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营土司城垣现存东门西门各一座,用巨石砌成的寨墙长约千米,随山势盘旋蜿蜒,沿一条石块铺成的土司古道进寨。寨内,栉比鳞次的民居、圆门、吊脚楼、雕花门窗等,安静而厚重地散发着古堡要寨的浓郁风情。周边在关索岭的西南边,有两个回、汉杂居的村子与关索岭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是
易隆村,另一个是塘子村。易隆,是由
彝语“夷笼”语化而来的地名。此地与武侯“平蛮会盟处”相距3公里,是
滇国通往京城必经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又是木密守御所的指挥所,地理位置十分独特。我们从现存的易隆古城遗址上的断垣残壁及其范围,可以推测当时的易隆古城极具规模,并为古城规模的壮观而感慨不已。
关索镇守这一带时,凡是关隘、险要之处,皆开凿通畅,使当地人行走方便,时人立庙以崇报典,至今思之。从关索岭上蜿蜒而下的古驿道经过这里,一对对马帮驮着千年的历史在行省与京城之间来回,周而复始,使其成功地扮演了古代高速公路的重要角色;1936年4月,贺龙、肖克、关向应率领的
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路经此地后,从丽江石鼓渡过
金沙江,北上与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会合投入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320国道穿
易隆村而过,来来往往的车辆追寻忙碌的真相,搅动了易隆人平静的日子;昆曲高速公路从易隆村擦肩而过,缩短了易隆人上省城
昆明市的距离,易隆人追赶文明的心事不再拥挤。如今的易隆居住着回、汉两种民族210户912人,其中
回族95户406人,该村由于回、汉两族人民世代友好相处,团结和睦,经济发展,共同走向富裕之路,被昆明市命名为“市级文明村”。然而,不能不让人产生疑虑的是,何以有着悠久历史的由滇入京要冲,而且至今仍然不失为交通要道的易隆,怎么会一直没有按照人们的推测发展壮大起来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易隆地名的由来,或许会得到某种启示。易隆,既然是由
彝语“夷笼”演化而来,想必当时该村居住的当是
彝族,而我们今天的
易隆村村民是回、汉两族人,期间必有沧海桑田的巨变。查《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地名志》得知,“汉五朝巴蜀兵入滇后,木密村传说迁往寻甸雨布村”,易隆古时为木密部落之地,称“木密村”。由此可见,易隆的先民应当是彝族人,而回、汉两族人只不过是彝族人迁走后从别的地方迁来的村民。滇东北
回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的
元朝,
孛儿只斤·忽必烈率军平定
大理白族自治州后,攻占
昆明市,在
云南省实行军事统管并建立行省,设置郡县,随军进入昆明的回回军人、工匠、贵族在进行镇守、屯田、或经营商业、手工业的过程中,慢慢定居下来,形成昆明早期回族村落的雏形。元代统治者在云南寻甸开设了“易隆驿”连接川、滇两省,使两省商贸往来日趋频繁,为当地回族人口的增多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易隆村的回族再早也不过就是700多年的历史,与1700多年前的武侯南征到易隆这一史实相比,迟了近千年。而
易隆村至今的
汉族人口506人与其悠久的历史相比,似乎更显得不可思议。其实,也不难理解,滇西
回族杜文秀起义建立
大理白族自治州政权时,估计当时
云南省全省的回族人口80万左右,后来经过了150年的发展,至今云南回族人口不足70万人。历史的风云,变幻莫测,人类的繁衍与变迁有着太多的苦难,而今天所能看到的只不过是离我们相对较近的事实而已。回族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经历了数不清的艰辛与磨难,饱尝了诸多难以言说的痛苦和心酸,就易隆村而言,至今能有400多名回族人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建有自己的一所清真寺,可以如愿以偿地完成斋拜,这不能不说是在易隆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足以让人感到欣慰的事了。在关索岭的西南面10公里的地方还有一个回、汉两族杂居的村庄,叫做塘子村。“塘子”这个地名听起来有点土气,但却有着许多美丽的故事和动人的传说。塘子村就是因为该村有天然热水数塘而得名的。明《嘉靖寻甸府志》记载:“南谷温泉在府南四十里,有温泉,俗传浴之可以去疾。”现在的塘子温泉就是古时所称的南谷温泉,乃寻甸八景之一。至今还完整地保存下来两个出水点,水温达
