁到金坛绡山村周家,从此,双卿便踏上了一条万劫不复的血泪之路。
双卿的丈夫叫周大旺,比双卿大十几岁,是个没有一点文化的佃户樵民,粗俗不堪,生性粗暴,而且嗜赌成性;婆婆杨氏更是刁泼蛮恶,不讲情理。婚后,丈夫和婆婆把双卿当成牛马役使,家中清扫、煮饭、喂鸡、养猪、舂谷之类繁重的劳作都落到双卿的头上。婆婆还经常故意找双卿的茬,稍不顺眼非打即骂。双卿原本身体孱弱,在娘家就很少做这些重活,婚后却要样样从头学起,家里田里两头都要忙,哪里吃得消呢。但慑于婆婆和丈夫的淫威,她只有忍气吞声,独自把苦涩的泪水咽进肚里。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双卿嫁到周家后不久便患上了严重的
疟疾。劳动的艰苦,疾病的煎熬,婚姻的不幸,精神的折磨,心灵的凄楚,种种愁情苦况,一齐折磨着双卿,在这个冷似冰窖令人窒息的家庭中,双卿又无处倾诉,唯凭诗词倾诉衷肠。双卿的诗作,抒发的基本上是对个人生活不幸的感叹,浸透着浓郁的压抑情绪和伤感的情调,同时,她个人的悲剧,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阴影,使人们看到了封建时代下层社会妇女的苦难,听见了她们痛苦的悲吟,深为她们的才华被埋没而悲哀和不平。
丈夫和婆婆的欺凌,日日消损着
清代第一女词人的花颜玉容,却磨不尽她的锦思花情。从娘家带来的纸用尽了,双卿便在芦叶、竹叶、
桂叶和破布残片上写;笔磨秃了,她就用炭棒和白粉代替。婆婆多次淫威大发,将双卿的笔折断,诗稿烧毁,可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双卿写诗的激情。双卿不在乎留下什么传世之作,甚至有意不想让诗作留存于世,她写诗、作词的唯一目的,只是想用它来宣泄悲郁、点染生活,为自己枯萎的生命添一抹亮丽的色彩。不幸的遭际,使双卿常常想起婚前的美好时光,虽然清苦,可拥有人世间最宝贵的亲情,内心是温暖而平静的,美好的时光如流水般逝去,再也无法倒流,双卿唯有靠这点点回忆来慰藉着饱经创伤的心灵。
既然无法反抗,也就只有加倍地恭顺了,或许这样可以一点减少痛苦。据
清代史震林(1692~1778年)《
西青散记》记载,双卿到婆家后不长时间,便久病不愈,在临终前的日子里,“事舅姑愈谨,邻里称其孝。夫性益暴,善承其喜怒,弗敢稍。”(卷四第46页)就这样,大约于
雍正末年或
乾隆初年,一代才貌双全的农家女词人,最终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花颜凋落,含恨离开人世,留下一段千古遗憾,让后人叹惋不已。
个人作品
贺双卿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子,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她遭受了如此不幸的命运,却没有完全向命运低头,在艰难中拿起纸笔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她的诗情在艰难因厄中越磨越显出色,透出一种别样的艳丽,闪烁着震撼人心的凄美,为中华词坛增添了一份夺目的光彩。
词十四首
1、【浣溪沙】
暖雨无晴漏几丝,牧童斜插嫩花枝。小田新麦上场时。 汲水种瓜偏怒早,忍烟炊黍又嗔迟。日长酸透软腰肢。
据传,这首词是用粉写在一张
弄岗报春苣苔叶片上的。词的上片意象很美,你看,初夏的
阵雨飘飞在山谷田野,已上场的新麦散发着阵破清香,头上插花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可是,在这样一个丰收的季节里,词人却没有丝毫的喜悦。她干完了农活,又要回家做饭,忙得腰酸背疼, 仍不免受到挑剔与责骂。怒早、嗔迟,真是左右为难。夫悍姑恶,一切都看不顺眼。双卿是那么的无助,身体、精神上备受煎熬,心中的苦闷、忧愤、伤痛无以排遣,无处表达,唯有借助手中的笔,将满腔的幽怨倾诉于纸上,形成一首首滴血含泪的诗篇。诗词是她唯一的听众,唯一的寄托,也是生命中唯一的闪光点,夜晚独自一人,内心的思绪如泉涌流于笔端,内心的痛苦也如泉水延绵流长,“此恨绵绵无绝期”,于是忍痛含悲,写下了这阕《浣溪沙》。
