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岗村,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沙溪峒中,村域面积3.878平方千米。
钱岗村三面环山,地势相对较为平坦,总体上遗存了明代独特的寨城格局,整体布局较为随意,在局部建筑群中呈现出广府典型的梳式布局。村中传统建筑大多数为明清时所建,主要有牌坊、
聂氏宗祠、门楼、更屋、书院等。其中,位于村落中部的
广裕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发展过程
钱岗村始建于宋末元初,有“未有从化,先有钱岗”之说。因
钱姓人自南雄珠玑巷迁至此地,故名钱岗村。原钱岗地域是七个小山丘,名叫七星岗,谭、陈、冼、钱
四姓人家最先在这里建屋居住。
元朝时,
陆秀夫的玄孙陆从兴举家从
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巷迁到古番禺
麻村(今
从化区太平镇钱岗村),在土名冼家边建屋居住。姓冼的人迁走后,姓陆的人迁到姓钱的地方(今格田村冼家边格田)居住,后不断“开疆拓野,子孙瓜绵绵,学道流芳”,逐渐形成了钱岗古村。
建置沿革
钱岗村明弘治二年(1489年)以前属
番禺区宁乐乡,后属从化县马村堡。民国时期从化县第十区、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从化县南区沙溪乡、第三区钱岗乡、太平区钱岗乡、太平乡、太平人民公社钱岗大队,1983年11月属太平区公所钱岗乡,1994年3月改属
从化区太平镇钱岗村,2014年1月后属从化区太平镇钱岗行政村。
历史
广州从化钱岗古村,史书中记载,从化设县在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意思是“远氓从此归化”。而钱岗村建村的历史早了200年,可谓是“未有从化,先有钱岗”。
钱岗村大部分的村民姓陆,这个人文渊源可追溯到700多年前。据记载,当时
南宋与
元朝两军在
广东省展开最后决战,结果以元军大胜、南宋灭亡而告终。那位背着南宋小皇帝在
新会区崖门投海自尽的宰相
陆秀夫,其第五代孙后来流落到了钱岗村。方圆1平方公里的钱岗古村,坐北向南,依山傍水。村内5万多平方米面积的建筑物,主要是保留下来的900多座房屋,绝大多数为
清代所建,有的尚保留着宋明的遗风。村中的巷子多又深,且迂回曲折,房舍、
聂氏宗祠、棚厅、水池等一应俱全,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广府民居的典型代表。
在村子的四周,东南西北分别有“启延门”、“震明门”、“镇华门”、“迎龙门”等4个门楼。门楼之间用围墙相连,墙外便是溪水及鱼塘,俨然是个守望相助的城堡。
根据孟春吉《恒祯房宗谱》的记载,钱岗古村最早的居民,是
南宋左丞相
陆秀夫的后裔。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今
盐城市)人,生于
端平三年(1236年)、卒于祥光二年(1279年)。他生活在只统治着
中原地区半壁疆土的南宋,中国历史上最狼狈的朝廷之一。末朝三任小皇帝不是做了亡国君,便是做了终日漂泊海上的亡命者。无力回天之际,左丞相陆秀夫只得在
崖山背负幼帝投身碧波万顷的大海。
中国历史上的大宋王朝,随着这悲情一跳而宣告灭亡。而陆家后人的劫难却只是刚刚开了个头。为了斩草除根,
元朝开始对陆氏家族展开追杀。当时
陆秀夫的第四子陆礼成正奉父之命镇守梅岭,惊闻父亲以身殉国的噩耗,悲痛不已,审时度势之后,知道大宋气数已尽,只得蛰居于民间。
为逃避元兵的追剿,陆礼成最后逃至
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巷侨居。至其第五代,玄孙陆从兴一路辗转,由南雄珠玑巷迁到古番禺宁乐乡,陆从兴见到这里山清水秀,粮余粟足,便决定迁居至此。后不断“开疆拓野,子孙瓜瓞绵绵,学道流芳”,逐渐形成了钱岗古村。