摄氏度70度,能把
鸡蛋煮熟,原来误传为硫磺泉,其实是碳酸泉,但不管是什么泉,远近村民皆来洗浴,而且因其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给该村带来了无限商机。“塘子”一词的含义也随之扩展,它有三层意思,除了
塘子自然村以外,也指塘子村民委员会,还指
塘子镇。相传,诸葛武侯驻兵关索岭时探知南谷温泉之妙,而且周围景色优美,风光宜人,便心向往之。一天,他带领随从兵将前往洗浴。行至牛栏江边,正在寻找方便的渡口过江,突然发现东边的
关索岭上烽烟升起,直冲云霄,知道必有紧急军情,立即回马返程。后人为了纪念武侯到过此地,在江上建起了一座
石拱桥,起名为“回马渡”。其实,这个传说不仅仅只是为了“纪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回马渡”寄托着塘子人民对为官者尽职尽责而不贪玩享乐的美好形象的景仰和期盼。牛栏江,位于塘子村东边,其实不是江,只不过是寻甸较大的一条河罢了。相传在此河下游江口处有一大石形状像牛而得名。
牛栏江镇属于
金沙江水系,发源于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境内的羊街大平滩村,流经
嵩明县后又返回寻甸境内,紧挨着塘子村由南向北缓缓流去。
牛栏江的江水灌溉着塘子村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塘子人,牛栏江的涛声唤醒塘子人生存的活力,他们拿起锄头和镰刀从远古走来,祖祖辈辈传承着生存的渴求。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下希望,收获硕果,把命运和这片热土捆在了一起。直到上世纪60年代,
沪昆高速铁路通车,塘子人切身感受到现代化气息的日新月异。火车像一个庞然大物一样地拉长启迪从牛栏江边呼啸而过,牵引着塘子人走出小天地走向大世界的梦想。从那时起,塘子人不再把自己的希望仅仅局限于插秧、种地、赶马、犁田,他们的心中燃烧着“出门在外,闯他一闯”的渴望。火车,成了他们挖掘生命源泉的动力并融入他们快乐的成长,也至于塘子村的姑娘出嫁到外村时因为突然听不到火车的汽笛而睡不着觉。为此,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叫做《塘子村的姑娘》,表达的就是这种感受。《塘子村的姑娘》怕做新娘昨日嫁到邻村今日一脸茫然她们降生时的第一声啼哭与火车穿过村庄的那一声汽笛碰撞成为生命中的呢喃二十几年如一日伴她们进入梦乡却是带不走的嫁妆人生最灿烂的夜晚被一种习惯冲淡洞房花烛的温馨一时半刻难以补偿今日的塘子村,已发展到700多户2800余人,其中,
回族超过了2000人,主要姓氏为余、白两姓。历史上,该村南景屏山脚下有一座清真寺建于明朝初期,至
正德年间,因教事兴盛不够容纳而迁至村北离塘子温泉100米的地方另行建盖,规模较大,有朝真殿、叫拜楼、授经堂以及其他附属用房40余间,工艺结构精巧无比,整体形象富丽堂皇,居
滇东北各寺之首。 1917年冬,土匪进村抢掠时被
纵火烧毁。后来重新建盖,规模就小得多了,但礼拜的人一直络绎不绝。该清真寺向来管理有方,教胞们能把国家的安危与自己的修行较好地结合起来,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踊跃捐资捐物,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塘子清真寺的大殿上悬挂着三块珍贵的匾额,题写时间都是“民国三十年
元旦”,即公园1941年,属于抗日战争中期。一块是
白崇禧题写的“兴教建国”;一块是云南
中将马聪题写的“唯一唯精”,还有一块是云南陆军
少将马德明题写的“万殊归一”。只可惜白崇禧题写的那一块已经遗失,现在悬挂的这一块是复制品。三位
中国国民党的