春不见,寻过野桥西。染梦淡红欺
粉蝶科,锁愁浓绿骗
黑枕黄鹂,幽恨莫重提。
人不见,相见是还非。拜月有香空惹袖,惜花无泪可沾衣,山远夕阳低。
这是女词人伤春怀旧之作。全词笼罩在凄冷欲绝的感情基调中,透露出满腔的幽恨。词人也有过美好的过去,有过情窦初开的青春年华,她还似乎曾有过美好而甜蜜的爱情,有过自己的心上人,然而吃人的封建婚姻制度,无情地拆散了有情人。上片“春不见”,暗指自己美好的青春韶华在自然的周而复始中一去不返,感叹往事不堪回首。下片“人不见”,所爱的人再难相见,即使相见,恐怕也因时过境迁而今昔非比了。正如
苏轼所云“纵使相逢应未识,尘满面,鬓如霜”啊。当日焚香拜月温馨的一幕浮现眼前,却已成过眼云烟。看着曾娇艳的花朵也已渐渐凋落,感叹逝者如斯,美好事物的不常在,却无泪沾衣,泪流尽了,心也碎了。往事已随花逝去,只留下淡淡的影子,眼前漂泊尽前事,恍若梦中。不幸的命运,正像眼前远山残照一样,令人黯然销魂。
全词表情细腻婉转,凄恻动人,不雕饰,凭自己感受,似从心底流出。
3、【湿罗衣】
世间难吐只幽情,泪珠咽尽还生。手捻残花,无言倚屏。 镜里相看自惊,瘦亭亭。春容不是,
秋容不是,可是双卿。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而最痛苦的还是有情不能诉,有苦无处说。痛苦的泪珠,独自吞进肚里,可是,刚刚咽下,泪水又盈满眼眶了。欲哭无泪,欲悲无声(这是以前的赏析原文。这里用的词语和前句有些矛盾,泪水又盈满眼眶了,不应再说欲哭无泪。因此建议改为:伤悲难止,欲哭无声),人如残花,只有无言倚屏啊。顾影自怜,花容憔悴,自己也认不出自己了。词中,双卿用寻常的语言表现所见、所闻、所想,亲身经历,真实感受,透出一种别样的风采。
4、【玉京秋】 自题《种瓜小影》
眉半敛,春红已全褪,旧愁还欠。画中瘦影,羞人难掩。新病三分未醒,淡胭脂,空费轻染。凉生夜,月华如水,素娥无玷。
翠袖啼痕堪验。
海棠花边,曾沾万点。怪近来,寻常梳裹,酸咸都厌。粉汗凝香蘸碧水,罗帕时揩冰。有谁念。原是
十二花神暂贬。
这首《玉京秋》是应段玉函之请而作。段玉函找画家
张石林为双卿画了画像,是双卿种瓜图,请双卿自题一首词于其上,便是此词。
丝丝脆柳,袅破淡烟依旧。向落日秋山影里,还喜花枝未瘦。苦雨
重阳节挨过了,亏耐到小春时候。知今夜,蘸微霜,蝶去自垂首。
生受,新寒浸骨,病来还又。可是我双卿薄幸,撇你黄昏静后。月冷阑干人
不寐,镇几夜,未松金扣。枉辜却、开向贫家,愁处欲浇无酒。
清代陈廷焯撰《
白雨斋词话》评曰:“此类皆忠厚缠绵,幽冷欲绝。而措语则既非温、韦,亦不类周、秦、姜、史,是仙是鬼,莫能名其境矣。”
6、【孤鸾】病中
午寒偏准,早疟意初来,碧衫添衬。宿髻慵梳,乱裹帕罗齐鬓。忙中素裙未浣,褶痕边,断丝双损。玉腕近看如茧,可香腮还嫩。
算一生凄楚也拚忍。便化粉成灰,嫁时先忖。锦思花情,敢被烟薰尽。东菑却嫌饷缓。冷潮回,热潮谁问,归去将棉晒取,又晚炊相近。
双卿体质素弱,在娘家很少干重体力活,到周家后受尽折磨,患上了严重的
疟疾,婆婆丈夫不但不治,而且丝毫不体贴她,重活脏活全要她承担。因为疟疾忽冷忽热经常发作,双卿被折磨得面黄肌瘦,憔悴不堪。有一次她提着竹篮去给田地干活的丈夫送饭,路上突然疟疾发作,倒在地上不停的寒战,好不容易挨了过去,她又跌跌撞撞向自家的田头走去。周大旺干活干得有些饿了,左等右等不见妻子送饭来,窝下了一肚子火。终于看见了妻子的身影,又是一副要死不活的子,顿时来了火气,顺手摸起身边的锄头便向双卿砸来。贺双卿大吃一惊,连忙丢下饭篮就往回跑去,脚下轻轻飘飘,头却昏昏沉沉。一路摔倒了好多次,才勉强摸进了家门。“算一生凄楚也拚忍。便化粉成灰,嫁时先忖。”这是词人在心底悲愤的控诉,可是,既然命中如此,双卿又有什么办法呢?“冷潮回,热潮谁问?”这是词人无助的叹息。在《孤鸾(病中)》中,她以巧妙地比喻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既通俗自然又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悲惨命运,引起人们对弱女子的无限同情和对悍夫恶姑的异常憎恨。