陆从兴之后传至第六代、第七代的时候,陆广平、及忠、原英、凤鸾、及善等人会众协力同心,于明同乐四年十一月(公元1406年)始建
广裕祠。钱岗古村虽然房舍建筑布局随意,但都以广裕祠为中心,就好像是藕田的“主茎”向四周蔓延,而
陆姓族人更是繁衍广阔,代代宗支繁盛,文武人才辈出,陆氏后人遍布
从化区多个镇及省内十多个市县,仅
太平镇就有近万人,在
新加坡、泰国、美国、
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后人定居繁衍。
直至今日,每逢
清明节、
重阳节时节,村中族人都会集中在
聂氏宗祠进行春秋祭祖。族中之人,无论长幼,都知道自己是
陆秀夫的第几代传人,均以
姜子牙“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为荣,均牢记着“忠孝传家”的祖训,默默将先祖的气节传承。
简介
钱岗古村落在广州从化市太平镇钱岗村,宋代开始建村,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钱岗
陆姓是“宋末三杰”名臣陆秀夫之后裔。古村内有
广裕祠,在2003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
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并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古村落群中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广裕祠与北京故宫同年修建的,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钱岗古村西更楼有一木雕封檐板,名叫“江城图”,内容反映了
清代康乾盛世时
广州市珠江北岸20余公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这件无价之宝被文物专家称为广州的“
清明上河图”。钱岗古村有四座门楼,九间书院,三座
聂氏宗祠,四座更楼。村子外有—条“护村河”。古村内的巷子多又深,且迂回曲折,房舍、祠堂、棚厅、水池等一应俱全,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广府民居的典型代表。钱岗古村居民大多姓陆,据考证,是
南宋名臣
陆秀夫之后裔。陆秀夫为南宋抗元名臣,和
文天祥、
张世杰一起被后人称为“宋末三杰”。1279年(
祥兴二年),宋军在
崖山(今
新会区南)为元军所败,他宁死不降,毅然负帝投海而亡,悲壮献身。
钱岗村在太平镇东南部。村现有人口2300人,农户447户,下辖15个经济社,2个自然联社,村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00亩。
钱岗村委距离市区27公里,离太平墟镇约7公里,地处丘陵地带,钱岗广裕祠修复工程获得了今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
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杰出项目奖,
钱岗糯米糍荔枝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村委积极带动发展集体经济,经过多年生产发展探索,形成以种植“一村一品”荔枝、
龙眼,种植水稻、花生的发展模式;发展“农家乐”旅游为辅的经济收入架构。
政治
2014年党(总)支部班子成员情况及分工
2014年村委会(联社常务理事会)组成及分工
特色
钱岗村在
广东省从化市区西南14公里。属
太平镇。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比