回族将军同时为同一座清真寺题字,使塘子清真寺有着不平凡的历史,虽然他们不是亲自到该寺题写,但能够获此殊荣也是不同凡响的。对于抗战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清真寺,为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并使之发扬光大,白崇禧将军亲笔题字赠送,可见,意义非同小可。在清真寺的大门上镌刻着一副对联,字迹尚可清晰,字体楷书中融入隶书的意味,形式对仗工整,内容巧妙融入爱国、爱教的古兰精神,堪称经典,“清洁爱众可兰真意,合群抗敌古教精神”。塘子清真寺之所以能够获得与其他清真寺不同的历史评价,这副对联便是最好的诠释。今日的塘子村,已发展到700多户2800余人,其中
回族超过了2000人。该村南有一座清真寺建于明朝初期,被土匪进村抢掠时
纵火烧毁。后来另外选址在村北离塘子温泉100米的地方重新建盖,礼拜的人一直络绎不绝。塘子回民爱教爱国,勇于抗争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抗战时期,而且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清朝咸、同年间,回族农民因不堪忍受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残酷压榨,各地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起义,迤东将军马广率领义军到达塘子村南4公里处,叫做“跑马射箭”的山上,在塘子村回民的帮助下,利用这里的特殊地形设下埋伏,杀死清军近千人,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百余年来,时值夏秋之夜,此地常出现闪闪磷火,火光飘忽流动,加之夜鸟哀鸣,其声悚然,行人单独不敢路过此地。虽然这场小小的战斗取得了胜利,但故事的背后却隐藏着
回族人民在清王朝残酷统治下历尽磨难的命运。值得庆幸的是,塘子回族人民总算挺过来了,并带着所有的欢乐和痛苦一路走到今天。今天,塘子村民成功地引进了兰花种植产业,
蝴蝶兰属的绽放使村民的生活充满浓郁的芬芳。他们还引进了回族企业家张世光创办的民营企业丹彤集团,在当年的“回马渡”桥头西投资2.6亿元精心打造了一个“
星河温泉小镇”精品度假村,让南来北往的游客前来分享南谷温泉的澄澈与热忱。这里有五星级的“国际饭店”,有博论坛式的会所,有“汤天下”的洗浴中心,有800米小镇步行街,有高尔夫练习场,有各种档次、风格迥异的花园别墅,有
伊斯兰教风味的餐饮满足你清真的需求,有牛栏江的涛声为你的休闲伴奏,有关索岭的传说为文化的底蕴做铺垫,小镇将熔炼出“养生、保健、休闲”为一体的
温泉文化精髓,缔造出“天堂温泉”的概念,把塘子村民的生活一并带入又一个新的起点。高原的清风吹散了许多的故事,却留下关索岭一个又一个的传说,生活在关索岭脚下的易隆村和塘子村回、汉各族人民乘着时代的东风阔步前进,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正在用汗水谱写着一个又一个新的传说。相关报道关索岭纪行初秋的一天,我们从
黄果树瀑布沿着320国道西行4公里,便到达关岭
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断桥镇龙爪树村,由龙爪树村迤逦西北行,经苗族寨子
烂坝村,渐下至
坝陵河谷底,到达古坝陵桥。古坝陵桥即
徐霞客所说的关岭桥,离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关索镇八里,又名八里桥,是滇黔古道的必由之路。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修桥时曾得明未农民
起义军张献忠部
孙可望所建“兴朝”的铜钱十数枚,说明
坝陵桥至迟建于明代。原桥东西各有一黄巨树,盘根错节,径有数围,矫若
虬龙,枝叶覆于桥上,即为古永宁州八景之一——骑桥双树。清人有晓行坝陵桥诗:“野店茅檐接岸低,桥头古树护新堤。鸡声晓唱关前月,好照征人过岭西”。又有诗:“风雨经年古树横,白云深处晓钟鸣。行人坐听桥头水,隔岸春涛送远行”。行人在此养精蓄锐,以攀
关索岭。拂晓,鸡鸣野店,涛催月落,由白云深处的双泉寺传来钟声悠悠,当别有一番景致。古坝陵桥有4孔,今仅存东西2孔,过河必须徒涉,千年古树早已不存。河面宽约50米,水流湍急。置身古桥头,望两岸青山壁立,碍月限月,山峰剑戟嵯峨,与天公比高,古道崎岖如羊肠,悬予头顶,那种感受当与古时有所不同。过坝陵桥即开始登山。山路险峻,石磴宽约2米,大致保存完好。古道曲折,计经十六盘,抵半山腰之双泉寺,即
