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
中国姓氏之一
周姓是一个姓源复杂的姓氏,有着悠久历史。
周姓渊源主要有古周国和姬姓。周姓最初发源于陕西省渭河平原地区,周初的时候,随着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国,周姓就广布到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平原,其由西向东迁徙,就慢慢形成了以河南省和陕西为两大中心的周姓聚居区;秦灭六国之战后,秦始皇就把前朝贵族包括周姓分散安置,要么集中到咸阳市,要么迁到各地;到了秦末战乱时期,周姓又迁徙到江苏省北部,并在当地形成望族;魏晋南北朝,北方长期战乱,民族大迁徙开始出现,主要趋势便是从中原往南迁;唐末五代十国又是几十年的军阀混战,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都迫使河南、山东省一带中原的周姓人口大量地南迁,主要是迁往福建省浙江省广东省;元末明初的时候,长年战乱,江西吉安府的周姓便大规模移民到了邵阳市地区;明清以来,周姓遍布全国。
周姓是当今中原地区众多姓氏中的第9大姓,周姓不仅分布在中国的大江南北,而且还远徙于欧美、东南亚及许多国家和地区。
姓氏源流
•源于周培公
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时期。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已经存在周部落,黄帝臣子周昌和周书,都属周部落(古周国)。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河图运录法》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有大将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两人后代均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郡(今河南省、安徽一带)、庐江县(今安徽、湖北境)、九江市(今属江西省)、临川区(今属江西)、陈留(今属河南)、沛郡(今河南、安徽、江苏境)、泰山(今属山东)、河南(今属河南)等地。
•源于姬姓
1.西周初年人周姓祖先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到周文王姬昌时,以国为氏。
2.出自周公旦的后裔。周公姬旦的次子在周代继续辅佐王室,世代继承了“周公”这一称号。周公旦的曾孙周桓公(即周桓公),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郑国。后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被杀,后辈子孙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3.出自周郝王的后裔。平王东迁,定都洛邑后,霸权在诸侯之间来回辗转。公元前256年,周朝被秦所灭,末代君主周王被贬为平民,随后迁到了惮孤(今河南汝州市西北),周赧王的子孙,后来就以“周”为姓。
4.出自姬宜臼的后裔。周平王有个儿子被封到了汝坟,传到第十八代姬,周被秦灭,因仍旧被人称作“周家”,姬邕改姓为周。汉初时,朝廷封周邕的孙子周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延续周室香火。周仁后来迁往汝南郡安成县(今驻马店市所辖县区内今汝南、平舆县确山县正阳县诸县交界一带)。这支周姓在当地发展繁衍,汉唐时成为著名的汝南县周氏,后不断播迁,构成了今天周姓的主要来源。
1.五代十国后梁,成油死后被朱温赐姓周。
2.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并迁移台湾新竹。天宝末年,苏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苏益的六代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没官,族人还受元朝官军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迁移入台湾新竹县。
3.清朝初年,明朝长沙市藩王吉王子孙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明朝第一代朱见浚朱见浚,为朱祁镇第七子,成化十三年(1477年)就藩长沙。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死后无嗣,吉端二子又袭封。明朝亡后,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省,死于缅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铤(yan延),封长沙郡王。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一直姓周。
1.南北朝时,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姓。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献帝时,把北魏国拓跋姓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拓跋弘的次兄一人,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国人。周氏,是北魏国兴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隋朝名将周摇。周摇(约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2.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的,改为周氏。
3.代北(今山西省东北部)的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迁徙演化
周代时期的迁徙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平原。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首都陕西省河南省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市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一度成为巨族