从化区建县还早200多年。钱氏迁此定居,故名。钱岗古村。占地面积较大,共有九百多间房屋,现有4000多人,村民大部分姓陆,少数姓沈。古村由于在宋代建成,别具韵味,又因为年代久远,所以布局较为随意,四面朝向。古巷以鹅暖石铺砌,现存的房屋绝大多数为明代所建。古村现已少人居住,巷子又多又深,迂回曲折,并且错落复杂,但并不凌乱也不拼凑,房舍、
聂氏宗祠、棚厅、水池等一应俱全,相反是错落有致的旧民居中夹杂着一两座祠堂,零星的石井,给人一种追溯感。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广府民居的典型代表。
东面门楼前有个三门牌坊,经牌坊出入古村,古村共有四个门楼:东叫启廷门,西为镇华门,南为震明门,北为迎龙门,此门最具特色,因为它的阁楼比其他的门楼高。村的外围现在仍存有残缺的旧围墙与四门楼相连。政南巷是贯穿旧村南北的中心巷,主村道外绕整个村庄。
古村周围环境幽美,东、南、西三面有池塘,池塘附近中多种果树,其中的荔枝有以
双味糯米糍为上品。荔枝成熟时节,树上“飞焰欲横飞”,环境相当优美。
钱岗古村有三宝:狮头石、
聂氏宗祠井、老榕村。狮头石是横亘在村中一条小道中的石头,传说有镇压全村风沙的作用;祠堂井是在宗祠旁的一口井,曾经是全村人的主要饮用水源;大榕村生长在村西门外,原先是村中集会的主要场所。
文化
古村传说
据说在100多年前,沙溪河水流经古村南向的震明门的时候,会形成一片宽阔的水面。由于当年沙溪河经常爆发
山洪祸扰百姓,村民在震明门右面靠近水边的岩石上立了一个“社公神坛”。逢年过节,妇女们会到神坛前上香、烧元宝蜡烛,企求“社公”保佑风调雨顺。那片水面也被称为社公潭。
传说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溪水冲击南面“社公神坛”下面的岩石,会发出“钱岗、钱岗”清脆悦耳的声音。不过在60年前,沙溪河沿岸爆发了一次特大山洪,洪水冲开了东向桥下一大片果园和良田。从此,由于河水改道,“社公潭”前很难再听到“钱岗、钱岗”的悦耳水声了。
钱岗地形的传说
钱岗古村有大小屋舍千余间,有名的村巷12条,无名的小巷无从计算。这些大大小小的巷子没有一条是笔直的,最直的也只有一二十米远。初来乍到的人会觉得这样的设计真是有点儿随意,殊不知这种随意也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传说在钱岗建村之初,村中老者(俗称“猪头公”)请地理先生来看风水。地理先生从东走到西,又从南走到北,用罗盘开了几十条线,最后确定钱岗属于
莲藕形,居屋只能随意而建,否则就住不长久。于是村民建屋就只需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有空地就随意延伸出去。
村落初具规模之后,地理先生又建议四周再建围墙,每个方向建一座门楼让村民出入,像藕田那样,让藕节自由地在田中延伸。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围墙内的地全都建满了屋,但是大家却都认为一旦离开了用青砖墙围起来的“藕田”,就像是离开“主茎”。于是村民想尽一切办法,宁可一间房从中间砌起一堵墙,多开一个门,兄弟各住半间将就着,也不愿意搬到围墙外去居住。
而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围墙开始被拆除,80年代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生产队统一规划建房地村民才开始大规模的外迁。
文昌阁的传说
钱岗古村的西南面,原来建有一座文昌阁(现已拆毁)。文昌阁坐落在“三洲潭”,传说“三洲潭”曾经是沙溪河道,后来河道改了,才留下这么一条烂河滩。滩中有个水潭,深不见底,潭底住着一条
蛟龙,每年夏天蛟龙都会跑出来作祟,河水泛滥,淹没农田,冲毁房屋,搅扰得村民不得安生。后来,村中族老请教一位高明的“地理先生”如何才能锁住蛟龙。先生查看了地形之后,指点族老先把深潭填平,然后在上面建一座塔,这样既可以把蛟龙镇住,又可以截住“血脉”,使其聚于钱岗,可使全村兴旺发达。