碧尽遥天,但暮霞散绮,碎剪红鲜。听时愁近,望时怕远,孤鸿一个,去向谁边。素霜已冷
芦花渚,更休倩、鸥鹭相怜。暗自眠,
不死鸟纵好,宁是姻缘。
凄凉劝你无言。趁一沙半水,且度流年。稻梁初尽,网罗正苦,梦魂易警,几处寒烟。断肠可似婵娟意,寸心里,多少缠绵。夜未闲,倦飞误宿平田。
一日黄昏,将近晚炊时,病中的双卿携着畚箕从打谷场上归来,听见一只孤雁在远方的芦苇丛中无助的哀鸣,她西立而望,呆立半天,联想起自己凄凉的身世,不由潸然泪下。正好给她婆婆看见了,在背后大声呵斥,双卿素来胆小易惊,且久病体虚,被吓得箕落地,后来她越发心神不宁,从此又染上了易受惊吓的毛病,情动于中,数日后和泪写成这首词。
词托咏孤雁,寄意遥深,情悲声苦,凄婉欲绝,实乃自抒身世之感。词中孤雁漂泊无依,分明是女词人自己一生孤苦凄凉的形象概括。作者以怜悯之心关怀着孤雁,似乎可以体会到它的孤独、它的无助,“暮霞散绮”,一只大雁孤独地飞翔于广袤的天际之中,“听时愁近,望时怕远;孤鸿一个,去向谁边?”作者以一颗细腻敏感而善良多情的心设想着孤雁的感受,对孤雁关怀备至,一往情深。作者怕听愁声,又同情孤雁飞得太远。而这孤雁离开最喜欢芦芦花渚,原来是素霜已冷,又不愿成双成对的鸥鹭相怜,虽然
不死鸟这同伴还不错,却也不可能结成姻缘,此地多留无益。
尤其下片殷勤寄语,无一不是发自肺腑,仿佛与一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知己共诉衷肠。篇中句句写孤雁,句句不离人。落墨虽在雁,意旨却在人,人雁相通,浑然一体。结语“夜未闲,倦飞误宿平田”,正是女词人明珠暗投,误落田家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哀哉孤雁,悲哉双卿!下片是先由作者观望孤雁,现在田里也没有野食,猎人又伺机而动,还不如随边便找个“一沙半水”先栖息下来。不过,这孤雁自有它的伤心之处,终究夜半误宿了荒野的平田,饥寒已是无法避免的了。
如
陈廷焯所言:“此词悲怨而忠厚,读竟令人泣数行下。”
8、【凤凰台上忆吹箫】残灯
已暗忘吹,欲明谁剔。向侬无焰如萤。听土阶寒雨,滴破三更。独自恹恹耿耿,难断处、也忒多情。香膏尽,芳心未冷,且伴双卿。
星星。渐微不动,还望你淹煎,有个花生,胜野塘风乱,摇曳渔灯。辛苦秋蛾散后,人已病、病减何曾。相看久,朦胧成睡,睡去空惊。
这是有一次,因劝谏丈夫,反给丈夫禁闭在厨房里,只有一盏半明不灭的残灯作着她,引起了她的幽怨,写下了这心弦的哀音,人是凄凉,景是凄凉,事是凄凉,词是凄凉,读来让人一掬同情之泪,让人唏嘘不止。
作者通过对残灯的观察、描绘,创造出凄凉的氛围。夜晚,万籁寂无声,暮色中一盏残灯摇曳闪烁微弱的灯光,孤独凄冷,“独自恹恹耿耿”的残灯,如同灯下柔弱孤寂的作者,“香膏尽,芳心未冷,且伴双卿”,无人陪伴的夜晚,有了残灯的相随,亦可聊以自慰。只是,他们的命运是那么的相似,一个是即将熄灭的残灯,一个是被折磨、被伤害的双卿。看灯,也是在看自己,哀悼残灯的命运,也是在感叹自身的不幸,词中虽没有直言控诉压迫她的恶势力,然而字里行间,都浸透着一个封建社会中受尽侮辱、欺凌的女子的血和泪。
双卿是善良的,她的感情是细腻的,常常借咏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善于运用孤独、衰残、暗淡、凄冷的意象,来抒写绝望的情怀,实为自己不幸的遭遇和悲凉的心境的写照。
9、【薄幸】咏疟
依依孤影,浑似梦、凭谁唤醒。受多少、蝶嗔蜂怒,有药难医花症。最忙时,那得功夫,凄凉自整红炉等。总诉尽浓愁,滴干清泪,冤煞娥眉不省。
去过酉、来先午,偏放却、更深宵永。正千回万转,欲眠仍起,断鸿叫破残阳冷。晚山如镜,小柴扉烟锁,佳人翠袖恹恹病。春归望早,只恐东风未肯。
一天,贺双卿清扫了屋里屋外,洗完一大盆衣服,又喂完鸡猪,刚想坐下来稍事歇息,婆婆又在院子里催她舂谷了,双卿从不敢违抗婆婆的指令,赶紧走到院子里开始舂谷。舂谷的石杵又大又重,她舂了一会儿,已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只好抱着杵休息片刻。正在这时,周大旺从地里回来。一进门见妻子无力地站在石臼边,抱着石杵一动也不动,便以为是她偷懒怠工,问也不问,就一把把她推倒在石臼旁。石杵正压在了她的腰上,双卿痛得好半天都爬不起来,痛苦屈辱的眼泪还不敢当着丈夫的面流出来。好不容易挣扎着舂完谷,又到了做午饭的时间,双卿来不及喘口气,又去厨房