战国秦汉时期的迁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迁于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之战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秦朝的郡县制、汉代的郡国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省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县周氏、沛国周氏。两汉时期,河南省山东省一带,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业五年(609年),600年间,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
隋唐至宋时期的迁徙
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十国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省浙江省广东省。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天宝末年,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建瓯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北宋李世民淳化二年又迁居福建崇安仙店。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河南固始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宁化县)。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北宋灭亡时,山东省河南省一带周姓,大批随赵构南渡长江,定居浙江,陆续分布于杭州市诸暨市绍兴萧山区等地。周姓入粤是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如新会桥亭房周氏及沙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赵昺南徙的。
明清时期的迁徙
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湖南省、湖北、江西省福建省等省。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市台北市两地,大多是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
得姓始祖
周姓始祖说法有四:后稷周昌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
周姓以周文王或者周公为得姓始祖。周姓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周姓的主要起源是在春秋战国西周建立之后,周文王的四子周公姬旦的后人世袭周公爵位,到春秋时,周桓公因谋反被杀,周公世系爵位被废,黑肩的后人以周为姓。秦朝统一中原地区,灭亡周代,周朝王室后人以周为姓。所以,周姓以周文王或者周公为得姓始祖。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周姓大约有50多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排在第30位。周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省,约占全国周姓总人口的20%,占山东总人口的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省湖南省浙江省,这四省周姓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江苏省陕西省四川省河南省,这四省的周姓又集中了22%。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周姓大约有21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3%,为明朝第9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周姓人口总增加率为320%,净增加了150多万。江西的周姓为第一大省,约占周姓总人口的23.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省浙江省(20%)、江苏(16.6%),这三省周姓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湖南省、湖北、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福建省和安徽,这七省的周姓又集中了30%。
据当代周姓的人口已达2544万,为全国第九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02%。从明朝600年中周姓人口由210万激增到近2500多万,增长了近12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周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这1000年中周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ㄏ”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省、湖北、江苏省四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东省浙江省、安徽、江西省河南省广东省贵州省,这七省的周姓又集中了33%。湖南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0%,为周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3.4%。全国形成了沿长江的高比率周姓区域。
在600年间,周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地区、华北的回迁已经多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西南和南方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分布