徐霞客所说之观音阁旧址。但听水声潺潺,一道清泉泻出于寺右树丛岩隙之间,由寺前小桥流向山下,这就是有名的
马跑泉。据传,三国时期,
关羽之子关索南征过此,人困乏,焦渴已极,
关索的马用蹄刨出清泉,故称马跑(刨的谐音)。关索说,马尚能刨出水来,人难道不如马吗,于是用刀靶掘石,清泉亦出,称为刀靶泉,合称双泉。徐霞客记载,距马跑泉水数步有哑泉。他曾勺马跑泉饮之,甘洌异常,评价仅次予无锡惠泉,而哑泉水苦不能饮。今仅存马跑泉。试想,行人自坝陵桥经十六盘而上,或从关岭上,经二十七盘而下,早汗流浃背,烦渴交并,得此甘泉清水,真如获甘露。该泉经现代分析表明,属
碳酸氢钙镁型,是软水,所含游离二氧化碳和
硅酸在贵州西部各泉中是比较高的,属比较优质的饮用水,还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检出。古人早就把
马跑泉列入永宁八景,称为“半岭琼浆”,当不足为奇。清雍正4年(1726)云贵总督
西林觉罗·鄂尔泰曾有《马跑泉》诗咏道:“岭开传汉代,树老自何年?寺出层云外,泉流古佛前。花落拂涧水,飞鸟破溪烟,独坐幽篁里,悠然憩众缘”。可见,在
清代中朝,这里还是碧树郁,翠竹婆,百花竟开,千鸟争飞的地方。今森林已被破坏,
双泉寺也已颓败。由小桥八寺,从山门,教堂遗址,仍可想见当时崇殿杰阁,僧舍俨然的规制。坐于寺前,只见晒甲山红崖千仞,
坝陵河白水一线,一碧如洗的天幕上白云悠悠,在远山背后吞吐,令人心旷神怡。由双泉寺上二十七盘,穿过石块垒成的二道城门,即抵关关口。有城门一座,城门上原为单檐飞角的庙堂,外护石栏,石柱,
透雕云龙图案。门额上门,有九龙盘绕的大匾一方,
康熙帝曾题有“
盘江铁桥”四个大字(已失正征集之中),故当地人称为“御书楼”。在关口两侧,山峰奇险,插入云天。关索曾派兵驻守,在
清代亦是军事要隘。清女诗人
蔡琬曾有诗咏道:“峰静楼戌狐上屋,风暄古木鹤惊群,横盘石磴危通马,深锁雄关冷护云”。可以想见,清初这一雄关森严壁垒的情景。楼门有
关林一座,现在断碣残碑犹存,石础雕栏横斜,急待修复。关岭即关索岭,北自郎岱、南抵关岭断桥河边,绵旦50余公里。它悬崖削壁,宛如长城,耸立于
坝陵河西岸,高居于群峰之上,遂成古永宁州八景之一——“关岭接天”,它是古时往西南边陲的必由之路。
关索岭主峰之一的太子阁下,是滇黔古道的关口,即为关关口。相传关索为
关羽之子,随蜀
丞相诸葛亮平南中战争,开辟蛮道于此。关羽后封帝,故关索亦为太子,太子阁即为关索享祀之处,今已废。有诗咏道:群山环列尽巍峨,蹑足登临转处多。直上青霄初纵日,撑天峻岭插。站在关关口东望,坝陵河谷,晒甲山,鸡公背一览无余,山麓村寨历历可数。西望,关索镇横卧脚下。更远处,一山高过一山,
云贵高原的层峦叠嶂,遥接天际,苍山如海,如激浪扶摇而上,令人仰天长啸,发抒激烈壮怀。看古今那天我早早就到了
关索岭。登高而望,晨雾依然浮在
坝陵河的上空,盛称世界一流的
坝陵河大桥在空中若隐若现,晃如入仙境一般。我轻手轻脚走进了刚刚苏醒的古驿道,生怕我的“放肆”会打扰了这份古老的宁静。三国在哪里啊?在《
三国演义》、《
三国志》或在说书艺人惊堂的醒木下,在闲敲旗子的老者手中,更在无数少年向往金戈铁马的梦里。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故事,千年流传。据说,三国时
关羽之子关索随
诸葛亮平南中战争孟获曾屯兵于此,“恩信孚兹士,世祀之”,关索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对待老百姓也很好,于是大家为了纪念关索,就把关索征战的一带称为关索岭,后人称关岭。这里有与那段史实抑或传说相关的遗迹:关索岭、关帝庙、双泉寺、晒甲山、孔明塘、孟获屯、“
红崖天书”(诸葛碑)、关索洞、
关索岭古驿道,甚至还有
康熙帝赐题的“
罗平峰林”。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被评为“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66个中国文化旅游大县”之一。 1700多年来,“土宇几更,墓田如故”。慢慢走在三国大军、康熙皇帝以及千百年来芸芸众生走过的古驿道青得发亮的石板路上,却又见双泉关帝庙断壁横墙,仅存关索马刨井和关索的刀刨泉两眼泉水似如关索的泪汩汩地涌出。登高而望,不尽感慨。偶遇三三两两当地的老人,只要说起