熬粥。粥锅坐在灶上,她则坐在灶坑前添柴烧火。浓烟一熏,加上过度的疲劳,头晕的老毛病又犯了,她只好闭上眼靠在灶台上。就在这工夫,锅里煮着的粥开了,溢出锅沿,弄得灶台上一片狼藉,还有几点热粥溅到贺双卿的脖子上,把她烫醒,睁眼一看,不由得低低地惊叫了一声。婆婆闻声探进头来一看,不禁火冒三丈,又是一顿吼骂。贺双卿早已听惯了她的呵叱,只是埋头清理灶台。杨氏一见媳妇那种对她要理不理的样子,更加气不打一处来。冲上前一把抓住双卿的
耳环,用力一扯,把她的耳垂撕裂开来,鲜血流满了肩头。双卿仍然不敢反抗,却默默地咬牙忍住疼痛,擦干鲜血后,照常乖乖地把饭食送给婆婆和丈夫,婆婆和丈夫看都不看她一眼,坐下就大吃大嚼起来。双卿的泪水这才敢默默地流了下来。于是写下这首哀伤欲绝的《薄幸(咏疟)》。作者把自己比作花,把压制她的人比作蝶和蜂。“有药难医花症”,是因为“受多少、蝶嗔蜂怒”。终日无端的“嗔”和“怒”,即使有药可以医治好她的身体上的疾病,也难以医治她心灵上的伤痛。这首词写得很巧妙,借写自己的病,来写封建势力对自己的压迫,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封建势力的憎恨与控诉。
10、【一剪梅】
寒热如潮势未平,病起无言,自扫前庭。
琼花魂断碧天愁,推下凄凉,一个双卿。
夜冷荒鸡懒不鸣,拟雪猜霜,怕雨贪晴。最闲时候妾偏忙,才喜双卿,又怒双卿。
11、【摸鱼儿】谢邻女韩西馈食
喜初晴,
晚霞西现,寒山烟外青浅。苔纹干处容香履,尖印紫泥犹软。人语乱,忙去倚、柴扉空负深深愿。相思一线,向
新月搓圆;穿愁贯恨,珠泪总成串。
黄昏后,残热犹怜细喘。小窗风射如箭。春红秋白无情艳,一朵似侬难选。重见远,听说道,伤心已受殷勤饯。斜阳刺眼,休更望天涯,天涯只是,几片冷云展。
她的邻居韩西是她女伴,不识字,却爱双卿的作品,这样的女伴,几乎已是双卿婚后生活的唯一
精神寄托,可是不久,韩西就嫁人了。一次,韩西回娘家小住后即将返回婆家,父母为之送行,韩西邀请双卿参加,可双卿
疟疾犯了,不能前往,韩西就前去探望,并送去食物。饥寒交迫的双卿非常感动,于是和泪写下了这首《摸鱼儿(谢邻女韩西馈食)》。
据《
西青散记》记载:“邻女韩西,新嫁而归,性颇慧,见双卿独舂汲,恒助之。疟时,坐于床为双卿泣。不识字,然爱双卿书。乞双卿写心经,且教之诵。是时将返其夫家,父母得饯之。召双卿,疟弗能往,韩西亦诸食。乃分其所食自裹之遗双卿。双卿泣为此词,以淡墨细书芦叶。”
12、【凤凰台上忆吹箫】赠邻女韩西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这首词是为别女友韩西而作,细腻地表现了她内心抑郁的情绪,再现与女友分别使她堕入深渊的情景。巧用叠字抒情写意,堪与词作大家
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句媲美,将双卿后半生的酸楚尽相倾诉。“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这首词,情境哀凄,词义悲苦。用双字二十余叠,丝毫不露牵强痕迹。末尾三句,“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更是余怨无穷,紧紧扣人心弦,令人动容。
双卿的词,没有华丽词藻,大多采用生活语言,善于将自己的情感融于自然景物中,揭示生活悲剧中所蕴藏的美质,创造出具有高度美学意义的境界。她还善于掌握声调韵律错综复杂的不同节奏,以适应自己思想感情有起伏变化。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通篇语言质朴,且巧用叠字,造成回环咏叹的艺术效果,缠绵悱恻,旋律优美,可谓情苦词哀,已达极致,加上连用叠字二十余韵,真可与
李清照的《声声慢》相媲美,确是双卿自述境况的凄绝的哀歌。