周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周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省中部和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市,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达到10人以上,最高可达到14人以上;其次在四川大部、贵州省北部、湖北、湖南省北部、安徽、山东省东南、江苏北部、浙江省大部,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达到6—10人。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2.7%,周姓人口大约915万;2—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6.4%,周姓人口大约1336万;不足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0.9%,周姓人口大约293万。
周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周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周姓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中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周姓在沿长江的西部和中部,即四川省贵州省湖南省地区,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2.8%以上,有的达到4.2%以上;而在长江的下游地区周姓在人群中的频率一般在2.1%以上,江苏省南部和上海市地区达到2.8%以上。以上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8%。在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华北、陕甘宁、闽台、海南省、两广等地区,周姓分布频率在0.7%—2.1%,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0.5%。其余地区周姓人口比较少,周姓分布频率不足0.7%,周姓分布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7.7%。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周姓的郡望有19个之多,汝南郡、庐江、九江市、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淮南、永安、河间、临汝、华阴、河东、清河、江陵、长安、昭州、武功。周姓的堂号也很多,除了与郡望同名外,还有爱莲、细柳、笃等堂号,普遍使用的堂号为细柳堂。
•郡望
汝南县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
沛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
长安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武功郡: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以东。
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
临川郡:治所在今江西南城。
庐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庐江西南。
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南。周氏寻根淮南郡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永安郡: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光山西)。
河间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
临汝郡:治所在梁县(今河南临汝)。
河东郡: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
清河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
江陵郡:治所在江陵县(今属湖北)。
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
昭州郡:治所在今平乐县西。
•堂号
主要堂号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设置。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治所在上蔡县(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爱莲堂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揭示: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香远溢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据此,周姓人起用堂号“爱莲堂”。
其他堂号
自立堂号:世德、亦政、诵芬、清白、继述、绍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惇叙、忠厚、敬爱、集贤、永思、承思、濂溪、敦稼、孝思、叙伦、笃、笃亲堂等。
宗祠楹联
四言通用联
岐阳启姓,邑封侯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族领袖周太王率族人东迁岐阳。下联典指汉·周勃,辅佐刘邦建立西汉,后封绛侯。
奋身除害,决策破曹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朝周处与周蛟、周虎合称“三害”,后毅然改过,斩蛟射虎,卒为善士。下联典指三国吴·周瑜独排众议,劝吴主孙权决策破曹。