于是族老发动全族人捐资建塔,取名为文昌阁。不久,村民开始在文昌阁北面建市场做生意,逐步形成“文阁墟”,“文阁墟”在抗日战争前后达到最兴旺,中间建起两排村坊让邻近的村民摆卖东西,每逢赶墟的日子,前来凑热闹的人多达一两千人。
文物古迹
广裕祠为宋代末代
丞相陆秀夫的后人所建造,虽然表面是祭祀陆秀夫的玄孙陆广裕,主要是为了祭祀宋代末代宰相陆秀夫。
聂氏宗祠始建于明代
永乐四年(1406年),之后曾经经历过六次大修,分别是在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崇祯十二年(1639年)、
清代康熙六年(1667年)、
爱新觉罗·颙琰十二年(1807年)、民国四年(1915年)以及2003年。每次修整都有详尽的日期记录,这在岭南建筑中十分罕见,对研究明、清建筑的特色更是十分有帮助,被誉为“明清建筑的活标本”,曾获2003年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是公认的“岭南地区古建筑的年代标尺”。
2002年7月17日,
广裕祠被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广裕祠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Ⅲ-385)。
明《重建广裕祠碑记》
《重修广裕祠碑记》嵌于广裕祠中堂东侧后墙内,其立碑年代是明代
崇祯十二年(1639)季夏吉日。该碑为青石质,碑文正书,共18行,分“正文”和“义举捐金名单”两大部分,对当时重修的情况做了记录,“正文”8行,撰者占1行,其内容如下(以/为每行结束的标志,部分字迹模糊不清的字用□代替):
余闻两仪祖于太极,地脉祖于昆仑,以暨禽鱼动植,胥有根有源,而况于人乎。故祖庙之修,以隆水木也,其来旧矣。/兹有陆家之祠,实轫于宣庙。时奕奕堂寝,夙称杰构。迩来宗耆陆拙,吾朕哀敬,所清门日,平充元奕,昌永生拜,传仕/魁辈,以其不协堪舆家术,门庑叠架,阴晦居多,数更拓而轩豁之,集其族类,上至昆友,下逮夷仍,各捐己囊中金以/从事焉,鸠工汇材,必其事而后即安,问记于一欲,勒诸贞,以垂于不云。说者谓其努力猎名,不免丹怡丹楹刻/之侈。予谓人本于祖,祖栖于祠,恒情贪,耽耽蝇营,握祠算者,动差池其笔舌而干没之,谁肯稍解杖头,以供/祠宇之营缮哉,能仗义修,足亦时流中之皎皎也。回缄□□啬者,不相去星渊乎。斯役也,自经始以迄落成,宜/莱甫再更而告竣,驰道爽,仰见天日,建造轩翔,黝孔焕,以安先灵,莫最焉。虽然,予更有以祝之,使构成而/后,皆藻心□行,以保世亢宗,慎无陨越,以昭祖庙,予则斯记为弥光矣。予□何知,业承嘱,敢不见缕其颠末,以□将来。/十世孙生陆徵臣顿首并撰。/
清《重修围墙棚厅碑记》石碑
《重修围墙棚厅碑记》石碑嵌于钱岗村东向启延门旁的更楼内左后墙,立于
清代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年),记述粤通乡(钱岗)围墙之始设及重修,围墙始建于明代
天启五年(1625年),以作防御盗贼和风水筑护之用。清代道光四年(1824年)重修,竣工后刻石为碑。石碑高0.76米,宽0.46米,上刻文字为楷体阴刻,共6竖列。内容除记述围墙棚厅修建之原因、作用及重修等历史沿革外,更列捐款者姓名和捐金数目于后。在众多捐款者中,以
陆姓人最多,次为
锺姓、
沈姓,再次为
叶姓、
梁姓等。原文如下(以/为每行结束的标志,部分字迹模糊不清的字用□代替):
粤通乡围墙之设,始自大明天启皇乙丑岁。建筑固所以防盗寇,亦用以作风水。迄至于今,向内围墙渐皆颓。但乐勿忘危,虽云两朝太平数百余年,而思患预防之念,何可一日不□诸怀。然□者泥墙阔厚,余地狭窄。众议闸楼至棚厅之围墙用砖砌复,广其余地以壮一向之观瞻。由是众皆踊跃乐捐。/夫卜吉始自甲申
上元而工竣成甲申仲夏,此岂非土神之默助者乎。□□石数行,用垂诸后鉴。/
爱新觉罗·旻宁五年岁次乙酉四月吉日立。/
江城图
钱岗村西更楼原有一块木质封檐板,长860厘米,宽28厘米,厚3.5厘米,现存于广州博物馆。以