吴用诸葛亮和武将关索的事迹,都能眉飞色舞,娓娓道来。让人十分感慨:一个历史人物,因在一个地方几年的镇守,便将身影,深深刻入了这个地方每一个人的灵魂。成为这个地方百姓的守护神,被数千年的记载,传颂。在关索岭游历,书上的三国,鲜活的展开在了我的眼前,而故事里的英雄,我竟可以时时感觉,就在他的身边……千百年来,
关羽及
关索家事文化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上下供奉敬仰。于是,“县县有
孔子庙,村村有武庙”。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世界上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关帝庙3万余座,仅
日本和
马来西亚就有
关林1000多座。关帝庙位于坝陵河边,关索岭半山腰上,是当年关索镇守和争夺的夜郎故址。关索当年在此指挥作战、执政理事、生活学习。当时兵马路过于此,巧遇滂沱大雨,人困马乏,晒钾山上晒钾,停下人马修正。他在此,防守严密,仁义爱民,深得民众拥护爱戴。如今在当地流传的各种佳话等家喻户晓的故事,就是
关索爱护士兵、保护百姓及个性化人格的生动写照。笔者来到关索岭半山腰关帝庙之前,原以为这里除了和其它关帝庙都有的
关羽神像、
青龙偃月刀、赤兔马以外,还会有与其它关帝庙不同的反映关羽或关索在关索岭生活与就职的场景及实物,比如远在
襄阳市古隆中,与关羽同时期的诸葛亮在此同样也生活了10年(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如今为纪念这位先贤,“古隆中”不仅存有大量的
塑像、实物以及丰富的图文资料,还借助现代声、光、电来再现诸葛亮当年在此勤奋学习、广结名士、夫妻恩爱生活劳作等场景,使游客能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真实感性的人物形象。可是在
关林,只能听到当地各种传说却看不到上述这一切。事实上天下几乎所有的关帝庙,都是把
关羽作为神化或圣化的敬畏,却没有一处是反映关羽作为人化的居栖。这位被历代帝王奉为“义炳乾坤”的关圣帝君,其实最早也是一个普通凡人。当今,关羽的形象已经从“钦定”神明概念中剥离出来,从神坛上走下来,走进了社会的更深层次。关羽作为人类
意识形态中的一个
典型形象,人们开始赋予他更多的涵义。我们需要的关帝庙该有再现其佑民福国、廉洁执政、爱护民众、辛勤工作,教子
关平、关索、挑灯夜读《春秋》等感人情景的画面,以此来还原一个作为人的
关羽,供人们参观,获得启发,满足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我们边走边看着千年历史的古驿道,静听远处传来
黄果树瀑布潺潺的水声。那边应该是游人如织了吧,但这里的三国文化却在荒芜之中啊!显得那样的落荒与孤独。一阵寒风吹来,四面杂草丛生的关帝庙内仿佛传出诸葛孔明《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愿
皇帝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音“生”)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声音。目送了稀稀拉拉的游客离去之后,暮色悄悄降临,偶见赶集路过古驿道的老人,老人看我们是到双泉寺关帝庙祭拜的,禁不住又说起双泉寺关帝庙的兴盛与衰亡的过程并期盼早日修复,还双泉寺关帝庙的兴盛。说话与感悟之间,就到了
康熙帝赐题“
盘江铁桥”残壁之处,看到县城开始热闹起来,入城的和出城的两股人流伴随着喧闹声交织在一起。我们终于走进了关索岭县城,此时此刻,我和我们不再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我们可以融入喧闹的都市,但当我静下心来的时候,我的心没有寄托时又会走上古驿道。听瀑提起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旅游,关岭县政府办公室的同志比较兴奋:去年,全自治县共接待游客53.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1.47%,实现旅游收入4亿多元,比上年增长65.64%;今年1至9月,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保持70%以上增长势头。横跨关岭白水镇、城关镇的