素贞守节,太妊思齐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鲍琨琳之妻周素贞以节孝闻名于时,矢志抚养孤儿成才。《诗·大雅·思齐》篇,歌颂周文王之母太妊之德行。
功高细柳,泽普爱莲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刘恒称其为“真将军”。下联典出北宋·周敦颐,著《爱莲说》。
五言通用联
军容推细柳,理学尚濂溪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周亚夫,下联典出北宋·周敦颐,著《爱莲说》。
六言通用联
望而勿迫,恐鹈之先鸣
——鲁迅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用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周树人)集屈原离骚》诗句。
七言通用联
白练江帆浔阳景,桃溪芳草玉楼春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周德清。下联典指宋·周邦彦
雪里寒梅香不冷,春初早韭味常甘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齐国周颙,生活清贫淡泊,长年吃菜蔬而不喜肉食,文惠帝太子曾问他什么味道最美,他答道:“春初早韭,秋末晚(结球白菜)。”
宗传周公家声远,学绍周敦颐道脉长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姓系出姬氏。下联典指宋·周敦颐。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旌赐素丝,谏议名高琐;风高细柳,将军声继蓝田县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前句典指东汉·周举,后句典指西汉·周昌。下联前句典指西汉·周亚夫,后句典指三国吴·周鲂
纬武经文,细柳营中令肃;风光霁月,爱莲池上名香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名将周亚夫,曾驻军细柳。下联典出宋·周敦颐,有《爱莲说》。
溪水长流,万派千支归一本;榜山高挂,云龙凤虎兆头
——刘凤诰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本联采用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区周代宗祠联。联中“云龙”、“凤虎”均为当地山名。
武赠王公裔,裔固始县分支淡水;功颂傅保终,终卓渊源移芦山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台湾省台北市周氏大宗祠联。全联典指本支周代的迁徙。上联“固始”,为今河南固始县;“谈水”,为旧县名,因谈水河得名,日本占据时改为台北。下联“芦山”,一在今山东省,一在今四川省
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饮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三国吴·周瑜
兴周八百年历代国,最长允称西伯;赐姓亿万载千秋理学,创作首重周敦颐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新道拉什街南洋周家祠联。
呕心沥血干革命,殊勋盖世间,无法磨灭;鞠躬尽为人民,英名满天下,有口皆碑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典用赞颂周恩来联。
家谱文献
周代建立后,专门设立了负责宗室世系、以及宗族事务管理的官员“小史”,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官修谱制度。后来传世的《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便是当时修撰的周先王的传衍情况,明显带有后来家谱的性质,因此被公认为是现存中国第一部姓氏学专著,可看作是周姓人最早的家谱。
周姓家谱的出现在魏晋以后。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人对于谱牒十分重视,谱牒学提高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人们重视谱牒,撰写家谱。晋朝时期,著名谱牒学家贾弼之编撰了《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712卷,其中就包括了当时著名的汝南安成周氏谱、庐江舒城周氏谱以及义兴阳羡周氏谱。这一时期所修的周氏族谱已亡佚尽。
唐朝,周姓的家谱内容也进一步丰富。保存至今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谱》中,有汝南安成周氏及其分支永安黄冈周氏两大著名周姓郡望的世系。
宋代以后,家谱的修撰越来越多,清朝以至民国以来,更是修谱成风。由于修撰时间距今较近,很多家谱都能保存下来,特别是明清以至民国所修家谱。
字辈排行
河南省周姓族谱(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张店镇牛三门村周庄)周氏字牌辈序:机奎濂树炳城锡永松焕培铭源本熙桃钊淮桥照。
宁乡河坞周氏始祖层楼公,字上一,明洪武间自江西吉水泥田徙湘,开基于宁乡河坞,生三子:华甫、华福、华禄,开三大房。清雍乾年间建聂氏宗祠于河坞。族谱始修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爱新觉罗·颙琰元年(1796年)续修,爱新觉罗·旻宁九年(1829年)三修,同治五年(1866年)四修,光绪三十年(1904年)五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六修,六修时人丁12573人。派语:层华世思,永陟祖亭,乾元邦正,国善庆明,励志希儒,为学之珍,文成席聘,科第先登,家尚修齐,达以治平,功垂名列,佐辅良宾,德泽远守,嵩岳聚灵,英才蔚起,式廓长增。
宁乡滩山周氏支祖鸣皋公,讳思本,字鹤九,为濂溪公九世孙,居江西吉水泥田,出为荆州市教授,无心仕官,与季子玉滨公卜业于宁乡滩山。滨公生五子:佩、、、儒、傅,衍为五大宗。佩、杲衍派滩山,佾衍派狮冲,傅衍派古楼,儒衍派山底。明成化间始修族谱,清乾隆九年(1744年)各房分修,爱新觉罗·旻宁四年(1824年)佾房与益阳市合修,佩、杲、儒、傅四房合修,同治七年(1868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民国二十年(1931年)四房续修,1998年儒房七修。爱新觉罗·颙琰四年(1799年)建鸣皋公祠于滩山。派语:典雅思玉,德教性荣,国正天心顺,官清治绪贤,才逢光景运,勋业树鸿基,端本先敦孝,芳名奕世垂。