浮雕刻出山峰、河流、树木、亭台、楼、、桥、塔、城墙、码头、船、舫、街道、铺号、炮台、水闸、人物、动物等,亦使用镂雕的方法表现阑干式建筑、画舫等。建筑物窗上的格、雕花、小艇舱上竹编垂帘、女儿墙栏杆上的竹节、人物五官、衣服的皱褶尽显。据说是唯一一块用木刻形式反映
珠江北岸繁华景象的檐板,被文物专家称为
广州市版的《
清明上河图》。
仁敬沈公祠面宽3间13.15米,进深2间19.10米,建筑面积251.16平方米,坐北向南,悬山顶,砖、木、石结构。正门开在天井庑廊西侧,石门框上嵌石刻阴文额“仁敬沈公祠”,落款为:“
宣统三年岁次辛亥(1911年)仲冬重修”。第二进脊上刻“时
清代雍正五年岁次丁末(1727年)季春甲子毅旦重建”。
非遗项目
太平镇钱岗古村洪圣庙建于明初,当地自古以来称之为高庙,一是认为洪圣为民除害法力超凡,二是因为该庙深踞钱岗山谷,依山而建,层级叠起,居高临下。
从化钱岗高庙海神广利大王诞,每逢农历二月十三日举行,当地人称为“大王诞”,从化大平地区保留了此活动,也是当地最隆重的庙会祭祀活动。为了迎接庙会,村民们会在二月初一起开始筹建大王诞活动,提前通知亲朋好友。到了庙会当天,有包括醒狮,燃放鞭炮,走街穿巷游行等各种庆祝活动,到了晚上亲朋好友一起聚餐。晚上八点时,高庙就会有烟花炮会。2010年1月,该民俗列入
从化区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特产美食
钱岗糯米糍荔枝是从化首个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的农产品。出产于钱岗村,果大、核细、肉滑、汁多、浓甜,曾于2002年度获
广州市市名优农产品称号,2005年被评为从化市首批”一村一品”。
钟灵秀岭南居
钱岗村从东到西约有1300米,从南到北约1000米,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一条蜿蜒流淌的小河环绕在古村落的四周,是钱岗村的“护村河”,一旦发生火灾还可以就地取水灭火,一举两得。村内有4座分为四向的门楼。每个门楼附近又有一座更楼。四个门楼分别是东门“启延门”、南门“震明门”、西门“镇华门”、北门“迎龙门”。每个门楼都有坚固的大门,每晚定时关闭。门楼之间用古老的青砖围墙连接起来,它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村落,同时也营造出一个守望相助的城堡。
古村的东门口有一座挺立的青砖牌坊,名为“灵秀坊”,约6米高,阳光洒落在牌坊的瓦面上,从远处细细打量,灵秀之气扑面而来。穿过灵秀坊,走过几间明砖古屋,村子的公共场所东门更楼出现在眼前。
东门更楼里如今空无一物,仅有残香习习。当年,每当夜深人静时分,子时报更声便由更楼守夜的男丁送出,遇到外村偷袭,更楼里值班的更夫就敲响警钟,通知全村人立刻进入戒备,更楼也不总是报警——在平时,村里不论谁家添了男丁,大多会在更楼前的平地
摆酒席,宴请全村老小。
穿过更楼,沿石道前行,会看到许多形形色色的古老民舍。全村散布着800多年来先后修建的各式民居千余间,现在除了有七八户之外——那都是一些或者顽固、或者孤单的老人家,他们离不开古村——其他都已是人去楼空。这些已经“没法住人”的古老房子,它们的外表却还在持续地散发着一种迷人的美,那是一种只有在久远的时间里才能酝酿出来的醇厚味道。
钱岗古村的建筑特色体现了安全防卫功能,它是一个防御式的堡垒。村外有围墙(古围墙已经损得差不多了),东南西北各有一门,四个方向各有一更楼。更令人稀奇的是村内的小巷纵横交错,犹如迷宫,没有人带路很难走出来。历史悠久的钱岗古村现在基本可算是弃村了,村内只有几户老人家,其它村民大多迁往新村了。到处都是断垣残壁,杂草丛生,漫步其中,倒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感觉。
令陆氏后人自豪的不仅仅是古村的历史悠久,而人文渊源更是令他们骄傲不已。
广裕祠,
从化区人大多知道,全称
陆姓广裕宗祠。这里供奉着两位载入汗青的陆氏名人
陆贾和
陆秀夫。大门上的“诗书开越,忠孝传家”道出了这两位名人的历史,也为后来订立了行为的规范。