清代陈廷焯在《
白雨斋词话》评曰:“ 其情哀,其词苦。用双字至二十余叠,亦可谓广大神通矣。易安见之,亦当避席。”
13、【春从天上来】梅花
自笑恹恹,费半晌春忙,去省花尖。玉容憔悴,知为谁添病。来分与花嫌。正腊衣催洗,春波冷,素腕愁沾。硬东风、枉寒香一度,新月纤纤。
多情满天坠粉,偏只累双卿,梦里空拈。与蝶招魂,替莺拭泪,夜深偷诵《楞严》。有伤春佳句,酸和苦,生死俱甜。祝花年,向观音稽首,掣遍灵签。
处境悲苦,遇人不淑,在这种种折磨下,双卿也只能自我寻求些安慰了,通过读佛经,参拜
观世音,以求脱离苦海。
14、【春从天上来】饷耕
紫陌春情,漫额裹春纱,自饷春耕。小梅春瘦,细草春明。春田步步春生。记那年春好,向春燕、说破春情。到于今,想春笺春泪,都化春冰。
怜春痛春春几,被一片春烟,锁住春莺。赠与春侬,递将春你,是侬是你春灵。春头春尾,也难筭、春梦春醒。甚春魔,做一场春梦,春误双卿。
林清玄先生在其散文《时间之旅》中写道:“夏夜里风檐展书读,读到清朝诗人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萧》(林清玄此处所指,实乃《饷耕》,是为语误),对于情爱有如此的注脚:这一阂充满了春天的词,读起来竟是娥眉婉转,千肠百结。贺双卿用春天做了两个层次的象征,第一个层次是用春天来象征爱情的瑰丽与爱情的不可把捉。第二个层次是象征爱情的时序,纵使记得那年春好,一转眼便已化成春冰,消失无踪。”春天是美好的,然而,在悲情词人的眼里,美好的春光不但不能带来欢娱,反而勾起她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所思,物是人非,春光依旧,青春不再,给词人平添无尽的忧思。人生如梦,一场春梦醒来查看,是春风春情耽误了双卿啊。春风无语,春雨不言,独有双卿在春的田野惆怅春天。
另附:《赠史震林》(
杜芳琴教授的《
贺双卿集》中并未收录此篇)
堪笑辛苦词客,也学村男村女,晨昏焚香三叩首。
求上苍保佑,天边人功名就,早谐鸾俦。应忘却天涯憔悴,他生未卜,此生已休。
据说, 贺双卿与千千万万封建社会的女性一样,既有不幸的婚姻,也有过难忘的恋情。她在窗外听舅舅授课时,认识了舅舅学生中一个名叫
史震林的青年,虽然史震林比她大二十来岁,但俩人十分倾心,拘于封建礼数,双卿只能将爱情珍藏心底,听从家人之命嫁到绡山村。许多年后,春考落第的史震林与好友来到绡山村朋友家读书,不期与双卿相遇,虽久别重逢,悲喜交集,但只好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又过数年,考中进士的史震林再次来到绡山村,不料双卿已逝。双卿的邻妇交给史震林这首双卿生前写给他的词。正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时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啊,此时此景,任是铁石心肠,也不由一洒同情之泪。
贺双卿对
史震林的思念、祝福,凄婉悲切的真实感情,深深感染着每个读者,读来令人肝肠寸断,热泪盈眶。(据《散记》考,双卿与史震林为知己,却无男女之情,此作,应为后人杜撰)
诗三十九首
1~2、咏蛙两首
其一 和弄月仙郎
莲叶层开水面楼,暗香生喜便生愁。
仙郎为解无情网,夜雨春恩说到秋。
其二 和张梦
映水幽间坐绿矶。蓼辛荼苦敢嫌饥。
何方可化银蟾去,但愿身轻不愿肥。
3、七绝——答赵暗叔
4、七律——答段玉函
更晒秋衣就晚晴,好山能照病容清。
离魂附草为萤火,幽恨如冰化水晶。
燕后新鸿连复断,雨边残月死还生。
小窗夜色从来淡,便为灯花坐到明。
5~13、.和白罗诗九首
其一
泥迟枉怪饥时燕,茧薄谁怜病后蚕。
其二
今年膏雨断秋云,为补新租又典裙。
留得护郎轻絮暖, 妾心如蜜取嫌君。
其三
细纫麻鞋线几重,采樵明日上西峰。
乍寒一夜风偏急,莫向郎吹尽向侬。
其四
其五
浸透春酸一点心,病中疏梦意销沉。
镜钗己卖酬方药,自削杨柳科照水簪。
其六
命如蝉翼愧轻绡,旧与邻娥一样娇。
阿母见儿还认否,苦黄生面喜红消。
其七
四屏山影远如台,郎负寒薪下几回?