四川成都(现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周氏字辈:太祖应朝忠,永远世代兴,丕振仙仁月,长源玉厚坤。
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重庆市永川区邓家坳周氏(尚书公后裔)字辈:尚梦应康世,孙宗道仕友,子均仲忠万,以自时大章,华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在人全,谟烈由今绍,奕叶谱相传,家乘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广东普邑周氏字辈:开基宏远,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合家宜睦顺,守理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
广东河源周氏字辈:汝南昭穆序,作述发其祥,奕世声名焕,传家福庆长,恩明联统纪,谊美植纲常,允克绍先烈,万年迪吉康。
广东潮阳泗水周氏字辈:多士敬宏,英资衍芳绪,勤修昭厚德,翊赞耀明良,子崇伯钦,淑宪绍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运开祥。
琼州周氏字辈:绪成德,经世安邦,家修朝献,万奕其昌。
湖南省嘉禾县周氏字辈(创修班字辈)子宗先德万,卿桂道如思,彦文天志风,尚大继开纯,有日隆贤佐,昌期应钟灵,世运蔚起泰,英才绳武孙生;兰桂满乾坤,营乐硕儒旺,彪炳映潇湘,科技肇康庄。
湖南省嘉禾县周氏字辈(续修班字辈)子俊潮道庭高桂八道宗玄,伟孟永应启春良,胜兴土茂维方正,世代崇隆荣有\光,礼乐诗书昭国典,和平慈惠振家堂,岐阳统绪功名集,太极渊源富贵昌;兰桂满乾坤,营乐硕儒旺,彪炳映潇湘,科技肇康庄。
益阳市汾湖周氏字辈:志肇宏昭列,时旺玉堂轩,国字必尚义,言方定泽之。
湘潭市周氏老派语:顺良廉正纪,德重胜临卿,传名敷万国,允代周氏图腾振家声。旧派语:大启昌期远,宏开福祚长,诗书承世泽,忠厚迪前光。新派语:创业恩先哲,守成在后贤,谟猷贻奕叶,科第庆绵聊。
湖南资江周氏政毅族老派语:政承嗣朝,尚国允兴,邦文昌皆,显达升廷。政庄族老派语:政承嗣朝,尚国永兴,邦文昌开,世运绍述。新派语:原起均姬胄,后来锡祚,莲香盈宇宙,味厚合缁渑,道学渊源达,图书德泽宏,萧韶欣并奏,席庆同登。
沙塘周氏老派语:应添益思,永尚万世,继承宗伯,亿兆大时。新派语:与元开达,哲芳能,希贤克绍,美德光前,允惠嘉显,才彦英,辅翼鸿骏,纲纪文明。
双贤堂周氏老班行:昌梦代玉培,锡渑以焕祖,思仲廷万大,宗启世文光。新班次:荣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自人全,谟烈由今绍,功勋藉前传,家乖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益阳周氏老派语:典雅思从,维治学文。续派:学文高尚志,习武建熏猷。新派语:德立家之本,名扬士以贤,诗书庭有训,忠厚世其传。
汝南堂周氏字辈:道启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学慎修为,发荣良有以。原派语:必子尚一,士孔世维,令文宗正,永思志伟。
北文堂周氏创立派行:存伯念思大,惟济显宗方,万年常镇世,国泰永安康。续立派行:英才逢景连,良士应时昌,文经聊武纬,耀祖辅朝纲,忠孝传家远,诗书衍庆长,后人资积累,历久愈荣光。
敦睦堂周氏新订派语:世兴锡本,立业爱新觉罗·敦诚,远昭祖泽,大振家声,贤能应连,忠孝余英,永聊宗谊,代会隆平。
至德堂金江周氏派行:文邦思有道,学士重才良,本化成家政,高明照国光,谦和常锡庆,敦叙自申祥,景连逢时泰,培之佑万方。
福建南安岐山衍派字辈:大士文天,廷允国必,位禄名寿,祖宗功德,孝友传家。
贵州岑巩:帮、家、有、道、贤、良、重、庆……
湖北麻城蕨淡山周氏字辈为:(周受六之后)第一至五世:受景觉友伯。五世分为老三房。其中老大房六世七坤以周易八卦命名,七世为7文字辈,八世取单字,九世以后为:思之世承重。十四世为单字,自十五世起为:志士仍先绪,祈希汝代兴。本宗延序定,振起卜天行。敦厚垂芳久,廷献自家徵。从新棉太衍,再(继续前人)【再字以上共50世,以下四字凑成句法,不算派行】。
湖北麻城新店周氏字辈为:(周受七之后)道光丁亥续谱取派二十字。自第十六世起为:楚耀均汝。森然坦锡,清林熙垸钜。法材炽在镐,深【宣统年间至民国初,新店周氏五续宗谱,与东分蕨淡山周氏公议联合宗派,从二十一世起,另取辈派。东西两分合取二十字派为:东邦传盛世,德大自功崇。源远由江右,天生忠孝同。此后,东分西分绝大多数均未按合派之字取名,西分大多数人仍沿用五行相生字样,至七续宗谱时,又取二十字备用,为:世代光先绪,传承基业雄。忠良扬国瑞,厚道继宗风。
湖北县东良周氏字辈:凯绍兴朝业,荣开万世昌;茂秀光泽道,培德照家祥。
文物遗存
姓氏名望
周姓在二十四史中单独列传的有276人,收录《中国当代名人录》中的147人。《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了周姓历代名人708位,占总名人数的1.5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九位;周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68%,排在第十位;周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12%,排在第九位。周姓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1.84%,排在第十三位。
历史名人
现当代工程院院士
鼎甲状元
当代人物
研究考证
通志》记载:“周氏,姬姓黄帝之苗裔,后稷弃之后。邰,今武功县南八里。邰之总名曰‘周’,故国号周。”《通志》又载:“唐先天中,避明皇名嫌,改为周氏。”
元和姓纂》记载:“帝喾生后稷,至太王,邑于周,周文王以国为氏。”
全国排名
2021年2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发布,周姓在2020年“百家姓”名单中排10位。
参考资料
富春江畔话周姓.央视网.2024-01-08
周氏迁移.周氏文化网.2021-11-21
周 姓.苍南县人民政府.2021-11-21
目录
概述
姓氏源流
迁徙演化
得姓始祖
人口分布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宗祠楹联
家谱文献
字辈排行
文物遗存
姓氏名望
研究考证
全国排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