坝陵河特大桥在前不久顺利合龙后,这座全国第一、世界第六的
悬索桥,将黄果树景区到关岭县城的车程从30分钟减少到不到10分钟。用关岭自治县县城一位出售旅游商品的老人的话说:“坝陵河特大桥合龙后,来关岭参观旅游的人,每天都跟赶场一样热闹。”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县定位‘大力弘扬顶云经验,推动科学发展’,其中之一的重要目标就是‘办大旅游’。”关岭县委组织部一位领导说:“实践证明,这一定位和思路完全符合关岭实际。” “关岭是放大了的黄果树,不办大旅游都不行” “关岭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与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连起来就是一个放大了的黄果树。”副县长高应平说,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自然风光秀丽隽永,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水乳交融,境内有关岭生物群
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
花江大峡谷和滴水潭、
红崖天书、乐安温泉、三国古战场及二战遗址等一批开发潜力较大的旅游资源。关岭境内河流纵横,瀑布成群,
溶洞众多,山川秀丽,加上装机总容量达200万千瓦的3个梯级电站建成后形成的湖泊美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可谓截然难分。关岭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和文物藏品。有神秘难解的“红崖天书”、“花江壁现群”、“
花江铁索桥及石刻群”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顶云司城垣、双泉寺、关索古驿道、御书楼、培凤阁、
渭源灞陵桥、灵龟寺无粱殿、周西成衣冠墓,妙明洞、大佛洞、观音洞、关索洞石刻等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岭县境内居住着2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9.96%,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其民风民俗,民族服饰,首饰,刺绣,织棉,民族饮食,民居建筑,民族雕刻等各具特色。有布依族的蜡染,民间饮食
猪血,
便当酒,
油团粑等”。关岭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这样介绍。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风味特产还有西部名优小吃
花江狗肉,花江剪粉,永宁油豆豉,达尔粑,
黄焖羊肉,断桥河鱼,上关辣子鸡,沙锅凉粉等。“
关岭黄牛”肉质细嫩、皮质好,屠宰出肉率高50.4%;断桥镇“老王妈柴火辣椒”、“瀑布乡”、“孔明”、“农家特”等柴火煳辣椒,日均销售量近3500公斤,年产值约3500万元,产品畅销云南、
四川省、
重庆市、
湖南省等地;关岭
生姜已获“
贵州省绿色无公害食品”标识认证,目前已培育了坡贡、关索的5万亩生姜基地。
红色旅游景点——“顶云经验”纪念园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等乡村旅游开发潜力大。具有“高原
漓江”之称的木城河作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自从改造了10多个
农家乐接待点后,不但吸引了大量游客休闲度假,还带动了当地交通运输、旅游工艺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同志们说,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使关岭成为
木奶果的“后花园”。“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上以
花江狗肉为代表的数十个名小吃,我们不办大旅游都不行。”