汉代著名辨士陆贾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
秦朝遗臣南越王
赵佗归顺汉室,避免了兵戈讨伐,岭南得以归化。而更令人感慨的是陆秀夫的故事。大家都应该记得宋代
文天祥在
潮阳区被元军俘获不肯投降,在被押至
崖山(今新会)前线经过珠江口伶仃洋时,写的那道千古绝唱《过伶仃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首诗至今令人感慨。与此同时,元军也将不屈服的宋军全部围困在崖山的海上,在战斗的最后一刻,负责守护皇帝的
丞相陆秀夫看到大势已去,不愿投降成为亡国奴,毅然先将自己的妻儿驱赶
下海,然后背着9岁的小皇帝投海殉国,此战战死和投海的宋军及家属共10万人。。。。。。宋军最后的少数残部,漂流至
阳江市的
海陵岛,遇到台风,全军覆没。后人把
中建岛改为了海陵岛,也就是海上的陵墓。海陵岛,也就是现在的闸坡。
广裕祠同时又是“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遗址上刻有六个朝代的确切重装时间,可谓“一祠融六朝”,这种确切的时间记载,为该
聂氏宗祠所久留下来的建筑风格作出了明确的断代,是岭南建筑历史的一把标尺。
而祠内红砂岩的柱基石,在岭南一带也是比较少见的。
村里西向更楼檐上悬挂了几百年的木雕檐板“江城图”更是无价之宝,据说是一块用木刻形式反映
珠江北岸繁华景象的檐板,被文物专家称为广州版的《
清明上河图》。当然,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它的仿制品了,那么珍贵的文物已经被博物馆收藏了。
婚姻习俗
清代至民国时期,
从化区人结婚传统风俗是由父母做主,媒人说合,一般有议婚、纳彩、纳吉、过礼、请期、迎亲共6个步骤,简称“六礼”:①议婚。由媒人根据男女双方择偶条件相近,持男女双方的“庚帖”(即生辰八字)交换议亲,当地入称为“合年生”。经议定没有“相冲相克”,双方父母同意订亲。②纳彩。媒人代表女家到男家细议“身价银”,身价银以迎娶时女子的岁数为计算标准。一般一岁折50公斤稻谷,也有以
银元计算。③纳吉。身价银议定后,男家担酒到女家,或相约在圩镇见面,作为两
亲家的见面礼,之后女家到男家探访,实际是探查对方家境。④过礼(又称“小聘”、“纳征”)。定婚后,男方先付一部分女子的身价银,剩余部分则在迎娶之年付清。⑤请期(也叫“送日子”)。一般在迎娶前一个月或数日前举行。南方择定迎娶日期后,担送酒、肉等礼物,前往通知女家。⑥迎亲。女子如在15岁以下(俗称童养媳)到男家的,称为“小娶”。小娶没有复杂的迎亲仪式,一般是择好日子,由男家派人送些酒肉到女家后,将女子接回。女子16岁后娶回男家,称为“大娶”。大娶时婚礼隆重,一般分三天进行。
从化女子婚前3-5日开设“太平铺”(准新娘与女伴娘同睡一房),与同村众姐妹(女伴)“造歌”(俗称“哭爹娘”)。准新娘主哭(唱),众姐妹一起伴和,称作“答声”。造歌内容多为诉说不愿离开父母、不愿离开朝夕相处的姐妹,“斥责”男家“强抢”等;答声多是晓以孝敬翁姑、夫妻恩爱之类。但也有女子向爹娘哭要嫁妆或借机一吐多年积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姻习俗大多已从简,童养媳、
平妻、纳妾等已废除,但饮宴、纳礼金习俗尚盛行。
旅游
景点
洪圣高庙始建于明初,原称“灵孚庙”,分别于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万历三十四(1606年)、
崇祯十四年(1641年)、
清代光绪四年(1878年)重建。日军侵华时,庙沦为日伪军联防大队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村民利用庙的左右座开办沙溪第一中心小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庙被拆毁。1995年,沙溪洞的钱岗、颜村、影田村民群众自发募捐资金,在灵孚庙的原址重新建庙,供奉多个洪圣、