归后劝郎晨晏起,日高私禁外人催。
其八
灯暗结花光变绿,灶稜堪倚胜阑干。
其九
妾住衡门傍彩楼,夜香吹下隔帘愁。
袖开落尽秋红句,衰草残阳梦远游。
命运多的双卿嫁给农夫为妻,在丈夫和婆母的虐待下仍一味地孝顺姑、夫。诗中双卿写道,要留下丈夫的
寒衣节,而把自己心爱的裙子
典当补租,这样无怨无悔的柔情,而双卿那粗陋的丈夫却不曾理解,读到此处不禁使人掩卷叹息。诗句叙述着她的苦命与无奈,可她无力抗争,甚至还努力做一个恪尽妇道的好妻子,向粗俗的丈夫暗付一片柔情。丈夫外出打柴,她在家中牵挂担忧;家中无钱交租,她典尽自己的衣裙,尽量为丈夫留下敝体的棉衣,这点点滴滴的柔情都记在了她的诗中。双卿,多么善良而可怜的女子啊~
婆家非人的待遇,使双卿想起了在娘家时候的那些美好岁月,过去的时光是多么的美好啊。我不也曾经和住家少女一样大娇羞可爱吗。可是,一切都过去了啊,现在的双卿,面黄肌瘦,曾经艳若桃李的容颜满是菜色,母亲啊,你要是现在看见了我,肯定不会认出来是你的女儿啊,难道眼前这个憔悴不堪的女人就是你那可爱的女儿吗。
其一
月魂滴艳绡山侧,细切霞膏咽冰臆。
其二
家住华阳第八天,舍西流水舍南田。
手捻香丝嫩如雨,欲系鸳鸯问可怜。
其三
妾容憔悴郎颜老,小庭土白尘难扫。
牡丹贫贱不成花,却将富贵输芳草。
其四
曾记桑阴学种瓜,与郎消渴饷郎茶。
夜凉带病开窗坐,放月吹灯暗续麻。
其五
书生漫负怜才癖,妾在田家静安怗。
其六
雪意阴晴向晚猜,床前无地可徘徊。
纵叫化作孤飞凤,不到秦家弄玉台。
其七
斜罗仄布零星片,自绽寒衣费针线。
白烟遮梦抱梅花,繁霜夜洗佳人面。
双卿虽然饱受恶婆悍夫的折磨,然而,深受封建礼教影响的她除了实在被压迫得苦不堪言时,才偶尔发出一两声悲吟外,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逆来顺受,并自叹命运不好,婉拒外人的同情和援助,以保全所谓的名节,这首诗写的就是双卿的这种心境,又不由使人哀其不幸,同情无门了。
其一 西山雪霁——应澹园题
零云欲正吹还侧,夕送残辉映孤臆。
其二 天竹子——应讷斋题
湿薪易灭寒蔬老,败叶初干向篱扫。
灶下丝丝缕缕存,尽是绸缪手中草。
其三 ——应宁溪题
香魂是片今非片,刺绣佳人又添线。
24、岁旱
——和梦觇
风吹细雨湿柴扉,十亩溪田事业微。
岁寒木棉花未发,杼寒梭冷倚空机。
25~28、遗赵暗叔诗四首
其一
藤桥夜雪相思梦,春满桃花尚未醒。
其二
夜魂微与月初湮,春影恹绵梦影巡。
其三
爨烟低于野烟宜,细柳氤氤起梦思。
惆怅一枝春寂寞,杏花风雨燕来迟。
其四
可怜辛苦燕来迟,冷露初温夜去时。
别圃一魂情不散,柳烟花雾相思。
柳絮多情已化萍,素魂红怨淡无声。
似闻燕子三更语,月过花梢又不明。
30~39、和郑痴庵咏荷十绝
其一
锦鳞无信泣秋蛩,心似芭蕉卷未松。
幽性耐霜霜不忍,梅花犹淡菊花浓。
其二
菊意梅魂两自知,夕阳人去惊回时。
仙郎肯祭花神否,愿配人间怨女祠。
其三
女郎清怨晓凉吹,露滴鱼儿冷眼窥。
莲子有心秋正苦,不怜明月更怜谁。
其四
月明如水蝶全无,微艳初消凛凛孤。
夜雨又来红欲碎,鲛人相见泪应枯。
其五
泪尽鲛珠不愿开,前生香孽此生猜。
一枝远寄千丝断,七月江南雁早来。
其六
其七
淡影羞春镜里看,水心摇曳夜难安。
叶遮猛雨花遮露,香护鸳鸯梦可寒。
其八
其九
五色天边寂寞宵,泪研秋粉月中描。
细收花片轻轻碾,搓就香丸帐里烧。
其十
香丸烧尽碧烟多,萍水因缘簿岂讹。
从此并头分不得,裂红裁翠补渔蓑。
主要成就
贺双卿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词作上。她的词虽只有十余首,却是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农民女词人的典型形象。她的词在题材的拓展、艺术的创新上,对中国词学都做出了难能可贵和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词苑中一株含露绽放的散发着山野泥土气息与清幽婉妙芳香的艺术奇葩。后人尊其为"