华佗、
十八罗汉、观音、
刘仙姑等。庙门口有两间小屋,分别供奉两尊神像:两个将军牵着两匹高头大马,乡人称为“马头军”。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洪圣大王诞辰,村民备办祭品,敲锣打鼓参拜神灵,晚上各村大排筵席,入夜时在庙燃放烟花。
文阁墟
文阁墟位于村西南,此地原建有一座六面的文昌阁,故称“文阁”。每逢“四九”日,方圆百里民众都来这里“赶墟”。文阁墟呈长方形,东西面为两条长街,临街一律店铺。两街空地中央还有一圈村坊,为走墟者的临时摆卖点。店铺深二三十米,前店后居;两层建筑,下砖上木。一层的骑楼之上就是木阁楼,临街一面都是雕刻花鸟鱼虫的木趟窗。现残存一二十座这样的店铺,铺头依稀能辨“昌记”“合栈”等字号。
旅游信息
钱岗古村有四座门楼。东向叫“启延门”,南向叫“震明门”,西向叫“镇华门”,北向叫“迎龙门”。门楼之间用古老的青砖围墙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村落。以前古村东南西北各门前都有一棵大榕树,但由于历史变迁,现在只剩下镇华门旁的这棵古榕树了,至今已有300多岁。现在村里的老人,依然保持了古老的传统,闲时聚集到大榕树下,琴棋书画,传播新闻,议论村中大事,古榕树见证了古村落的沧桑历史。
村路都是用山崖石、田园石、沙溪河石等不规则的石头有序砌成的,不用水泥,不用
生石灰,就靠巧手把街巷铺成梅花状,既简朴又美观。每到雨天,街巷上的石头光滑鉴人。村里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就是广裕祠,是
南宋陆氏族人的宗祠,与北京故宫同年修建的,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西向更楼封檐口有一幅
清代的木雕刻画《珠江江城图》,清晰的刻画了清代珠江岸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清代中前期广州都市和珠江河上的繁荣景象,有“
广州市清明上河图”的美称。
社会
建筑布局特点
钱岗村建筑特点:池塘和外墙环环相卫,四设的更屋日夜守望,阡陌交错路路断头,村庄布处处隐藏机关的防御体系。
东门,灵秀牌坊。迟暮美人般守望在村口。她已衰颓,容颜憔悴。可她傲然,你由此可以想见她曾经出水芙蓉般的光鲜与灵秀。牌楼四柱三门,主体由青砖砌成。顶层四角翘起
燕尾,顶部铺瓦,宝珠顶,墙头灰塑三重红底白色莲花托。水塘的倒映和门楣上猩红的楹联,为古老的村口景象提起了几分精神。
灵秀牌坊仅是村东的门楼。在钱岗的南、西、北向,还分别有“震明门”、“镇华门”、“迎龙门”等3个门楼。相应,村子每个方位的门楼以内都匹配有更屋(看更用的房子)。与四个门楼相连的是残破的围墙。围墙之外,村子东、南、西三面环围着池塘和浓密的果林。至今仍能完整地看到钱岗村外廓分明的方位和严谨的格局。可以推想,建村的当初村子就有了完整的规划。
不过这种分明和严谨,在进村之后很快就遁形了。村子不是方位和通路分明的广府梳式布局,整个钱岗古村的布局是较为随意的四面朝向。与惯用
麻石铺路的广府民居不同,钱岗村中阡陌无一例外由
鹅卵石铺就,村民说,石头由祖上们就近在河中取材。卵石路四通八达,可却很难找到方向的主干道,走到哪,都岔道重重,而且每每会遭遇断头路。“有多少房舍,就有多少条路”的传闻,看来真是钱岗的写照。若不是近年村民们在各个关键点处标示出“参观路线”,观者多会在断头路上茫然无措。
迷宫般的村道,它们看似错综复杂,其实不凌乱也不拼凑,我相信它定然内有乾坤,否则,那些村童怎么可以在村中肆意地奔走和嬉戏?显然,村道的无章可循是专门迷惑外来人的。村中惟一有方向的中心巷,是贯穿南北的政南巷。而钱岗村的主村道则不开入村内,始终外绕着整个村庄。
在珠江三角洲一带,钱岗村的风貌别样卓异。典型的岭南建筑用材(如
麻石)和建筑形式(如耳)在钱岗村甚为鲜见。尽管已经很难在钱岗村内看到一座完完整整的房舍,可仍能很强烈地从残垣破瓦、斜梁塌垛中找到残留的北方民居气质。钱岗,像剪贴画般不合地缘地拼贴在了岭南乡间。