清代第一女词人",又称"清代
李清照"。
史籍记载
应该说,贺双卿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天赋、最具才华的女词人之一,后人尊其为“清代第一女词人”,又称“清代李清照”。贺双卿不仅诗才冠绝当时,其出身之贫寒、身世之悲凉亦世所罕见,自古红颜多薄命,恹恹无语向东风。双卿悲惨的人生遭际使她的词感情凄怨愁苦,缠绵悱恻,格调含蓄细腻,意旨幽深,风格哀婉凄恻,感人肺腑。诗词内容多为自伤其悲惨命运,读来催人泪下。清末词家
黄燮清评曰:“双卿词如小儿女,哝哝
丘絮絮,诉说家常,见见闻闻,思思想想,曲曲写来,头头是道。作者不以为词,而阅者亦忘其为词。而情真语质,直接三百篇之旨,岂非
日产天籁?岂非
华盛顿奇才队?乃其所遇之穷,为古才媛所未有,每诵一过,不知涕之何从也。”。清人丁绍仪在《听秋馆词话》中写道:“双卿生有夙慧,嫁给金坛
周姓樵子,家无纸笔,所为诗词悉芦叶写之。”
清代陈廷焯撰《
白雨斋词话》评曰:“西青散记,载绡山女子双卿词十二阕。双卿负绝世才,秉绝代姿,为农家妇。姑恶夫暴,劳瘁以死。生平所为诗词,不愿留墨迹,每以粉笔书芦叶上,以粉易脱,叶易败也。其旨幽深窈曲,怨而不怒,古今逸品也。日用细故,信手拈来,都成异彩。"
双卿因家境贫寒,买不起纸笔,又终日劳作,没有多少时间写作,加上悍夫恶婆不让双卿写诗作词,更主要的原因是她本人写诗作词只为排解忧愤,不愿作品留世,每每写完后随写随丢,故作品大多散佚,后人只辑得其14首诗词,取名《雪压轩词》或《雪压轩集》。又因双卿出身贫苦,一生短暂,虽才华绝世,而知者甚少,生平事迹主要记载在
史震林的《
西青散记》及《华阳散稿》中,另外,《白雨斋诗话》和《听秋馆词话》中亦辑有双卿的部分词作或点滴的生平,但大多语焉不详,所以,后人对双卿的身世猜测纷纷,
胡适先生就曾作《贺双卿考》,怀疑历史上是否确有双卿其人。后来,
苏州大学清诗词专家
严迪昌教授写成论文《“西青散记”与“贺双卿考”疑事辨》,以严谨翔实地考证,认为胡适先生列举的“五点可疑之处,皆不足疑”,因此,胡适先生的“疑心”是不必要的。1997年,
南京大学清代文学专家张宏生教授、美国汉学家罗溥洛教授、
天津师范大学杜芳琴教授等一行专家学者,专程到
金坛区薛埠方山作了实地考察,取得了有力的第一手资料和许多旁证,令人信服论证了历史上确有贺双卿其人。专家们先后发表论文和专著证明:双卿不仅实有其人,而且就是金坛薛埠方山脚下的丹阳里人氏。杜芳琴教授还先后写了《
贺双卿集》和《痛菊奈何霜:双卿传》两部专著。
贺双卿的生卒年月,据现有资料记载,大致认为,双卿生于
清代康熙年间,卒于
雍正或
乾隆年间,具体出生年份大约有以下几种说法,分别是1713年,1714年,1715年,比较准确地说法是康熙五十四(1715年)年秋天,具体去世年月的说法有两种,分别是1735年或乾隆初年。
贺双卿的故里,《
西青散记》中介绍说,贺双卿乃“绡山女子”,即
丹阳市人,《丹阳志》中也记载说贺双卿是丹阳蒋墅滕村人,后人具体补充说绡山即四屏山,双卿长大后嫁给
金坛区的贫苦樵民周大旺家;而生活于
史震林之后有的文人却说她是金坛薛埠人,例如在清末民初,
冯煦编的金坛县志(民国重修版)》卷十“人物志”·“列女篇”·“贤淑”这一章节中,记载道:“周贺氏,名双卿,字秋碧,家世业农,生有宿慧。十余岁习女红,工巧异常人。其舅为塾师,书馆与之邻,默听悉暗记,以女红易诗词诵习之。
小楷亦端妍,能于一桂叶写多心经。嫁村夫贫陋颇极,舅姑又劳苦之不相惜。双卿善事之,见夫未尝无愉色。”据考证,金坛的确有个
薛埠镇,在
茅山东边,据金坛人讲,贺双卿的家乡就在薛埠镇,而原来的绡山如今改称为西山或四屏山。
要全面了解贺双卿其人,不能不先了解《
西青散记》及其作者
史震林。因为贺双卿以如此贫寒的出身,而没有埋没被在历史的烟尘之中,让后人能领略到她超卓的才华,完全是因为史震林的著作《西青散记》的功劳。
农家女词人贺双卿
史震林,字公度,号梧冈,别号瓠冈居士、华阳外史等。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出生在金坛洮湖东畔瓜渚村的一个三代书香的农民家庭。自幼聪慧,学习刻苦,学问道德、诗词文章、书法绘画俱佳,青年时代已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才子。可是,仕途不顺,几番乡试均落第。雍正十年(1732年),
史震林应堂姑父薛埠绡山人张修园之邀,到薛埠绡山与其表兄弟作辅导陪读,同年赴金陵乡试,结果又名落孙山。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张修园敞开绡山耦耕书院大门,广收博纳各路学者文人。段玉函等一批文人雅士纷纷聚集于绡山。同年四月初,,史震林、段玉函等人认识了绡山周家新娶的媳妇贺双卿,并结下了一段深厚而纯洁的情谊。雍正十三年(1735年),史震林考中
举人。
乾隆三年(1738年),又考中进士。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史震林去世。史震林的著作除《
西青散记》外,还有《华阳散稿》、《游仙诗草》等,在
清代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据写实笔记《西青散记》记载,1733年四月的一天,在绡山耦耕书院读书的史震林和段玉函等几个才子,偶见一婀娜女子手执畚箕出外倒脏物,便非常惊奇:穷乡僻壤,何来如此美貌女子?经打听,方知双卿身世,不由十分同情。后又读到双卿的诗词,更是敬佩至极,于是写诗作词以示问候。双卿钦慕才子,不由也诗词唱和,但她“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始终不越雷池一步。
史震林等才子也曾想帮助双卿摆脱困境,但双卿深受封建礼教束缚,说“田舍郎虽俗,乃能宛转相怜,何忍厌之,此生不愿识书生面矣!”亲手葬送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令人扼腕叹息!羁留绡山的日子里,史震林着意搜集双卿的诗词。读着这些凄恻动人、才思超卓的作品,他不由深深地震惊了。一个如此才貌双全的奇女子,竟有如此悲惨的命运。“才与貌至双卿而绝,贫与病至双卿而绝。”史震林把这个苦命才女的遭遇写进了他的《
西青散记》中,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位她。《西青散记》以双卿所吟诗词为主线,串连了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真实记录了贺双卿这位绝代佳人的才高、色美、情幽、境苦、德贞以及她凄惨悲凉的命运,从而使这位
清代杰出女词人的生平事迹和诗词佳作长留人间。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在其长兄
郁华的推荐下,读了《西青散记》,曾写下诗作:“逸老梧冈大有情,一枝斑管泪纵横,西青散记闲来读,独替双卿抱不平。”一向关注女性命运的
周作人先生亦非常推崇双卿的作品。
徐志摩、
舒芜先生都写过关于贺双卿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