村落格局
选址理念
钱岗村位于从化
太平镇三面环山的沙溪峒中,设村于山脉的南麓。沙溪峒自东北蜿蜒而至,龙脉绵长。山北高起的溪松围山成为全村落的靠山,村落的东南、西北方向夹山如龙,左右拱卫;沙溪河流经传统村落之南,呈蜿蜒环抱之势,犹如玉带缠腰。由于村落基本位于沙溪峒怀抱之中,只有西南开敞,因此形成了靠山面水、聚敛地气的风水格局。
空间布局
钱岗村传统建筑绝大多数为明清时所建,因此古村在总体上遗存了明代独特的寨城格局。村中传统建筑朝向四面,整体布局较为随意。村中巷道迂回曲折、藕式纵横交错,如迷宫般错综复杂,让人难以辨向。在局部建筑群中,也有呈现广府典型的梳式布局。
村落中,巷道基本保存明初的历史风貌和形态,四面各有出口,设门楼更屋等。以一条主巷贯穿古村南北,中间偏北有分界巷,其北称北巷,以南称南巷。整体采用梳式布局,以东北部巷道最为明显,其余略为曲折。
传统建筑主要有牌坊、
聂氏宗祠、门楼、更屋、书院等。其中,牌坊为位于村中东北角的灵秀坊;祠堂有广裕祠、沈氏公祠、兆文祠、谭氏公祠等,位于村中各建筑组团的中心位置;门楼有村东“启延门”、村西“镇华门”、村南“震明门”和村北“迎龙门”;四座更屋主要位于村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书院主要集中于村南面,有兰集堂、明进书院、敬所书院等。此外,各姓氏祖屋、民居和商铺等散布与村内各处,共同形成了钱岗村的自由布局形态。
建村智慧
防御体系
钱岗村最外围四周开挖水塘形成护村河,一旦发生火灾可以就地取水灭火。村落东南西北分别设有“启延门”“震明门”“镇华门”和“迎龙门”四座门楼。门楼分为上下两层,以木梯相连,方便上下,上层如阁楼,在门墙上建有瞭望孔,通过瞭望孔可以观察村子四周的情况。西门镇华门的两边门墙下面开凿有两处孔眼,内宽外窄。抗日战争时期,这两处孔眼作为
机关枪孔,左右交叉火力,封锁进村的道路,以抗击日军的进攻。南门震明门由“二重门”构成,第一重是由十几根粗重结实的枕木组成的“趟栊门”,第二重是重是厚实的硬木双扇门,如果外敌想要强行入村,必须先把“趟栊门”上的枕木锯断,方能再撞击大门,这种大门设置是门楼入口的双重保险。门楼不远还设有更楼,门楼之间用墙体相连,形成护村围墙。
人口民族
钱岗村村民为
汉族,主要姓氏有陆、沈、叶等。截至2015年末,有户籍人口4780人。其中,男性2440人,女性2340人。实际在村人口约4000人。祖籍该村的
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116人。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使用
粤语从化区太平沙溪话。
经济
钱岗村的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荔枝、
龙眼。据2020年7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7500元。
交通
行车路线
A、深圳市区--
广州—深圳高速公路(广州方向)--火村站出口--北二环高速--太和站出口--
钟落潭镇方向--105国道(从化方向)--太和收费站--
太平镇十字路--右转直行,沿途有广裕祠指示牌--钱岗古村东门。
B、从广州广园车站乘搭班车至太平镇车站(10元/人),再打的或搭摩托车2-3元即到。
美食
沿途有很多
农家菜馆,特色
烧鸡、
烧排骨、从化五道菜等特色农家菜味道都不错。
获得荣誉
2000年12月13日,钱岗村被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内部控制历史文化保护区。
2014年11月17日,钱岗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
国家旅游局公布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